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唐玄宗统治时期出现的开元盛世是唐朝发展的顶峰。当时的歌曲艺术也得以快速发展,具有代表性的是当时的梨园。梨园弟子的地位与统治者对其的重视程度息息相关,从梨园发展的轨迹看,唐玄宗一手创立梨园,梨园弟子的社会地位迅速得到提升,安史之乱后,逐步走向衰落。梨园弟子逐渐不受重视最终沦为布衣的过程与开元盛世及之后的唐朝一步步走向亡国具有相关性。实际上,梨园自诞生之初就不可能长久,只是作为统治者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娱乐工具。
关键词:唐朝;梨园弟子;娱乐工具
唐朝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备受关注,不仅因为当时开明的社会风气,更是因为其“有容乃大”的文化特征在中国历代王朝中独树一帜。唐朝“开元盛世”时期的皇帝唐玄宗,即李隆基,他热爱音乐,当时的杨玉环能集唐玄宗万千宠爱于一身也是凭借她自身极高的音乐造诣。唐玄宗为满足自己的音乐享受,特设“梨园”。梨园内的乐工被称为“梨园弟子”,在其最受唐玄宗偏爱的时期甚至让文武百官都心生嫉妒与担忧。本文结合具体史实与诗句论述梨园弟子如何一步一步走向覆灭。
1.梨园弟子的产生
梨园,作为唐代宫廷歌舞艺人的场所,设于禁苑梨园旁,故称为梨园。当时的唐朝国力强盛,统治者唐玄宗也希望在艺术上有所成就。唐初设有“太常”,其职能“不仅限于典礼、祭祀、作乐,还兼史、卜、医之职,其内音乐皆是雅乐,为礼服务”。唐玄宗认为“太常礼司,不宜典俳优杂伎”,即太常寺作为朝廷正式的礼乐机构,不应该把帝王私人的娱乐活动也包括在内,于是唐玄宗将梨园正式独立出来。《新唐书》中第二十二卷有记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宫女数百,亦为梨园弟子,居宜春北院。”《唐会要》卷三十四云:“开元二年,上以天下无事,听政之暇,于梨园自教《法曲》,必尽其妙,谓之‘皇帝梨园弟子。’”玄宗成为皇帝的第二年,梨园弟子便正式接受皇帝亲理。
2.梨园弟子地位提升
梨园机构从当时大型礼乐机构太常寺中割裂出来,供职于梨园的弟子本都是来自于太常寺的精通乐理的人才。还有一部分是从官户和宫女中挑选出来,称为官奴婢,这两类人对皇宫都颇为熟悉,另外部分梨园弟子来自民间,经过选拔进入梨园,技艺高超。“诗仙”李白在《春日陪杨江宁及诸官宴北湖感古作》写到“新弦采梨园,古舞娇吴歈。曲度绕云汉,听者皆欢娱。”梨园弟子逐渐受到皇帝的重视,创作更加丰富和频繁,并且给予人美的感受。有了“皇帝梨园弟子”的赋名,这些梨园弟子有些恃宠而骄,《唐语林》第二卷《政事下》写到:“梨园弟子有胡雏,善吹笛,尤承恩。尝犯洛阳令崔隐甫,已而走禁中。玄宗非时托以他事召隐甫对,胡雏在侧,指曰:‘就卿乞得此否?’隐甫奏曰:‘陛下此言,是轻臣而重乐人也,臣请休官!’再拜而出。”说的就是梨园弟子胡雏在梨园弟子中吹笛子颇受皇帝青睐,曾经在崔隐甫手中犯过错,皇帝有一次用别的事召他入宫,胡雏也在皇帝左右,就问崔隐甫我旁边这个人是你想要处置人吗?崔隐甫向来正直,便以官位谏言,告诉玄宗不要重视梨园子弟甚至超过忠心的朝廷官员。最后的结果,是梨园弟子胡雏还是被杖杀,但是作为一个戏子死前得到皇帝亲自过问,还有包庇她的倾向,可以说是死也无憾了。在此说明皇帝梨园弟子在当时的唐朝地位不低。
3.安史之乱后的梨园弟子
安史之乱后,唐朝开始由盛转衰。安史之乱也给梨园弟子带来灭顶之灾。“安史叛军攻破长安,玄宗幸蜀,梨园弟子在战乱中奔散逃亡,梨园这个音乐机构不复存在。”(左汉林)在此之后,大部分梨园弟子流落民间,散见于各个民间歌舞场所,他们的艺术技艺纯熟,美学价值高,在民间也颇受欢迎。唐代诗人杜甫在写到《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时,有“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馀姿映寒日。”这里写到原梨园弟子公孙氏在安史之乱后流离民间,过上了颠簸流沛的生活,公元755到公元763期间的安史之乱给梨园弟子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从此大部分梨园弟子回归平民,不再享受皇帝的优待。安史之乱中的有一部分梨园弟子始终跟随唐玄宗,叛乱平定后,他们也回到长安。《明皇杂录》记载:“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属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时梨园子弟善觱篥者,张野狐为第一。此人从至蜀,上因以其曲授野狐。”可以证明这一点。
