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1984年开始至1997年引发的九七回归语境与香港回归的历史维度,促成了港人对辉煌灿烂的香港历史与香港电影的怀念及追忆。港人历经了历史变迁之后,其情感纠结、内心感悟与生存体验也更加真实细腻。言说港人内心情感的怀旧文化与寻根意识逐渐兴盛。香港电影导演对其进行了细致的还原与精致的描摹。在这种怀旧式的立体时空与影像想象中,确立一种香港与内地深度认同的国族情怀与中国想象,强化了与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文化认同与精神认同。达成了对本土化的“港味特色”的回归与外延。
关键词:本土化;港味特色;香港电影;回归;外延
上世纪80年代之后的香港本土电影,交叉与糅合了回归语境中的怀旧意识与追溯记忆等心理变奏,并将这种怀旧情绪与寻根意识扩大化,外延为极致性的情感抒发与极致性的影像表达两类趋向。“从形式上来看,优秀影视作品常常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优秀的美学传统与艺术传统,通过不断的创新与探索,寻求适应大众审美趣味与欣赏习惯的影视语言和艺术手法”。[1]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体现在文艺片的主体的怀旧意识,它与喜剧片、动作片的回归经典与延续经典互相呼应。这类影片大多是以曾经处于辉煌时代的香港形象为载体,使观众享受与沉浸在重温旧梦的幻象式的美好。
1跨越时空的城市影像想象与情感怀旧风潮
香港文艺片的怀旧意识通常借以跨越式的时间怀旧表达。如影片《为你钟情》,选取了当今与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间跨度,开始选取了限知性叙事的成人式的回忆性视角,并以过去与现在时空交错融会的方式进行叙述与切换。塑造影片内在的梦幻般的幻境氛围,抒发了一种如梦如幻的唯美的怀旧情怀。在五彩斑斓的充满现代性质感的光线影调的基点上,辅以成年人追忆儿童时期的传统圣诞节的仪式化场景,以及象征传统经典的哲学意味的塔罗牌的映现。运用时间的大跨度的纵深感与历史感的个性化表达,营造了对童年时期的美好生活的缅怀与沉醉的怀旧氛围。人物的心理时间里充满着怀旧意识的色彩风格、唯美影像与情调氛围。如女孩怀念的张国荣的富有质感的歌声,以及母亲房间摆放的偶像的古旧相片。坐落于熟悉的城市的角落的温馨小屋的影像质感,专属那个年代的富含珍藏价值的手表的经典款式,以及象征那个时代的特定符号的人物造型等,在浓郁的亲情氛围与人文精神中塑造自己对过往时空的无限缅怀。影片的怀旧氛围中女孩历经了寻找失散的母亲的过程,也是她由童年时光的追忆转化为理性的心灵成长的过程。这些无所不在的情感表达与时空符号,诠释了影像画面的内在灵魂与人文理念的深度认同。以立足于香港本土并植根于民间文化的特色,创造了专属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复古的色彩与熟悉的味道。
1984年的影片《似水流年》是内地与香港合拍的书写怀旧意识的影片。它以散文诗似的电影语言与淡化的影像风格,还原了蕴含本土港味的古老的乡土习俗,追忆了那个年代的淳朴港人坚守的香港精神。90年代之后的《岁月神偷》与《父子》中导演们如数家珍与极度细腻的叙事手法,仿佛使人穿越到过往的回忆时空与地域之中,就是为了与仍在怀念与眷恋过去的人们倾诉衷肠,以一种怀念往事向它致敬的情感流露与回忆视角,再现了那个年代的港人温馨而又心酸的群体记忆,以极致性的情感表达方式回归了经典也重构与延续了经典。导演们以无限缅怀与追忆的叙事方式,叙说了一个个都市背景下跨越时空的美好的怀旧童话。香港电影的怀旧情结与港味特色在新时代的电影语言中得到升华。
2两地合作共赢态势下经典港味特色的延续
2004年1月1日《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的实施,香港电影人向内地发展的“北上”融合过程中,急功近利的表现让其影片很难在内地市场生存下去。迫使香港电影在理性反思中追寻经典的港味特色,追溯曾经在世界电影史上创造奇迹的香港本土电影的踪迹,同时以好莱坞的《阿凡达》为首的3D技术美学大片在内地的短暂热潮过后,并未在内地获得充足的发展空间,随着人们对超强度的大片视听效果的审美疲劳。表明“主流商业电影的叙事和知性意味退居二线,暴力动作和视听奇观成为影片的主导元素,摄影机的运动也就开始围绕视听奇观展开,基本丧失其主体性能,摄影机运动的狂暴感、本能感、非理性和无厘头感得到充分发挥,吴宇森、奥利佛·斯通、塔伦蒂诺、科恩兄弟、沃卓夫斯基兄弟和罗德里格兹等导演的暴力美学作品就是典型的例证”[2]的电影的超运动时期,已经开始呈现日渐式微的市场态势。香港电影导演们只有回归本土电影的自身优势,并在理性吸收传统艺术精髓中予以发挥与外延。在回归华语主流电影的过程与背景中,将香港电影的本土化的“港味特色”极致性的诠释与演绎。这也映射了此一时期的港人内心的主体意识增强,从无家无国的漂泊状态到回归祖国的寻根意识的归属感的确立。
