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一篇文章,要想进行深入地探讨,首先必须整体把握文章,领会文章的主题。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它的深浅往往决定作品价值的高低,我们可以在把握小说主题的前提下,缜密思考进一步研究揣味的必要。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低级庸俗的小说是不能陶冶读者的情操和耐住时间的考验的。再则,要鉴赏一部小说,不能仅仅停留在故事情节的枝枝叶叶上,而要透过情节的枝叶,仔细寻味生活这棵常青大树的根,从而仔细寻味这棵树的生活环境、生活状态、生活追求等等。
但是,小说是生活容量最大的一种叙事文学形式,而且它不是论文,主题思想不能直说,也不能硬贴上去,它融合多种意义,包括情感意义,审美意义、形式意义等。它往往通过生活的再现和加工创造含蓄自然地体现出来。因此,把握小说的主题并非喝白开水,说吞就吞,它要采用正确的方式,经过仔细咀嚼,通过必要途径,才可以装到肚子里面去。正因为如此,我想在此与同仁们一并探讨归纳小说主题的方法,诚望各位同仁不吝赐教。
一、欣赏理解小说主题的方法
为了深入透彻全面领会小说主题分析的方法,我们在此只以一篇小说为例加以分析。另外,因为小说容量大,在此就只谈分析的思考启发点。
1、写作背景分析法。小说环境背后的大背景往往能充分体现小说的真实主题,而紧扣时代的分析能使我们对主题的欣赏不产生偏差、误导。法国批评家丹纳说过:“自然界有它的气候,气候的变化决定了这种那种艺术的出现。”一个优秀的作家,他的心永远是同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的,他随时受到当时社会的气候影响,并用饱蘸感情的笔把它传达出来。因此,欣赏小说的主题,可以联系小说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例如《药》,写于l919年4月25日,当时的写作背景是:辛亥革命后,清政府虽然被推翻了,但革命的资产阶级却未能完成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任务,由于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使广大民众在思想上麻木、愚昧,不觉醒,民主革命得不到响应,革命总是陷于失败,袁世凯最终称帝,张勋最终复辟,这使作者深感失望和痛苦,小说以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家秋瑾被害事件为背景,剖析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了解到这些,对于小说的主题的欣赏理解就轻而易举了。
2、创作意图分析法。一般说来,小说创作出来后,就不再属于作家,而属于整个社会。尽管如此,我们仍然不能离开作家的创作意图去随便读解,任意发挥,如果这样做,那将是不切实际的空中楼阁,是不会得出真正的结论的。如关于课文《药》的主题,就有人认为是怀念革命先烈,是批判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严重脱离群众的错误,是总结革命的经验教训的。这种观点由于架空了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不切实际的。鲁迅先生做这篇小说时,还是一个在黑暗中摸索的战士,并没有找到真正的济世良方,对于革命的对象、任务、途径和前途等重大问题,均不能作出马克思主义的回答;更何况,鲁迅先生对友人说:“《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却还要因为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增加群众中的某一私人的福利。”(选自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药〉》)鲁迅先生还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可见,《药》的主题并不像如前有人所说的那样,而应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因群众的愚昧带来的革命者的悲哀,革命者为群众而牺牲了,群众却因愚昧而吃革命者的血。所以,离开作者创作的实际,为了某种需要而任意拔高作品的主题是不科学的。
3、情节线索分析法。所谓情节,就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如果说环境是人物诞生、成长和活动的背景,那么小说的情节则是人物斗争和发展的过程,而小说的主题则正是在这种斗争和发展中自然体现出来的,小说设计的情节往往来源于生活,体现那个时代和那个社会的现实生活。欣赏理解小说主题往往可以以此为契机,去想象生活的原形,从而达到欣赏和理解小说主题的目的。像小说《药》所设计的情节——革命者夏瑜被杀害,华老栓从刽子手康大叔手里买了蘸满夏瑜血的馒头给儿子治病,最后儿子还是死了——这正是现实生活中群众相信邪说,而导致的双重悲哀。当然,文章把夏家故事安排为暗,把华家故事安排为明,这又说明群众的悲哀是全文内容的重点。
4、环境描写分析法。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往往为文章定下感情基调,社会环境指导往往体现写作背景:如小说《药》,“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层层叠叠”的社会环境描写,就表现了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革命受到了残酷镇压和迫害的状况;“乌蓝的天”“分外寒冷的天气”“支支直立的枯草”“铁铸站立的乌鸦”等冷色调景物就渲染了群众的悲哀和革命者的悲哀气氛,即使有暖色调与“出来了的太阳”,那也是反衬群众的愚昧。
