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生制度绩效与程序正当:基于中国被试的实验研究

来源 :管理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_kai51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囚徒式社会困境,主流的思路基本是延续庇古的传统,从机制设计的视角,引入博弈规则(如惩或奖)使局中人各方“讲真话”,进而提高合作绩效.但大量以西方被试为对象的研究表明,与外部强加的相比,同样的博弈规则由内部成员投票决定的情况下合作绩效更高,称之为内生溢价.然而,有研究表明这一结论并不适用于中国这样的集体主义文化情景.对此,提出纳入程序正当的偏好解释框架,认为个体因文化传统经历而形成的、对于博弈规则产生程序的正当性评价不同,导致跨文化群体中内生制度绩效差异.在此基础上,设计多阶段公共品实验进行检验.首先,请144名学生分6批次参与不同顺序的独立局公共品实验,依次在标准公共品实验、带惩罚公共品实验,以及成员投票决定是否惩罚的公共品实验中作出投入决策;其次,被试参与出钱购买程序进入权的竞价局,以愿意为进入投票程序花费的金钱测量个体关于程序正当的异质性偏好;最后,所有被试填写一份价值观问卷.研究结果表明,①群体层面上,与西方被试不同,中国被试在成员投票与自动强加的制度情景下合作绩效无显著差异,但以出价区分偏好投票和不偏好投票两类子群体,前者内生溢价而后者无溢价;②个体层面上,投票偏好越强,则在成员投票情景下投入越高;③结合价值观问卷调查发现,基于程序正当的投票偏好与个体秉持的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个体责任感知、风险偏好有关.上述结果表明,整体上西方社会普遍存在的内生溢价现象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并未呈现,但这一结论并非说明民主制度安排不适用于中国情景.事实上,以出价区分被试类型存在部分个体偏好投票程序,而呈现出内生溢价趋势.因此,制度转型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受众秉持的正当性价值认同,从而引入与民情相符的制度安排(如民主投票),促进合作产出的最大化.这对于理解当下矛盾突出的基层选举自治困境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近年来,线上医疗的兴起不仅有效解决了线下医疗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而且对患者就医决策产生重要影响.然而,已有研究多数聚焦于患者线上或线下就医决策的单一维度,对线上医疗服
农田重金属污染对土壤-植物系统和人类都具有毒害作用,因此被视作严重的环境问题。尤其是其中的镉污染,其在全世界范围内造成大量农田土壤变为非耕作土壤。因此,降低镉在土壤中
已有关于知识交流冲突研究的维度较为单一,关于知识产权能力的研究较少,多是局限在能力与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对于知识产权能力的运用场景拓展研究还少有涉及.从企业在跨
社会网络分析是研究企业员工绩效的重要方法,嵌入在社会网络中的社会资本是影响员工绩效的关键因素.已有研究往往针对单一类型网络进行分析和讨论,缺少不同类型网络的区分和
社交网络情景下产品信息已成为消费者认知产品的重要线索和窗口.作为理性的个体,消费者往往会综合考虑多种类型的产品信息以降低购买风险,但目前尚没有研究将产品信息作为一
为探索烘干法替代液氮冷冻法研磨水稻叶片提取DNA的可行性,首先比较50℃低温烘干法与液氮冷冻法研磨水稻叶片提取DNA的扩增效果,然后进一步分析不同温度(50、60、70、80、90
社会排斥对个体消费行为的影响是近几年研究者关注的领域之一,却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忽视了受排斥者的个体需求受到威胁如何被消费行为化解,更缺乏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