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实践证明,学生需要激励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当学生面临困难,信心不足时需要激励,鼓起他们勇气,增强他们信心。有时候,学生需要的可能是一次慷慨呈辞的演讲;有时候,可能是一次鼓舞人心的交谈;有时候可能仅仅是一句自己不经意的言语,甚至只是信任的目光。由此看来,激励是学生进步的催化剂。但有人认为,激励学生不过就是表扬一番,给学生戴戴“高帽”,说些好话,其实不然,激励必须注意方法的运用,本人觉得下面几方面是每位教师应注意的。
一、激励需要真诚
真诚是叩开人的心灵之门的金钥匙。而中学生正值青春年少,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虚荣心,他们需要的是真诚。心与心之间的交流,师与生之间的默契,是推动他们学习的强有力的加速器。心理学表明,学生都有“向师性”,教师对自己的态度、看法,对他们是十分重要的,有时往往是教师的一句简单的肯定,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记得我以前有一个学生,因家境比较好,父母又经常外出做生意,照顾不到他,而他对自己的学习要求不够严格,慢慢放松了,成绩一直不稳定。但我发现他特别喜欢语文,尤以写作成绩最佳,有一次我看到他写的一篇作文,美极了,他那崭新的思路、丰富的联想、感人的感悟深深吸引了我,于是我给他批了四句话:“新思路,富联想,深感悟,好方法。”没想到从此他更热爱写作了,还常拿他的作文给我批阅。据其他教师反映,他上其它的课也认真了很多。我紧紧抓住这个契机,采取个别教育的方法与他谈人生、谈未来、谈理想,以一颗真诚的心来对待他、感化他。最后他不但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而且应届考上了重点大学。
二、激励需抓住时机
作为教师,我们决不能放弃对每一个学生的希望,应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了解他们的每一次进步,每一次失败。及时而适度的激励是使学生转变、进步的动力。有时,甚至是一个表示认可的点头动作亦能激励他人。本学期,我班有一位学生,平时学习刻苦,成绩也不错,但是他的心理素质不太好,每次遇到考试就心慌、紧张,这使得他的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相差很大。我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就经常向他推荐一些有关心理卫生方面的书籍,并鼓励相信他一定会考好。在期末考试中,第一科我早早来到教室巡视,又发现有些紧张情绪的他,我悄悄地走近他的身旁,向他做了一个表示认可的点头,意思是: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考好,你要相信自己。他看到我这肯定的目光,也坚定的点点头,仿佛在说:放心吧,老师,我一定会考好的。考试结束,他的成绩果然不错,后来听他说,要不是老师那天的目光,自己说不定又考不好了。此次之后,他进一步坚定了信心,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也不断积累,他已经渐渐克服了“怯考”的缺点,甚至性格也比以前活泼了许多。可见,某些时候不用说教、不用训诫,教师的行动本身就是激励。
三、激励需以理服人
一般来说,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总有一种自卑心理,总感觉自己低人一等,缺乏信心。我经常耐心地开导他们,用现代素质的观点来鼓舞他们: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并不以成绩为界,而是看他身心全面发展的情况。学习过程中,谁都有可能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重要的是你如何树立起信心加以克服。我常以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这样那样的困难事例帮助他们建立信心。一次次的谈话,一次次的交流,学生深深地感到“生活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马拉松,只有踏踏实实,持之以恒,努力向前,最后才能赢得这场比赛。”这样一来,学生与教师的心贴得更近了,有事没事,他们都喜欢找我倾诉谈心,因为他们感到“老师是最喜欢他们的老师。”
四、激励是一封语言精炼的信
“你有了很大进步”、“我欣赏你”之类的赞赏说的过多过滥往往也起不到鼓舞人心的作用,即使教师有时是真心诚意,学生也觉得是在敷衍。真正的激励应该是一封语言精炼的信。我曾经教过这样一个学生,他酷爱绘画,刚进校时,对其他各科均不感兴趣,虽然他很聪明,但由于不用功,成绩一直不好。我几次找他谈话,都收效甚微。也曾家访,要求家长与学校配合,效果也不明显。面对现实,我认真回顾了以前的工作,发现自己没有找到关键症结所在,即利用“成功的画家,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我意识到要用这个观点去打动他,激励他,便立即给他写了一封短信,信中首先承认他绘画有一定的水平,是他努力的结果。并严肃阐述了绘画与文化之间的利害关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指出他忽视其他学科的学习是不足取的。当他收到我写给他这封特殊的信时,看着同学羡慕的目光,读着我真诚的字句,他十分感动,明白自己原来的想法、做法的幼稚。并痛下决心,表示今后文化、绘画并重,要做一个让我放心的好学生。看到他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决心改正,我由衷地感到欣慰。
