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小到大,我都让女儿追随着她自己的心愿,并带她“行走”于大千世界,让她在行走中体味人生,找寻自己的目标。
在真实的社会里行走
熟悉女儿的人都说她有点儿与众不同——从没上过补习班,学习成绩却一直优秀;小小年纪就爱探寻宗教、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的奥妙;热衷“不务正业”——做义工、组织学生戏剧社、给同学做心理辅导。如今,女儿已经是美国名校的大二学生,每当别人问她:“你的童年快乐吗?”她总是自豪地回答:“当然快乐!”从小到大,我都让女儿追随着她自己的心愿,并带她“行走”于大千世界,让她在行走中体味人生,找寻自己的目标。
女儿最初的行走,源于现实的无奈。1992年6月,女儿呱呱落地,那时,我是一家省级党报的记者,丈夫是部队的一名科技干部,长年在外地工作。女儿3岁进入幼儿园。每年寒暑假,由于我和丈夫的老家都不在沈阳,女儿便没人照顾。于是,3岁的女儿就成了我的“小跟班”,跟着我东南西北地到处采访。
那时,女儿已经识了很多字。每次带着她去采访,只要给她一本童话书、一瓶水和一点儿食品,告诉她妈妈要工作,她就乖乖地坐在一旁看书,从来不打扰我。就这样,不用刻意培养,女儿自然而然养成了爱看书的好习惯。
转眼女儿6岁,要上小学了。为了让她有个快乐的童年,我们把她送到一个基本不留家庭作业、只注重素质教育的学校。放了学,我们绝不带她去补课,而是让她凭着自己的兴趣画画、读书、做游戏。上小学后的寒暑假和以前一样,女儿还是跟着我四处采访。这时,她已经不单是个“小跟班”,而是常常介入采访活动,自称是“实习小记者”。
那时候,我负责公检法部门的报道,公安、法院、检察院,甚至连监狱、劳教所,女儿都经常跟我出入。有一次,我带她采访了一宗少年杀人案:两个14岁的女孩儿同时爱上了一个男孩儿,为了争夺这个男孩儿,一个女孩儿当街举刀恐吓另一个女孩儿,结果在争执拉扯中,举刀的女孩儿失手杀死了对方。
当时,女儿的年龄和这3个孩子差不多。采访结束后,女儿说,她注意到这3个孩子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来自离异家庭,都没有得到正常的父母之爱。而这些孩子正处于逆反期,他们表面上很反叛很张狂,其实心里非常脆弱和迷茫,非常渴望关心和爱。这时候如果有人爱他们,他们就会把这爱看得比生命都宝贵,因而常常表现得很偏执、很狂热。这3个孩子之间的悲剧就是这样发生的。
这些经历使女儿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让她对生命、对人生有了思考。2007年9月的一个周末,我去学校接女儿回家,路上,接到一个报料电话,说有一个男孩儿自杀了。于是,我开车带着女儿赶到位于沈阳新城子区(现沈北新区)的一个村庄,找到了那个自杀男孩儿的家。这个男孩儿15岁,半个月前,他的班长——一个美丽优秀的女孩儿,因为老师当众读了另一个班的男生写给她的所谓“情书”,羞愤交加,向坐在身后的这个男孩儿借了50元,坐车到市内,从一座大厦的15层楼跳了下来,当场死亡。学校为了掩盖事情真相,不仅让这个男孩儿作假证而且逼他转学。男孩儿以死抗争,服毒自杀。
采访回来的路上,女儿一直在默默地流泪,为那两个与她同龄的花季生命的过早凋零,也为他们的脆弱和逃避,更为这种不懂得学生心理、不尊重学生隐私的教育体制。
下一个周末从学校回来,女儿告诉我,她将这两个少年的自杀事件给同学们讲了,还和同学们搞了个“珍惜生命”的主题班会,大家就有关生命意义的话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妈妈,这一辈子无论遇到什么挫折和苦难,我都不会放弃生命。我要把我的一生过得精彩而有意义。”那一天,女儿郑重地对我说。
理想为学习插上翅膀
2002年8月,女儿10周岁时,我参加了一家杂志社组织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海外笔会,正赶上暑假,便决定带着女儿去。那时候,我的月工资只有3000元,而女儿的澳新之旅的费用是1.5万元,几乎是我半年的收入。但我觉得行万里路比读万卷书更能丰富人生阅历,启迪生命智慧,于是毫不犹豫地为孩子交了钱。
在奥克兰机场,台湾籍的杨导游对我女儿说了这样一句话:“小妹妹,你太幸运了!我在这里做了十几年导游,你是我见到的第一个来自中国内地的孩子。”
我惊诧于他的感慨。他解释说,中国内地的家长很少带这么小的孩子出国旅游,尤其是来这里。他在这里见到的这么大的亚裔孩子,大多来自日本、韩国、中国香港或台湾地区。
