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身驱护舰一目了然(下)

来源 :兵器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oking83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一期我们介绍了六种驱护舰的识别特征,大家应该对如何寻找识别特征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题图是本期将介绍的另外六种驱护舰,舷号我们已经抹去,大家可以先试着找找它们的特征。
  
  第一艘
  
  首先看舰艏,尖削,出水后角度十分犀利,干舷大角度外飘。前甲板配备1座“奥托”隐身型76毫米舰炮,炮塔呈现多面体形。艏楼宽大,艏楼后上方的八面体桶形天线塔形状十分夸张,分为三层结构,上层内倾,中层外倾,下层再内倾,在上方形成了两头小、中间大的花瓶式造型。在八面体天线塔的左前、右前、左后和右后面上,分别安装八边形天线。请大家记住这些特征,根据它,我们可以基本断定,这艘舰是挪威“南森”级护卫舰。随后我们要做的就是细部求证。
  
  首先。在题图中未看到。但在其它角度可能看到,就是在主炮后方,它还配备有MK41垂直发射系统。其次,它的上层建筑是较凌乱的三岛式布局。在八面体桶形天线塔的上端,还配备有小尺寸十字形桅杆。中部岛式建筑为交错配置的两座烟囱,左大右小、后大前小,与前后楼之间间隙较大。略显孤单。后楼与机库连为一体。前部是第三座烟囱,中间配备了圆形雷达天线。在机库后部两侧的顶端,还对称地削去了一个切角,形成朝向左后和右后的两个三角形,像被一柄硕大无比的重锤轻轻砸了一下。第三,后甲板呈方形,前倾的机库后沿有宽大的帘式库门。
  
  第二艘
  
  同样从舰艏开始。这一舰艏较为圆滑,曲线平缓,两舷外飘,舷墙较高,角度、形状与澳大利亚“安扎克”舰艏十分相似。主炮是一座M45-4型127毫米美制舰炮。上层建筑为前高后低二部分,整个上层建筑外形采用了一定角度的内倾设计。前艏楼高大,为二层结构,第一层正面宽大,占据了前甲板的全部,正面有折起的吊杆。第二层为内倾收敛的尖削形岛式建筑,呈不规则多面体形,在其左前、右前、左后、右后斜面。安装了四块八边形相控阵天线。桅杆与美国“伯克”级极其相似,从下至上由粗变细,并略后倾,与横向安装的二根“一”字形支架形成“十”字形。这艘舰就是西班牙的F-100级护卫舰。
  其它的特征则是:一,前甲板表面较零乱,索柱、挡板分布较多;二,舰炮后方甲板配置了48单元MK41垂直发射系统,露出甲板部分前低后高;三,前艏楼是前烟囱,上表面以大角度后倾,两侧及其后部分布有方形散热窗口,由于采用了烟桅合一结构,格栅状网格形桅杆常常被排出的烟雾熏黑;四,艏楼后部,依次排列有长方体的后烟塔和更小一些的立方体形天线基座,后烟塔两侧有方形散热窗口分布,小形天线基座顶端配置了圆形天线。最后是武器,后方的机库平台上配备了1座12管“梅罗卡”2B近防武器系统,在前后烟囱之间的空间,呈“x”形配备有2座4联装“鱼叉”反舰导弹发射装置。
  
  第三、四艘
  
  它们是否很相像?上层建筑的长度都占据全舰长的约2/3,艏楼较长,在后部是叠置的双金字塔形相控阵雷达天线,上部的四面体形塔身沿棱线做了切角处理,形成了不规则八面体形,在前后左右的正斜面安装了“阿帕”(APAR)有源相控阵雷达的圆形天线和方形底座,顶部直立安装了呈螺旋形的天线。
  而且相似的还不只这一点:上层建筑由前向后依次为艏楼、烟塔和机库,呈高、低、高布局;烟塔都采用了MOKE舰标志性的八字型双通道烟囱:机库上的基座上是一部顶部截面呈矩形的SMART-L型对空搜索雷达天线,呈黑色(由于SMART-L型对空搜索雷达与英国45型驱逐舰的S1850M雷达为系列产品,因此外型极为相似),与基座颜色对比强烈。该如何区别它们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有如此主桅特征和上层建筑布局的就是德国的F-124“萨克森”级护卫舰与荷兰的“德·译文·普罗维森”级护卫舰。然后我们再进行细部求证。
  它们的前甲板布局都相对零乱,远不及45型和“地平线”级整洁。F-124型的主炮是1座“奥托”76毫米舰炮,球形炮塔。在其后的方形基座上,配置了1座21单元“拉姆”近程防空导弹发射装置。再向后方的第二层甲板上,配备了美制32单元MK-41垂直发射系统。“德·泽文·普罗维森”级的主炮是1门“奥托”127毫米舰炮,炮塔呈不规则形,后仰设计,火炮基座下方设置小型挡板。主炮后方甲板就配置着MK-41垂直发射系统。
  
