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中华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zhang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总体水平,及其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R) 的相关性。

方法

横断面研究。2009年11月至2011年5月在北京市德胜社区收集1100例已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资料,按照统一标准进行眼科检查及问卷调查,依据ETDRS眼底病变分级标准分为DR组和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WR) 组,DR组又分为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PDR) 组和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NPDR) 组。分析受检人群糖尿病自我管理的状况,包括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饮食控制和体育锻炼情况、是否规律检测血糖和进行眼科检查等,比较DR与DWR组、PDR与NPDR组间相关因素的差异。对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研究共纳入1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DR患病率为32.1% (353/1100),PDR患病率为4.8% (53/1100) ;糖化血红蛋白控制达标率 (<7.0%) 为63.0% (652/1035),85.4% (916/1072) 的患者控制饮食,77.3% (827/1070) 的患者进行体育锻炼,56.0% (609/1088) 的患者规律测量血糖,56.8% (416/733) 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检测频率≥1次/6个月。71.7% (762/1062) 的患者在确诊糖尿病后进行过眼科检查,其中47.9% (525/1097) 进行过散瞳眼底检查。单因素研究发现,糖尿病病程≥10年 (OR=3.90,95%CI:2.97~ 5.51,P<0.05),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未达标 (≥7.0%) (OR=3.23,95%CI:2.44~ 4.28,P<0.05) 和使用胰岛素治疗 (OR=4.82,95%CI:3.55~ 6.57,P<0.05) 与DR发生存在显著相关性,其他因素包括男性 (OR=1.41,95%CI:1.08~ 1.84,P<0.05) 、受教育程度较低 (OR=1.90,95%CI:1.39~ 2.62,P<0.05) 、个人月收入较低 (<2000元) (OR=1.46,95%CI:1.12~ 1.91,P<0.05) 、对饮食指导依从性低 (<75%) (OR=1.72,95%CI:1.22~ 2.43,P<0.05) 、未进行体育锻炼 (OR=1.42,95%CI:1.04~ 1.94,P<0.05),5年内治疗方案变化 (OR=1.78,95%CI:1.32~ 2.41,P<0.05) 和有糖尿病家族史 (OR=1.35,95%CI:1.01~ 1.78,P<0.05) 与DR发生相关;糖尿病发病年龄 (OR=0.92,95%CI:0.89~ 0.95,P<0.05) 、糖尿病病程≥10年 (OR=4.54,95%CI:1.95~ 12.32,P<0.05) 、使用胰岛素治疗 (OR=4.85,95%CI:2.34~ 10.90,P<0.05) 与PDR发生相关。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中,男性 (OR=2.21,95%CI:1.57~ 3.11,P<0.05) 、受教育程度较低 (OR=1.98,95%CI:1.33~ 2.94,P<0.05) 、个人月收入较低 (OR=1.66,95%CI:1.15~ 2.39,P<0.05),糖尿病病程≥10年 (OR=2.46,95%CI:1.77~ 3.41,P<0.05),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控制未达标 (OR=2.24,95%CI:1.64~ 3.07,P<0.05) 、使用胰岛素治疗 (OR=3.38,95%CI:2.38~ 4.80,P<0.05) 与DR的发病相关;糖尿病发病年龄 (OR=0.94,95%CI:0.91~ 0.98,P<0.05) 、使用胰岛素治疗 (OR=3.49,95%CI:1.47~ 8.27,P<0.05) 与PDR发病相关。

结论

糖尿病病程长、使用胰岛素治疗、较高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男性及较低的受教育程度与DR的发病风险相关,DR发病高风险还与对饮食指导依从性低和较少体育锻炼有关,提示糖尿病自我管理水平较低可增加DR的患病风险。 (中华眼科杂志,2013,49:500-506)

其他文献
细菌生物膜 (BBF) 指细菌吸附于活性或非活性表面后,分泌多糖蛋白复合物,使细菌相互粘连并将其自身包裹其中形成的膜状物。相对于浮游细菌,BBF其毒力、耐药性均大大增强,同时也能导致机体的免疫损伤。医学常见生物膜相关感染涉及临床各科,其在众多眼部感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对BBF的概念、生物学特性以及眼科BBF相关感染做一综述。 (中华眼科杂志,2013,49:947-950)
期刊
目的探讨表层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Epi-LASIK) 矫正近视及散光术中使用Moria机械角膜上皮剥离器制作角膜上皮瓣切入角膜基质的影响因素及最佳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进行Epi-LASIK矫正近视及散光的患者355例 (708只眼),研究其术中发生切入角膜基质的比例和可能的影响因素,以及使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对于术后最佳矫正视力
白内障是全球致盲疾病的首因,白内障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某些药物的长期使用是其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如糖皮质激素、氯丙嗪等。本文回顾了近年来临床上一些新出现药物与白内障发生之间关系的最新研究成果,如他汀类药物、抗癫痫药物、抗抑郁药物、他莫昔芬、胺碘酮、Eltrombopag、异维A酸、硝苯地平、喹硫平等,从而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 (中华眼科杂志,2013,49:468-471)
视神经炎是一组引起急性、亚急性视力减退的视神经炎症性疾病,其确切发病机制尚未十分清楚。自噬是真核细胞内一条重要的代谢途径,它在降解受损的细胞器、蛋白质等以维持细胞内环境稳态方面有重要作用,它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就自噬参与视神经炎的发病及其调控关系做一综述。 (中华眼科杂志,2013,49:956-959)
期刊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到2020年在全世界消灭可避免盲,其中包括弱视在内的儿童盲是重要的可避免盲之一。人类视觉发育的关键期为0~ 3岁,因此重视对婴幼儿时期视力异常的筛查和防治对于根治儿童盲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国婴幼儿视力及相关危险因素的筛查工作尚面临着挑战,本文提出了开展婴幼儿视力筛查的重要性及相关建议。 (中华眼科杂志,2013,49:577-579)
期刊
目的探讨近视散光眼行前弹力层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SBK) 后应用0.1%溴芬酸钠水合物滴眼液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中低度近视眼患者 (-6.00 D≤等效球镜<-2.00 D) 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7例 (32只眼) 和20例 (40只眼),高度近视眼患者 (-11.00 D≤等效球镜<-6.00 D) 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22例 (42只眼) 和15例 (26只眼)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PVR) 是一种常见的致盲性眼病,常发生于眼外伤、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和严重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患者。目前,玻璃体手术是治疗PVR的主要手段,但手术费用昂贵,术后视力恢复效果常不令人满意。研究表明,PVR发生时,玻璃体中的细胞生长因子和炎症因子、基质蛋白以及不同细胞之间相互影响与促进,导致增生膜的形成。对PVR发生机制的进一步认识,有助于选择合适药物,阻断参与细胞的反应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