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184-01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要在教学中真正做到学生愿意主动学习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自此变得更加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课堂中保持学习兴趣和活跃的思维呢。下面,谈谈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满足学生的归属心理
所谓归属心理,就是几乎所有学生都有一种强烈愿望希望自己成为班集体中的重要一员,他们希望自己被班集体接纳认可,并在集体中表现出来对别人的影响力。这种心理一旦得到满足,他会找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为了保住这个位置,他会有更大的兴趣去参加集体活动,争取在活动中不断有出色的表现。数学课堂中满足儿童这种心理较好的方式是倡导合作学习。我们在听课中经常会看到类似这样的情景:
教师在讲台上出示一个包装盒,目的是想让学生认识长方体。他首先让学生观察,然后回答这个物体是什么形状。学生们纷纷举起手来,有的还使劲地举得高高的,希望老师能提问到自己。
二、以疑导学,激发求知欲望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悬念可以触发学生的求知动机,集中学生注意力,刺激学生的思维,产生“迫人期待”的教学魅力。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為此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抓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求知兴趣。如我们在教时间时,老师可设置这样一个悬念:6、60、600,在这三个数字之间用“=”号连接起来。这会时学生可能说老师这是错的,三个数字不可能相等。老师可进一步启发学生?三个数字是不相等,但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相等呢?我们可不可以在三个数字后面加一个单位使他们相等。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班里气氛一下了活跃了。有的学生就会说,老师数字后面可加上米、分米、厘米,还有的说可以加上元角分。对这些正确的答案要积极鼓励,让他们分享成功的愉悦。这时我们可以温习以前学过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引出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三、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与创造的兴趣
在教学中,如能巧妙地编制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让问题寓于其中,可使学生产生迫不及待地要学新知识的情感,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
1.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探索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它不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感性输入的信息与人现有的认识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度不符合人的最大兴趣时,只要在学生的语言、概念、事实之间引起不和谐,就会诱发学生对信息的搜集和探索行为。由于认知的失调,学生会通过搜集信息和探索行为来降低不和谐,进而形成更高层次的认知体系。其核心就是要求教师创设出各种“不平衡”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疑聚在一起,以达到探索活动的最佳状态。
2.营造一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氛围。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力、意愿和选择。放下架子,讲民主,不盛气凌人,耐心诱导,不挖苦讽刺学生,用平等协调的语气与学生沟通交流。在课堂上,不仅要树立“人人平等”的思想,还应营造一种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氛围,培养学生“人人善问”的习惯。小学生的创新属于个体化的创新,他们的发现、感悟、理解、结论等相对社会和他人可能多数并不算新颖,但对其个人却有特定的人生价值。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善于质疑问难,多问“为什么”,并勇于探究解答,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因此对学生的发现、发问和解答要给予重视和爱护,并多鼓励、多引导、多总结。特别是对学习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在课堂上尽可能给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创设空间,培养思维
在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活动中,教师应适时扮演学生的“同事、参谋、建议者和欣赏者”。教师的作用表现在:创设好的问题环境,指出某些现象供学生观察和思考;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环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
1.联系实践,培养能力。在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活动中,学生往往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出发,提出自己的问题。即使对于同一个问题,学生也会从多种角度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应当尊重与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并引导他们互相交流解决的方法。课堂是引发学生思维的源头,在数学活动教学中,激励学生自主选择,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为其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激励学生求异思维,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活知识,用活知识。
2.激发学生“人人求知”的欲望,让学生有“人人成功”的机会。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是发展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活动中探究与合作的乐趣。面向全体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在课堂上处理好“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关系。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成功的机会,尤其是更应“偏爱”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善于设法消除学生的紧张畏惧心理,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采用激励性的评价。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如沐春风,敢想敢问,敢讲敢做。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学生的创造、创新火花才能迸发、闪烁。
