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学生的早恋问题在当今的中学校园已愈益成为学校教育管理及家庭教育的一个不可回避的棘手问题。本文从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及社会因素方面对学生早恋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正确处理学生早恋问题的对策,指出只有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尽量疏导,减少早恋现象,这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关键词】 学生早恋;因素;青春期;教育指导;异性交往
【中图分类号】G 62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1-1270(2009)2-0144-02
2009年1月14日,紧张的期末考到了,但广州市第25中学初一某班的同学们却陷入了悲伤之中。因为前一天晚上,开朗又漂亮的女生Amy(化名)因早恋遭到母亲反对,加上期末考的压力,从家中8楼纵身一跃…… 中学生的早恋问题在当今的中学校园已愈益成为学校教育管理及家庭教育的一个不可回避的棘手问题,如何解决学生的早恋问题已成为许多老师和家长面临的共同问题。因此,对学生早恋现象进行研究,析其原因,找出预防措施和教育的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学生早恋原因分析
早恋,从字面上看就是过早地恋爱。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人们习惯上把早恋界定为“不到恋爱年龄而进行的恋爱”。当前,青少年早恋现象越来越严重,已逐渐趋向低龄化,并且有的学生已不在满足于浪漫的约会和互递情书,而是发展到了“租室而居”的程度。从调查分析来看,有成绩较好的(占少数),有成绩较差的学生(占多数)。学生早恋,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其自身的主观因素,又有外在的客观因素,是多种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生理因素:性早熟是学生早恋的内部生理原因
生理发育的成熟和性意识的觉醒是学生早恋问题出现的生理前提,生理上的快速变化和渐趋成熟,促使他们渴望与异性交往。知识的丰富、性意识的觉醒唤起他们朦胧的早恋心理。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开放环境的扩大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学生的生理成熟期也在逐渐提前。
(二)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是学生早恋问题产生的内在动因
学生群体中异性交往的几种主要心态是是学生早恋问题产生的内在动因。
1.渴望纯真的友情和爱情。这种情况,大多数出现在经过较长时间的了解和相互往来的异性同学之间,他们大多数既渴望纯真的感情,又希望学业有成。(这属于上面提到的少数人)
2.变态的竞争心理。在校园中有部分学生存在希望有很多男生或女生追逐以表明其漂亮、潇洒的虚荣心理。(多为女生)
3.炫耀心理。学生向往美好的爱情生活,这是可以理解的,但部分学生过早地或不适当地把谁先找到对象,谁的朋友漂亮等,作为炫耀资本。(多为男生)
4.从众心理。有的学生本来没有打算在校期间谈恋爱,但由于周围同学的“样”,甚至一些“好朋友”的撮合,也开始了行动。
(三)社会因素
1.社会中某些不良刺激是学生“早恋”现象的催化剂。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有关西方性解放的思想不断渗透到我们的学生思想之中。以描写爱情、性为题材的文艺作品一时间充斥了我国的文化、艺术领域。不少学生接受了这样的思想:“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这样使不少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对爱情生活非常渴望,并希望尽快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化的爱情生活。
2.家庭的变故。
通过调查,早恋中的大部分学生往往是父母离异或不和,大人不负责任和生活上的随意影响学生。有的学生家庭是单亲,得不到家里大人的关心、爱护,转而向异性求助,互相安慰,互相关心,这样导致早恋现象产生。
3.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不当和失误。
