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版块、栏目是报纸版面的组成细胞,版块和栏目的名称是报纸的初级和二级标题。版块栏目名称包括在广义的标题当中。关于标题的研究近年有两部重要的著作面世,一是尹世超先生著的《标题语法》,一是邢欣教授编著的《都市语言研究的新视角》。前者系统地分析了标题这一特殊语言现象的语法特点兼及语用方面;后者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对各种媒体的栏目命名的不同和各自产生的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可是二者又各有偏失。因此,本文试图综合两者的研究方法侧重对报刊版块栏目名称进行比较全面的调查分析。我们考察了十几种报纸,包括日报、党报、晚报和多种行业报。时间是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2000年之前的报纸每隔五年抽样考察一个月的版面,从2000年开始到现在每年抽取一个月来考察。
一、横向比较,版块栏目命名呈现雷同现象
我们调查了《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新华日报》《中国教育报》《南方周末》《扬子晚报》《体坛周报》等几家报纸2004年11月的版面,综观各报纸在音节、语法、语用方面有惊人的一致性。
1.在音节形式上,四字格的和双音节的居多,如“当日要闻,新闻评述”,“体育”、“理论”、“国际”等。其中四字格的版块名称占50.8%,双音节的版块名称占36.5%;栏目名称中四字格的比例更是高达81.9%,连双音节的也是寥寥无几。双音节的版块栏目名称也是四字格的拆分或压缩。如,全部采用双音节的《南方周末》中的“财经”、“金融”“艺术”“文学”和“时政”,可以展开或合成为“财经金融”“文学艺术”或扩充成“时事政治”等。
2.语法特点是名词和动词占绝大多数。如果是动词性的,动词多有后置倾向。比如说《光明日报》之文化周刊版的“热点关注”;《中国教育报》之读者版的“问题直击”;《体坛周报》的“现场目击”。在栏目命名中也没有虚词出现。
3.内容上,基本上都是直陈式的。一类是“新闻主题+新闻体裁”或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如《扬子晚报》“体坛新闻”版,《人民日报》的“体育”“要闻”版;一类是包括报道范围和新闻体裁在内的,如《新华日报》的“中国新闻”、“江苏新闻”;还有一类是突出报道时段的,如《中国教育报》新闻版的“每日传真”;还有一类是突出人物的,人物可能是受众,也可能是主持栏目的中心人物或涉及的主要人群,如《中国教育报》的现代校长周刊的“校长直面教改”。
4.高频词集中。各类报纸中高频词高居榜首的是“新闻”,另外还有“调查”“论坛”“报道”“写真”“背景”“时评”“谈”“深”“广”“热”“快”“专”“点击”“直击”“链接”等词语。
总而言之,从共时角度去分析,各大报纸共性颇多。以朴实和经济为基本原则。栏目名称中四字格居多,这可能也正是各版块栏目名称在形式的简约和内容的明了上找到的一个平衡点。
二、纵向比较,栏目名称逐步花样翻新
我们比较了一系列报纸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及现在的版面,首先发现直到90年代中期才出现了报纸的版块名称,在此之前一直沿用一、二、三、四版的名称。即使栏目名称早已有之,其变化90年代末以前一直是缓慢的。名称中的高频词一直是“来信”“谈”“录”“短波”等。虽然也逐渐出现了“综述”“分析”“调查”“述评”等,在90年代中期也开始出现“传真”“纵深”“透视”“焦点”“快递”“传真”等,但是使用频率还是比较低,这些词语出现在栏目名称中还是新鲜事物。所以,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命名方式没有本质上的发展变化,革新性不足。这位媒体的老大哥直至90年代末、21世纪初的时候,为了应对激烈的竞争,各家报纸才在版块、栏目名称的命名上下功夫,不断创新。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栏目名称在这一阶段呈现出如下一些新特点:
