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变学习方式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而合作学习是课改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随着课改的逐步推进和深入,如何真正让学生的行为、认知、情感参与到小组合作中来,使合作学习具有实效,这是大家十分关注的问题。我们认为,提高小组合作效率的策略很多,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加强合作学习小组的建设研究,包括小组构建、小组评价和小组奖励等策略的研究。可以说建设、培训好了一个小组,也就把握住了高效课堂的灵魂。为保证我校研学后教小组学习方式有效进行,特进行本实施与评价方案。
一、小组合作学习具体操作(学生)
(一)上课前的操作
当学科教师提前发下研学稿后,小组成员立即进行对学案的研讨学习,小组长要组织本小组组员对研学稿进行研学。例如政治科小组长必须对本小组组员进行笔记的检查过关、基础知识整理过关,收集研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备注:建议各学科设科代表2名,各负责管理4个小组,每个小组设本学科小组长,实行层级管理)
(二)课堂内的操作
1.自学环节要求
各小组成员一定按该节课任课老师的要求进行有目的、有任务、自主安静地自学,自学时间不能做任何其他与老师布置无关的事情(包括讨论,除非老师允许可以讨论)。
2.讨论环节要求
(1)小组讨论的总原则:坚持小组讨论“先一对一分层,再组内集体讨论”的原则,先让同层次学生AA、BC进行讨论,然后小组对综合讨论中不会的问题及时反馈给老师。要坚持“A教B,AB单独或共教C,A拓展”的分层次学习理念,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实现“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让每一个学生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
(2)小组讨论的形式有:A.自由发言式:学生可以在小组中自由发言,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各抒己见。B.轮流发言式:这一方式就是小组成员围绕一个中心问题挨个发言,一人不漏。C.一帮一讨论式:当部分学生在难题面前尽最大努力也不能解决问题的疑惑,而教师又无法加以个别指导的时候就可以采用这种讨论方式。
3.释疑环节
组织和发挥好A层学生和本学科小组长的核心辐射作用,组织好小组讨论。
4.展示环节
小组在接到展示任务后,要选派一名组员(一般为B、C层学生)代表本组率先展示,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如问题的难度等)要求某位学生进行展示,如果展示得不完整,其他成员可以起立做补充。
小组成员的发言:要求每个小组必须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才能回答问题,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小组的各个成员可以是从该问题的不同角度发表意见,但不能出现两个完全对立的结论。若有些学生在没有经过思考的情况下站起来,只是简单地重复前面同学的观点或者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这样的参与是无效的。要求每人一周内至少主动发言不少于3次(老师点名不算),学科组长、课代表做好记录。
二、小组学习课堂评价细则
(一)小组整体评价细则(本评价实行小组捆绑制)
1.作业情况评价
(1)按时上交:小组互查,教师不定期检查。小组所有组员按时上交研学稿的,本小组加3分,小组成员只要有一位缺交者,该小组的作业分本次为0分。
注:①由小组长互检:1-2组、3-4组、5-6组、7-8组互检对方小组组员是否按时上交,并进行评分,然后把评分结果反馈给相应学科的科代表。②科代表根据小组长反馈的情况,进行记分,记录在“××科课堂绩效评价表”上。
(2)质量:小组成员的作业质量由老师进行评定,经科任教师批改后,发现小组成员的作业出现问题(包括交空白、未完成、马虎完成、抄袭他人等)的,每人次扣1分,扣到0分止。
注:“质量”的扣分是在“按时上交”的前提下进行,如“按时上交”为0分,则整项“作业情况评价”为0分。
2.课堂纪律评价
每节课每小组有底分3分,小组有组员因任何原因被老师点名批评,每人次扣1分,扣完3分止。
注:①此项评分由该节课教师填写在“课堂绩效评价表(黑板)”上。②科代表记录在“××科课堂绩效评价表”上。
3.课堂表现评价
(1)课内讨论:组员积极参与组内讨论,小组按时完成老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包括讨论、练习等),每次加2分,表现比较突出的小组,另外加2分;组内讨论组员不积极参与,该项为0分。
(2)课内展示(含质疑、补充)
①展示:根据分配的学习任务进行展示,A层学生展示且展示效果好的加2分;B层学生展示加2分(鼓励积极发言),展示效果好再加2分;C层学生展示加4分,展示效果好再加2分。
②质疑、补充:对其他小组的展示结果,能提出较高水平的质疑问题或者进行有效地补充加2分。质疑、补充错误不加分。
(3)组长表现:主持活动,协调进程,令组员积极参与到学习和讨论活动中,效果好加2分。效果不好不加分。
注:①建议老师画“正”评分,一划代表2分。②科代表根据每节课老师的“课堂绩效评价表”进行汇总,记录在“××科课堂绩效评价表” 上。