为了锻炼女儿的能力,我告诉导游不要管她,无论出关入关都让她自己应付。于是,女儿背着旅行包,走在我们16人旅行团的最前面。出关和入关时,她用英语回答海关检查人员的问题,居然一路绿灯。遇到哪个阿姨叔叔买东西问价,她也主动帮忙,成为我们团名副其实的“小翻译”。
那次旅行让女儿大开眼界,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迷人的自然风光、奇特的风情习俗、文明进步的民主政治,特别是澳大利亚人对孩子的关爱和尊重,都让10岁的女儿感受颇深。
回来后,我发现女儿有了很大变化,她对我说,外面的世界很美好,她长大了要出国留学开阔眼界。此后,她不但努力学习,还关注世界局势,关注各国政治文化,也更加喜欢旅游,于是,我经常在她的假期带她出国或在国内旅游。
收获纯净仁慈之心
2007年,女儿上高中一年级。从这一年开始,她成为沈阳义工联的一名成员,一名光荣的志愿者。
作为重点高中的学生,很多孩子几乎将所有的休息时间都用在了补课上,女儿却牺牲了许多对她来说异常宝贵的学习时间和精力去做义工,她做得很认真。
2008年重阳节,她随义工联去一家安老院慰问演出,负责照顾几个脑瘫老人。当时已是晚秋时节,衣着单薄的她在寒风里,一边陪老人看节目,一边喂他们吃水果,并不停地给他们擦嘴巴,那份专注和耐心让人看了很感动。
做义工让女儿懂得了只要献出自己的爱与关怀,就能减轻不幸者的痛苦与悲伤,让他们的生命多一些温馨和美好,而自己也会收获幸福与快乐,间接有了直面残酷现实的勇气和信心。
2009年10月,一个英国青年代表团来沈阳访问,做义工的女儿争取到为代表团做翻译的机会。女儿回来后告诉我,在3天的随团翻译中,她经常被问到同一个问题:“都说中国的孩子没有童年,你有童年吗?你的童年快乐吗?”
女儿自豪地说:“我不但有童年,而且有一个非常快乐的童年。”
2010年,18岁的女儿同时被美国6所著名大学录取,热衷国际关系专业的她选取了此专业在美国排名领先的塔夫茨大学。在接受这所大学面试时,女儿那流利的英语、满脸的阳光、妙趣横生的成长故事,让面试官也忍不住开心地笑起来,他们说她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女孩儿。她笑着告诉面试官:“那是因为我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妈妈!”(摘自西祠胡同)
在真实的社会里行走
熟悉女儿的人都说她有点儿与众不同——从没上过补习班,学习成绩却一直优秀;小小年纪就爱探寻宗教、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的奥妙;热衷“不务正业”——做义工、组织学生戏剧社、给同学做心理辅导。如今,女儿已经是美国名校的大二学生,每当别人问她:“你的童年快乐吗?”她总是自豪地回答:“当然快乐!”从小到大,我都让女儿追随着她自己的心愿,并带她“行走”于大千世界,让她在行走中体味人生,找寻自己的目标。
女儿最初的行走,源于现实的无奈。1992年6月,女儿呱呱落地,那时,我是一家省级党报的记者,丈夫是部队的一名科技干部,长年在外地工作。女儿3岁进入幼儿园。每年寒暑假,由于我和丈夫的老家都不在沈阳,女儿便没人照顾。于是,3岁的女儿就成了我的“小跟班”,跟着我东南西北地到处采访。
那时,女儿已经识了很多字。每次带着她去采访,只要给她一本童话书、一瓶水和一点儿食品,告诉她妈妈要工作,她就乖乖地坐在一旁看书,从来不打扰我。就这样,不用刻意培养,女儿自然而然养成了爱看书的好习惯。
转眼女儿6岁,要上小学了。为了让她有个快乐的童年,我们把她送到一个基本不留家庭作业、只注重素质教育的学校。放了学,我们绝不带她去补课,而是让她凭着自己的兴趣画画、读书、做游戏。上小学后的寒暑假和以前一样,女儿还是跟着我四处采访。这时,她已经不单是个“小跟班”,而是常常介入采访活动,自称是“实习小记者”。
那时候,我负责公检法部门的报道,公安、法院、检察院,甚至连监狱、劳教所,女儿都经常跟我出入。有一次,我带她采访了一宗少年杀人案:两个14岁的女孩儿同时爱上了一个男孩儿,为了争夺这个男孩儿,一个女孩儿当街举刀恐吓另一个女孩儿,结果在争执拉扯中,举刀的女孩儿失手杀死了对方。
当时,女儿的年龄和这3个孩子差不多。采访结束后,女儿说,她注意到这3个孩子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来自离异家庭,都没有得到正常的父母之爱。而这些孩子正处于逆反期,他们表面上很反叛很张狂,其实心里非常脆弱和迷茫,非常渴望关心和爱。这时候如果有人爱他们,他们就会把这爱看得比生命都宝贵,因而常常表现得很偏执、很狂热。这3个孩子之间的悲剧就是这样发生的。
