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以赛亚?伯林自由观的研究

来源 :科学与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zshiyijs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当代自由主义思想史上,历史上的很多哲学家都对自由概念作出了解释,这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思想体系。其中以塞亚·伯林是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的自由观独树一帜,在西方政治思想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将通过伯林自由观形成的条件、伯林自由观的理论基础和伯林自由观的积极意义三条主线为核心的自由思想脉络的梳理,来厘清伯林自由观的真实内涵和积极意义。
  关键词:伯林 理论基础 自由思想 积极意义
  自由是人类追求的终极价值,是西方自由主义学说的核心理念。从古到今,人们对自由的追寻贯穿着西方自由主义学说演进的全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自由的概念有着不同的界定。以赛亚·伯林是二十世纪西方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提出的《两种自由概念》触及了近代关于自由和自我的基本构想,为自有理论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对人类的政治、社会与日常生活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伯林对自由的观点是基于一个概念上的前提,即世界的价值,道德,原则,文化,以及人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价值的内在,人性,始末,都不和谐统一。根据这样一个概念,人类永远无法就自己的未来、道路和选择达成完美的共识,从更根本的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不可能存在的共识。因此,因为没有唯一的路径,因为没有完美的共识,因为没有把全人类团结在一起的人为的共同目的,我们不应该为某条道路、某种信仰或某种目的而压制、拒绝或牺牲他人。因此,自由也就成为了必须。
  一、伯林自由观形成的条件
  柏林自由观形成的主观条件。追踪政治思想家的个人生平对于理解他们的思想很重要。“要了解伟大的思想家,就需要对他们的精神世界有所了解。而要做到这一点,便依赖于你对他们进行思考的疑问和忧虑的感受。只有带着一种珍贵的和深厚的同情感去分析一位独特的思想家,才能使之成为可能”[1]。对于伯林个人生平的梳理和总结,是研究伯林自由观的基础。伯林的独特身份、学术经历是其自由观形成的重要主观条件。他将自己犹太人、俄国人与英国人的三重身份比作他生命中的三条主线,正是由于他的出身和他的特殊学术经历,激发了他对学术思考与研究兴趣。
  伯林自由观形成的客观条件。伯林的时代背景是他形成自由观的一个重要和客观的条件,时代的变迁和特殊的历史背景导致了他对自由概念的思考和质疑。伯林并没有在当时学术界强音的背景下选择随波逐流,而是勇于发出不同的声音,努力捍卫自己的观点,着实可贵。
  “对二十世纪的政治创痛和极权主义,伯林有着亲身经历,这种经历对形成的政治思想具有重大作用。[2]”在20世纪,发生了一些重大的政治事件,包括世界大战的爆发,法西斯主义的猖獗,共产主义的出现,冷战等,这引起了伯林的深切关注和反思。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自由主义的发展进行了冲击。俄国革命是伯林成长的一个特殊背景。极权主义造就了伯林的学术方面的造诣,冷战造就了伯林的学术立场。伯林基于西方的立场和视角来看问题,并以此捍卫自由主义,他的学术思想也深受冷战思想的影响。
  纵观伯林生平事迹,可以看出他为人为学的鲜明特点。无论是做人还是学术研究,伯林都十分谦逊。他在必要时刻勇敢地发声,敢于在公众面前发表自己的思想,坚定地捍卫人生自由。伯林极具远见和洞察力,他致力于思考时代问题,并将自己的学术思想与成果公诸于众,供学界的学者们研讨和交流。伯林热心于参加学术界的思想交流活动和学术讲座,热衷于广播演讲。伯林才华横溢,而且学识渊博,他的观点在学术界引起了激烈的探讨,但他依然毫无动摇地捍卫人生自由,甚至不惜自己被同时代的思想家贴上“异类”的标签。
  二、伯林自由观的理论基础
  伯林承认,20世纪的思想家并没有对他的思想产生任何影响,并宣称邦雅曼·贡斯当的自由思想对他产生直接影响,“我是一般地阅读贡斯当的。邦雅曼·贡斯当是瑞士的一位自由派,法国大革命的暴力给他留下了可怕的印象,他经历了这场革命,还有对自由的压制。他划清了古代自由与现代自由之间的区别,古代自由是没有人得到保护以防备他人的侵犯。”[3]伯林被贡斯当对自由的论述深深地吸引,并因此深入研读贡斯当的著作,这也直接影响了伯林对于自由的看法。
  伯林反对绝对的价值,他知道由于人类的目标是多样化的,并不总是和谐和包容的,我们不能总是排除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存在冲突的可能性。因此,我们需要在不同的价值目标之间选择并加以权衡。伯林指出“如果要避免破坏性的冲突的话,就应该妥协,而最低限度的宽容,不管你情不情愿,都是必不可少的[4]。”这为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宽容理想开辟一条崭新的道路,伯林价值多元的自由理想成为当代自由主义宽容思想的表现形式。
  伯林自由观的理论基础是价值多元论,其内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任何道德或行为准则的范围内,终极价值或人类目标之间总会产生一些冲突,对于这种价值冲突,人们无法用一个合理的标准加以仲裁和解决,因为这些价值之间是不可通约的。第二,即使在同一个价值或善内部,其构成的要素是复杂的和内在多元的,而其中的一些要素是不可通约的,不可比较甚至是互相冲突的。第三,不同的文化形式也产生出不同的道德和价值,这些文化尽管包含重叠交叉的特征,但也有不同的、不可通约的特点,并且是相互冲突的。[5]
  价值多元论体现了伯林对于理性主义的一元论的批判,伯林认为就理解这一层次发生冲突和矛盾,或着人类在面对着对自由的多种相互冲突的定义时,人为主观地规定某一种是可以接受的,而其余都是不可以接受的,这本身就违反了人类自由的本性。
