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的必经过程;
新发展理念,是中国化解发展风险、跨越发展陷阱的钥匙;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创新主体的动力和活力,使中国经济真正从“汗水型”走向“智慧型”。
一切都在变,只有变化本身是永恒的。
在驶向民族复兴彼岸的海面上,中国经济航船的经纬度也在不断变化。
这个创造了二战后一国经济高速增长持续时间最长纪录的经济体,正面临速度换挡节点、结构调整节点、动力转换节点,在螺旋式上升的发展历程中进入了一个新状态、新格局、新階段,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
变中求新、新中求进、进中突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挺立潮头、高瞻远瞩,作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科学判断,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开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实践,以新的有力作为标注着中国经济的新方位。
新方位,新常态
“怎么看”?经济发展进入
新常态。
从2012年至2016年的中国经济五年增速曲线图上可看到,这是一条略微下行的曲线,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速图中似乎不大“合拍”。这一次,究竟是短暂探底还是长期换挡?经济增速能不能“回得去”?降速会不会演变为失速?
面对种种质疑忧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冷静观察,缜密思考,对中国经济形势作出新的重大战略判断——
“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新常态,新认识。
这是一个必然阶段——新常态的到来是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为什么会有速度变化?
因为,决定经济增长的潜在增长率“做不到”像过去那样高速增长。
因为,总量和基数变大后“做不到”像过去那样高速增长。当一个经济体成长起来后,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其绝对值要比过去大很多,不可能维持“永动机”式的长期高速增长。
还因为,资源环境“受不了”像过去那样高速增长。
为什么会有结构优化?
随着资本、土地等要素供给下降,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要素投入和能耗污染较少的服务业脱颖而出,产业结构将不断优化;随着要素价格上涨、储蓄率下降,出口和投资增速放缓,消费需求持续较快增长,需求结构将不断优化;随着城镇化提速、产业转移,城乡区域结构将不断优化;随着劳动力供给减少,人力资源稀缺性凸显,收入分配结构也将不断优化。
为什么会有动力转换?
过去,低廉的生产要素价格成为驱动中国这一“世界工厂”快速运转的重要动力,今天,这些要素价格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倒逼中国经济转向创新驱动。中国要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必须从简单模仿转向自主创新。
这是一个必经阶段——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的必经过程,其间压力与希望共生,挑战与机遇并存。
新方位,新理念
“怎么想”?脑中要有新理念。
新理念不是凭空而来,而是针对新常态下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
——新常态下,“后发优势”“比较优势”等红利渐趋用尽,亟须寻求新动力。创新发展,注重的就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新常态下,经济结构的优化更重要,防止“木桶效应”更迫切。协调发展,注重的就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新常态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达到或接近上限。绿色发展,注重的就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
——新常态下,我国劳动力、土地、能源等传统竞争优势减弱,亟须通过进一步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开放发展,注重的就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新常态下,要调动所有人谋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应对下行压力,保持中高速,迈向中高端,就要让民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共享发展,注重的就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显示,所谓“陷阱”,大多是源于资源禀赋变化之后,过去所依赖的发展路径走不通了,新的发展路径又没找到,发展被锁死。新发展理念,正是中国化解发展风险、跨越发展陷阱的钥匙。
新方位,新实践
“怎么干”?脚下要有新实践。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2015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开启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实践。
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供给侧管理和需求侧管理是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手段。站在新方位上的中国经济,为何在关注“需求侧”的同时更多将目光对准“供给侧”?
从速度维度看——
新常态下速度换挡的背后,本质上是结构调整。靠熬是熬不过去的,靠走刺激需求的老路也行不通。需求侧政策空间越来越小,挤出效应却越来越大。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从长期入手,立足于结构调整,把政策重心转向供给侧。
从结构维度看——
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一方面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一方面却要大量进口关键装备、高端产品;一方面消费者对质量高、有信誉保障的消费品需求越来越大,一方面却是国内供给无法满足,导致境外购物热度不减、“需求外溢”。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供给侧发力,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
从动力维度看——
新常态要求中国经济转向创新驱动。由于一个个市场主体的集合构成供给侧,只有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激发创新主体的动力和活力,才能使中国经济真正从“汗水型”走向“智慧型”。
从世界经济的坐标系中看,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突出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着眼当前又立足长远,绝不是西方供给学派的翻版。相反,中国以其较早的认识、较大的回旋余地、较强的体制优势等正成为全球结构性改革的引领者。
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是漫长的,但紧要的几步特别关键。
使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世界1/5人口同步达到中高收入水平……中国经济的新方位,正是复兴之路上的“关键节点”。
(吴宝河荐自2016年12月14日《人民日报》)
新发展理念,是中国化解发展风险、跨越发展陷阱的钥匙;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创新主体的动力和活力,使中国经济真正从“汗水型”走向“智慧型”。
一切都在变,只有变化本身是永恒的。
在驶向民族复兴彼岸的海面上,中国经济航船的经纬度也在不断变化。
这个创造了二战后一国经济高速增长持续时间最长纪录的经济体,正面临速度换挡节点、结构调整节点、动力转换节点,在螺旋式上升的发展历程中进入了一个新状态、新格局、新階段,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
变中求新、新中求进、进中突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挺立潮头、高瞻远瞩,作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科学判断,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开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实践,以新的有力作为标注着中国经济的新方位。
新方位,新常态
“怎么看”?经济发展进入
新常态。
从2012年至2016年的中国经济五年增速曲线图上可看到,这是一条略微下行的曲线,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速图中似乎不大“合拍”。这一次,究竟是短暂探底还是长期换挡?经济增速能不能“回得去”?降速会不会演变为失速?