这些经历使女儿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让她对生命、对人生有了思考。2007年9月的一个周末,我去学校接女儿回家,路上,接到一个报料电话,说有一个男孩儿自杀了。于是,我开车带着女儿赶到位于沈阳新城子区(现沈北新区)的一个村庄,找到了那个自杀男孩儿的家。这个男孩儿15岁,半个月前,他的班长——一个美丽优秀的女孩儿,因为老师当众读了另一个班的男生写给她的所谓“情书”,羞愤交加,向坐在身后的这个男孩儿借了50元,坐车到市内,从一座大厦的15层楼跳了下来,当场死亡。学校为了掩盖事情真相,不仅让这个男孩儿作假证而且逼他转学。男孩儿以死抗争,服毒自杀。
采访回来的路上,女儿一直在默默地流泪,为那两个与她同龄的花季生命的过早凋零,也为他们的脆弱和逃避,更为这种不懂得学生心理、不尊重学生隐私的教育体制。
下一个周末从学校回来,女儿告诉我,她将这两个少年的自杀事件给同学们讲了,还和同学们搞了个“珍惜生命”的主题班会,大家就有关生命意义的话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妈妈,这一辈子无论遇到什么挫折和苦难,我都不会放弃生命。我要把我的一生过得精彩而有意义。”那一天,女儿郑重地对我说。
理想为学习插上翅膀
2002年8月,女儿10周岁时,我参加了一家杂志社组织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海外笔会,正赶上暑假,便决定带着女儿去。那时候,我的月工资只有3000元,而女儿的澳新之旅的费用是1.5万元,几乎是我半年的收入。但我觉得行万里路比读万卷书更能丰富人生阅历,启迪生命智慧,于是毫不犹豫地为孩子交了钱。
在奥克兰机场,台湾籍的杨导游对我女儿说了这样一句话:“小妹妹,你太幸运了!我在这里做了十几年导游,你是我见到的第一个来自中国内地的孩子。”
我惊诧于他的感慨。他解释说,中国内地的家长很少带这么小的孩子出国旅游,尤其是来这里。他在这里见到的这么大的亚裔孩子,大多来自日本、韩国、中国香港或台湾地区。
为了锻炼女儿的能力,我告诉导游不要管她,无论出关入关都让她自己应付。于是,女儿背着旅行包,走在我们16人旅行团的最前面。出关和入关时,她用英语回答海关检查人员的问题,居然一路绿灯。遇到哪个阿姨叔叔买东西问价,她也主动帮忙,成为我们团名副其实的“小翻译”。
那次旅行让女儿大开眼界,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迷人的自然风光、奇特的风情习俗、文明进步的民主政治,特别是澳大利亚人对孩子的关爱和尊重,都让10岁的女儿感受颇深。
回来后,我发现女儿有了很大变化,她对我说,外面的世界很美好,她长大了要出国留学开阔眼界。此后,她不但努力学习,还关注世界局势,关注各国政治文化,也更加喜欢旅游,于是,我经常在她的假期带她出国或在国内旅游。
收获纯净仁慈之心
2007年,女儿上高中一年级。从这一年开始,她成为沈阳义工联的一名成员,一名光荣的志愿者。
作为重点高中的学生,很多孩子几乎将所有的休息时间都用在了补课上,女儿却牺牲了许多对她来说异常宝贵的学习时间和精力去做义工,她做得很认真。
2008年重阳节,她随义工联去一家安老院慰问演出,负责照顾几个脑瘫老人。当时已是晚秋时节,衣着单薄的她在寒风里,一边陪老人看节目,一边喂他们吃水果,并不停地给他们擦嘴巴,那份专注和耐心让人看了很感动。
做义工让女儿懂得了只要献出自己的爱与关怀,就能减轻不幸者的痛苦与悲伤,让他们的生命多一些温馨和美好,而自己也会收获幸福与快乐,间接有了直面残酷现实的勇气和信心。
2009年10月,一个英国青年代表团来沈阳访问,做义工的女儿争取到为代表团做翻译的机会。女儿回来后告诉我,在3天的随团翻译中,她经常被问到同一个问题:“都说中国的孩子没有童年,你有童年吗?你的童年快乐吗?”
女儿自豪地说:“我不但有童年,而且有一个非常快乐的童年。”
2010年,18岁的女儿同时被美国6所著名大学录取,热衷国际关系专业的她选取了此专业在美国排名领先的塔夫茨大学。在接受这所大学面试时,女儿那流利的英语、满脸的阳光、妙趣横生的成长故事,让面试官也忍不住开心地笑起来,他们说她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女孩儿。她笑着告诉面试官:“那是因为我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妈妈!”(摘自西祠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