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只关心孩子的分数,忽视他们生理心理的变化;对孩子的管理教育采取粗暴专制的态度,对子女的交往横加干涉,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对孩子的教育放任自流,缺乏必要的指导,这样,造成子女和家长缺乏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孩子深层次的需要在家庭得不到满足,只好在家庭以外的异性朋友那里寻求慰籍。学校重智轻德,片面追求升学率,任意削减活动课程,校园文化单调,校园生活枯燥,使学生过剩的能量得不到正常的释放。另外对性教育的认识不足和保守,使性教育在大多数学校得不到正常开展,而学生对性问题又急于了解和渴求的,这样电影、电视、报刊杂志等有关性场面的描述填补了这一空白。
有位作家说过,早恋是一朵带刺的玫瑰,我们常常被它的芬芳所吸引,然而,一旦情不自禁地触摸,又常常被无情地刺伤。分析学生早恋原因,找到正确处理学生早恋的对策,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
二、正确处理学生早恋问题的对策
(一)教育学生正确处理早恋和男女生正常交往的关系
每一个步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随着生理的逐步成熟,会开始关注异性同学,并希望了解他们,与他们交往,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关键是青少年如何正确处理早恋和男女生正常交往的问题,因此男女生在交往中应注意:
第一、交往应自然。在与异性交往的过程中,言语、表情、行为举止、情感流露及所思所想要做到自然、顺畅,既不过分夸张,也不闪烁其辞;既不盲目冲动,也不矫揉造作。消除异性交往中的不自然感是建立正常异性关系的前提。自然原则的最好体现是,像对待同性同学那样对待异性同学,像建立同性关系那样建立异性关系,像进行同性交往那样进行异性交往,同学关系不要因为异性因素而变得不舒服或不自然。
第二、交往应适度。异性交往的程度和方式要恰倒好处,应为大多数人所接受。既不因异性交往而过早地萌动情爱,又不因回避或拒绝异性而对交往双方造成心灵伤害。
第三、交往应真实坦诚。这是指异性交往的态度问题,要像结交同性朋友那样结交真朋友。
第四、交往应留有余地。虽然是结交知心朋友,但在异性交往中,所言所行要留有余地,不能毫无顾忌。比如谈话中涉及两性之间的一些敏感话题时要回避,交往中的身体接触要有分寸等。特别是在与某位异性的长期交往中, 要注意把握好双方关系的程度。
(二)教给学生摆脱早恋的方法
教师应告诉学生当有人向你表示爱意或求爱时,当你对异性萌生爱意时,可采取如下方法:①转移法:把精力转移到学习上去,用探求知识的乐趣来取代不成熟的感情。②冷处理法:逐步疏远彼此的关系,以冷却灼热的恋情。③搁置法:即中止恋情,使双方的心扉不向对方开启,而保持着纯洁的、珍贵的友谊。
(三)利用教师自身的情感体验,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学校教育的优势在于教师在学生中的相对权威,学生尊重教师的意见。然而早恋是一处敏感地带,有早恋现象的学生在师长面前也会矢口否认,他们不愿教师总盯着这档事不放,谈多了会误认为教师有意找茬。教师可在双方已建立的相互信任的友好关系氛围中,询问一些学生情感发展的细节问题,对其中的一些问题,教师也可以参加进去,表达自己的看法,也可以评价一下那位同学,要尽量说优点,说明你也是很欣赏他的,但必须注意你的话语导向,学生会在你的话语导向下,对自己的早恋问题也会有一些与以前不同的认识。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表现得尊重理解学生,而且要把握好谈话的方式,时时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当事学生的主动性。
(四)鼓励和指导学生的异性交往
青春期学生的异性交住,是青春期教育最受关注的问题,由于害怕异性交往有导致早恋增多,有些学校和教师人为地在男女生间高高筑起一条“三八线”。这种做法往往适得其反,越禁越多。异性交往既可萌发初恋的情感,导致早恋的发生,亦可以使初恋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究竟朝那一方向发展,往往取决于教育者的引导。因此,作为教育者既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由无压抑感的健康的交住环境,尊重他们之间的异性交住,又要给予积极的恰当指导。要教育男生尊重女生,行动要讲究分寸,教育女生自尊、自重、自爱。使他们明确友情和爱情的区别。教育学生避免不必要的身体接触,注意自己的外在表现。青春期的学生正值情窦初开,在非正常情况下异性间身体各部分的接触都会产生“异样的感觉”,使人想入非非。应教育学生在同异性交往中力求广泛忌讳单一,与异性的交往,应尽可能减少单独相处,要广泛地与异性同学交往,建立起广泛的朋友关系,多参加集体活动,并在集体活动中与众多的朋友保持良好关系。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拓宽兴趣,使青春期学生情感出现迁移