  三、伯林自由观的积极意义
  伯林自由观对于现实具有指向意义,对于当今社会学术界仍然具有很大的影响。伯林尊重多样性,反对一元论,倡导对多元的尊重与宽容,他表达的这种宽容精神,对于在多元世界的背景下达成一种相对美好的和平生活产生助力。伯林珍视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但是他对积极自由心存警惕,因为积极自由的滥用造成的不良影响很大,这对于實现个人自由与国家干预之间平衡具有借鉴意义。   自由、平等、民主和博爱都是基本的、不可通约的且相互冲突的终极价值。如果把民主、平等等这些与自由同属终极的价值说成是自由的话,那么就会造成一种概念或逻辑的混乱。伯林对自由概念的阐述有助于人们认清自由的本质,并划清了自由与其他价值的界限。伯林对积极自由的分析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理性主义自主自由的内在危险。理性主义的历史和逻辑的结果是基于强迫和服从,根源于理性主义一元论,伯林用价值多元论与之抗衡,借此维护消极自由,并对理性主义的基本假定进行了大胆否定,以防止积极自由造成自由的缺失,这对于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讲,自由主义的产生,就是从划定个人与国家的界限开始的,但伯林发现近代以来人们以自由的名义,推进的是自由以外的事业;人们对自由的理解的加深,与其说把人带到自由的境界,不如说把人带出自由的境界。这就是积极自由的概念所造成的自由的失落。[6]透过伯林的自由观,我们对“观念”进行反思,可以深刻体会到现代政治与个人自由复杂关系的渊源。
  伯林的自由主义思想,对于英美自由主义思想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对自由概念的划分,既澄清了自由的概念,又对思想史进行了深刻的反省。伯林提出的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理论,在当代自由主义思想中产生了广泛的反响,引发了学者们热烈的讨论。伯林的自由观重新强调了个人权利,他对消极自由的辩护,改变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强调国家权力作用的自由主义思想方向,促就了古典自由主义思想的复苏。
  自由主义的核心理念是寬容,而宽容也是伯林自由观的主要特征之一。“消极自由”是一种免于受到他人强制而影响自身行为的自由,是避免个人政治自由权利受到公共权力压迫的基本保障。每个人都应该为他的所作所为承担道德责任,这也就意味着:我与他人共同享有正当权利;并且,我与他人的道德地位是平等的,宽容别人,也就是给自己自由——这正是宽容存在的不可或缺的原因。宽容与自由密不可分,相互依赖,相互支撑,个人的自由需要他人的宽容,而个人的宽容,也为他人的自由提供的保障。相反,对待他人的不宽容,也会直接导致他人自由的丧失。伯林提倡宽容,强烈反对不宽容与偏见,他对宽容的理解根植于他的价值多元主义。
  以赛亚·伯林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一位独特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思想家,对自由概念的重新阐释,既是对西方自由主义学说的梳理,同时又是对自由概念“观念的力量”的反思与追问。划清了现当代自由主义思想的界限,导致“以消极自由为标志的当代自由主义与积极自由为标志的现代自由主义的分道扬镳”。[7]
  伯林的自由观无论是放在以往还是现在,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伯林的价值多元论思想瓦解了西方文明的根基,即理性主义一元论。伯林开辟了多元主义的思想道路和推动了多元主义的思考方式,对于整个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伯林对消极自由的辩护继承了古典自由主义对个人自由的珍视,追求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二者之间的平衡是对古典自由主义的超越。伯林对消极自由地位的特殊强调,扭转了自由主义未来发展方向,这是对自由主义的修复与创新。
  伯林自由观对于现代生活和学习等诸多方面都有启迪,他自由观下的宽容指向的是幸福美好的生活和安居的状态,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伯林对于积极自由的警惕态度为我们敲醒警钟,这为我们正确处理好个人自由与国家干预之间的关系,实现二者之间的动态平衡提供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格伦·廷德.政治思考:一些永久性问题[M].王宁坤,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
  [2]迈克尔·H·莱斯诺夫.二十世纪的政治哲学家[M].冯克利,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3]以赛亚·伯林.波兰诺夫斯卡-塞古尔斯卡.未完成的对话[M].杨德友,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4]启良:《西方自由主义传统》,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J·范伯格:《自由,权利和社会正义——现代社会哲学》,王守昌,戴栩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6]胡传胜:《观念的力量:与伯林对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7]胡传胜:《自由的幻像——伯林思想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谭冬雪,男,民族:汉,籍贯:黑龙江省大庆市,学历:研究生,单位:黑龙江大学,研究方向 :西方实践哲学。
其他文献
【摘要】早孕因子(Early Pregnancy Factor,EPF)是一种存在于哺乳动物妊娠过程中的免疫抑制因子,目前认为是分子伴侣10(Cnp10)的同源物质,是最早作为明确妊娠的一批生化指标之一。本文对EPF的发展历程、来源、本质和特性及其分离、纯化、检测和应用进行阐述,说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并加以总结,了解到EPF不仅在超早期妊娠检测中具有重要作用,在治疗肿瘤和免疫相关疾病、胚胎移
