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韵味的史诗

来源 :青年作家·中外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sonlau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银帝国》于2006年底开机,2007年2月杀青,2009年上映,是一部拍摄制作周期历时很长的影片。影片在清末民初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讲述着主人公在历史变迁中对命运对未来的抉择。无论从片名、剧情安排还是内容形式以及视听效果上看,《白银帝国》都是一部充满东方韵味的史诗片。
  
  一、充满韵味的剧情
  
  《白银帝国》改编自小说《白银谷》,相对小说原著的丰富内容,影片1小时45分钟所展现的只是小说的一小部分。不可否认,影片的叙述给我们展现了清末民初以山西票号“天成元”为代表的晋商由繁荣走向衰落的过程,也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一步步瓦解的过程。从这个形式上看,《白银帝国》颇具史诗片的特质。
  中国是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度,连表达一段时代变化都是那么诗意。刚看到片名时,我以为这是一部外国史诗片似的或者是一个历史气味很浓的还原历史的电影,直到看完电影后才发现影片与自己所想大相径庭。影片的表达和抨击都是那么诗意委婉,时时露着中国风。
  整部电影以康老爷和康三爷、杜筠青为人物中心,在三人一段感情纠葛甚至是乱伦的关系中向我们表达了封建社会末期国家被侵略、国民思想受外来文化冲击时人面临选择不可逃避的悲剧。影片一直是以第三人称讲述的,影片一开始镜头就对准了一片浩瀚无际的沙漠,郭富城饰演的康三爷站在沙漠中,身着一身清朝衣服发出了“天地真大,人真小,人要怎么自处”的感叹,将影片中人物乃至当时所有中国人面对时代变化的迷茫跃然于银幕。在影片中无论是女性还是封建大家长的代表康老爷,或是玩世不恭的康三爷,面对感情与社会制度的冲击,他们都是时代的牺牲品。影片中,康夫人杜筠青本来是康三爷的英语老师,在教康三爷时两人相爱,后来却成了康三爷的继母,一切都源于康老爷和杜筠青父亲的交易和阴谋。接受过西方教育的杜筠青即使万般不愿但最后还是妥协了,尽管她用不与康老爷同房、为了不生孩子切除子宫等来反抗命运的不公,可是生在那个时代,女人注定是悲剧。当康老爷把杜筠青裹在身上的布剪开时,她的尊严和最后防线彻底崩溃了,她明白了无论怎么样反抗逃避始终击败不了几千年的传统,女人的任务是传宗接代,甚至是男人的玩物。影片中妓女玉凤为了见刘掌柜一面绑架了康四爷媳妇,最后康四爷媳妇因为被自己雇的伙计强奸而自杀,玉凤因此也选择吞鸦片自杀,女性的悲剧被不同层次地体现出来,杜筠青的自杀更是把女性悲剧推向了高峰。在传统制度和自我良心之间,影片中的男性也是无奈和不断挣扎的。康老爷结婚的目的是传宗接代,面对儿子与杜筠青的感情,几经挣扎他成全了杜筠青假死的安排,可是当一切悲剧已经不可挽回的时候,康老爷的做法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杜筠青继母的身份是康三爷不可逾越的高墙,他们的辈分差异和道德底线不允许他们做出那个时代所不容的事,曾经的一切只能成为回忆,康三爷因此玩世不恭,杜筠青压抑痛苦。在家祖事业遭到冲击时,康三爷还是选择了承担,把和杜筠青的过往埋在心里。
  时代变迁,朝廷的腐败给晋商和百姓带来的迷茫具有时代的普遍性和典型性。“和中国古代那种静态的、有很大凝固性的社会不同,中国近代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和西方从中世纪到近代是通过自我更新机制来实现社会变革也不一样,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踵而至的外力冲击,又通过独特的社会机制由外来变为内在,推动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变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迂回曲折地推陈出新的。”[1]面对这样的冲击,整个民族显得很不适应,这个晋商票号建立的被西方称为“中国华尔街”的金融帝国在商业动荡时也是手忙脚乱,连年赔款,清政府乱发行纸币,导致通货膨胀,银子短缺,票号面临倒闭,百姓存的钱也不值钱,那个时候,钱随时在发生变化,也许今天市场上流通的是银子,明天就只能用纸币买菜了,还未觉醒的国民在和政府的斗争里总是无可奈何。面对货币市场这样的动荡,政府干预和市场行情不和谐,无论是商人还是百姓时刻都在担心,可以说他们对当时经济形势是一片茫然。
  