香港本土电影中的动作类型片,更为注重在承袭港味幽默的基点上达到本土化港味特色的回归与延续。大卫·波德威尔则认为香港动作片超越了美片中的动感精确度,“部分得归功亚洲技击传统的严格规范”和“借用了外国技术,不管是年代久远的摄影花招、日本武士比剑,或是新好莱坞的漂亮包装手法,都一一融合在他们生气勃勃的类型传统之中”。[3]例如80年代的《夏日福星》、《时来运转》、《福星高照》与《富贵列车》等,都运用传统的港味幽默与经典的动作场面,营造了喜剧动作电影的娱乐美学效应。而90年代之后的类型层面出现了向经典致敬的一系列影片,例如《浪漫风暴》、《龙威父子》与《功夫厨神》达到了本土化港味特色的回归与外延的极致性。香港经典类型影片的非凡魅力在集体记忆中被追寻与构建。例如典型的动作片《飞砂风中转》,而黑社会老大发誓让兄弟们都开奔驰的现代性口吻,以及他手下的兄弟还会制作家传美味烤鸡,还获得他发自内心的欣赏的戏剧性片段。以及《功夫厨神》中将港味传统功夫与本土的经典美食巧妙融合的场面。这些喜剧性片段在传统动作片上予以深化与外延,演绎了香港电影的本土港味美学特征的艺术魅力。成为影片反类型化的特色亮点与吸引观众的票房资本,这种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极致性的喜剧特色的巧妙发挥,涵括了回归经典的港味动作片的“人文性”情感诉求,强化了人物的主体意识与身份意识的精神诉求。选择嘲讽与戏谑的“游戏精神”将情感极致化的叙事方式,借鉴后现代主义的解构色彩自我观照与自我审视。在本土化的港味美学的基础上予以外延,成就了一种周星驰无厘头版的“反转古惑仔”。
香港电影导演以幽默与浪漫的电影语言诠释怀旧情结,构筑了对本土化“港味特色”的传承与延续,铸就了新时代视阈下的新香港的电影语言与艺术魅力。无所不在的彰显着与中国传统美学一脉相连的文化精神,阐释了对中国文化与民族性品格的深度国族认同。映射了创作者对于传统精确动作感的类型影片的拓展,表达了新时代视阈下导演们创作追求中的关于“人的命题”的人文观照。
参考文献:
[1] 胡克,张卫,胡智峰.当代电影理论文选[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0:85.
[2] 游飞.导演艺术观念[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01.
[3] 大卫·波德威尔.香港电影的秘密:娱乐的艺术[M].海南出版社,2003:247.
关键词:本土化;港味特色;香港电影;回归;外延
上世纪80年代之后的香港本土电影,交叉与糅合了回归语境中的怀旧意识与追溯记忆等心理变奏,并将这种怀旧情绪与寻根意识扩大化,外延为极致性的情感抒发与极致性的影像表达两类趋向。“从形式上来看,优秀影视作品常常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优秀的美学传统与艺术传统,通过不断的创新与探索,寻求适应大众审美趣味与欣赏习惯的影视语言和艺术手法”。[1]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体现在文艺片的主体的怀旧意识,它与喜剧片、动作片的回归经典与延续经典互相呼应。这类影片大多是以曾经处于辉煌时代的香港形象为载体,使观众享受与沉浸在重温旧梦的幻象式的美好。
1跨越时空的城市影像想象与情感怀旧风潮
香港文艺片的怀旧意识通常借以跨越式的时间怀旧表达。如影片《为你钟情》,选取了当今与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间跨度,开始选取了限知性叙事的成人式的回忆性视角,并以过去与现在时空交错融会的方式进行叙述与切换。塑造影片内在的梦幻般的幻境氛围,抒发了一种如梦如幻的唯美的怀旧情怀。在五彩斑斓的充满现代性质感的光线影调的基点上,辅以成年人追忆儿童时期的传统圣诞节的仪式化场景,以及象征传统经典的哲学意味的塔罗牌的映现。运用时间的大跨度的纵深感与历史感的个性化表达,营造了对童年时期的美好生活的缅怀与沉醉的怀旧氛围。人物的心理时间里充满着怀旧意识的色彩风格、唯美影像与情调氛围。如女孩怀念的张国荣的富有质感的歌声,以及母亲房间摆放的偶像的古旧相片。坐落于熟悉的城市的角落的温馨小屋的影像质感,专属那个年代的富含珍藏价值的手表的经典款式,以及象征那个时代的特定符号的人物造型等,在浓郁的亲情氛围与人文精神中塑造自己对过往时空的无限缅怀。影片的怀旧氛围中女孩历经了寻找失散的母亲的过程,也是她由童年时光的追忆转化为理性的心灵成长的过程。这些无所不在的情感表达与时空符号,诠释了影像画面的内在灵魂与人文理念的深度认同。以立足于香港本土并植根于民间文化的特色,创造了专属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复古的色彩与熟悉的味道。