青春期的学生精力充沛,智力发达,兴趣爱好广泛,这本是好事,但由于缺乏辩别是非美丑的能力,也就易陷入低级趣味之中,过早地对性产生兴趣,出现早恋。学校应及时地引导他们的意识和兴趣 ,引导他们把旺盛的精力用在刻苦学习,立志报效祖国,成为有用之才上。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娱、体育活动,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健康有益的活动中来,使他们的精神有所寄托,旺盛的能量得到释放。这样有利于预防早恋,也可使早恋的情感得到迁移,及时矫正早恋行为。
(六)抓住苗头,防微杜渐
学生的早恋大多是秘密进行的,但“日晕而风,础润而雨”,任何事情在发生前,都会有预兆,都会流露蛛丝马迹。因此,教师应细致地观察学生生理心理的变化,及时发现苗头,有针对性地做好个别教育工作。一旦发现学生早恋,要遵循尊重、理解、关怀、信任的原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情理结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省,认识早恋的危害,自觉矫正早恋的行为
(七)努力创设一个利于学生成长的教育环境
个体的教育影响是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综合活动的结果。因此,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的最佳配合是对学生进行早恋教育的有效途径。首先要改善社会大环境,净化社会风气;其次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和作用,家长要端正教育思想,要关心子女的全面发展,对子女的早恋行为要有正确的认识,要明确早恋是子女生理发育成熟的一种表现,要鼓励和指导好子女与异性的交往。要善于把孩子对性的好奇迁移到健康、有益的方面。为他们开辟新的天地;最后,学校教育要发挥主导作用,教育学生正确分辩外界的信息,提高对文艺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密切与家长联系,做好家长的指导,争取和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的配合,形成教育合力,提高教育的实效。
【参考文献】
[1]王极盛.青年心理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2]柳斌.学校心理教育全书.[M]人民日报出版社.
【作者简介】曾秀云(1965-),女,成都市龙泉驿区教师进修校教育学心理学讲师。
【关键词】 学生早恋;因素;青春期;教育指导;异性交往
【中图分类号】G 62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1-1270(2009)2-0144-02
2009年1月14日,紧张的期末考到了,但广州市第25中学初一某班的同学们却陷入了悲伤之中。因为前一天晚上,开朗又漂亮的女生Amy(化名)因早恋遭到母亲反对,加上期末考的压力,从家中8楼纵身一跃…… 中学生的早恋问题在当今的中学校园已愈益成为学校教育管理及家庭教育的一个不可回避的棘手问题,如何解决学生的早恋问题已成为许多老师和家长面临的共同问题。因此,对学生早恋现象进行研究,析其原因,找出预防措施和教育的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学生早恋原因分析
早恋,从字面上看就是过早地恋爱。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人们习惯上把早恋界定为“不到恋爱年龄而进行的恋爱”。当前,青少年早恋现象越来越严重,已逐渐趋向低龄化,并且有的学生已不在满足于浪漫的约会和互递情书,而是发展到了“租室而居”的程度。从调查分析来看,有成绩较好的(占少数),有成绩较差的学生(占多数)。学生早恋,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其自身的主观因素,又有外在的客观因素,是多种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生理因素:性早熟是学生早恋的内部生理原因
生理发育的成熟和性意识的觉醒是学生早恋问题出现的生理前提,生理上的快速变化和渐趋成熟,促使他们渴望与异性交往。知识的丰富、性意识的觉醒唤起他们朦胧的早恋心理。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开放环境的扩大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学生的生理成熟期也在逐渐提前。