以上事例说明,“激励”在教育学生中有其独特的魅力,但它需要适度,正确的方法。作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只有独僻蹊径,摸索分析,才能对症下药,攻克“顽症”,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激励需要真诚
真诚是叩开人的心灵之门的金钥匙。而中学生正值青春年少,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虚荣心,他们需要的是真诚。心与心之间的交流,师与生之间的默契,是推动他们学习的强有力的加速器。心理学表明,学生都有“向师性”,教师对自己的态度、看法,对他们是十分重要的,有时往往是教师的一句简单的肯定,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记得我以前有一个学生,因家境比较好,父母又经常外出做生意,照顾不到他,而他对自己的学习要求不够严格,慢慢放松了,成绩一直不稳定。但我发现他特别喜欢语文,尤以写作成绩最佳,有一次我看到他写的一篇作文,美极了,他那崭新的思路、丰富的联想、感人的感悟深深吸引了我,于是我给他批了四句话:“新思路,富联想,深感悟,好方法。”没想到从此他更热爱写作了,还常拿他的作文给我批阅。据其他教师反映,他上其它的课也认真了很多。我紧紧抓住这个契机,采取个别教育的方法与他谈人生、谈未来、谈理想,以一颗真诚的心来对待他、感化他。最后他不但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而且应届考上了重点大学。
二、激励需抓住时机
作为教师,我们决不能放弃对每一个学生的希望,应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了解他们的每一次进步,每一次失败。及时而适度的激励是使学生转变、进步的动力。有时,甚至是一个表示认可的点头动作亦能激励他人。本学期,我班有一位学生,平时学习刻苦,成绩也不错,但是他的心理素质不太好,每次遇到考试就心慌、紧张,这使得他的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相差很大。我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就经常向他推荐一些有关心理卫生方面的书籍,并鼓励相信他一定会考好。在期末考试中,第一科我早早来到教室巡视,又发现有些紧张情绪的他,我悄悄地走近他的身旁,向他做了一个表示认可的点头,意思是: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考好,你要相信自己。他看到我这肯定的目光,也坚定的点点头,仿佛在说:放心吧,老师,我一定会考好的。考试结束,他的成绩果然不错,后来听他说,要不是老师那天的目光,自己说不定又考不好了。此次之后,他进一步坚定了信心,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也不断积累,他已经渐渐克服了“怯考”的缺点,甚至性格也比以前活泼了许多。可见,某些时候不用说教、不用训诫,教师的行动本身就是激励。
三、激励需以理服人
一般来说,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总有一种自卑心理,总感觉自己低人一等,缺乏信心。我经常耐心地开导他们,用现代素质的观点来鼓舞他们: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并不以成绩为界,而是看他身心全面发展的情况。学习过程中,谁都有可能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重要的是你如何树立起信心加以克服。我常以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这样那样的困难事例帮助他们建立信心。一次次的谈话,一次次的交流,学生深深地感到“生活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马拉松,只有踏踏实实,持之以恒,努力向前,最后才能赢得这场比赛。”这样一来,学生与教师的心贴得更近了,有事没事,他们都喜欢找我倾诉谈心,因为他们感到“老师是最喜欢他们的老师。”
四、激励是一封语言精炼的信
“你有了很大进步”、“我欣赏你”之类的赞赏说的过多过滥往往也起不到鼓舞人心的作用,即使教师有时是真心诚意,学生也觉得是在敷衍。真正的激励应该是一封语言精炼的信。我曾经教过这样一个学生,他酷爱绘画,刚进校时,对其他各科均不感兴趣,虽然他很聪明,但由于不用功,成绩一直不好。我几次找他谈话,都收效甚微。也曾家访,要求家长与学校配合,效果也不明显。面对现实,我认真回顾了以前的工作,发现自己没有找到关键症结所在,即利用“成功的画家,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我意识到要用这个观点去打动他,激励他,便立即给他写了一封短信,信中首先承认他绘画有一定的水平,是他努力的结果。并严肃阐述了绘画与文化之间的利害关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指出他忽视其他学科的学习是不足取的。当他收到我写给他这封特殊的信时,看着同学羡慕的目光,读着我真诚的字句,他十分感动,明白自己原来的想法、做法的幼稚。并痛下决心,表示今后文化、绘画并重,要做一个让我放心的好学生。看到他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决心改正,我由衷地感到欣慰。
以上事例说明,“激励”在教育学生中有其独特的魅力,但它需要适度,正确的方法。作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只有独僻蹊径,摸索分析,才能对症下药,攻克“顽症”,取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