1984年的影片《似水流年》是内地与香港合拍的书写怀旧意识的影片。它以散文诗似的电影语言与淡化的影像风格,还原了蕴含本土港味的古老的乡土习俗,追忆了那个年代的淳朴港人坚守的香港精神。90年代之后的《岁月神偷》与《父子》中导演们如数家珍与极度细腻的叙事手法,仿佛使人穿越到过往的回忆时空与地域之中,就是为了与仍在怀念与眷恋过去的人们倾诉衷肠,以一种怀念往事向它致敬的情感流露与回忆视角,再现了那个年代的港人温馨而又心酸的群体记忆,以极致性的情感表达方式回归了经典也重构与延续了经典。导演们以无限缅怀与追忆的叙事方式,叙说了一个个都市背景下跨越时空的美好的怀旧童话。香港电影的怀旧情结与港味特色在新时代的电影语言中得到升华。
2两地合作共赢态势下经典港味特色的延续
2004年1月1日《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的实施,香港电影人向内地发展的“北上”融合过程中,急功近利的表现让其影片很难在内地市场生存下去。迫使香港电影在理性反思中追寻经典的港味特色,追溯曾经在世界电影史上创造奇迹的香港本土电影的踪迹,同时以好莱坞的《阿凡达》为首的3D技术美学大片在内地的短暂热潮过后,并未在内地获得充足的发展空间,随着人们对超强度的大片视听效果的审美疲劳。表明“主流商业电影的叙事和知性意味退居二线,暴力动作和视听奇观成为影片的主导元素,摄影机的运动也就开始围绕视听奇观展开,基本丧失其主体性能,摄影机运动的狂暴感、本能感、非理性和无厘头感得到充分发挥,吴宇森、奥利佛·斯通、塔伦蒂诺、科恩兄弟、沃卓夫斯基兄弟和罗德里格兹等导演的暴力美学作品就是典型的例证”[2]的电影的超运动时期,已经开始呈现日渐式微的市场态势。香港电影导演们只有回归本土电影的自身优势,并在理性吸收传统艺术精髓中予以发挥与外延。在回归华语主流电影的过程与背景中,将香港电影的本土化的“港味特色”极致性的诠释与演绎。这也映射了此一时期的港人内心的主体意识增强,从无家无国的漂泊状态到回归祖国的寻根意识的归属感的确立。
香港本土电影中的动作类型片,更为注重在承袭港味幽默的基点上达到本土化港味特色的回归与延续。大卫·波德威尔则认为香港动作片超越了美片中的动感精确度,“部分得归功亚洲技击传统的严格规范”和“借用了外国技术,不管是年代久远的摄影花招、日本武士比剑,或是新好莱坞的漂亮包装手法,都一一融合在他们生气勃勃的类型传统之中”。[3]例如80年代的《夏日福星》、《时来运转》、《福星高照》与《富贵列车》等,都运用传统的港味幽默与经典的动作场面,营造了喜剧动作电影的娱乐美学效应。而90年代之后的类型层面出现了向经典致敬的一系列影片,例如《浪漫风暴》、《龙威父子》与《功夫厨神》达到了本土化港味特色的回归与外延的极致性。香港经典类型影片的非凡魅力在集体记忆中被追寻与构建。例如典型的动作片《飞砂风中转》,而黑社会老大发誓让兄弟们都开奔驰的现代性口吻,以及他手下的兄弟还会制作家传美味烤鸡,还获得他发自内心的欣赏的戏剧性片段。以及《功夫厨神》中将港味传统功夫与本土的经典美食巧妙融合的场面。这些喜剧性片段在传统动作片上予以深化与外延,演绎了香港电影的本土港味美学特征的艺术魅力。成为影片反类型化的特色亮点与吸引观众的票房资本,这种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极致性的喜剧特色的巧妙发挥,涵括了回归经典的港味动作片的“人文性”情感诉求,强化了人物的主体意识与身份意识的精神诉求。选择嘲讽与戏谑的“游戏精神”将情感极致化的叙事方式,借鉴后现代主义的解构色彩自我观照与自我审视。在本土化的港味美学的基础上予以外延,成就了一种周星驰无厘头版的“反转古惑仔”。
香港电影导演以幽默与浪漫的电影语言诠释怀旧情结,构筑了对本土化“港味特色”的传承与延续,铸就了新时代视阈下的新香港的电影语言与艺术魅力。无所不在的彰显着与中国传统美学一脉相连的文化精神,阐释了对中国文化与民族性品格的深度国族认同。映射了创作者对于传统精确动作感的类型影片的拓展,表达了新时代视阈下导演们创作追求中的关于“人的命题”的人文观照。
参考文献:
[1] 胡克,张卫,胡智峰.当代电影理论文选[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0:85.
[2] 游飞.导演艺术观念[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01.
[3] 大卫·波德威尔.香港电影的秘密:娱乐的艺术[M].海南出版社,2003: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