(二)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是学生早恋问题产生的内在动因
学生群体中异性交往的几种主要心态是是学生早恋问题产生的内在动因。
1.渴望纯真的友情和爱情。这种情况,大多数出现在经过较长时间的了解和相互往来的异性同学之间,他们大多数既渴望纯真的感情,又希望学业有成。(这属于上面提到的少数人)
2.变态的竞争心理。在校园中有部分学生存在希望有很多男生或女生追逐以表明其漂亮、潇洒的虚荣心理。(多为女生)
3.炫耀心理。学生向往美好的爱情生活,这是可以理解的,但部分学生过早地或不适当地把谁先找到对象,谁的朋友漂亮等,作为炫耀资本。(多为男生)
4.从众心理。有的学生本来没有打算在校期间谈恋爱,但由于周围同学的“样”,甚至一些“好朋友”的撮合,也开始了行动。
(三)社会因素
1.社会中某些不良刺激是学生“早恋”现象的催化剂。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有关西方性解放的思想不断渗透到我们的学生思想之中。以描写爱情、性为题材的文艺作品一时间充斥了我国的文化、艺术领域。不少学生接受了这样的思想:“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这样使不少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对爱情生活非常渴望,并希望尽快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化的爱情生活。
2.家庭的变故。
通过调查,早恋中的大部分学生往往是父母离异或不和,大人不负责任和生活上的随意影响学生。有的学生家庭是单亲,得不到家里大人的关心、爱护,转而向异性求助,互相安慰,互相关心,这样导致早恋现象产生。
3.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不当和失误。
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只关心孩子的分数,忽视他们生理心理的变化;对孩子的管理教育采取粗暴专制的态度,对子女的交往横加干涉,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对孩子的教育放任自流,缺乏必要的指导,这样,造成子女和家长缺乏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孩子深层次的需要在家庭得不到满足,只好在家庭以外的异性朋友那里寻求慰籍。学校重智轻德,片面追求升学率,任意削减活动课程,校园文化单调,校园生活枯燥,使学生过剩的能量得不到正常的释放。另外对性教育的认识不足和保守,使性教育在大多数学校得不到正常开展,而学生对性问题又急于了解和渴求的,这样电影、电视、报刊杂志等有关性场面的描述填补了这一空白。
有位作家说过,早恋是一朵带刺的玫瑰,我们常常被它的芬芳所吸引,然而,一旦情不自禁地触摸,又常常被无情地刺伤。分析学生早恋原因,找到正确处理学生早恋的对策,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
二、正确处理学生早恋问题的对策
(一)教育学生正确处理早恋和男女生正常交往的关系
每一个步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随着生理的逐步成熟,会开始关注异性同学,并希望了解他们,与他们交往,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关键是青少年如何正确处理早恋和男女生正常交往的问题,因此男女生在交往中应注意:
第一、交往应自然。在与异性交往的过程中,言语、表情、行为举止、情感流露及所思所想要做到自然、顺畅,既不过分夸张,也不闪烁其辞;既不盲目冲动,也不矫揉造作。消除异性交往中的不自然感是建立正常异性关系的前提。自然原则的最好体现是,像对待同性同学那样对待异性同学,像建立同性关系那样建立异性关系,像进行同性交往那样进行异性交往,同学关系不要因为异性因素而变得不舒服或不自然。
第二、交往应适度。异性交往的程度和方式要恰倒好处,应为大多数人所接受。既不因异性交往而过早地萌动情爱,又不因回避或拒绝异性而对交往双方造成心灵伤害。
第三、交往应真实坦诚。这是指异性交往的态度问题,要像结交同性朋友那样结交真朋友。
第四、交往应留有余地。虽然是结交知心朋友,但在异性交往中,所言所行要留有余地,不能毫无顾忌。比如谈话中涉及两性之间的一些敏感话题时要回避,交往中的身体接触要有分寸等。特别是在与某位异性的长期交往中, 要注意把握好双方关系的程度。
(二)教给学生摆脱早恋的方法
教师应告诉学生当有人向你表示爱意或求爱时,当你对异性萌生爱意时,可采取如下方法:①转移法:把精力转移到学习上去,用探求知识的乐趣来取代不成熟的感情。②冷处理法:逐步疏远彼此的关系,以冷却灼热的恋情。③搁置法:即中止恋情,使双方的心扉不向对方开启,而保持着纯洁的、珍贵的友谊。
