在英国带孩子

来源 :家庭之友·佳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bkiller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来到英国工作后,每每跟国内的朋友提到自己也把孩子带到这里时,总是会被人羡慕一番。大家都觉得能让孩子接受英式教育真是家长的福气,至少孩子练得一口标准的伦敦音,到哪儿都不成问题。
  说句实话,我觉得这都不免有些一厢情愿。英式教育这个事,还得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并不是种子撒进这块土壤里就能优雅地成长,家长的责任依然重大,另外学业之外还得应付各种各样新的问题,有些令人啼笑皆非,但却客观存在。
  玩,无需语言
  刚开始我觉得孩子从小上英国本地的幼儿园,最后能讲一口地道的英语中顺理成章的事。可情况并非如此。
  身边有几个朋友,任期临近准备回国,谈起此事时直摇头。他们的小孩都在这里上了至少2年幼儿园,但孩子的英语口语并没有什么起色,既不主动说,也说不大流利,更别指望语音了,个中缘由颇多。
  首先就是英国的幼儿园到小学,核心就一个字:玩。从好的方面说,这是顺应了孩子成长的天性,绝对是能保证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任何学业负担都没有,尤其是幼儿园,而国内已经发展到了“幼小衔接”提前备战的程度了,这里依然是疯玩傻闹的阶段。
  “玩”这个事需要多少语言的帮助呢?用手比划比划,再配上眼神、表情,孩子们就可以“交流”了。而且这里的幼儿园和小学,早上9点到校,下午3点就放学,有些幼儿园时间更短,到中午12点就放学了,想延长时间还得另外交钱。孩子回到家里又是强大的中文环境,刚学的那些简单英文也派不上用场了。
  想进好学校不容易
  于是有些自己会讲英文的家长就得身体力行为孩子创造环境,但如果家长做不到这些怎么办呢?那还得指望幼儿园和学校了,这时候送孩子进一个优质的幼儿园或小学就尤为关键。
  英国对各级教育机构都有严格透明的评级,上网一查就能知道你所在的区哪些幼儿园或学校是最好的。同样是玩,好的幼儿园或小学会注意培养孩子的语言沟通能力,尽量创造条件让孩子们言语交流。
  因此,为了让孩子能上这些好的教育机构,周围的家长们想尽了办法,甚至连国内的招数都使上了,比如跟老师套近乎,替学校做些事情什么的。但这些手段在英国都不大奏效。
  在英国,校方有严格而又细致的招生制度,尽可能堵住走后门的空间,而且社区、媒体的监督非常厉害,一个学校或者老师胆敢搞歪门邪道,将会承担巨大的法律和声誉风险。
  而且学校会有等候名单,会告知你会排在多少名,没有特别能证明你有资格“加塞儿”并且服众的理由的话,你只能乖乖地等。一般来说,如果孩子的家长是这个学校毕业的,或孩子的兄弟姐妹也是从这里毕业的话,那小孩被录取的几率就会大大提高,但对于来这里短期工作中的中国人来说这是不可能的事。
  面对凡此种种的困难,我的这些家长朋友要么就是先入校再择校,择机转学;要么就是一年交十几万元人民币送孩子上私立学校——十几万对于这些外派的大多数公职人员来说其实不是个小数目,而且一想到一年十几万就是让孩子每天玩6个小时,且回国后还远跟不上国内进度,很多家长也下不了决心。
  学业之外的头疼事
  当然,我也见到不少孩子拜其天资所赐,语言长进很快,不用多久就自然融入当地的语言环境中去了。但家长的担心又来了,因为孩子的价值观也跟着变了。
  我认识的一个外派的朋友,孤身一人带着儿子出国工作,孩子在英国当地的一所高中入读。因为有国内的英文底子,再加上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很快英文交流就没有问题了。
  但是,近期出现了一个让其母亲极度忧虑,甚至几度落泪的情况,其子在学校结交了几个阿拉伯裔的同学,这几名学生思想比较极端,仇美、仇西方严重,带得她儿子也思想愈发激进,把本该复习考试的时间都花在跟这帮同学的讨论当中,让她十分担心儿子日后会做出什么冲动的事情来。这位母亲目前正四处打听别的学校——“孟母三迁”迫在眉睫了。
  不过,也有孩子安心学习,不问政治,我的另一位朋友的女儿即是如此——学习十分优秀,还考上了英国排名前十的公立中学。但这位本该满心欢喜的老爸却还得时时“纠正”孩子的一些“做人的道理”,因为女儿思维已经有些英国化了。她会到外面花钱把旧衣服干洗后叠好,然后捐给社区的慈善机构,对此她老爸倒也不说什么,只是觉得捐了的衣服似乎不必额外花钱洗得那么干净了。
  但有一次带女儿打羽毛球,女儿不小心跟另一个孩子撞在了一起,起身后二话不说叫来老爸要求带对方去医院看看,而对方的家长此时也争着要带他女儿去医院。事后,当爸的语重心长地跟女儿说,在英国看病不花钱,大家不那么介意谁是谁非,可咱回国后遇到此类情况可千万别如此大包大揽啊,没分清责任后可别急着往前冲,不然那可要摊上事儿的。
  听到此时,我本来嘲讽一番这位老爸思想太庸俗,但转而一想也是,生存之道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可真不一样。这时还想起另外一个朋友的孩子回国后上小学遭到老师批评,竟然课后拉着老爸要求老师向他道歉,因为他认为老师批评的道理不充分,伤害了自己。那位老爸听后忙反过来向老师道歉,并自行安抚其子。
  如此例子,我虽听了不少,但不愿以偏概全。不过,做家长的到哪里都责任重大,除了要尽养育的义务外,还得做跨文化的桥梁,孩子是自己的,怎么对接国内外两种资源和经历其实还要用不少心思的。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