  二、诗意的镜头
  
  史诗片的镜头画面都是恢宏大气的,中国风东方韵味的史诗片也不例外。《白银帝国》在开篇用了两分多钟就把整部电影的气势和中国的文化巧妙地表达出来,给整部电影以大气贴切之感,给影片的风格作了很好的定位。电影从第48秒开始出现画面,影片的第一个画面是低机位拍摄的以沙漠为前景蓝天为后景的镜头,这个开篇气势不凡的移动镜头从第48秒持续到第1分13秒,镜头一直没有切换,一直到康三爷出场发出了整部影片对人的第一句感叹“天地真大,人真小”时,画面才切到康三爷背后,仍然是低机位拍摄,和影片第一个镜头一样以黄色的沙漠为前景,蓝天为后景,前后三个镜头的切换就让人切实感觉到人在天地间的渺小,前面浩瀚一片,人何去何从?一种茫然涌上心头。接着是几个特写的摇镜头,一只满是皱纹的手拿着毛笔在写字,镜头从手上移到笔尖,然后叠化连接到下一个摇镜头,从几只挂着的毛笔摇到砚台底下,再是一个叠化,一个身穿中国服饰的人在黄色的沙漠上推着车前进。三个特写镜头,中国文化便呈现出来,外面是浩瀚的沙漠,里面透着的是古色古香的中国文化。一个中国人推着车在沙漠上走,把浩瀚與渺小、博大与自闭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的子民,一个人在沙漠上走好像在告诉我们无论是历史多么悠久的国家,人无论多么学富五车,在自然面前还是渺小的。几个特写和长镜头之后是一大串的大景别画面,人、骆驼、沙漠、夕阳、剪影……这些大景别宏伟的场面用叠画连接,纷繁交错,让人感觉到了史诗片的大气厚重。导演用自己的理解在开篇两分钟给我们清晰地展现了影片的风格,以及导演对电影的领悟,对人生和中国那段特殊历史时代的态度,给人气势磅礴之感,精心安排的画面和蒙太奇手法引起观众的深思,让人不得不佩服。
  《白银帝国》中镜头除了开篇大场景大景别的拍摄外也有细腻独到之处。作为史诗片,在场景运用上始终是比较大气的,《白银帝国》中在交代环境的时候多用移动镜头,俯拍,色调偏黄,和沙漠色调一致。比如,影片中在票号运的银子到户时,伙计把一箱箱的银子搬到屋内,镜头是从窗外朝室内俯拍的;在交代山西天成元时,镜头是从屋顶俯拍的,仿佛站在屋顶一览街上的世界,这样的俯拍镜头大有居高临下的感觉,后辈人对历史的看法就像这镜头一样,电影的叙述也基于这样的高度。而影片中叙事讲理时镜头运用则比较细腻,多用特写或中近景。如邱掌柜挨罚时,杜筠青与康三爷见面时,片尾康老爷和康三爷父子争论开窖拿银子时康三爷执著的表情,康老爷决定开窖把小儿子交给康三爷照顾时眼中的泪花……这些特写都是人复杂情感的流露,毎一个动作都有他的用意,让观众体会到画面外的情感,能站在片中人物的角度想问题。
  