白居易在《梨园弟子》中有“白头垂泪话梨园,五十年前雨露恩。莫问华清今日事,满山红叶锁宫门。”在《长恨歌》中有:“西宫南苑多秋草,宫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梨园弟子在回归长安以后,人数大大减少,得以保留的曲目也少之甚少。之后的几十年略有重建的迹象,但因为人数不多,不足以形成规模效应。一段时间内一直处于不愠不火的状态。到了晚唐,此时的乐工数量已锐减。公元779年,唐德宗即位,希望振兴已经在走下坡路的唐朝,颁布了包括取消梨园等一系列的措施。据《旧唐书》卷十二:“大历十四年五月……停梨园使及伶官之冗食者三百人,留者皆隶太常。”“唐德宗裁撤了梨园和伶官中的“冗食者”共计三百人,取消梨园的设置,剩余的梨园弟子都归到太常寺。”(左汉林)梨园彻底覆灭。
4.晚唐逐步走向灭亡与梨园弟子解散的关系
梨园覆灭是必然的,在经历了开元盛世的空前繁荣后,后来的皇帝开始将梨园弃之不顾,梨园逐渐失去势力。梨园一开始得唐玄宗重视,其产生全凭统治者的兴趣,一旦失去靠山,国运颠沛之际必将其抛弃。分析梨园覆灭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晚唐末年,天下将乱,社会动荡不安,唐朝统治者忙于治理战乱,无心听曲享乐。梨园随即被淡忘,不再得到皇帝的重视。这是根本原因。就中国历史的发展看,音乐、绘画等高雅艺术在和平时期发展程度相对较高,如历史上的北宋时期,《清明上河图》中,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活内容极度丰富,当时的社会一片繁荣,各种音乐绘画艺术百花齐放。“《清明上河图》以极为丰富的内容,充分反映了国家的繁荣昌盛与人民的勤劳安乐”。而对文学诗歌而言,似乎存在这样一个规律,国家越是动荡,社会文人的才情尽现,满腹牢骚,形成的文字所富内涵更丰富。
朝廷致力于彼此之间的攻伐,对礼乐极不重视,以“乐圣”李龟年为例,李龟年以“能歌”而得到爱好音乐的唐玄宗的赏识。安史之乱以后,李龟年在潭州(今长沙)碰到了杜甫,杜甫他写下了《江南逢李龟年》这首千古绝唱“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此时的李龟年已近垂暮之年,只有靠卖唱为生。“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又逢君”虽也反映出他乡遇故知的喜悦,但“落花时节”却为相逢倍添出浓浓的惆怅和凄凉。(刘苗苗)说明此时的李龟年已经没落了。
人们受到统治者的影响,大多忙于躲避战乱,没有闲情逸致发展兴趣爱好。而原来是唐玄宗引领了全民爱音乐的社会风潮,杨玉环一向安分守己,凭借一手绝尘的琵琶技艺自然吸引了爱好音乐的唐玄宗。安史之乱以后,杨玉环从此与唐玄宗不复相见,唐玄宗回宫以后对音乐的欲望也减弱。再加上当时的朝廷一直认为杨贵妃是红颜祸水,帝王贪图享乐,沉迷女色和乐理会给国家带来深重灾难。
5.结语
唐玄宗的时期的开元盛世是中国盛唐的顶峰。在此期间,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政治开明,对外交流频繁,不仅是唐之盛世,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相对应的音乐文化业也得到高度发展。(王铂涵,39)梨园作为当时极为重要的音乐机构,梨园弟子的地位由低到高再到平民见证了开元盛世及之后的唐朝一步步走向亡国。在其发展过程中,尤其体现了历史“盛极必衰”的道理,更多也因为自身从始至终没有得到实权。就其历史贡献而言,它确实推动了当时民间音乐艺术的发展,但流传于后世的曲目少之又少。
参考文献:
[1]马欢.论唐代音乐机构——太常寺的职能[J].蘭台世界,2013(09):110-111.
