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颁奖词:历史永远没有绝对的真相,崔永元和他的团队用责任和担当,带领我们这些陌生人穿越时空的隧道,一点点靠近真相。在这个历史逐渐模糊的时代,他们尽力填补着口述历史库这口无底深坑,但愿能唤起人们对民族之根久违的敬仰。
眯着眼睛,一脸“坏”笑,语言不温不火却暗藏锋芒,央视名嘴崔永元演绎着一个非传统主持人的成长轨迹。在喧嚣的荧屏上他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多少显得有点寂寞。
而近10余年间,他沉醉于一个更需甘于寂寞的领域—历史。崔永元及其团队通过亲历者口述历史的方式,在历史的骨架上增添血肉,那些曾经被掩盖被遗忘的真相,也借着亲历者的记忆复活。口述歷史对民族的最大意义绝不止于“尽可能接近真相”,而“给我们留下一个千百年后,还可以和先人温馨对话的机会”,恐怕才是对此最贴切的诠释。
2001年,崔永元去日本NHK电视台访问,在口述历史库中,工作人员短时间内就调出了一段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第三天发表演讲的视频,时长30分钟。接下来的一幕更让他傻眼:在东京一家旧书书店里,记录中国56个民族的历史的书占了一面墙,内容囊括了房屋建筑、服饰、家具等,极其庞杂。书中提到的实物也都在日本。崔永元受到了猛烈的刺激。
口述历史是一种搜集历史的途径,创立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美国。与一些发达国家的口述历史库相比,我国的甚至比不上他国一个大学的库存。而历史本应是多维度的,亲历者在回顾往昔时,或许带有鲜明的个人倾向,甚至因种种原因重构情节,但它一定是民间话语权对所谓正史的一种必要匡扶与补充。
为收集整理口述史,崔永元及其团队花掉上亿元,钱都是他们“厚着脸皮”筹措来的,没花国家一分钱。10年间,他们抢救式采访了约4000余名亲历者,并收录了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图片和实物等,其中收集到的影音资料时长超10万小时,历史实物达30万件之多,涉及领域包括外交、留学、知青、音乐、战争、私营企业家等。
在我们的历史中,从来不缺乏王侯将相才子佳人,恰恰缺少对历史的创造者—普通人的观照。崔永元的团队带给我们另一种看待历史的角度,把普通人最大限度地还原到历史之中,拼凑出一个充满了“小人物”的“大历史”。
一度,整个团队因多数高级将领过世、只能采访普通士兵而抱憾,但很快发现这正暗合了他们的愿望,做普通人的口述历史。它不同于我们烂熟于心的历史教科书,甚至相去甚远。采访中,亲历者回忆抗战初期,平津学生在开封坐火车,有人坐上开往武汉的列车,他们多数人成为国民党,而坐上开往郑州的列车的一批人,多数加入了共产党。
时不我待,恐怕是这个团队在采访中更为深刻的体会,他们要和时间赛跑,抢救出从未浮出的久远记忆。崔永元表示,即将开始的“西南联大口述史”采访计划中,有110多位老人正等待采访,比较乐观的估计是3年之内采访到60人就算成功了,他们年龄大了,就怕等不起。纪录片《我的抗战》中,曾接受访问的老兵离去的名单也在增加。
这个团队抑或说崔永元的个人影响力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很多年轻人慕名加入其中,但它也像其他机构一样,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在历史如此冷寂的今天,能有多少年轻人愿意沉下心聆听陌生时代的声音,把它视若珍宝呢?崔永元说,年轻人不能完全理解他。
在电话那头,崔永元说,现在已经不太愿意因为口述历史再接受媒体采访了,一个研究历史的人,不能总对公众说个没完。埋头做事的崔永元最终还是要为“野心”找到皈依。今年2月,他已经和中国传媒大学签约,将合作建立中国第一家口述历史博物馆,这也是他多年的心愿。而在10月,《我的抗战》登陆山东卫视全国首播,完成了该片从网络到央视再到地方卫视的全覆盖。这部32集纪录片只是口述历史团队10年鏖战成果中的很小一部分,体量远为庞大的采访内容尚待整理、包装和推向观众。
