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自贸区自去年9月份挂牌,宣布正式成立,已经一周年了。一年过去了,上海自贸区在政策层面有哪些突破?成效如何?这是国内外许多人所关心的话题。
9月2日的英国《金融时报》以“上海自贸区乏善可陈”为题,刊登了一篇关于上海自贸区的评论文章。文中称,一年过去了,上海自贸区“雷声大,雨点小”。各项政策、条例,还主要集中在货物的自由流动方面,而对于外界所普遍关心和期待的资本流动、金融改革等问题,在政策层面还迟迟不见松动,让人怀疑上海自贸区的设立是否有违初衷。
不可否认,从目前的进展来看,人们所期待的放松金融管制,资本自由流动,利率自由浮动等方面,确实还不尽如人意。但是,不能仅仅因为这个就否定上海自贸区设立的意义。实际上,在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陷入僵局,区域性的双边和多边自由贸易体系风起云涌,国际多边贸易体系受到严峻挑战的情况下,设立上海自贸区本身就具有突出的意义。
区域性自由贸易体系兴起
还记得当年,中国在2001年成功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一家国内报纸以“中国入世之路:从黑发到白发”为标题,讲述中国十几年艰苦卓绝的入世之路。文章还配以一幅表情略显严峻、头发斑白、满脸沧桑的龙永图的照片,与文字交相呼应,更让人感到中国入世的不易。
可是,就是这个中国人为之付出巨大代价的世贸组织,在十几年后却遇到了巨大挑战。2008年7月的多哈回合谈判,各方互不让步,最终导致谈判破裂。而在此际,美国主导的区域性自由贸易体系悄然兴起。2008年,奥巴马宣布美国将会启动加入泛太平洋伙伴关系(TPP),并同时敦促其他太平洋国家加入。在奥巴马的号召下,迄今TPP已包括了像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在内的12个国家;在欧洲,美国和欧盟正在为成立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TTIP)和欧美贸易服务协定(TISA)而努力。
鉴于多哈回合多边贸易谈判所遇到的问题,美国转变思路,正在开辟第二条道路:那就是通过由美国主导的区域性双边和多边自由贸易协定,逐渐向全球覆盖,跨大西洋、太平洋,从欧洲、亚洲到北美,从而重新建立起由美国主导的全球贸易体系。
而这种区域性自由贸易体系的兴起,对WTO的多边贸易谈判机制构成了挑战。道理不难明白:既然WTO多边谈判谈不通,那就少几个人,从较小规模的区域性贸易体系开始谈。而随着区域性贸易谈判的不断深入,人们对WTO的多边贸易体系也会渐渐失去信心和耐心,而这只会使后来的多哈回合谈判更艰难。何况,一部分资源被分散到区域性自由贸易体系的谈判上,用在WTO多哈回合谈判的资源势必会受到削弱。
就在这种区域性自由贸易体系不断兴起、WTO多哈回合多边贸易体系停滞不前的新型国际贸易环境下,中国该如何应对?
中国何去何从
在美国主导的区域性双边和多边自由贸易体系不断向纵深发展、美国所倡导的新型贸易规则逐渐向全球推进的时候,人们突然发现,这中间还少了很重要的一部分—那就是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少了像中国、印度、巴西等金砖国家的参与。无论是TTIP、TISA还是TPP,都看不到金砖国家的影子。随着这些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在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闪亮登场,缺少了他们的参与,美国试图以区域自由贸易体系来重新规划全球贸易规则的宏伟计划就大打折扣了。
所以,把中国、印度、巴西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囊括在美国主导的贸易规则之下,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而中国,会首当其冲。如果能让中国按照美国主导的贸易规则行事,不仅可以在贸易上让中美互惠,还可以对中国起到遏制作用,可谓“一石二鸟”。正如前白宫贸易谈判协调官古德曼所指出的:美国的最终目的,是将中国纳入自己的区域性贸易体系,而不是将中国排除在外。
在美国主导的大大小小的区域性自由贸易体系中,对中国有着直接和重要影响的就是TPP。2009年,奥巴马高调宣布美国将启动加入TPP的谈判,此后包括韩国、马来西亚、越南等东亚国家,都开始了加入TPP的谈判。可以说,美国人已经将触角伸到了中国的家门口,面对美国的步步紧逼,中国该怎么办?
