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强调:“应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及创造性潜能,并在音乐实践过程中陶冶情感。”面对新教材,我经常思考:如何根据新课程标准精神,改革课堂教学结构,让现有教材焕发新的活力?不容置疑,一种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协调能力和创新思维都能得到发展的新型教学形式已得到广大音乐教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下面我将对小学音乐课“主动唱演”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一、引唱——欣赏美
引唱作为歌唱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就好比是早餐中的牛奶、丰盛宴席的第一道菜,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营造歌曲教学所需要的情感氛围,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故事诱趣、诗歌引趣、谈话激趣、媒体入趣等,引出新歌的学习目标,这些方式都能够使学生很快进入歌曲的情感氛围,为学习歌曲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在学唱六年级歌曲《大海啊,故乡》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出宁静的沙滩,波浪的翻涌,宽广而深远的海面的画面,配上声情并茂的朗诵——余光中的《乡愁》,一下子让学生感受到面对大海,思念故乡的悠悠之情,由此很顺畅地将情感迁移到《大海啊,故乡》中去,我又进行亲切深情的范唱,给学生们带来一种美好的艺术享受,激发起学生学唱的兴趣。
二、自唱——体验美
自唱这一教学环节的目的是满足学生“自我认知”的需要,要求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手段,主动获取新的知识,达到初步会唱、唱准歌曲的目的。在歌曲的教学中,要避免师唱一句,生学一句的包办式教唱,采用更开放性的自唱的形式,充分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注意和学生交流,在相互交流、反馈的过程中,使学生汇报自己会唱了哪几句,哪几句不会唱,哪几句比较难,整首歌曲中最美、最好唱的是哪几句,让他们自己发现难点,并请会唱的同学做小老师教唱。对他们通过努力依然无法解决的问题,老师通过弹琴、范唱或放录音进行点拨。传统的教学过程是先学歌谱、后学歌词,实践证明,单纯的歌谱教学单调、枯燥,并不能激发出学生的创造才能和学习兴趣,况且很多歌谱都有一定的难度,会增加学生对歌谱学习的反感和厌恶。我们进行音乐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陶冶情操,培养积极进取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审美能力,因此我们没有必要将歌谱和歌词分离开来学习,只有在学生无法唱准歌词的情况下,才需借助歌谱唱准节奏、唱美情感。现在我们将分离了的歌谱和歌词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感受歌曲的旋律走向、力度的强弱、节奏的跳跃舒缓等在第一时间内准确地捕捉到歌曲所带来的丰满的、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和获取新知识的效率,协调发展学生的心理、听觉、视觉、口语表达能力等。例如在《大海啊,故乡》一课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先让孩子们充分地聆听音乐:听歌曲录音,听老师范唱,在充分聆听后说说演唱的情绪是怎么样的;看老师的手势,跟老师一起做做动作律动(随音乐的三拍子摆动手臂,好像大海的波涛),让学生感受到大海的荡漾感;分析曲谱,找出荡漾感还来自歌曲的典型节奏,从而一起拍一拍;学生随琴自唱唱会歌曲,师生讨论,给乐句加上强弱记号再一起唱一唱。老师把引导歌曲演唱情感和学习乐谱知识融合在一起教学,既可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又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评唱——表现美
在会唱歌曲的基础上,做到唱准、唱美歌曲,满足自我表现的需要。师生可共同讨论歌曲的速度、力度及歌曲的体裁风格、流传区域,用什么样的情绪和演唱方法,比如《花季雨季》是赞美青春时代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的,应用欢快跳跃、充满激情的中速演唱;《大海啊,故乡》是表现对遥远故乡思念的,宜用深情的慢速演唱。
可采用男、女生互唱、互评;合作小组互评;个人唱小组评;一个小组唱其他小组评;全班唱,师生共评等多种形式,在广泛点评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带着种种见解复唱歌曲,不断提高演唱水平,使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努力体验歌曲的意境美,带着对歌曲的理解,参与表现美的活动。
四、演唱——创造美
演唱和评唱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通过评唱,在充分挖掘歌曲内涵并获得一定表现力的基础上,趁热打铁,发挥歌曲效应,让学生在演唱中感悟歌曲的旋律和内涵,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演”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表现,涉及心理素质、身体各部分的协同能力及创新能力。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将在演唱中得到锻炼和发展,老师在课堂上将直接获得学生感悟歌曲和创新能力的信息。如学会江苏民歌《茉莉花》后,我引导学生:你学会了这首歌曲想不想表演给你的家人听呢?假如老师和同学就是你的家人或观众,你将怎样表现歌曲呢?合作小组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旋律可用竖笛吹奏,并根据歌曲的内容、情绪创编动作。我又把学生分成三组,一组演唱,一组演奏,另一组舞蹈,舞蹈的同学编排动作,而后全班同学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载歌载舞,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和创造能力。课后,一位学生写道:“当我们上台表演时,心里特兴奋紧张,虽然舞跳得不是很好,但至少我给了自己一次锻炼的机会,增强了我的自信心。大家配合得很好,非常开心。”
又如学完歌曲《西风的话》后,我启发学生为原歌曲创编不同的拍号。原歌曲四四拍,抒情优美、曲调委婉典雅。通过学生的积极讨论,一合作小组改编成为二四拍,我让同学们唱一唱,大家发现歌曲的节奏变得紧凑了、力度加大了,情绪变得热情、活泼。我给予充分的肯定,使学生的创造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另一合作小组紧紧跟上,改成三四拍,优美抒情的旋律更是让每一位学生惊喜不已。学生在这种自编、自演、自唱的实践活动中,既享受到创编的乐趣,又发展创造性思维,提高表演能力及合作能力。