[2]左汉林.唐代梨园弟子的产生与沿革考述[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4):61-64.
[3]左汉林.略论唐代梨园的兴衰[J].中州学刊,2005(01):153-155.
[4]刘苗苗.中国“乐圣”李龟年[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5(03):156-158+161.
[5]王铂涵.唐代太常礼乐制度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唐朝;梨园弟子;娱乐工具
唐朝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备受关注,不仅因为当时开明的社会风气,更是因为其“有容乃大”的文化特征在中国历代王朝中独树一帜。唐朝“开元盛世”时期的皇帝唐玄宗,即李隆基,他热爱音乐,当时的杨玉环能集唐玄宗万千宠爱于一身也是凭借她自身极高的音乐造诣。唐玄宗为满足自己的音乐享受,特设“梨园”。梨园内的乐工被称为“梨园弟子”,在其最受唐玄宗偏爱的时期甚至让文武百官都心生嫉妒与担忧。本文结合具体史实与诗句论述梨园弟子如何一步一步走向覆灭。
1.梨园弟子的产生
梨园,作为唐代宫廷歌舞艺人的场所,设于禁苑梨园旁,故称为梨园。当时的唐朝国力强盛,统治者唐玄宗也希望在艺术上有所成就。唐初设有“太常”,其职能“不仅限于典礼、祭祀、作乐,还兼史、卜、医之职,其内音乐皆是雅乐,为礼服务”。唐玄宗认为“太常礼司,不宜典俳优杂伎”,即太常寺作为朝廷正式的礼乐机构,不应该把帝王私人的娱乐活动也包括在内,于是唐玄宗将梨园正式独立出来。《新唐书》中第二十二卷有记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宫女数百,亦为梨园弟子,居宜春北院。”《唐会要》卷三十四云:“开元二年,上以天下无事,听政之暇,于梨园自教《法曲》,必尽其妙,谓之‘皇帝梨园弟子。’”玄宗成为皇帝的第二年,梨园弟子便正式接受皇帝亲理。
2.梨园弟子地位提升
梨园机构从当时大型礼乐机构太常寺中割裂出来,供职于梨园的弟子本都是来自于太常寺的精通乐理的人才。还有一部分是从官户和宫女中挑选出来,称为官奴婢,这两类人对皇宫都颇为熟悉,另外部分梨园弟子来自民间,经过选拔进入梨园,技艺高超。“诗仙”李白在《春日陪杨江宁及诸官宴北湖感古作》写到“新弦采梨园,古舞娇吴歈。曲度绕云汉,听者皆欢娱。”梨园弟子逐渐受到皇帝的重视,创作更加丰富和频繁,并且给予人美的感受。有了“皇帝梨园弟子”的赋名,这些梨园弟子有些恃宠而骄,《唐语林》第二卷《政事下》写到:“梨园弟子有胡雏,善吹笛,尤承恩。尝犯洛阳令崔隐甫,已而走禁中。玄宗非时托以他事召隐甫对,胡雏在侧,指曰:‘就卿乞得此否?’隐甫奏曰:‘陛下此言,是轻臣而重乐人也,臣请休官!’再拜而出。”说的就是梨园弟子胡雏在梨园弟子中吹笛子颇受皇帝青睐,曾经在崔隐甫手中犯过错,皇帝有一次用别的事召他入宫,胡雏也在皇帝左右,就问崔隐甫我旁边这个人是你想要处置人吗?崔隐甫向来正直,便以官位谏言,告诉玄宗不要重视梨园子弟甚至超过忠心的朝廷官员。最后的结果,是梨园弟子胡雏还是被杖杀,但是作为一个戏子死前得到皇帝亲自过问,还有包庇她的倾向,可以说是死也无憾了。在此说明皇帝梨园弟子在当时的唐朝地位不低。
3.安史之乱后的梨园弟子
安史之乱后,唐朝开始由盛转衰。安史之乱也给梨园弟子带来灭顶之灾。“安史叛军攻破长安,玄宗幸蜀,梨园弟子在战乱中奔散逃亡,梨园这个音乐机构不复存在。”(左汉林)在此之后,大部分梨园弟子流落民间,散见于各个民间歌舞场所,他们的艺术技艺纯熟,美学价值高,在民间也颇受欢迎。唐代诗人杜甫在写到《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时,有“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馀姿映寒日。”这里写到原梨园弟子公孙氏在安史之乱后流离民间,过上了颠簸流沛的生活,公元755到公元763期间的安史之乱给梨园弟子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从此大部分梨园弟子回归平民,不再享受皇帝的优待。安史之乱中的有一部分梨园弟子始终跟随唐玄宗,叛乱平定后,他们也回到长安。《明皇杂录》记载:“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属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时梨园子弟善觱篥者,张野狐为第一。此人从至蜀,上因以其曲授野狐。”可以证明这一点。