中国的选择不外乎三个:一是继续通过WTO多哈回合多边贸易谈判体制,抵制美国,捍卫自己的利益;二是发展自己主导的区域性自由贸易体系,与美国相抗衡;三是加入TPP,与美国在TPP框架内互相合作和斗争。
继续通过WTO的多边贸易谈判体制,捍卫自己的利益,是一个可行的、现实的选择。毕竟,WTO的多边谈判体制,还是有一些有用的东西。中国加入WTO十几年,通过WTO成功击败了欧美一些针对中国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功不可没。但是,必须看到,多哈回合谈判的停滞不前,显示这种多边贸易谈判体制已经受到了严峻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单纯依靠WTO的多边谈判体制,已经不够,中国必须开辟新路。
在发展自己能够参与主导的区域性自由贸易体系方面,中国已取得一定进展,比如中国-东盟自贸区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美国主导的TPP的负面影响。但从长远、大的方向来看,中国在区域自由贸易体系上不可能永远回避美国这个最大的贸易伙伴,这样对双方都不利。
所以,中国所面临的现实的选择是加入TPP。有些人认为TPP不过是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一部分,其目的不过是遏制中国;再加上TPP的贸易规则门槛很高,中国如果加入肯定会成为牺牲品,所以中国应该极力抵制TPP。但是,美国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谁都离不开谁。如果中、美不能在同一贸易规则下交往,结果只是两败俱伤。而且,TPP还处于初创期,其贸易条款、规则的制定还处于草拟阶段。中国如果能够早期加入,便可以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成为规则的制定者,而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再说,TPP的高门槛与中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改革方向是一致的,可以成为推动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契机。 逃避和抵制是一种冷战思维,在当今世界早已过时。中国需要的是在TPP内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在贸易规则、条款的制定上与美国据理力争,从而达到一个既打破了美国对自己的遏制,又在与美国和其他TPP国家的贸易中获利的双赢局面。
去年底,中国政府宣布将着手研究加入TPP的问题,实在是很明智的决定。但是,在具体操作上必须谨慎。加入TPP会对中国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会对哪些方面带来冲击?哪些条款中哪些可以接受,哪些不可以?等等。中国需要一个试验场来测试加入TPP对中国的影响,上海自贸区就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
上海自贸区的作用
许多人一谈到上海自贸区,就只注意到这是个自由贸易区,想当然觉得以前的条条框框在这里都会消失,别的地方干不了的事在这里都会成为可能,于是就人为抬高了对上海自贸区的期望值。而一旦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就妄下结论,对上海自贸区说三道四。
其实,看看上海自贸区的全称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就不难看出它首先是一个试验区!在国际贸易方面,设立上海自贸区的目的不是要在那近2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与全球进行自由贸易,其真正的目的是想通过上海自贸区来探索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自由贸易体系,为今后加入区域性的贸易体系做准备。
这个试验区非常重要。在WTO多边贸易体系面临困境,美国主导的区域性多边自由贸易体系蓬勃发展,并逐渐有覆盖全球的趋势的情况下,中国加入其中一些区域性自由贸易体系,像TPP,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而中国在这方面毫无经验。对,中国自己也参与了一些区域性自由贸易体系,像中国-东盟自贸区和RCEP等,但中国却从来没有加入任何以美国为首的区域性自由贸易体系。这些区域性自由贸易体系规则有何不同?对国内有什么影响?对于产生的影响该如何应对?这些问题都希望能够从这个试验场找到答案,因此它的作用不同寻常。
而上海自贸区要想起到自己作为试验区的作用,就必须调整区内的环境,从资本流动、金融政策、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等各个方面,向TPP和其他一些区域性自由贸易体系靠拢,只有这样才能起到真正的“试水”作用。作为一个试验区,有好的东西,也会有不如人意的地方。但不论是好的,还是坏的,经验还是教训,这些都将成为自贸区带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为我们今后加入TPP和其他区域性自由贸易体系的谈判提供重要依据。
也正因为上海自贸区首先是一个试验区,所以所有的东西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一边干,一边摸索,一边调整。这个性质决定了上海自贸区的成效不会是立竿见影的。国外一些媒体批评上海自贸区动作太慢,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东西,这是忽略了上海自贸区首先是一个试验区的结果。中国政府正是因为不知道自贸区怎么搞,所以才小心谨慎,进度才会比较缓慢。因此而否定上海自贸区的作用,那只能说明这些人的“短视”。
9月10日,在天津举行的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强调上海自贸区是一个试验场,更是一个改革高地,这是对上海自贸区的一个很好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