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月19日,台湾“立法院”临时会三读通过“陆生三法”(“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大学法”及“专科学校法”)部分条文修正案,标志着台当局将有限度地正式承认大陆学历,并开放大陆学生赴台就读。
水到渠成
“陆生三法”修正案的通过,是两岸关系大幅改善、大陆积极推动、台湾社会各界强烈呼吁的结果。
缓解“拼经济”压力,解决教育资源浪费问题,是马当局修正“陆生三法”的直接原因。民进党执政八年导致台湾经济积重难返,马当局上台不久又遭遇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台湾经济大幅下滑,失业率节节攀升。马当局为全力“拼经济”,积极与大陆洽签金融MOU、ECFA,大力推动陆企赴台投资、陆客赴台观光、陆生赴台就学,期待将大陆经济活水引入台湾。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领域,台湾大专院校经过爆炸式增长后已逾150所,在“少子化”、人口“负增长”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大学录取率逼近100%,很多学校面临严峻的招生压力,教育资源严重闲置。岛内舆论认为,台湾高校10年后招生缺额将达7万人,约有1/3高校因招不到学生而倒闭。对照之下,全球各国纷纷祭出高额奖学金,争取各地优秀学生前往就学,大陆也分别与美国、东盟达成互派十多万名学生留学的协议,并与日本、韩国共建“亚洲校园”。台当局大力争取陆生赴台就学,追赶国际教育合作潮流,有利于盘活过剩的教育资源,并为“拼经济”部署增添新的活水。
岛内各界强烈呼吁调整限制政策,为“陆生三法”修正通过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随着两岸关系不断缓和,岛内各界呼吁放宽文教交流限制的声音持续增强。即便是偏绿的台湾智库民调也显示,54.3%的民众赞成开放陆生赴台就学。台湾公立大学校院协会、私立大学校院协进会、私立技专校院协进会等三大组织多次发表联合声明,呼吁尽快开放陆生赴台,以深化两岸教育合作。目前来大陆高校就读的台生已近三万人,他们普遍质疑“波兰文凭都被承认,北京大学为什么不行”,并在岛内组成“台湾留学大陆青年发展协会”,通过各种方式推动台当局承认大陆学历。岛内媒体、学者也纷纷撰文,探讨陆生赴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为台当局最终通过修法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不断深化,两岸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为“陆生三法”完成修法提供了充分的政治条件。大陆自1980年出台“来去自由”政策欢迎台湾青年回大陆报考大学以来,不断扩大招收台生的高校数量和招生规模,正式认可台湾高校学历及“学测”标准,两岸高校也积极缔结姊妹学校,开展交换生及短训生交流,对台当局形成很大压力。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迈入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新阶段。马英九早在台北市长、首任党主席任内就呼吁“承认大陆学历与开放陆生来台就读大学”,并将其列入2008年“大选”竞选白皮书及国民党政策纲领。马当局上台后,多次强调“中华民族子孙应接受中华文化教育”、文化交流是“两岸迈向和平繁荣不可或缺的一道程序”,并督促“教育部”完善方案,寻求党籍“立委”护航,加大社会宣传力度。这些都为台修法承认大陆学历、开放陆生赴台就学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条件。
划时代的“里程碑”
李登辉、陈水扁时期,大肆推动“去中国化”、“文教台独”,拒绝承认大陆学历及陆生赴台就学,对两岸文教交流造成严重破坏。“陆生三法”修法通过,将推动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迈上新台阶,对于促进两岸青年学子交流互动,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正如马英九所言,这将是两岸关系“划时代的里程碑”。
有利于推动两岸教育产业合作健康发展。陆生赴台不仅可缓解岛内高校生源不足问题,提升台湾科研水平和教育竞争力,还有助于深化两岸教育交流合作。台当局承认大陆学历也为两岸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合作扫除前提性障碍,未来两岸合作办学、台湾高校登陆设分校、甚至整体迁来大陆办学可能成为发展趋势。