5、艺术形象分析法。小说的主题就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往往是头脑中先有人物形象在活动,因此,从人物入手进行认真考察,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所折射出来的社会历史的内涵,极为重要。小说《药》即通过描写把革命者的鲜血当作治病良药的善良、忠厚而又愚昧、落后的华老栓形象,揭示了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
6、文本题材分析法。作者在小说题材的确定选取过程中,有着十分明确的目的,其中蕴含着小说的主旨。因此,题材就成为主题分析的重要材料和依据。如《药》以华老栓买人血馒头为儿子小栓治病的故事为题材,意在揭示晚清社会普通民众由于长期受统治阶级麻痹毒害而陷入愚昧和无知的状况,革命者为了民众而献出生命,民众非但不理解,反而还吃他的血。这样,题材的意义就不仅揭示了民众的麻木不仁,而且说明了资产阶级革命者的悲哀。
“条条大道通罗马”,上述所说的各种方法都可以分析出小说主题,只要合理有效地运用它们,我想整体把握文章、快速欣赏理解小说的主题就会轻而易举。
二、欣赏理解小说主题所应坚持的原则
理解小说主题并不是随意的,它应该坚持遵循一定的原则。原则如下:
1、机变性原则。上面所说的各种方法,并不是适合任何欣赏者,它应依人而定,依文而定,强调操作,有所选择,如果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另外归纳出一些方法,如理解小说《药》的主题,就还可以运用“题目提问分析法”,因为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眼睛,尤其是小说,往往以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来拟题,所以有章可循。文章《药》,即人血馒头,是落后、迷信、麻木的群众享用的革命者的鲜血,不是医治病苦的良药,反映了群众和革命者的双重悲哀,激起了人民“寻找另类疗药”的注意。
2、综合性原则。在欣赏理解小说主题时,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往往能提高阅读效率,因此,强调“多管齐下”。
3、主动性原则。任何缺乏主动意识完成的事情,都是不完美的事情,至少带有一种“强迫”因素或“多走弯路”,所以,我认为在阅读时,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知识水平艺术素养,调用或研究合适的方法,是走捷径的又一途径。
4、灵活性原则。题材相同,但是如果采用不同的结构、语言和叙述角度,主题也会有所不同,所以应注意灵活对待。
5、全面性原则。对于主题具有模糊性和多义性特点的小说,如果仅用一元主题来分析,或在几种意义中硬行选取一种意义来说明主题,是不可取的,应该全面对待。
参考书目:
《语文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8期 《鲁迅作品难句解》夏康达编湖南人民出版社
第四册《语文教学用书》人教社中学语文室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中学教师实用语文辞典》刘家桢主编 北文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国三峡出版社出版
《高二语文互动新课堂》师达程汉杰主编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但是,小说是生活容量最大的一种叙事文学形式,而且它不是论文,主题思想不能直说,也不能硬贴上去,它融合多种意义,包括情感意义,审美意义、形式意义等。它往往通过生活的再现和加工创造含蓄自然地体现出来。因此,把握小说的主题并非喝白开水,说吞就吞,它要采用正确的方式,经过仔细咀嚼,通过必要途径,才可以装到肚子里面去。正因为如此,我想在此与同仁们一并探讨归纳小说主题的方法,诚望各位同仁不吝赐教。
一、欣赏理解小说主题的方法
为了深入透彻全面领会小说主题分析的方法,我们在此只以一篇小说为例加以分析。另外,因为小说容量大,在此就只谈分析的思考启发点。
1、写作背景分析法。小说环境背后的大背景往往能充分体现小说的真实主题,而紧扣时代的分析能使我们对主题的欣赏不产生偏差、误导。法国批评家丹纳说过:“自然界有它的气候,气候的变化决定了这种那种艺术的出现。”一个优秀的作家,他的心永远是同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的,他随时受到当时社会的气候影响,并用饱蘸感情的笔把它传达出来。因此,欣赏小说的主题,可以联系小说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例如《药》,写于l919年4月25日,当时的写作背景是:辛亥革命后,清政府虽然被推翻了,但革命的资产阶级却未能完成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任务,由于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使广大民众在思想上麻木、愚昧,不觉醒,民主革命得不到响应,革命总是陷于失败,袁世凯最终称帝,张勋最终复辟,这使作者深感失望和痛苦,小说以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家秋瑾被害事件为背景,剖析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了解到这些,对于小说的主题的欣赏理解就轻而易举了。