白居易在《梨园弟子》中有“白头垂泪话梨园,五十年前雨露恩。莫问华清今日事,满山红叶锁宫门。”在《长恨歌》中有:“西宫南苑多秋草,宫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梨园弟子在回归长安以后,人数大大减少,得以保留的曲目也少之甚少。之后的几十年略有重建的迹象,但因为人数不多,不足以形成规模效应。一段时间内一直处于不愠不火的状态。到了晚唐,此时的乐工数量已锐减。公元779年,唐德宗即位,希望振兴已经在走下坡路的唐朝,颁布了包括取消梨园等一系列的措施。据《旧唐书》卷十二:“大历十四年五月……停梨园使及伶官之冗食者三百人,留者皆隶太常。”“唐德宗裁撤了梨园和伶官中的“冗食者”共计三百人,取消梨园的设置,剩余的梨园弟子都归到太常寺。”(左汉林)梨园彻底覆灭。
4.晚唐逐步走向灭亡与梨园弟子解散的关系
梨园覆灭是必然的,在经历了开元盛世的空前繁荣后,后来的皇帝开始将梨园弃之不顾,梨园逐渐失去势力。梨园一开始得唐玄宗重视,其产生全凭统治者的兴趣,一旦失去靠山,国运颠沛之际必将其抛弃。分析梨园覆灭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晚唐末年,天下将乱,社会动荡不安,唐朝统治者忙于治理战乱,无心听曲享乐。梨园随即被淡忘,不再得到皇帝的重视。这是根本原因。就中国历史的发展看,音乐、绘画等高雅艺术在和平时期发展程度相对较高,如历史上的北宋时期,《清明上河图》中,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活内容极度丰富,当时的社会一片繁荣,各种音乐绘画艺术百花齐放。“《清明上河图》以极为丰富的内容,充分反映了国家的繁荣昌盛与人民的勤劳安乐”。而对文学诗歌而言,似乎存在这样一个规律,国家越是动荡,社会文人的才情尽现,满腹牢骚,形成的文字所富内涵更丰富。
朝廷致力于彼此之间的攻伐,对礼乐极不重视,以“乐圣”李龟年为例,李龟年以“能歌”而得到爱好音乐的唐玄宗的赏识。安史之乱以后,李龟年在潭州(今长沙)碰到了杜甫,杜甫他写下了《江南逢李龟年》这首千古绝唱“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此时的李龟年已近垂暮之年,只有靠卖唱为生。“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又逢君”虽也反映出他乡遇故知的喜悦,但“落花时节”却为相逢倍添出浓浓的惆怅和凄凉。(刘苗苗)说明此时的李龟年已经没落了。
人们受到统治者的影响,大多忙于躲避战乱,没有闲情逸致发展兴趣爱好。而原来是唐玄宗引领了全民爱音乐的社会风潮,杨玉环一向安分守己,凭借一手绝尘的琵琶技艺自然吸引了爱好音乐的唐玄宗。安史之乱以后,杨玉环从此与唐玄宗不复相见,唐玄宗回宫以后对音乐的欲望也减弱。再加上当时的朝廷一直认为杨贵妃是红颜祸水,帝王贪图享乐,沉迷女色和乐理会给国家带来深重灾难。
5.结语
唐玄宗的时期的开元盛世是中国盛唐的顶峰。在此期间,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政治开明,对外交流频繁,不仅是唐之盛世,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相对应的音乐文化业也得到高度发展。(王铂涵,39)梨园作为当时极为重要的音乐机构,梨园弟子的地位由低到高再到平民见证了开元盛世及之后的唐朝一步步走向亡国。在其发展过程中,尤其体现了历史“盛极必衰”的道理,更多也因为自身从始至终没有得到实权。就其历史贡献而言,它确实推动了当时民间音乐艺术的发展,但流传于后世的曲目少之又少。
参考文献:
[1]马欢.论唐代音乐机构——太常寺的职能[J].蘭台世界,2013(09):110-111.
[2]左汉林.唐代梨园弟子的产生与沿革考述[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4):61-64.
[3]左汉林.略论唐代梨园的兴衰[J].中州学刊,2005(01):153-155.
[4]刘苗苗.中国“乐圣”李龟年[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5(03):156-158+161.
[5]王铂涵.唐代太常礼乐制度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