有利于两岸青年培养感情、共同成长。岛内学生由于升学压力较小,导致学习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大陆学生赴台将带来“鲶鱼效应”,其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将对岛内学生形成示范和竞争压力,有利两岸青年在良性竞争中共同进步。同时,台当局开放陆生赴台就学也将为一些大陆学生提供新的选择。两岸青年共同生活、学习,可有效增进了解,化解隔阂,彼此欣赏,深化感情,并帮助岛内青年增强抵御“文教台独”的能力。两岸青年作为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在世界观逐渐成型的关键阶段共同成长、结为朋友,将有利于增进和平共识与共同身份认同,成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力量。
有利于深化两岸文教交流、凝聚共同价值。而且随着陆生赴台规模不断扩大,由此产生的学费收入、生活消费和新增就业机会,也将对岛内经济产生正面作用。开放陆生赴台作为两岸文教交流的重要内容,将为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奠定思想文化基础。
仍有诸多限制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民进党强力阻挠,马当局在通过“陆生三法”的同时仍采取了许多妥协和限制性措施。台“教育部”2008年底就提出“三限六不”政策,包括限制采认学校、限制学生总量、限制医事学历采认,不加分优待、不影响台湾招生名额、不编列奖助学金、不允许在学期间工作、不会有在台就业问题,不得报考公职人员。这些限制在开放初期将以行政命令方式执行,未来视需要再做适当调整。此次修法还进一步将“一限二不”(“限制医事学历采认”、“陆生不得考证照及公职”、“陆生不得就读与国家安全有关科系”)入法,并以附带决议方式通过“陆生来台就读期间不得打工”,大幅压缩了未来调整的空间。
这些苛刻限制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增加了招收大陆优秀学生的难度。香港《东方日报》就说,台当局规范太多、夜郎自大,大陆学生与其赴台做“二等学生”,不如到香港求学。而且,大陆学生对台湾高校及相关规定缺乏了解,加之台湾学位在大陆的接受程度可能不如欧美及香港高校,可能会影响陆生赴台就读的意愿。民进党并未放弃反对立场,未来不排除故意制造事端,利用个别不良现象煽风点火,破坏陆生赴台氛围。赴台陆生和登陆台生的许多权益受到严重歧视,尤其是学历认证排除医学且“不溯及既往”,也不利两岸教育交流正常发展。
台当局这些不合时宜的限制措施,在通过之初就引发各界强烈批评,民进党前主席许信良就指出,“开放一两千名陆生赴台就读太少了,应该每年开放10万名大陆学生!”《中华日报》社论认为,诸多设限使良法美意大打折扣,台当局应尽速取消各种限制,才符合开放交流的大趋势,也有利于推动两岸教育交流更加健康、热络、富有成效。
水到渠成
“陆生三法”修正案的通过,是两岸关系大幅改善、大陆积极推动、台湾社会各界强烈呼吁的结果。
缓解“拼经济”压力,解决教育资源浪费问题,是马当局修正“陆生三法”的直接原因。民进党执政八年导致台湾经济积重难返,马当局上台不久又遭遇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台湾经济大幅下滑,失业率节节攀升。马当局为全力“拼经济”,积极与大陆洽签金融MOU、ECFA,大力推动陆企赴台投资、陆客赴台观光、陆生赴台就学,期待将大陆经济活水引入台湾。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领域,台湾大专院校经过爆炸式增长后已逾150所,在“少子化”、人口“负增长”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大学录取率逼近100%,很多学校面临严峻的招生压力,教育资源严重闲置。岛内舆论认为,台湾高校10年后招生缺额将达7万人,约有1/3高校因招不到学生而倒闭。对照之下,全球各国纷纷祭出高额奖学金,争取各地优秀学生前往就学,大陆也分别与美国、东盟达成互派十多万名学生留学的协议,并与日本、韩国共建“亚洲校园”。台当局大力争取陆生赴台就学,追赶国际教育合作潮流,有利于盘活过剩的教育资源,并为“拼经济”部署增添新的活水。
岛内各界强烈呼吁调整限制政策,为“陆生三法”修正通过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随着两岸关系不断缓和,岛内各界呼吁放宽文教交流限制的声音持续增强。即便是偏绿的台湾智库民调也显示,54.3%的民众赞成开放陆生赴台就学。台湾公立大学校院协会、私立大学校院协进会、私立技专校院协进会等三大组织多次发表联合声明,呼吁尽快开放陆生赴台,以深化两岸教育合作。目前来大陆高校就读的台生已近三万人,他们普遍质疑“波兰文凭都被承认,北京大学为什么不行”,并在岛内组成“台湾留学大陆青年发展协会”,通过各种方式推动台当局承认大陆学历。岛内媒体、学者也纷纷撰文,探讨陆生赴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为台当局最终通过修法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不断深化,两岸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为“陆生三法”完成修法提供了充分的政治条件。