面对种种质疑忧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冷静观察,缜密思考,对中国经济形势作出新的重大战略判断——
“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新常态,新认识。
这是一个必然阶段——新常态的到来是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为什么会有速度变化?
因为,决定经济增长的潜在增长率“做不到”像过去那样高速增长。
因为,总量和基数变大后“做不到”像过去那样高速增长。当一个经济体成长起来后,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其绝对值要比过去大很多,不可能维持“永动机”式的长期高速增长。
还因为,资源环境“受不了”像过去那样高速增长。
为什么会有结构优化?
随着资本、土地等要素供给下降,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要素投入和能耗污染较少的服务业脱颖而出,产业结构将不断优化;随着要素价格上涨、储蓄率下降,出口和投资增速放缓,消费需求持续较快增长,需求结构将不断优化;随着城镇化提速、产业转移,城乡区域结构将不断优化;随着劳动力供给减少,人力资源稀缺性凸显,收入分配结构也将不断优化。
为什么会有动力转换?
过去,低廉的生产要素价格成为驱动中国这一“世界工厂”快速运转的重要动力,今天,这些要素价格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倒逼中国经济转向创新驱动。中国要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必须从简单模仿转向自主创新。
这是一个必经阶段——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的必经过程,其间压力与希望共生,挑战与机遇并存。
新方位,新理念
“怎么想”?脑中要有新理念。
新理念不是凭空而来,而是针对新常态下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
——新常态下,“后发优势”“比较优势”等红利渐趋用尽,亟须寻求新动力。创新发展,注重的就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新常态下,经济结构的优化更重要,防止“木桶效应”更迫切。协调发展,注重的就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新常态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达到或接近上限。绿色发展,注重的就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
——新常态下,我国劳动力、土地、能源等传统竞争优势减弱,亟须通过进一步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开放发展,注重的就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新常态下,要调动所有人谋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应对下行压力,保持中高速,迈向中高端,就要让民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共享发展,注重的就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显示,所谓“陷阱”,大多是源于资源禀赋变化之后,过去所依赖的发展路径走不通了,新的发展路径又没找到,发展被锁死。新发展理念,正是中国化解发展风险、跨越发展陷阱的钥匙。
新方位,新实践
“怎么干”?脚下要有新实践。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2015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开启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实践。
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供给侧管理和需求侧管理是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手段。站在新方位上的中国经济,为何在关注“需求侧”的同时更多将目光对准“供给侧”?
从速度维度看——
新常态下速度换挡的背后,本质上是结构调整。靠熬是熬不过去的,靠走刺激需求的老路也行不通。需求侧政策空间越来越小,挤出效应却越来越大。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从长期入手,立足于结构调整,把政策重心转向供给侧。
从结构维度看——
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一方面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一方面却要大量进口关键装备、高端产品;一方面消费者对质量高、有信誉保障的消费品需求越来越大,一方面却是国内供给无法满足,导致境外购物热度不减、“需求外溢”。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供给侧发力,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
从动力维度看——
新常态要求中国经济转向创新驱动。由于一个个市场主体的集合构成供给侧,只有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激发创新主体的动力和活力,才能使中国经济真正从“汗水型”走向“智慧型”。
从世界经济的坐标系中看,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突出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着眼当前又立足长远,绝不是西方供给学派的翻版。相反,中国以其较早的认识、较大的回旋余地、较强的体制优势等正成为全球结构性改革的引领者。
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是漫长的,但紧要的几步特别关键。
使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世界1/5人口同步达到中高收入水平……中国经济的新方位,正是复兴之路上的“关键节点”。
(吴宝河荐自2016年12月14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