  第二点区别就是天线布局。F-124是在艏楼双金字塔的根部的两侧,从第二层甲板伸出了两个球形通信天线,而“德·泽文·普罗维森”级对称配置的两个球形天线位于塔身中间位置,并与塔身连在一起。仔细观察,这两级舰的这一对球形天线形状也有差异:荷兰舰为正球形,很规范;德舰上部为球形,向下形成一个直径逐渐内缩的柱形。整体上形成一只被拉长的圆茄子。
  第三则是近防系统,F-124为“拉姆”,前后各一,“德·泽文·普罗维森”级为“守门员”,舰艏没有,仅在机库的雷达基座后布置一座。
  还有一点只可意会,就是F-124舰虽然是新一代舰艇,但与F-123“布兰登堡”级有许多相似之处,整个舰体就使用了这级舰的设计,没有做大的改动,因此一眼看去。厚重结实的舰体与F-123味道相同。或许也可作为特征之一。
  
  第五、六艘
  
  第五艘为印度的“塔尔瓦”级护卫舰。防浪墙首次在俄制舰型上采用了内倾形式,一改以往的刀锋形状。前甲板较凌乱,缆栓等分布较多,A炮位配备1门100毫米主炮,B炮位也位于一层甲板。配备1座SA-N-7“牛虻”舰空导弹发射架。二层甲板的C炮位配备1座12管反潜深弹发射系统。
  与西方国家,特别是欧洲国家海军的隐身舰相比,“塔尔瓦”级的上层建筑十分凌乱,前后可分为四个部分。艏楼顶部设置两座塔桅,前桅为封闭式,外形低矮,后桅较高,采用了老式的网架格栅形,架杆凌乱无序。顶部是一部呈“A”字型的“顶板”雷达天线。后塔桅的前方及两侧,密布着形状各异、朝向不一的天线。上层建筑的第二部分是小型烟塔台一结构,前部高出,顶部设置天线,后部是排烟道。第三部1分是一座大型烟塔,上沿烟迹明显,底部散热窗口密集分布。最后一部分是机库,中间高起,顶部设置巨大半球形天线罩,天线罩前方设置了小型格栅形天线塔。机库两侧。各配备1部朝向两舷的“卡什坦”弹炮结合系统。
  第六艘为德国K-130隐身护卫舰,有MEKO舰鲶鱼嘴型舰艏特点。全舰干舷较低,重心偏下。内倾上沿自舰首向后延展,在逐渐加宽的过程中与上层建筑下半部自然融为一体。前甲板A炮位配备1座“奥托”76毫米速射舰炮,二层甲板的B炮位配备1座21单元“拉姆”导弹近程防御系统。
  上层建筑位于舰体中部偏前位置。分前后两部分。上层建筑两侧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内倾,上部外倾,中部形成一道明显的折线。两座塔桅分别位于上层建筑前后部分中部。值得注意的是,两座塔楼桅虽然前大后小,但后塔桅俨然就是前塔桅的小号复制品,下部均采用了金字塔形塔身,上部较小,也为倒金字塔形,塔身与横杆也都呈“十”配置。不同的是,主塔桅顶部配备了多功能阵列雷达的方板形天线。两座塔桅之间配备2座反舰导弹发射系统,其中1座为8联装“独眼巨人”光纤制导导弹发射装置,另1座为8联装RBS-15 Mk3型重型远程反舰导弹系统。后塔桅后部的小型平台配备了另一座21单元MK-49“拉姆”导弹近程防御系统。
  这两艘舰的舰艏形状相似,但从塔桅和武器配备上能够较好地进行区别:一是K-130采用封闭形塔桅,而“塔尔瓦”的主桅还顽固地采用了网格架构:二是K-130前甲板是“奥托”76毫米速射炮和MK-49“拉姆”防空导弹发射装置组成的“两件”布局。而“塔尔瓦”采用了“三件”配置,由前向后分别是100毫米舰炮、防空导弹发射架和反潜深弹发射器。而K-130的第三件武器是第二座MK-49“拉姆”防空导弹发射装置,与第二件武器被上层建筑隔离,配备在上层建筑的后端。
  至此,12种舰艇的识别已全部介绍完毕。如果大家能得到一些启发,获得一些快速识别舰艇的方法,那么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编辑 严晓峰
其他文献
“堪培拉”級两栖攻击舰是澳大利亚海军以西班牙“胡安·卡洛斯一世”战略投送舰为蓝本设计,并在西班牙建造的多用途军舰,融合了两栖攻击舰和轻型航母的特征。该级舰采用了全通飞行甲板,岛式上层建筑。舰长221.4米,满载排水量25790吨,型深27.5米,吃水6米,可搭载1000名武装士兵,同时运送150辆车辆。“堪培拉”级两栖攻击舰可执行地区救灾、人道主义援助、支持维和行动及其他军事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