  三、耐人寻味的配乐
  
  《白银帝国》中音乐渲染的气氛对铺陈影片的基调起了不可忽略的作用。电影开始通过两分多钟大场景大景别和几个特写镜头交代整个影片时,大小提琴的合奏加上西洋乐器,气势磅礴的架势立马呈现出来,仅片头一曲合奏的音乐,就给整部电影奠定了大气之感,也让人看到欧美史诗片的影子,尤其是在沙漠低机位拍摄的时候,让我们联想到《与狼共舞》(1990)中的场景。不可否认在音乐的使用和借鉴上《白银帝国》是非常成功的,剧情中中国乐器的演奏又让电影充满诗意。
  影片的导演兼制片人姚树华说:“《白银帝国》的音乐一共有六个主题,并起用了三位作曲家:苏聪、长岗成贡和林海。苏聪曾经为贝尔托鲁奇导演的《末代皇帝》作曲,并因此获得了奥斯卡奖,他也是三位作曲家中使用中国传统乐器最多的一位。苏聪的乐曲被用于两位恋人成人后的爱情戏场面,也可以说是围绕着康夫人而作的。长岗成贡展现的则是宏大的哲理性的主题:家族、生意以及三爷本人的哲学观。林海谱写的是关于家族情感关系和战争场面的音乐。我将电影中的不同部分按照情感的需求,根据各作曲家的音乐风格,匹配给三位作曲家去创作。”[2]
  除了在音乐上特别用心外,电影在同期声上的安排也非常精细,声音与画面场景匹配。影片中多次出现算盘的声音,做票号生意算账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其中有两个地方笔者印象特别深刻。第一个是在影片第2分48秒时一个算盘算账的特写,画内同期声算盘拨上拨下的声音,算账的速度非常快,很麻利,整个过程倍加熟练。这个节奏有致的声音告诉我们山西票号之所以能发展成当时金融界的霸主是有原因的;而后面四年一次的结算时十几个伙计抱着几个很大很长的大算盘啪啪几下整齐的响声让我们知道这个金融帮子的下属们是多么训练有素,算账的既不慌乱也没有出错,身处在有电脑计算的现代社会的我们看着他们的计算速度与精确性都非常佩服。影片在人物台词语气配音表达上也颇讲究,张铁林饰演的康老爷台词语气展现了一个封建大家长的形象,戴掌柜简单沉着的言语显露他的智慧,如康老爷说的戴掌柜是个圣人,连旁白的配音都是那种老得掉牙后说话的感觉,惟妙惟肖,这些表现人物的细节都值得细细品味。
  
