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徐州地区两首民族器乐重奏作品《别姬》、《放鹤》为例。从作品的结构形态、调性布局、主题动机、声部布局等多音乐角度进行切入性分析梳理。以期达到梳理徐州地区多声部音乐形态组织的特征性,揭示其多声部组织规律性的研究目的。
【关键词】徐州地区;多声部音乐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徐州古称彭城,是中国历史上古九州之一,6000余年的文明史及2600年的建城史,作为刘邦故里,项羽故都的徐州孕育了璀璨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楚汉相争、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的历史故事广为流传。接下来笔者将以徐州地区管埙二重奏作品《别姬》为例,展开音乐分析。管窥徐州地区民族器乐组织形态规律。
《别姬》这首作品具有浓郁的鲁南、苏北地区戏剧音乐氛围。纵观整首作品,它以历史故事霸王别姬为创作背景。描写了项王与虞姬“生死惜别”这一特定历史场景,表现了两个人依依惜别、深沉真挚的爱情情感。
从整体配器音色的组织上来看,管子作为一种北方乐器中颇具代表性音色的乐器。音质高亢嘹亮,具有很强的人声模仿能力,非常擅长表现凄婉、哀怨的音乐氛围。埙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乐器。音色古朴深沉,非常适合描绘时光悠远,表达深厚的历史纵深感。全曲建立在D宫系统A徵调式,前奏为先线性波浪状旋律线、继而为连续6小节的连续同音顿腔。埙的音色奏出一条下行的全曲的主题脉络。独奏伴奏两个小节的模仿,接合奏两小节的模仿。重复的两次伴奏接合奏的声部处理后。管与埙的二重奏正式拉开帷幕。二重奏首先运用了模仿式的声部写法,运用管来模仿埙。律动由二拍子的强弱交替律动,转变为四拍律动控制。转而进入18个小节的合奏。整个合奏围绕主音羽展开整句为四个乐汇构成。均为重复型乐汇形态。第一乐段A段为二重奏主题呈示部分。从乐器配置上来看为标准的二重奏模式。从旋律线走向来看管的旋律走向为曲线下行旋律线走向,走向跨度为十度音阶范围。埙声部为由四个小的乐句分句组成。主题核心细胞由小三度和纯四度两个细胞构成。从结构组织逻辑上看整个结构为启、承、转、合的中国传统四分性结构逻辑。第二乐段B段为先下行旋律走向,再转而上行的旋律线布局。节奏上为均分式的节奏布局。这一部分作为中间性段落采用的是绝大部分小节管子独奏这一演奏形态。为表现深沉哀怨的音乐情绪,音乐采用直线下行的旋律线条。
第三乐段采用了模仿式二声部的写法,节拍上采用了散拍子的写法,在两声部交替进行的后半部分,转入两声部齐奏。六小节齐奏后,进入埙声部对管子声部的模仿段落。这一段落依然围绕小三度和纯四度两个核心细胞展开,旋律线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加花。两声部共16个小节采用严格模仿的方式写作而成。接着为十小节的伴奏插部。接着为四个乐句的乐段组成,总体逻辑上为起承转合的四句体结构逻辑,声部之间为模仿式的二声部手法。十小节的合奏尾声过后,全曲在羽音上结束。
埙筝二重奏《放鹤》由放鹤、观鹤、招鹤。三部分组成。这首作品将埙与古筝两种富于传统音乐音色的两种乐器进行了,较为完美的融合,全曲进行在D宫五声调式上。全曲分为放鹤、观鹤、招鹤、尾声四个大部分。第一部分放鹤为六小节的二重奏写作而成。埙声部为旋律声部。筝声部运用了滑音装饰、拍奏、击奏等三种演奏方式。节奏上采用了均分式的节奏手法,表现了自由晨曦的音乐意境。第二部分观鹤首先为7小节的筝的主题独奏。继而两声部重奏呈式,这一部分由埙演奏主题,共分为四句,第一句(14—19)小节,由两个小型分句组成。波浪状旋律线落音在商音上。第二句(20—27)小节采用模进的创作手法。旋律线结束于羽音上。第三句(28—34)小节,旋律线自高点音开始陈述,由四个分句组成。乐句结束于宫音上。第三句(35—42)小节,乐句由3个小乐节组成。乐句结束于宫音上。第三部分招鹤律动明显被加快,由原有的4拍律动转变为2拍律动,音乐进一步富于生气。埙声部采用大二度及小三度的两个主题核心细胞进行发展。与观鹤部分不同之处在于此处筝的演奏进一步使用双音。双音中的一个声部与埙演奏同音。下方声部采用纯四度的和音手法进行映衬。高潮部分采用大篇幅的刮奏进行演奏,用来模仿瑞鹤飞翔的场景。自88小节开始埙声部节奏进一步加密化由原来的八分音符转变为十六分音符。使音乐情绪进一步向更为激动过度。核心细胞围绕大二度循环展开。最后音乐结束于环绕下行的音阶。全曲结束于宫音上。