每天,科代表完成本学科以上三项的评分记录后,按时将评分数据上报老师或直接录入到“××班小组合作绩效周汇总表”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绩效”中。
4.检测评价
各学科根据周测、单元测试、质量检测等成绩,算出小组平均分和进步状况,凡对比上次检测成绩有进步的小组加5分。
注:①老师将检测成绩录入到“(
一、小组合作学习具体操作(学生)
(一)上课前的操作
当学科教师提前发下研学稿后,小组成员立即进行对学案的研讨学习,小组长要组织本小组组员对研学稿进行研学。例如政治科小组长必须对本小组组员进行笔记的检查过关、基础知识整理过关,收集研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备注:建议各学科设科代表2名,各负责管理4个小组,每个小组设本学科小组长,实行层级管理)
(二)课堂内的操作
1.自学环节要求
各小组成员一定按该节课任课老师的要求进行有目的、有任务、自主安静地自学,自学时间不能做任何其他与老师布置无关的事情(包括讨论,除非老师允许可以讨论)。
2.讨论环节要求
(1)小组讨论的总原则:坚持小组讨论“先一对一分层,再组内集体讨论”的原则,先让同层次学生AA、BC进行讨论,然后小组对综合讨论中不会的问题及时反馈给老师。要坚持“A教B,AB单独或共教C,A拓展”的分层次学习理念,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实现“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让每一个学生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
(2)小组讨论的形式有:A.自由发言式:学生可以在小组中自由发言,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各抒己见。B.轮流发言式:这一方式就是小组成员围绕一个中心问题挨个发言,一人不漏。C.一帮一讨论式:当部分学生在难题面前尽最大努力也不能解决问题的疑惑,而教师又无法加以个别指导的时候就可以采用这种讨论方式。
3.释疑环节
组织和发挥好A层学生和本学科小组长的核心辐射作用,组织好小组讨论。
4.展示环节
小组在接到展示任务后,要选派一名组员(一般为B、C层学生)代表本组率先展示,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如问题的难度等)要求某位学生进行展示,如果展示得不完整,其他成员可以起立做补充。
小组成员的发言:要求每个小组必须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才能回答问题,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小组的各个成员可以是从该问题的不同角度发表意见,但不能出现两个完全对立的结论。若有些学生在没有经过思考的情况下站起来,只是简单地重复前面同学的观点或者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这样的参与是无效的。要求每人一周内至少主动发言不少于3次(老师点名不算),学科组长、课代表做好记录。
二、小组学习课堂评价细则
(一)小组整体评价细则(本评价实行小组捆绑制)
1.作业情况评价
(1)按时上交:小组互查,教师不定期检查。小组所有组员按时上交研学稿的,本小组加3分,小组成员只要有一位缺交者,该小组的作业分本次为0分。
注:①由小组长互检:1-2组、3-4组、5-6组、7-8组互检对方小组组员是否按时上交,并进行评分,然后把评分结果反馈给相应学科的科代表。②科代表根据小组长反馈的情况,进行记分,记录在“××科课堂绩效评价表”上。
(2)质量:小组成员的作业质量由老师进行评定,经科任教师批改后,发现小组成员的作业出现问题(包括交空白、未完成、马虎完成、抄袭他人等)的,每人次扣1分,扣到0分止。
注:“质量”的扣分是在“按时上交”的前提下进行,如“按时上交”为0分,则整项“作业情况评价”为0分。
2.课堂纪律评价
每节课每小组有底分3分,小组有组员因任何原因被老师点名批评,每人次扣1分,扣完3分止。
注:①此项评分由该节课教师填写在“课堂绩效评价表(黑板)”上。②科代表记录在“××科课堂绩效评价表”上。
3.课堂表现评价
(1)课内讨论:组员积极参与组内讨论,小组按时完成老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包括讨论、练习等),每次加2分,表现比较突出的小组,另外加2分;组内讨论组员不积极参与,该项为0分。
(2)课内展示(含质疑、补充)
①展示:根据分配的学习任务进行展示,A层学生展示且展示效果好的加2分;B层学生展示加2分(鼓励积极发言),展示效果好再加2分;C层学生展示加4分,展示效果好再加2分。
②质疑、补充:对其他小组的展示结果,能提出较高水平的质疑问题或者进行有效地补充加2分。质疑、补充错误不加分。
(3)组长表现:主持活动,协调进程,令组员积极参与到学习和讨论活动中,效果好加2分。效果不好不加分。
注:①建议老师画“正”评分,一划代表2分。②科代表根据每节课老师的“课堂绩效评价表”进行汇总,记录在“××科课堂绩效评价表” 上。
每天,科代表完成本学科以上三项的评分记录后,按时将评分数据上报老师或直接录入到“××班小组合作绩效周汇总表”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绩效”中。
4.检测评价
各学科根据周测、单元测试、质量检测等成绩,算出小组平均分和进步状况,凡对比上次检测成绩有进步的小组加5分。
注:①老师将检测成绩录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