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哲学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乐”字被放在首位,所谓“乐”即“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知识获取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自发主动地去学习,而自发主动观念的产生首先就需要学生对所学习的东西充满兴趣,这样他们才能有深入探索知识的意识。被动的学习是无法维持很长时间的。兴趣是获取知识的必要因素,是让学生能够徜徉在学海中的必要条件。既然兴趣是生活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所以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要特别注重兴趣的培养。在小学数学中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能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针对培养兴趣的具体措施,结合实际谈谈一些具体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教学;爱好;兴趣
一、情景教学
我们都知道,数学这门课程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甚是枯燥乏味。数学的学习不仅需要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还需要一直和数字打交道。对于小孩子来说,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心,所以有比较好的形象思维能力。但是他们年纪小,还没有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果我们不加以引导,单纯地让学生不停地在他们并不感兴趣的科目里学习,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完全对这门课程乏味,甚至会产生厌恶的情绪。怎么样才能避免学生对某科目的厌烦呢?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所以教育者要根据受教育者情况的不同而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不能千篇一律,对待所有人都用一种方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习惯和爱好,要用鼓励的言语代替批评教训。要经常在他们取得一点小进步的时候鼓励他们,不要吝啬自己的关心与爱护,要让学生明白教师是全心全意为他们着想的。所以在教学课程中,教师应该从实际生活出发,寻找一些有意思的话题,从这方面入手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营造出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下面我来举一个例子:在课堂上讲除法时,有一个问题是一共有8个猕猴桃,分给4个人,每个人应该分几个?我们可以对学生说,你爸爸买了8个猕猴桃回家,让你给爸爸、妈妈、姐姐和自己分分,怎么分呢?换种贴近生活的说法去问问题,学生就会有很大的学习兴趣,并且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之中,也提高了学习效率。由此可见,贴近生活的情境创设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设置疑问进行教学
在很多优秀的文章中,我们都不难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文章开头作者大多喜欢设出一个疑问,再进行下面的写作内容。既然这种方法被那么多人采用,深受文人的青睐,那么自然是有它的好处的。因为设置疑问的方式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能有效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有了开头的疑问,他们才能更好地带着问题而进入文章的阅读。所以说设疑方式的教学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他们的注意力能够高度集中。在培养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学习到了知识,可谓一箭双雕。人天生就有一种八卦的心理,有了悬念,便会有探索的意识,而数学教学中同样可以采用这种设置疑问的方式进行授课。所以教师可以根据所授课程的具体内容而制定不同的问题来抓住学生的眼球。例如在进行单位的换算时,我们可以在黑板上写上2=20=200,这时候学生的心里肯定就会充满疑问,就会说你是错的,这三个数字怎么可能相等呢?然后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疑问加以引导,怎么样才能让这三个数字相等呢?例如在数字后面加个单位之类的。这样学生可能就会积极地去思考讨论,知道了米、分米、厘米和元、角、分都会使这几个数字变得相等。他们就会得出在后面加上单位可以使本来不相等的数字相等的结论。又因为这些结论是他们自己探索而得到的,所以他们就会记得格外清楚。就这样,他们在享受到成功喜悦的同时,也获得了知识。
三、从实践出发,培养兴趣
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学习的最终目标就是把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之中。作为教师,要重视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经验出发,提出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去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让他们明白数学的好处就在于可以解决许多生活中实际发生的问题,让他们形成一种“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的意识。
学习本是平淡乏味的,这就要求教师可以把乏味的学习过程变为有趣的探索知识的游戏。这样,学生才会有主动学习的兴趣,从而获得知识技能。所以教师要结合实际生活去变通,把单调的课本知识换成一种有趣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培养出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杨红梅.运用趣味教学,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J].学周刊,2016(25):93.
[2]杨莉.试析小学数学低年级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7(10):125.
[3]常占锋.浅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5(7):59-60.
編辑 郭小琴
关键词:教学;爱好;兴趣
一、情景教学
我们都知道,数学这门课程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甚是枯燥乏味。数学的学习不仅需要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还需要一直和数字打交道。对于小孩子来说,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心,所以有比较好的形象思维能力。但是他们年纪小,还没有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果我们不加以引导,单纯地让学生不停地在他们并不感兴趣的科目里学习,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完全对这门课程乏味,甚至会产生厌恶的情绪。怎么样才能避免学生对某科目的厌烦呢?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所以教育者要根据受教育者情况的不同而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不能千篇一律,对待所有人都用一种方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习惯和爱好,要用鼓励的言语代替批评教训。要经常在他们取得一点小进步的时候鼓励他们,不要吝啬自己的关心与爱护,要让学生明白教师是全心全意为他们着想的。所以在教学课程中,教师应该从实际生活出发,寻找一些有意思的话题,从这方面入手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营造出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下面我来举一个例子:在课堂上讲除法时,有一个问题是一共有8个猕猴桃,分给4个人,每个人应该分几个?我们可以对学生说,你爸爸买了8个猕猴桃回家,让你给爸爸、妈妈、姐姐和自己分分,怎么分呢?换种贴近生活的说法去问问题,学生就会有很大的学习兴趣,并且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之中,也提高了学习效率。由此可见,贴近生活的情境创设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设置疑问进行教学
在很多优秀的文章中,我们都不难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文章开头作者大多喜欢设出一个疑问,再进行下面的写作内容。既然这种方法被那么多人采用,深受文人的青睐,那么自然是有它的好处的。因为设置疑问的方式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能有效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有了开头的疑问,他们才能更好地带着问题而进入文章的阅读。所以说设疑方式的教学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他们的注意力能够高度集中。在培养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学习到了知识,可谓一箭双雕。人天生就有一种八卦的心理,有了悬念,便会有探索的意识,而数学教学中同样可以采用这种设置疑问的方式进行授课。所以教师可以根据所授课程的具体内容而制定不同的问题来抓住学生的眼球。例如在进行单位的换算时,我们可以在黑板上写上2=20=200,这时候学生的心里肯定就会充满疑问,就会说你是错的,这三个数字怎么可能相等呢?然后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疑问加以引导,怎么样才能让这三个数字相等呢?例如在数字后面加个单位之类的。这样学生可能就会积极地去思考讨论,知道了米、分米、厘米和元、角、分都会使这几个数字变得相等。他们就会得出在后面加上单位可以使本来不相等的数字相等的结论。又因为这些结论是他们自己探索而得到的,所以他们就会记得格外清楚。就这样,他们在享受到成功喜悦的同时,也获得了知识。
三、从实践出发,培养兴趣
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学习的最终目标就是把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之中。作为教师,要重视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经验出发,提出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去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让他们明白数学的好处就在于可以解决许多生活中实际发生的问题,让他们形成一种“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的意识。
学习本是平淡乏味的,这就要求教师可以把乏味的学习过程变为有趣的探索知识的游戏。这样,学生才会有主动学习的兴趣,从而获得知识技能。所以教师要结合实际生活去变通,把单调的课本知识换成一种有趣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培养出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杨红梅.运用趣味教学,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J].学周刊,2016(25):93.
[2]杨莉.试析小学数学低年级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7(10):125.
[3]常占锋.浅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5(7):59-60.
編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