期刊
摘要:吕洞宾是“八仙”当中唯一一位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他是三教合一思想的宣传者。同时他还懂剑术、善诗词。南宋时,他被道教信众尊为炼丹派的祖师,金、元时期,全真道的鼎盛时期,吕祖又被封为“五祖”之一,成为南北而宗的祖师,享有“帝君”荣誉。吕洞宾这样一位全能神以及以多面像的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势必会给人们造成极大影响,尤其是在他的诞生地,也一定会在生产、生活中看到吕祖信仰中所留下的影子。  (一)吕
期刊
摘要:魏晋南北朝介于两汉、隋唐之间两个大一统的朝代之间。东汉王朝崩溃之后,魏、蜀、吴三国鼎立,持续半个多世纪,此后经过西晋的短暂统一,又陷入南北朝长期分裂之中。南方历经东晋、宋、齐,梁、陈多个王朝。在北方,鲜卑、羯、氐、羌、匈奴、小月氏等民族与一些汉人势力,建立多个地方政权,彼此纷争,即所谓的十六国。此后经过的北魏近一个世纪的统一,又接续了东魏和西魏的对峙、北齐和北周的分治,直到北周灭北齐,隋代北
期刊
摘要:《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较完备的医学典籍,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一般规律,为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是中医学的精髓,而仲景在《伤寒论》中谈及把控“度”以至“和”。即通过对于服药剂量、服药温度、治法治则“度”的把控来达到阴阳和谐的最高境界。  《论语》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思想对于中华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医学这
期刊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意味着国家在集中精力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这给农业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但对于畜牧产业来讲,这项战略的提出带来更多的挑战,增加了畜牧产业的发展难度。畜牧业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也是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领域,还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发展动力。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来讲,畜牧业的良好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对此,文章对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畜牧产业发展原则和现状分别进行论
期刊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推动了社会化媒体创新,而社会化媒体的出现,为档案信息服务提供了更为多元化的路径。凭借其互动性和开放性,能够让档案需求者参与到档案信息服务之中,更好地满足广大档案信息需求者的档案服务多样化需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加大对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力度,引进必要的信息技术,构建更为现代化的档案信息服务平台,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关键词】社会化媒体;参与式
期刊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探讨了施氮对胡麻大豆间作体系胡麻干物质积累和分配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和胡麻/大豆间作都能促进胡麻株高和茎粗的生长;除了苗期生长阶段,在一样的氮肥施加水平条件之下,在胡麻各个生长阶段测量地上干物积累的数量单作处理明显不如间作处理。这两种模式下胡麻的地上干物质积累量都是遵循跟随施氮量不断增加而增加的规律。在苗期,胡麻的干物质主要分配给叶片和茎,叶片占60%以上,以后各时期叶片
期刊
摘要:新媒体的高速发展使得大众传播模式不断变更与进化,对政府的公共关系的发展和运作也不断的冲击和影响。政府在新媒体潮流下,如果规避问题的同时采取积极应对的策略成为了有效建立公共关系秩序中的很重要一环。本文对当前社会发展的新媒体环境作以分析,同时挖掘新媒体背景下政府公关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讨了其采取应对策略的主要方式。  关键词:政府;公共关系;策略  一、研究背景  当前,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深
期刊
摘要:翻折能将立体几何和平面几何建立联系,从而把复杂的立体几何问题转化为简单的平面几何问题。要善于发现题目中的不变量与不变关系,解题时巧妙利用翻折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翻折;立体几何;平面几何  翻折问题是指把一个平面图形按照某种要求折起,转化为空间图形,进而研究图形在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上的变化问题.在初中学生遇到的翻折问题主要是在平面内的翻折,而高中才开始出现将翻折和立体图形建立联系
期刊
摘要:不确定性是指多种多样的、复杂的、不定的可能状态。本文从形式、功能和方法三个层面来比较和分析不确定性在王澍与妹岛和世的建筑作品中的体现。进一步分析得出王澍与妹岛和世的建筑思想的不同是受到中日历史文化、建筑环境以及建筑哲学观念的影响。  关键词:不确定性;形式;空间;材料;建筑哲学  0引言  建筑界从上个世纪60-70年代至今,一直酝酿和加深对“不确定性”的认识,经过后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的解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