1.时尚词语一应俱全,字母词、外来词、网络词等纷纷出现在栏目命名中。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网络词语充斥耳目,“点击”“链接”等几乎无一例外地出现在每一份报纸上。其他的网络用语还有“搜索”“在线”“主页”等。这些词语是本世纪初出现在报纸中的,最早是出现在一些行业报上,如《中国电子报》《中国航天报》,日报、晚报略晚一些,今天已经是铺天盖地了。
2.平民化的口语词重返舞台,与文学词汇平分秋色。报纸栏目名称在80年代曾经经历了从口语化到书面语的转变,这次转变之后使得栏目名称变成了一副严肃的面孔。但是现在的报纸不同版块栏目呈现不同选词风格。文化版块选词坚持一贯的风格,注重文学性,多用书面语,如《光明日报》文化周刊的“见仁见智”“文心走笔”,《中国教育报》读者版的“一家之言”“我读故我在”栏目。而服务性、公益性版块出现了许多平民化的词语,如《人民日报》人与自然版的“我为环保支一招”,《中国体育报》北京奥运版的“北京进行时”,《中国食品报》的“今天你掌勺”等。
3.诸多行业术语的借用,呈现立体态势。早年在报纸栏目的名称中常借用的其他行业术语多是美术方面的,如“写真”“速写”,还有摄影方面的“侧影”“特写”和无线电方面的“短波”等。现在的报纸栏目名称中借用了更多行业术语。比如常见的有通信方面术语“速(快)递”“传真”“热线”,摄影方面术语有“聚焦”“广角”“长镜头”等,还有上面列举的网络术语。
4.现在在版块、栏目名称中多出现“背景、深度、调查、访谈、评述”等字眼。这些词语的出现一改“新闻”“报道”“论坛”等新闻体裁一统天下的局面,并且逐步成为命名中的高频词。
5.冠名栏目悄然兴起。有的是人物冠名,有的是企业、产品冠名。如《光明日报》文荟副刊的“庆东随笔”,《人民日报》体育版的“利君体育天地”等。
调查发现新词新语的使用是有不同层次的。新词新用法往往是在青年读者为受众的报纸中或行业报纸中出现,继而出现在晚报中,最后才是党报、日报。并且上述前三类现象多出现在文化娱乐或服务性版面,并且在晚报和行业性报纸使用的频率比在党报日报高几个百分点。而第四类则多出现在党报日报或其他类报纸的重点版面。而冠名的出现还是新中之鲜,且首先出现在一贯慎重的报纸上,其中的缘由有待进一步发现。
三、栏目名称出现如是变化的原因分析
1.媒体本身反映新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外在新鲜事物的冲击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新词新语词典收集的词语中,字母词、外来词、网络词在其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报纸作为反映时代前沿的媒介,显示出应有的敏感性和责任感,在使用新词语方面,也开风气之先。因此当翻阅报纸时,发现“链接、在线、e闻、吧”等一批新词新语,这就大大吸引了人们的眼球,仿佛看到了报纸紧随时代不甘落伍的脚步,满足了受众求新、求奇的心理。不容忽视还有电脑网络发展的冲击,并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在网络媒介出现之后,它现代化的速度,全球化的沟通方式,个性化全天候的服务优势,让其他媒体逊色不少。报纸虽是无法克服自身传媒方式的缺憾,但是确实也煞费苦心地应对着网络的冲击,力图通过使用与网络相同的术语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方式,以免在这个“e时代”落伍。也正因如此,这些词语也就在科技含量高的行业报和青年人阅读的报纸上应运而生且迅速地普及开来。