2、创作意图分析法。一般说来,小说创作出来后,就不再属于作家,而属于整个社会。尽管如此,我们仍然不能离开作家的创作意图去随便读解,任意发挥,如果这样做,那将是不切实际的空中楼阁,是不会得出真正的结论的。如关于课文《药》的主题,就有人认为是怀念革命先烈,是批判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严重脱离群众的错误,是总结革命的经验教训的。这种观点由于架空了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不切实际的。鲁迅先生做这篇小说时,还是一个在黑暗中摸索的战士,并没有找到真正的济世良方,对于革命的对象、任务、途径和前途等重大问题,均不能作出马克思主义的回答;更何况,鲁迅先生对友人说:“《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却还要因为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增加群众中的某一私人的福利。”(选自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药〉》)鲁迅先生还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可见,《药》的主题并不像如前有人所说的那样,而应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因群众的愚昧带来的革命者的悲哀,革命者为群众而牺牲了,群众却因愚昧而吃革命者的血。所以,离开作者创作的实际,为了某种需要而任意拔高作品的主题是不科学的。
3、情节线索分析法。所谓情节,就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如果说环境是人物诞生、成长和活动的背景,那么小说的情节则是人物斗争和发展的过程,而小说的主题则正是在这种斗争和发展中自然体现出来的,小说设计的情节往往来源于生活,体现那个时代和那个社会的现实生活。欣赏理解小说主题往往可以以此为契机,去想象生活的原形,从而达到欣赏和理解小说主题的目的。像小说《药》所设计的情节——革命者夏瑜被杀害,华老栓从刽子手康大叔手里买了蘸满夏瑜血的馒头给儿子治病,最后儿子还是死了——这正是现实生活中群众相信邪说,而导致的双重悲哀。当然,文章把夏家故事安排为暗,把华家故事安排为明,这又说明群众的悲哀是全文内容的重点。
4、环境描写分析法。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往往为文章定下感情基调,社会环境指导往往体现写作背景:如小说《药》,“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层层叠叠”的社会环境描写,就表现了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革命受到了残酷镇压和迫害的状况;“乌蓝的天”“分外寒冷的天气”“支支直立的枯草”“铁铸站立的乌鸦”等冷色调景物就渲染了群众的悲哀和革命者的悲哀气氛,即使有暖色调与“出来了的太阳”,那也是反衬群众的愚昧。
5、艺术形象分析法。小说的主题就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往往是头脑中先有人物形象在活动,因此,从人物入手进行认真考察,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所折射出来的社会历史的内涵,极为重要。小说《药》即通过描写把革命者的鲜血当作治病良药的善良、忠厚而又愚昧、落后的华老栓形象,揭示了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
6、文本题材分析法。作者在小说题材的确定选取过程中,有着十分明确的目的,其中蕴含着小说的主旨。因此,题材就成为主题分析的重要材料和依据。如《药》以华老栓买人血馒头为儿子小栓治病的故事为题材,意在揭示晚清社会普通民众由于长期受统治阶级麻痹毒害而陷入愚昧和无知的状况,革命者为了民众而献出生命,民众非但不理解,反而还吃他的血。这样,题材的意义就不仅揭示了民众的麻木不仁,而且说明了资产阶级革命者的悲哀。
“条条大道通罗马”,上述所说的各种方法都可以分析出小说主题,只要合理有效地运用它们,我想整体把握文章、快速欣赏理解小说的主题就会轻而易举。
二、欣赏理解小说主题所应坚持的原则
理解小说主题并不是随意的,它应该坚持遵循一定的原则。原则如下:
1、机变性原则。上面所说的各种方法,并不是适合任何欣赏者,它应依人而定,依文而定,强调操作,有所选择,如果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另外归纳出一些方法,如理解小说《药》的主题,就还可以运用“题目提问分析法”,因为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眼睛,尤其是小说,往往以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来拟题,所以有章可循。文章《药》,即人血馒头,是落后、迷信、麻木的群众享用的革命者的鲜血,不是医治病苦的良药,反映了群众和革命者的双重悲哀,激起了人民“寻找另类疗药”的注意。
2、综合性原则。在欣赏理解小说主题时,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往往能提高阅读效率,因此,强调“多管齐下”。
3、主动性原则。任何缺乏主动意识完成的事情,都是不完美的事情,至少带有一种“强迫”因素或“多走弯路”,所以,我认为在阅读时,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知识水平艺术素养,调用或研究合适的方法,是走捷径的又一途径。
4、灵活性原则。题材相同,但是如果采用不同的结构、语言和叙述角度,主题也会有所不同,所以应注意灵活对待。
5、全面性原则。对于主题具有模糊性和多义性特点的小说,如果仅用一元主题来分析,或在几种意义中硬行选取一种意义来说明主题,是不可取的,应该全面对待。
参考书目:
《语文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8期 《鲁迅作品难句解》夏康达编湖南人民出版社
第四册《语文教学用书》人教社中学语文室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中学教师实用语文辞典》刘家桢主编 北文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国三峡出版社出版
《高二语文互动新课堂》师达程汉杰主编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