总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要灵活地使用教材,善于把教学内容放在真实有趣的情境里,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再创造”的过程,相信一定能诱发出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思维。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要在教学中真正做到学生愿意主动学习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自此变得更加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课堂中保持学习兴趣和活跃的思维呢。下面,谈谈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满足学生的归属心理
所谓归属心理,就是几乎所有学生都有一种强烈愿望希望自己成为班集体中的重要一员,他们希望自己被班集体接纳认可,并在集体中表现出来对别人的影响力。这种心理一旦得到满足,他会找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为了保住这个位置,他会有更大的兴趣去参加集体活动,争取在活动中不断有出色的表现。数学课堂中满足儿童这种心理较好的方式是倡导合作学习。我们在听课中经常会看到类似这样的情景:
教师在讲台上出示一个包装盒,目的是想让学生认识长方体。他首先让学生观察,然后回答这个物体是什么形状。学生们纷纷举起手来,有的还使劲地举得高高的,希望老师能提问到自己。
二、以疑导学,激发求知欲望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悬念可以触发学生的求知动机,集中学生注意力,刺激学生的思维,产生“迫人期待”的教学魅力。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為此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抓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求知兴趣。如我们在教时间时,老师可设置这样一个悬念:6、60、600,在这三个数字之间用“=”号连接起来。这会时学生可能说老师这是错的,三个数字不可能相等。老师可进一步启发学生?三个数字是不相等,但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相等呢?我们可不可以在三个数字后面加一个单位使他们相等。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班里气氛一下了活跃了。有的学生就会说,老师数字后面可加上米、分米、厘米,还有的说可以加上元角分。对这些正确的答案要积极鼓励,让他们分享成功的愉悦。这时我们可以温习以前学过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引出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三、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与创造的兴趣
在教学中,如能巧妙地编制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让问题寓于其中,可使学生产生迫不及待地要学新知识的情感,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
1.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探索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它不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感性输入的信息与人现有的认识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度不符合人的最大兴趣时,只要在学生的语言、概念、事实之间引起不和谐,就会诱发学生对信息的搜集和探索行为。由于认知的失调,学生会通过搜集信息和探索行为来降低不和谐,进而形成更高层次的认知体系。其核心就是要求教师创设出各种“不平衡”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疑聚在一起,以达到探索活动的最佳状态。
2.营造一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氛围。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力、意愿和选择。放下架子,讲民主,不盛气凌人,耐心诱导,不挖苦讽刺学生,用平等协调的语气与学生沟通交流。在课堂上,不仅要树立“人人平等”的思想,还应营造一种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氛围,培养学生“人人善问”的习惯。小学生的创新属于个体化的创新,他们的发现、感悟、理解、结论等相对社会和他人可能多数并不算新颖,但对其个人却有特定的人生价值。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善于质疑问难,多问“为什么”,并勇于探究解答,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因此对学生的发现、发问和解答要给予重视和爱护,并多鼓励、多引导、多总结。特别是对学习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在课堂上尽可能给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创设空间,培养思维
在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活动中,教师应适时扮演学生的“同事、参谋、建议者和欣赏者”。教师的作用表现在:创设好的问题环境,指出某些现象供学生观察和思考;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环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
1.联系实践,培养能力。在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活动中,学生往往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出发,提出自己的问题。即使对于同一个问题,学生也会从多种角度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应当尊重与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并引导他们互相交流解决的方法。课堂是引发学生思维的源头,在数学活动教学中,激励学生自主选择,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为其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激励学生求异思维,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活知识,用活知识。
2.激发学生“人人求知”的欲望,让学生有“人人成功”的机会。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是发展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活动中探究与合作的乐趣。面向全体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在课堂上处理好“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关系。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成功的机会,尤其是更应“偏爱”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善于设法消除学生的紧张畏惧心理,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采用激励性的评价。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如沐春风,敢想敢问,敢讲敢做。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学生的创造、创新火花才能迸发、闪烁。
总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要灵活地使用教材,善于把教学内容放在真实有趣的情境里,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再创造”的过程,相信一定能诱发出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