2.各个行业打破界限,各种媒体相互影响各取所长,技术手段相互借鉴的原因。除了借鉴电脑术语可以充分展现其速度快、灵活方便、可以延伸空间的特点之外,报业还有更多辅助的、高科技的技术手段做支撑。当这些技术手段相关的专业知识普及时,其词语和用法也就随之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因此在报纸版块栏目名称中就有一些术语是反映这些技术手段的。报纸媒体也试图通过这些词语的使用来掩饰自身的不足,变平面为立体,变单调为多彩,变迟缓为快捷。
3.报业自身发展、走出报纸媒体困境的需要。版块、栏目名称中多出现“背景、深度、调查、访谈、评述”等字眼,如《环球时报》的“新闻背景”“记者调查”,《参考消息》的“新闻评述”,《人民日报》的“新闻时评”等等。从名称来看其报道都是解释性或是评述性的,是新闻背后的新闻或是关于新闻的新闻,属于深度报道范畴。由于报纸媒体时效性无法与网络竞争,生动形象性无法与电视比肩,因此报纸也只能挖掘自己的潜力来做好深度报道了。这是报纸媒体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报纸媒体适应受众人群的需要。据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在北京进行的调查表明:报纸受众年龄在46-55岁年龄段的读者比例较高,其职业中干部、教科文卫人员以及大学生比例比较大。这些人的特点是有知识、有一定阅历、有一定社会责任感、有思考探讨的习惯等等。因此,他们在了解新闻事实的过程中有看到一些有深度的分析、评论性报道的需求。相对而言,报纸较之其他媒体又有便于在阅读中反复思考的优势,所以报纸有必要强化深度报道的模式,展示自身的特色。
四、栏目命名现状存在的问题
1.特色少,容易淹没自己。一方面,综观各类报纸版块栏目名称几乎是大同小异,词语重复使用率极高,没有形成各自的特点。所以各家报纸想要扩大市场难度很大,因为即使内容上有创新、有突破,但是形式上在最显眼的地方没有表现,恐怕是“酒香也怕巷子深”。因此不妨在标题上也尝试着做些文章来吸引读者。另一方面,报纸不但淹没在众多的报业同行中,而且只能做其他媒体的附庸。报纸不断吸收其他媒体的词语来充实自己,是对自己的发展,同时也表明自己总是跟在其他媒体的身后,寻着别人的脚印发展,因此也淹没在媒体竞争大潮中。
2.平民化退变为没文化,过分追求时尚,迁就读者低层次需求。追求平民化,是作为大众读物的报纸应走的路线。但如果沿此无原则地走下去,必将失去应有的引导作用,成为媚俗倾向。因此报纸不但要服务读者,而且更要引导读者。
(通讯地址:100875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博士生)
一、横向比较,版块栏目命名呈现雷同现象
我们调查了《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新华日报》《中国教育报》《南方周末》《扬子晚报》《体坛周报》等几家报纸2004年11月的版面,综观各报纸在音节、语法、语用方面有惊人的一致性。
1.在音节形式上,四字格的和双音节的居多,如“当日要闻,新闻评述”,“体育”、“理论”、“国际”等。其中四字格的版块名称占50.8%,双音节的版块名称占36.5%;栏目名称中四字格的比例更是高达81.9%,连双音节的也是寥寥无几。双音节的版块栏目名称也是四字格的拆分或压缩。如,全部采用双音节的《南方周末》中的“财经”、“金融”“艺术”“文学”和“时政”,可以展开或合成为“财经金融”“文学艺术”或扩充成“时事政治”等。
2.语法特点是名词和动词占绝大多数。如果是动词性的,动词多有后置倾向。比如说《光明日报》之文化周刊版的“热点关注”;《中国教育报》之读者版的“问题直击”;《体坛周报》的“现场目击”。在栏目命名中也没有虚词出现。
3.内容上,基本上都是直陈式的。一类是“新闻主题+新闻体裁”或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如《扬子晚报》“体坛新闻”版,《人民日报》的“体育”“要闻”版;一类是包括报道范围和新闻体裁在内的,如《新华日报》的“中国新闻”、“江苏新闻”;还有一类是突出报道时段的,如《中国教育报》新闻版的“每日传真”;还有一类是突出人物的,人物可能是受众,也可能是主持栏目的中心人物或涉及的主要人群,如《中国教育报》的现代校长周刊的“校长直面教改”。