(三)利用教师自身的情感体验,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学校教育的优势在于教师在学生中的相对权威,学生尊重教师的意见。然而早恋是一处敏感地带,有早恋现象的学生在师长面前也会矢口否认,他们不愿教师总盯着这档事不放,谈多了会误认为教师有意找茬。教师可在双方已建立的相互信任的友好关系氛围中,询问一些学生情感发展的细节问题,对其中的一些问题,教师也可以参加进去,表达自己的看法,也可以评价一下那位同学,要尽量说优点,说明你也是很欣赏他的,但必须注意你的话语导向,学生会在你的话语导向下,对自己的早恋问题也会有一些与以前不同的认识。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表现得尊重理解学生,而且要把握好谈话的方式,时时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当事学生的主动性。
(四)鼓励和指导学生的异性交往
青春期学生的异性交住,是青春期教育最受关注的问题,由于害怕异性交往有导致早恋增多,有些学校和教师人为地在男女生间高高筑起一条“三八线”。这种做法往往适得其反,越禁越多。异性交往既可萌发初恋的情感,导致早恋的发生,亦可以使初恋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究竟朝那一方向发展,往往取决于教育者的引导。因此,作为教育者既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由无压抑感的健康的交住环境,尊重他们之间的异性交住,又要给予积极的恰当指导。要教育男生尊重女生,行动要讲究分寸,教育女生自尊、自重、自爱。使他们明确友情和爱情的区别。教育学生避免不必要的身体接触,注意自己的外在表现。青春期的学生正值情窦初开,在非正常情况下异性间身体各部分的接触都会产生“异样的感觉”,使人想入非非。应教育学生在同异性交往中力求广泛忌讳单一,与异性的交往,应尽可能减少单独相处,要广泛地与异性同学交往,建立起广泛的朋友关系,多参加集体活动,并在集体活动中与众多的朋友保持良好关系。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拓宽兴趣,使青春期学生情感出现迁移
青春期的学生精力充沛,智力发达,兴趣爱好广泛,这本是好事,但由于缺乏辩别是非美丑的能力,也就易陷入低级趣味之中,过早地对性产生兴趣,出现早恋。学校应及时地引导他们的意识和兴趣 ,引导他们把旺盛的精力用在刻苦学习,立志报效祖国,成为有用之才上。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娱、体育活动,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健康有益的活动中来,使他们的精神有所寄托,旺盛的能量得到释放。这样有利于预防早恋,也可使早恋的情感得到迁移,及时矫正早恋行为。
(六)抓住苗头,防微杜渐
学生的早恋大多是秘密进行的,但“日晕而风,础润而雨”,任何事情在发生前,都会有预兆,都会流露蛛丝马迹。因此,教师应细致地观察学生生理心理的变化,及时发现苗头,有针对性地做好个别教育工作。一旦发现学生早恋,要遵循尊重、理解、关怀、信任的原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情理结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省,认识早恋的危害,自觉矫正早恋的行为
(七)努力创设一个利于学生成长的教育环境
个体的教育影响是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综合活动的结果。因此,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的最佳配合是对学生进行早恋教育的有效途径。首先要改善社会大环境,净化社会风气;其次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和作用,家长要端正教育思想,要关心子女的全面发展,对子女的早恋行为要有正确的认识,要明确早恋是子女生理发育成熟的一种表现,要鼓励和指导好子女与异性的交往。要善于把孩子对性的好奇迁移到健康、有益的方面。为他们开辟新的天地;最后,学校教育要发挥主导作用,教育学生正确分辩外界的信息,提高对文艺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密切与家长联系,做好家长的指导,争取和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的配合,形成教育合力,提高教育的实效。
【参考文献】
[1]王极盛.青年心理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2]柳斌.学校心理教育全书.[M]人民日报出版社.
【作者简介】曾秀云(1965-),女,成都市龙泉驿区教师进修校教育学心理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