全曲结构图示;
放鹤 观鹤 招鹤 尾声
(1—6)小节(7—42)小节(43—87)小节(88—118)小节
纵向比较两首作品对于此四省交界地区的多声部音乐形态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首先,徐州地区作为两汉文化的繁盛区,多声部音乐形态呈现出一种特有的历史纵深感。尤其在配器的使用方面,色彩较为暗淡的埙、管、以及富有表现力的古筝作为主要的应用载体被经常性使用;其次,为保证民族化风格,这一地区的音乐与我国大部分地区一样,均使用五声调式及六声调式作为调式组织基础。音乐整体布局方面多采用起、承、转、合;四部分的结构组织方式。在乐曲的开始及结尾部分均附有引子及尾声结构。从多声部写作手法上看传统的线性传统的线性写作手法与模仿式的写作手法交替使用是整个作品的特色之处。
参考文献
[1]庄泉忠.徐州民間音乐集成[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
[2]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简明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3]江明惇.中国民族音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基金项目:江苏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助项目 《徐州地区民间音乐多声部形态研究 》(项目编号:15xwB08)研究成果。
【关键词】徐州地区;多声部音乐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徐州古称彭城,是中国历史上古九州之一,6000余年的文明史及2600年的建城史,作为刘邦故里,项羽故都的徐州孕育了璀璨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楚汉相争、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的历史故事广为流传。接下来笔者将以徐州地区管埙二重奏作品《别姬》为例,展开音乐分析。管窥徐州地区民族器乐组织形态规律。
《别姬》这首作品具有浓郁的鲁南、苏北地区戏剧音乐氛围。纵观整首作品,它以历史故事霸王别姬为创作背景。描写了项王与虞姬“生死惜别”这一特定历史场景,表现了两个人依依惜别、深沉真挚的爱情情感。
从整体配器音色的组织上来看,管子作为一种北方乐器中颇具代表性音色的乐器。音质高亢嘹亮,具有很强的人声模仿能力,非常擅长表现凄婉、哀怨的音乐氛围。埙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乐器。音色古朴深沉,非常适合描绘时光悠远,表达深厚的历史纵深感。全曲建立在D宫系统A徵调式,前奏为先线性波浪状旋律线、继而为连续6小节的连续同音顿腔。埙的音色奏出一条下行的全曲的主题脉络。独奏伴奏两个小节的模仿,接合奏两小节的模仿。重复的两次伴奏接合奏的声部处理后。管与埙的二重奏正式拉开帷幕。二重奏首先运用了模仿式的声部写法,运用管来模仿埙。律动由二拍子的强弱交替律动,转变为四拍律动控制。转而进入18个小节的合奏。整个合奏围绕主音羽展开整句为四个乐汇构成。均为重复型乐汇形态。第一乐段A段为二重奏主题呈示部分。从乐器配置上来看为标准的二重奏模式。从旋律线走向来看管的旋律走向为曲线下行旋律线走向,走向跨度为十度音阶范围。埙声部为由四个小的乐句分句组成。主题核心细胞由小三度和纯四度两个细胞构成。从结构组织逻辑上看整个结构为启、承、转、合的中国传统四分性结构逻辑。第二乐段B段为先下行旋律走向,再转而上行的旋律线布局。节奏上为均分式的节奏布局。这一部分作为中间性段落采用的是绝大部分小节管子独奏这一演奏形态。为表现深沉哀怨的音乐情绪,音乐采用直线下行的旋律线条。