4.高频词集中。各类报纸中高频词高居榜首的是“新闻”,另外还有“调查”“论坛”“报道”“写真”“背景”“时评”“谈”“深”“广”“热”“快”“专”“点击”“直击”“链接”等词语。
总而言之,从共时角度去分析,各大报纸共性颇多。以朴实和经济为基本原则。栏目名称中四字格居多,这可能也正是各版块栏目名称在形式的简约和内容的明了上找到的一个平衡点。
二、纵向比较,栏目名称逐步花样翻新
我们比较了一系列报纸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及现在的版面,首先发现直到90年代中期才出现了报纸的版块名称,在此之前一直沿用一、二、三、四版的名称。即使栏目名称早已有之,其变化90年代末以前一直是缓慢的。名称中的高频词一直是“来信”“谈”“录”“短波”等。虽然也逐渐出现了“综述”“分析”“调查”“述评”等,在90年代中期也开始出现“传真”“纵深”“透视”“焦点”“快递”“传真”等,但是使用频率还是比较低,这些词语出现在栏目名称中还是新鲜事物。所以,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命名方式没有本质上的发展变化,革新性不足。这位媒体的老大哥直至90年代末、21世纪初的时候,为了应对激烈的竞争,各家报纸才在版块、栏目名称的命名上下功夫,不断创新。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栏目名称在这一阶段呈现出如下一些新特点:
1.时尚词语一应俱全,字母词、外来词、网络词等纷纷出现在栏目命名中。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网络词语充斥耳目,“点击”“链接”等几乎无一例外地出现在每一份报纸上。其他的网络用语还有“搜索”“在线”“主页”等。这些词语是本世纪初出现在报纸中的,最早是出现在一些行业报上,如《中国电子报》《中国航天报》,日报、晚报略晚一些,今天已经是铺天盖地了。
2.平民化的口语词重返舞台,与文学词汇平分秋色。报纸栏目名称在80年代曾经经历了从口语化到书面语的转变,这次转变之后使得栏目名称变成了一副严肃的面孔。但是现在的报纸不同版块栏目呈现不同选词风格。文化版块选词坚持一贯的风格,注重文学性,多用书面语,如《光明日报》文化周刊的“见仁见智”“文心走笔”,《中国教育报》读者版的“一家之言”“我读故我在”栏目。而服务性、公益性版块出现了许多平民化的词语,如《人民日报》人与自然版的“我为环保支一招”,《中国体育报》北京奥运版的“北京进行时”,《中国食品报》的“今天你掌勺”等。
3.诸多行业术语的借用,呈现立体态势。早年在报纸栏目的名称中常借用的其他行业术语多是美术方面的,如“写真”“速写”,还有摄影方面的“侧影”“特写”和无线电方面的“短波”等。现在的报纸栏目名称中借用了更多行业术语。比如常见的有通信方面术语“速(快)递”“传真”“热线”,摄影方面术语有“聚焦”“广角”“长镜头”等,还有上面列举的网络术语。
4.现在在版块、栏目名称中多出现“背景、深度、调查、访谈、评述”等字眼。这些词语的出现一改“新闻”“报道”“论坛”等新闻体裁一统天下的局面,并且逐步成为命名中的高频词。
5.冠名栏目悄然兴起。有的是人物冠名,有的是企业、产品冠名。如《光明日报》文荟副刊的“庆东随笔”,《人民日报》体育版的“利君体育天地”等。
调查发现新词新语的使用是有不同层次的。新词新用法往往是在青年读者为受众的报纸中或行业报纸中出现,继而出现在晚报中,最后才是党报、日报。并且上述前三类现象多出现在文化娱乐或服务性版面,并且在晚报和行业性报纸使用的频率比在党报日报高几个百分点。而第四类则多出现在党报日报或其他类报纸的重点版面。而冠名的出现还是新中之鲜,且首先出现在一贯慎重的报纸上,其中的缘由有待进一步发现。
三、栏目名称出现如是变化的原因分析