大陆自1980年出台“来去自由”政策欢迎台湾青年回大陆报考大学以来,不断扩大招收台生的高校数量和招生规模,正式认可台湾高校学历及“学测”标准,两岸高校也积极缔结姊妹学校,开展交换生及短训生交流,对台当局形成很大压力。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迈入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新阶段。马英九早在台北市长、首任党主席任内就呼吁“承认大陆学历与开放陆生来台就读大学”,并将其列入2008年“大选”竞选白皮书及国民党政策纲领。马当局上台后,多次强调“中华民族子孙应接受中华文化教育”、文化交流是“两岸迈向和平繁荣不可或缺的一道程序”,并督促“教育部”完善方案,寻求党籍“立委”护航,加大社会宣传力度。这些都为台修法承认大陆学历、开放陆生赴台就学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条件。
划时代的“里程碑”
李登辉、陈水扁时期,大肆推动“去中国化”、“文教台独”,拒绝承认大陆学历及陆生赴台就学,对两岸文教交流造成严重破坏。“陆生三法”修法通过,将推动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迈上新台阶,对于促进两岸青年学子交流互动,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正如马英九所言,这将是两岸关系“划时代的里程碑”。
有利于推动两岸教育产业合作健康发展。陆生赴台不仅可缓解岛内高校生源不足问题,提升台湾科研水平和教育竞争力,还有助于深化两岸教育交流合作。台当局承认大陆学历也为两岸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合作扫除前提性障碍,未来两岸合作办学、台湾高校登陆设分校、甚至整体迁来大陆办学可能成为发展趋势。
有利于两岸青年培养感情、共同成长。岛内学生由于升学压力较小,导致学习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大陆学生赴台将带来“鲶鱼效应”,其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将对岛内学生形成示范和竞争压力,有利两岸青年在良性竞争中共同进步。同时,台当局开放陆生赴台就学也将为一些大陆学生提供新的选择。两岸青年共同生活、学习,可有效增进了解,化解隔阂,彼此欣赏,深化感情,并帮助岛内青年增强抵御“文教台独”的能力。两岸青年作为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在世界观逐渐成型的关键阶段共同成长、结为朋友,将有利于增进和平共识与共同身份认同,成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力量。
有利于深化两岸文教交流、凝聚共同价值。而且随着陆生赴台规模不断扩大,由此产生的学费收入、生活消费和新增就业机会,也将对岛内经济产生正面作用。开放陆生赴台作为两岸文教交流的重要内容,将为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奠定思想文化基础。
仍有诸多限制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民进党强力阻挠,马当局在通过“陆生三法”的同时仍采取了许多妥协和限制性措施。台“教育部”2008年底就提出“三限六不”政策,包括限制采认学校、限制学生总量、限制医事学历采认,不加分优待、不影响台湾招生名额、不编列奖助学金、不允许在学期间工作、不会有在台就业问题,不得报考公职人员。这些限制在开放初期将以行政命令方式执行,未来视需要再做适当调整。此次修法还进一步将“一限二不”(“限制医事学历采认”、“陆生不得考证照及公职”、“陆生不得就读与国家安全有关科系”)入法,并以附带决议方式通过“陆生来台就读期间不得打工”,大幅压缩了未来调整的空间。
这些苛刻限制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增加了招收大陆优秀学生的难度。香港《东方日报》就说,台当局规范太多、夜郎自大,大陆学生与其赴台做“二等学生”,不如到香港求学。而且,大陆学生对台湾高校及相关规定缺乏了解,加之台湾学位在大陆的接受程度可能不如欧美及香港高校,可能会影响陆生赴台就读的意愿。民进党并未放弃反对立场,未来不排除故意制造事端,利用个别不良现象煽风点火,破坏陆生赴台氛围。赴台陆生和登陆台生的许多权益受到严重歧视,尤其是学历认证排除医学且“不溯及既往”,也不利两岸教育交流正常发展。
台当局这些不合时宜的限制措施,在通过之初就引发各界强烈批评,民进党前主席许信良就指出,“开放一两千名陆生赴台就读太少了,应该每年开放10万名大陆学生!”《中华日报》社论认为,诸多设限使良法美意大打折扣,台当局应尽速取消各种限制,才符合开放交流的大趋势,也有利于推动两岸教育交流更加健康、热络、富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