第三乐段采用了模仿式二声部的写法,节拍上采用了散拍子的写法,在两声部交替进行的后半部分,转入两声部齐奏。六小节齐奏后,进入埙声部对管子声部的模仿段落。这一段落依然围绕小三度和纯四度两个核心细胞展开,旋律线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加花。两声部共16个小节采用严格模仿的方式写作而成。接着为十小节的伴奏插部。接着为四个乐句的乐段组成,总体逻辑上为起承转合的四句体结构逻辑,声部之间为模仿式的二声部手法。十小节的合奏尾声过后,全曲在羽音上结束。
埙筝二重奏《放鹤》由放鹤、观鹤、招鹤。三部分组成。这首作品将埙与古筝两种富于传统音乐音色的两种乐器进行了,较为完美的融合,全曲进行在D宫五声调式上。全曲分为放鹤、观鹤、招鹤、尾声四个大部分。第一部分放鹤为六小节的二重奏写作而成。埙声部为旋律声部。筝声部运用了滑音装饰、拍奏、击奏等三种演奏方式。节奏上采用了均分式的节奏手法,表现了自由晨曦的音乐意境。第二部分观鹤首先为7小节的筝的主题独奏。继而两声部重奏呈式,这一部分由埙演奏主题,共分为四句,第一句(14—19)小节,由两个小型分句组成。波浪状旋律线落音在商音上。第二句(20—27)小节采用模进的创作手法。旋律线结束于羽音上。第三句(28—34)小节,旋律线自高点音开始陈述,由四个分句组成。乐句结束于宫音上。第三句(35—42)小节,乐句由3个小乐节组成。乐句结束于宫音上。第三部分招鹤律动明显被加快,由原有的4拍律动转变为2拍律动,音乐进一步富于生气。埙声部采用大二度及小三度的两个主题核心细胞进行发展。与观鹤部分不同之处在于此处筝的演奏进一步使用双音。双音中的一个声部与埙演奏同音。下方声部采用纯四度的和音手法进行映衬。高潮部分采用大篇幅的刮奏进行演奏,用来模仿瑞鹤飞翔的场景。自88小节开始埙声部节奏进一步加密化由原来的八分音符转变为十六分音符。使音乐情绪进一步向更为激动过度。核心细胞围绕大二度循环展开。最后音乐结束于环绕下行的音阶。全曲结束于宫音上。
全曲结构图示;
放鹤 观鹤 招鹤 尾声
(1—6)小节(7—42)小节(43—87)小节(88—118)小节
纵向比较两首作品对于此四省交界地区的多声部音乐形态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首先,徐州地区作为两汉文化的繁盛区,多声部音乐形态呈现出一种特有的历史纵深感。尤其在配器的使用方面,色彩较为暗淡的埙、管、以及富有表现力的古筝作为主要的应用载体被经常性使用;其次,为保证民族化风格,这一地区的音乐与我国大部分地区一样,均使用五声调式及六声调式作为调式组织基础。音乐整体布局方面多采用起、承、转、合;四部分的结构组织方式。在乐曲的开始及结尾部分均附有引子及尾声结构。从多声部写作手法上看传统的线性传统的线性写作手法与模仿式的写作手法交替使用是整个作品的特色之处。
参考文献
[1]庄泉忠.徐州民間音乐集成[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
[2]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简明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3]江明惇.中国民族音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基金项目:江苏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助项目 《徐州地区民间音乐多声部形态研究 》(项目编号:15xwB08)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