历史永远没有绝对的真相,崔永元和他的团队用责任和担当,带领我们这些陌生人穿越时空的隧道,一点点靠近真相。在这个历史逐渐模糊的时代,他们尽力填补着口述历史库这口无底深坑,但愿能唤起人们对民族之根久违的敬仰。
眯着眼睛,一脸“坏”笑,语言不温不火却暗藏锋芒,央视名嘴崔永元演绎着一个非传统主持人的成长轨迹。在喧嚣的荧屏上他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多少显得有点寂寞。
而近10余年间,他沉醉于一个更需甘于寂寞的领域—历史。崔永元及其团队通过亲历者口述历史的方式,在历史的骨架上增添血肉,那些曾经被掩盖被遗忘的真相,也借着亲历者的记忆复活。口述歷史对民族的最大意义绝不止于“尽可能接近真相”,而“给我们留下一个千百年后,还可以和先人温馨对话的机会”,恐怕才是对此最贴切的诠释。
2001年,崔永元去日本NHK电视台访问,在口述历史库中,工作人员短时间内就调出了一段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第三天发表演讲的视频,时长30分钟。接下来的一幕更让他傻眼:在东京一家旧书书店里,记录中国56个民族的历史的书占了一面墙,内容囊括了房屋建筑、服饰、家具等,极其庞杂。书中提到的实物也都在日本。崔永元受到了猛烈的刺激。
口述历史是一种搜集历史的途径,创立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美国。与一些发达国家的口述历史库相比,我国的甚至比不上他国一个大学的库存。而历史本应是多维度的,亲历者在回顾往昔时,或许带有鲜明的个人倾向,甚至因种种原因重构情节,但它一定是民间话语权对所谓正史的一种必要匡扶与补充。
为收集整理口述史,崔永元及其团队花掉上亿元,钱都是他们“厚着脸皮”筹措来的,没花国家一分钱。10年间,他们抢救式采访了约4000余名亲历者,并收录了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图片和实物等,其中收集到的影音资料时长超10万小时,历史实物达30万件之多,涉及领域包括外交、留学、知青、音乐、战争、私营企业家等。
在我们的历史中,从来不缺乏王侯将相才子佳人,恰恰缺少对历史的创造者—普通人的观照。崔永元的团队带给我们另一种看待历史的角度,把普通人最大限度地还原到历史之中,拼凑出一个充满了“小人物”的“大历史”。
一度,整个团队因多数高级将领过世、只能采访普通士兵而抱憾,但很快发现这正暗合了他们的愿望,做普通人的口述历史。它不同于我们烂熟于心的历史教科书,甚至相去甚远。采访中,亲历者回忆抗战初期,平津学生在开封坐火车,有人坐上开往武汉的列车,他们多数人成为国民党,而坐上开往郑州的列车的一批人,多数加入了共产党。
时不我待,恐怕是这个团队在采访中更为深刻的体会,他们要和时间赛跑,抢救出从未浮出的久远记忆。崔永元表示,即将开始的“西南联大口述史”采访计划中,有110多位老人正等待采访,比较乐观的估计是3年之内采访到60人就算成功了,他们年龄大了,就怕等不起。纪录片《我的抗战》中,曾接受访问的老兵离去的名单也在增加。
这个团队抑或说崔永元的个人影响力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很多年轻人慕名加入其中,但它也像其他机构一样,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在历史如此冷寂的今天,能有多少年轻人愿意沉下心聆听陌生时代的声音,把它视若珍宝呢?崔永元说,年轻人不能完全理解他。
在电话那头,崔永元说,现在已经不太愿意因为口述历史再接受媒体采访了,一个研究历史的人,不能总对公众说个没完。埋头做事的崔永元最终还是要为“野心”找到皈依。今年2月,他已经和中国传媒大学签约,将合作建立中国第一家口述历史博物馆,这也是他多年的心愿。而在10月,《我的抗战》登陆山东卫视全国首播,完成了该片从网络到央视再到地方卫视的全覆盖。这部32集纪录片只是口述历史团队10年鏖战成果中的很小一部分,体量远为庞大的采访内容尚待整理、包装和推向观众。
历史永远没有绝对的真相,崔永元和他的团队用责任和担当,带领我们这些陌生人穿越时空的隧道,一点点靠近真相。在这个历史逐渐模糊的时代,他们尽力填补着口述历史库这口无底深坑,但愿能唤起人们对民族之根久违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