  注释:
  [1]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转引自《晋商衰败的原因》,百度知道(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8913626.html)。
  [2] 《导演兼制片人姚树华解读〈白银帝国〉》,央视网(http://ent.cctv.com/special/C25014/20090720/104981_1.shtml),2009年7月20日。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
其他文献
写下错爱    只听见风在低吟  漫长的雪夜  一根唯一惦念的火柴  失去了往日的殷勤  灰色的天空中  星辰早已敛去多情的面容  霞光落在两杯酒中  咳出腹中难耐的隐痛    余火散尽水滴耗干  我们的身影  在空虚与感叹中愈陷愈深    妩媚的花朵逐一凋零  欢快的鸟雀不再高鸣  有甜蜜的开始  就有欠缺的结局  仅有的一次错爱  注定行程永远难存平静    尘埃落定    你撕去最后一块围巾
期刊
摘要:《城南旧事》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成名作,是一部叙说童年往事的自传体小说。在这部小说中,林海音以儿童视角作为叙事的切入点,通过一个儿童的眼光成功地展现了二三十年代北平的风土人情,表达了她对童年故乡家园的思念、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对人性美的感悟,作品具有浓厚的思想意蕴。  关键词:林海音;《城南旧事》;乡愁言说;女性书写;人性观照    所谓儿童视角,就是指“以儿童的眼光去看世界,通过孩子的别一种
期刊
摘要:《阿Q正传》与《老人与海》作为中西文学的两个经典文本,他们在历史文化背景、文化困境、文化意蕴等三个方面有着不同的精神内涵。通过两种文本的比较来进行文化寻思以揭示出国民素质的提高、人的主体意识的恢复、民族精神的铸造和民族文化双向系统工程的建设等现实性问题。  关键词:《阿Q正传》;《老人与海》;文化寻思    人类文化总是沿着社会制度文化、工具理性文化、人的精神文化、情感文化相互缠结而律变的螺
期刊
摘要:张承志的小说与特定的文化地域相联系,体现了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黑骏马》是他描写草原生活的代表作品,展现了独特的草原文化、勤劳善良的草原女性和草原特有的民俗生活相,在描写草原文化的美的同时也批判了草原的愚昧落后。  关键词:张承志;《黑骏马》;草原文化;民俗    张承志曾在内蒙古草原插队四年,草原上的生活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内蒙古大草原可以说是他的第二故乡。张承志是一个地域意识强烈
期刊
摘要:黄凡是20世纪80年代台湾最具代表性的小说家之一。他的都市题材小说中,常常出现各种知识者形象。这些知识者或以疏离的神情审视着这个社会,或成为上流社会的依附者,抑或丧失廉耻,彻底地沉沦堕落。黄凡通过塑造这几类知识者形象,对台湾都市文明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表达了对台湾都市文化危机深刻的认识和沉重的担忧。    黄凡是20世纪80年代台湾最具代表性的小说家之一。20世纪80年代前期,黄凡以政治小说创
期刊
随着中国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东部地区优先发展的不平衡发展战略的制定,区域间金融发展水平形成较大差距,人口逐渐大规模向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集聚,形成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都市圈,这种人口大规模迁移集聚的现象对中国人口分布、产业结构调整、金融发展和战略制定的影响极大。与此同时,这些大都市圈集聚了大量的金融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本等资源,实现了区域内的持续快速发展,于是中国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将建设区域性的金融集聚区作为其发展定位。因此,探究金融集聚现象中人力资源作为要素集聚所产生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本
摘要:《唐山大地震》是一部以中国文化为背景来探讨女性心理的女性题材电影。它将女性纳入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之中,以男女观念、家庭伦理和妇女地位等古老命题为据点,探讨了女性在特定环境中的特殊心理,即失去者心痛,拥有者心忧。  关键词:女性心理;中国传统文化;心痛;心忧    与其说《唐山大地震》(2010)是一部关于地震的灾难片,还不如说它是一部以中国文化为背景来探讨女性心理的女性题材电影。因为一方面,影
期刊
夜已经很深沉了。老宅的堂屋里那盏瞌睡似的油灯,有气无力地燃着。我蜷曲在母亲的怀里,闪着迷糊的眼睛,看着母亲和父亲忧伤的面容。  内屋传出一阵断断续续的咳嗽声,“空……空……空……”声音似断欲连。在寂静的夜里,让人听得怆然。那是久病在床的祖父喉咙里挤出的咳嗽声。这声音已在老屋回响了大半年光景。  堂屋的饭桌上,摆着“杂乱无章”的饭菜。其中有一碗饭原封不动地摆在那儿,早已凉透了。那是给祖父准备的晚饭,
期刊
随着信息化与绿色化加入形成“五化同步”发展战略,“互联网+”与“生态+”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理念,紧接着“旅游+”、全域旅游也写入了国家政策布局之中,旅游业大发展业将逐渐向“旅游化”转变,旅游业作为综合性强、关联性强的产业将具有强大的产业整合能力,与绿色化、信息化一齐引领多规合一,促进资源在区域内有方向、有规则的高效整合利用。
  中国的发展近几十年来取得卓越成绩,但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要素禀赋和环境禀赋又有着或大或小的不同,虽然在新发展理念的加持下总体趋势向好,但经济结构不合理带来的供需失衡、环境破
摘要:世博会历来被世界公认为最大的跨文化传播平台。中国元素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交融是整个世博传播中的基本理念,其贯穿于世博传播中的各个环节。文艺晚会便是集中展示中国元素的平台。在世博传播中,不同的文艺晚会对“中国元素”的呈现各有侧重,而“以我为主”传播中国元素是国家馆日文艺晚会的突出特点。  关键词:世博;中国元素;文艺晚会;文化吸引力    中国元素是近年很火热一个词,其本质是特有地域的国家文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