1.媒体本身反映新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外在新鲜事物的冲击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新词新语词典收集的词语中,字母词、外来词、网络词在其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报纸作为反映时代前沿的媒介,显示出应有的敏感性和责任感,在使用新词语方面,也开风气之先。因此当翻阅报纸时,发现“链接、在线、e闻、吧”等一批新词新语,这就大大吸引了人们的眼球,仿佛看到了报纸紧随时代不甘落伍的脚步,满足了受众求新、求奇的心理。不容忽视还有电脑网络发展的冲击,并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在网络媒介出现之后,它现代化的速度,全球化的沟通方式,个性化全天候的服务优势,让其他媒体逊色不少。报纸虽是无法克服自身传媒方式的缺憾,但是确实也煞费苦心地应对着网络的冲击,力图通过使用与网络相同的术语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方式,以免在这个“e时代”落伍。也正因如此,这些词语也就在科技含量高的行业报和青年人阅读的报纸上应运而生且迅速地普及开来。
2.各个行业打破界限,各种媒体相互影响各取所长,技术手段相互借鉴的原因。除了借鉴电脑术语可以充分展现其速度快、灵活方便、可以延伸空间的特点之外,报业还有更多辅助的、高科技的技术手段做支撑。当这些技术手段相关的专业知识普及时,其词语和用法也就随之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因此在报纸版块栏目名称中就有一些术语是反映这些技术手段的。报纸媒体也试图通过这些词语的使用来掩饰自身的不足,变平面为立体,变单调为多彩,变迟缓为快捷。
3.报业自身发展、走出报纸媒体困境的需要。版块、栏目名称中多出现“背景、深度、调查、访谈、评述”等字眼,如《环球时报》的“新闻背景”“记者调查”,《参考消息》的“新闻评述”,《人民日报》的“新闻时评”等等。从名称来看其报道都是解释性或是评述性的,是新闻背后的新闻或是关于新闻的新闻,属于深度报道范畴。由于报纸媒体时效性无法与网络竞争,生动形象性无法与电视比肩,因此报纸也只能挖掘自己的潜力来做好深度报道了。这是报纸媒体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报纸媒体适应受众人群的需要。据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在北京进行的调查表明:报纸受众年龄在46-55岁年龄段的读者比例较高,其职业中干部、教科文卫人员以及大学生比例比较大。这些人的特点是有知识、有一定阅历、有一定社会责任感、有思考探讨的习惯等等。因此,他们在了解新闻事实的过程中有看到一些有深度的分析、评论性报道的需求。相对而言,报纸较之其他媒体又有便于在阅读中反复思考的优势,所以报纸有必要强化深度报道的模式,展示自身的特色。
四、栏目命名现状存在的问题
1.特色少,容易淹没自己。一方面,综观各类报纸版块栏目名称几乎是大同小异,词语重复使用率极高,没有形成各自的特点。所以各家报纸想要扩大市场难度很大,因为即使内容上有创新、有突破,但是形式上在最显眼的地方没有表现,恐怕是“酒香也怕巷子深”。因此不妨在标题上也尝试着做些文章来吸引读者。另一方面,报纸不但淹没在众多的报业同行中,而且只能做其他媒体的附庸。报纸不断吸收其他媒体的词语来充实自己,是对自己的发展,同时也表明自己总是跟在其他媒体的身后,寻着别人的脚印发展,因此也淹没在媒体竞争大潮中。
2.平民化退变为没文化,过分追求时尚,迁就读者低层次需求。追求平民化,是作为大众读物的报纸应走的路线。但如果沿此无原则地走下去,必将失去应有的引导作用,成为媚俗倾向。因此报纸不但要服务读者,而且更要引导读者。
(通讯地址:100875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