在“主动唱演”课堂模式中,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表演,主动获取知识,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则变成整个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服务者,这样有利于学生淋漓尽致地表现音乐作品,更好地发挥音乐作品的能动作用,进一步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进而促进情感体验、自我表现等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引唱——欣赏美
引唱作为歌唱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就好比是早餐中的牛奶、丰盛宴席的第一道菜,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营造歌曲教学所需要的情感氛围,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故事诱趣、诗歌引趣、谈话激趣、媒体入趣等,引出新歌的学习目标,这些方式都能够使学生很快进入歌曲的情感氛围,为学习歌曲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在学唱六年级歌曲《大海啊,故乡》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出宁静的沙滩,波浪的翻涌,宽广而深远的海面的画面,配上声情并茂的朗诵——余光中的《乡愁》,一下子让学生感受到面对大海,思念故乡的悠悠之情,由此很顺畅地将情感迁移到《大海啊,故乡》中去,我又进行亲切深情的范唱,给学生们带来一种美好的艺术享受,激发起学生学唱的兴趣。
二、自唱——体验美
自唱这一教学环节的目的是满足学生“自我认知”的需要,要求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手段,主动获取新的知识,达到初步会唱、唱准歌曲的目的。在歌曲的教学中,要避免师唱一句,生学一句的包办式教唱,采用更开放性的自唱的形式,充分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注意和学生交流,在相互交流、反馈的过程中,使学生汇报自己会唱了哪几句,哪几句不会唱,哪几句比较难,整首歌曲中最美、最好唱的是哪几句,让他们自己发现难点,并请会唱的同学做小老师教唱。对他们通过努力依然无法解决的问题,老师通过弹琴、范唱或放录音进行点拨。传统的教学过程是先学歌谱、后学歌词,实践证明,单纯的歌谱教学单调、枯燥,并不能激发出学生的创造才能和学习兴趣,况且很多歌谱都有一定的难度,会增加学生对歌谱学习的反感和厌恶。我们进行音乐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陶冶情操,培养积极进取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审美能力,因此我们没有必要将歌谱和歌词分离开来学习,只有在学生无法唱准歌词的情况下,才需借助歌谱唱准节奏、唱美情感。现在我们将分离了的歌谱和歌词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感受歌曲的旋律走向、力度的强弱、节奏的跳跃舒缓等在第一时间内准确地捕捉到歌曲所带来的丰满的、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和获取新知识的效率,协调发展学生的心理、听觉、视觉、口语表达能力等。例如在《大海啊,故乡》一课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先让孩子们充分地聆听音乐:听歌曲录音,听老师范唱,在充分聆听后说说演唱的情绪是怎么样的;看老师的手势,跟老师一起做做动作律动(随音乐的三拍子摆动手臂,好像大海的波涛),让学生感受到大海的荡漾感;分析曲谱,找出荡漾感还来自歌曲的典型节奏,从而一起拍一拍;学生随琴自唱唱会歌曲,师生讨论,给乐句加上强弱记号再一起唱一唱。老师把引导歌曲演唱情感和学习乐谱知识融合在一起教学,既可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又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评唱——表现美
在会唱歌曲的基础上,做到唱准、唱美歌曲,满足自我表现的需要。师生可共同讨论歌曲的速度、力度及歌曲的体裁风格、流传区域,用什么样的情绪和演唱方法,比如《花季雨季》是赞美青春时代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的,应用欢快跳跃、充满激情的中速演唱;《大海啊,故乡》是表现对遥远故乡思念的,宜用深情的慢速演唱。
可采用男、女生互唱、互评;合作小组互评;个人唱小组评;一个小组唱其他小组评;全班唱,师生共评等多种形式,在广泛点评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带着种种见解复唱歌曲,不断提高演唱水平,使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努力体验歌曲的意境美,带着对歌曲的理解,参与表现美的活动。
四、演唱——创造美
演唱和评唱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通过评唱,在充分挖掘歌曲内涵并获得一定表现力的基础上,趁热打铁,发挥歌曲效应,让学生在演唱中感悟歌曲的旋律和内涵,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演”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表现,涉及心理素质、身体各部分的协同能力及创新能力。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将在演唱中得到锻炼和发展,老师在课堂上将直接获得学生感悟歌曲和创新能力的信息。如学会江苏民歌《茉莉花》后,我引导学生:你学会了这首歌曲想不想表演给你的家人听呢?假如老师和同学就是你的家人或观众,你将怎样表现歌曲呢?合作小组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旋律可用竖笛吹奏,并根据歌曲的内容、情绪创编动作。我又把学生分成三组,一组演唱,一组演奏,另一组舞蹈,舞蹈的同学编排动作,而后全班同学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载歌载舞,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和创造能力。课后,一位学生写道:“当我们上台表演时,心里特兴奋紧张,虽然舞跳得不是很好,但至少我给了自己一次锻炼的机会,增强了我的自信心。大家配合得很好,非常开心。”
又如学完歌曲《西风的话》后,我启发学生为原歌曲创编不同的拍号。原歌曲四四拍,抒情优美、曲调委婉典雅。通过学生的积极讨论,一合作小组改编成为二四拍,我让同学们唱一唱,大家发现歌曲的节奏变得紧凑了、力度加大了,情绪变得热情、活泼。我给予充分的肯定,使学生的创造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另一合作小组紧紧跟上,改成三四拍,优美抒情的旋律更是让每一位学生惊喜不已。学生在这种自编、自演、自唱的实践活动中,既享受到创编的乐趣,又发展创造性思维,提高表演能力及合作能力。
在“主动唱演”课堂模式中,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表演,主动获取知识,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则变成整个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服务者,这样有利于学生淋漓尽致地表现音乐作品,更好地发挥音乐作品的能动作用,进一步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进而促进情感体验、自我表现等综合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