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荒漠区人工绿洲土壤盐碱化风险综合评估与演变分析

来源 :中国环境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ove198305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明晰干旱荒漠区人工绿洲水盐时空分异特征与盐碱化风险空间格局演变过程,以甘肃省景电灌区为研究区,以2002,2010及2018年为研究代表年,基于多级模糊理论从地质气候驱动、水土环境驱动和自然-人类驱动3个驱动过程构建土壤盐碱化风险评估体系,集成云发生器原理、黄金分割率法、组合赋权法以及排队理论构建土壤盐碱化空间风险综合评价模型.将长序列监测数据、多时相空间数据以及经济社会数据依据各驱动要素权重以ArcGIS10.2为技术平台进行多源融合,对各空间风险状态进行了空间可视化表达与流向追踪.结果表明:1)研究区2002,2010及2018年土地盐碱化整体风险分别为“临界状态”、“临界状态—轻度风险”、“轻度风险”;2)地下水埋深及地下水矿化度是驱动土壤盐碱化进程加剧的主导因素;3)灌区盐碱化空间风险演变模式剧烈程度排序为持续变化型>前期变化型>后期变化型>持续稳定型>反复变化型.研究区盐碱化整体风险状态呈现出由“无风险—临界状态”以及“临界状态—轻度风险”过渡的趋势;4)2002-2018年间研究区盐碱化空间风险整体呈升级态势,表征出明显的地区差异性且总体呈现由西北向东南以弧射状增高的空间格局.
其他文献
结合抚仙湖浮游植物、水生植物等样品,对野生植食性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31个组织和野生肉食性鱇浪白鱼(Anabarilius grahami)17个组织样品碳、氮元素含量和稳定同位素比值(δ13C、δ15N)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鱼类不同组织的碳稳定同位素分馏效应显著,草鱼不同组织δ13C分布范围为-20.66‰~-11.62‰,极差为9.04‰,鱇浪白鱼为-27.55%o~-19.71‰,极差为7.84‰.而氮稳定同位素分馏较小,草鱼δ15N分布范围为9.09‰~1
主要探究富里酸(FA)在聚苯乙烯(PS)和HBCD-PS复合物(HBCD-PS)微塑料上的吸附特性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PS对FA几乎没有吸附效果,然而HBCD的存在显著地促进了FA在HBCD-PS上的吸附行为.W-M颗粒内扩散和Boyd扩散模型证实了HBCD-PS对FA的吸附过程主要受颗粒内扩散控制.HBCD-PS对FA的吸附过程更加符合准二级动力学和Freundlich模型.溶液pH值和NaCl含量显著地影响HBCD-PS对FA的吸附量.HBCD-PS主要通过疏水和静电相互作用与FA结合.此外,重金属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交流电场(AC)与Fusarium sp.A-2(A-2)真菌耦合对博落回(P)的生物量、富集铀(U)性能、酶活性以及根际土壤中有机酸含量、生物可利用态铀、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铀(U)污染土壤中,与AC+P+U、A-2+P+U和P+U相比,AC+A-2+P+U组博落回的鲜重、株高、总干重分别升高了10.67%~45.76%、26.87%~92.02%和61.99%~159.98%;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和过氧化氢酶(CAT)含量分别提高了41.24%~133%和
以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为实验蚓种,研究蚯蚓消化污泥前后,其肠道各功能区微生物种群结构及耐药基因(ARGs)丰度的变化情况.为表征活体功能性微生物,所取新鲜样品均采用叠氮溴化丙锭(PMA)预处理后,再进行DNA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蚯蚓消化污泥5d后,细菌16SrDNA和真核生物18S rDNA的丰度在其胃中分别显著增加了28.2倍和42.2倍(P<0.05),而在砂囊和后肠中均显著性降低(P<0.05).此外,蚯蚓消化污泥使其砂囊中的优势菌门由变形菌门变为软壁菌门,胃中的优势菌门由拟杆
选取竺山湾为研究区域,同时选取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小的湖心区作为对比区域,基于2011年11月至2013年8月逐月连续观测,探讨外源输入及富营养化对CH4扩散通量的影响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竺山湾水-气界面CH4扩散通量显著(P<0.01)高于湖心区CH4扩散通量,其平均通量分别为(0.193±0.049)mmol/(m2·d)和(0.024±0.005)mmol/(m2·d).同时,竺山湾湖区不同点位间CH4扩散通量也表现出明显差异,位于河流入湖口附近点位的CH4扩散通量显著(P<0.01)偏高.逐月观测
采用来自江苏和河北,具有不同土壤有机质含量和NH4+浓度的土壤样本,系统地研究了NH4+在热活化过硫酸盐(PS)氧化过程中的转化和归趋,考察了反应时间、PS浓度和外加NH4+对硝基副产物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中的NH4+能够转化成3-硝基酚、4-硝基酚、2-羟基-5-硝基苯甲酸、4-羟基-3-硝基苯甲酸、2,4-二硝基酚等副产物,它们的生成量随着反应的进行先增加后降低.增大PS浓度可促进硝基副产物的生成.当PS浓度为30mmol/kg,反应12h后一硝基酚和一硝基羟基苯甲酸的生成量达到最大.然而随着P
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逐年增加,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不同垃圾组分有其各自适宜的处理与利用方式,因此,有效的垃圾分类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现有的以人工为主的垃圾分类方式存在效率低、成本高、准确性差等弊端,而垃圾智能分类技术是解决相关瓶颈的重要手段.本文简述了中国代表性城市生活垃圾分布和近年变化趋势,从密度、电、磁、声波、图像以及光谱多种技术角度出发,解析了国内外现有的城市生活垃圾智能分类技术,简要介绍了智能垃圾分类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分析了智能垃圾分类技术的挑战与机遇.
在充分掌握机制砂特性的基础上,采用不同地区的机制砂配制C30、C60自防水混凝土,研究了机制砂对自防水混凝土工作性、力学性能及防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机制砂较河砂级配差,且需水量和石粉含量较高,对自防水混凝土工作性、力学性能影响比较复杂,但对抗渗、抗冻、抗氯离子渗透性能有利;吸水率指标能较好反映自防水混凝土抗渗、抗冻和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可为自防水混凝土性能评价节省工作量.
基于全球监测与建模组(GIMMS)1982~2015年第三代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GIMMS NDVI 3g数据集和气象观测数据,采用累计NDVI的Logistic曲线曲率极值法提取锡林郭勒草原植被枯黄期,并结合不同时间尺度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分析植被枯黄期对干湿变化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982~2015年锡林郭勒草原植被平均枯黄期主要集中在265~280d,由东北向西南推迟,整体呈现提前趋势(-0.14d/a).年SPEI倾向率总体呈弱下降趋势(-0.10d/10a),其中上升趋势主要分
为了研究冷冻对脱水污泥干燥与燃烧特性的影响,考察了不同冷冻温度对污泥干燥效果的影响.利用同步热重分析仪(TG-DTA)研究了不同冷冻温度和升温速率对脱水污泥燃烧特性的影响,并进行了污泥燃烧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与原泥相比,冷冻将脱水污泥变成了可进行破碎的硬质结构,当温度降到-20℃时,破碎污泥的干燥速率提升了41.46%,干燥时间缩短了41.67%.冷冻后的脱水污泥在燃烧过程中有3个失重阶段:水分的析出、挥发分的析出与燃烧、部分挥发分与固定碳的燃尽.随着冷冻温度的降低,污泥着火点升高,挥发分释放特性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