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他者”是相对于“自我”而形成的概念。他者对与自我的定义、建构和完善密不可分。在主体构建自我的过程中,他者的“凝视”是一个重要因素。本文试图从米尔德里德的凝视中分析杨克的形象,揭露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不可调和的矛盾,并指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的反抗必然会失败。
关键词:他者;凝视;阶级矛盾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5-00-01
一、自我和他者
“他者”是相当于自我而形成的概念,指自我以外的一切人与事物。凡是外在于自我的存在,不管它以什么形式出现,可看见还是不可看见,可感知还是不可感知,都可以被称为他者。他者对于自我的定义、建构和完善必不可少,自我的形成依赖于自我与他者的差异,依赖于自我成功地将自我与他者区分开来。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论述的“主奴辩证法”暗示他者的存在是人类自我意识的先决条件。没有他者,人类无法认识自己。在《存在与虚无》中萨特还认为,在主体构建自我的过程中,他者的“凝视”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他者的“凝视”促进了个人的自我形象的塑造。
《毛猿》是一部八场独幕的象征戏。主人公杨克是一艘远洋航船上的司炉,以身强力壮得到同伴的敬畏而自豪。在故事开头,他对自己的生活状态非常满意,把自己看成是世界的原动力。他声称“使他发热的是我!使他发出吼声的是我!使他转动的是我!不错,没有我,一切都是停顿,一切都要死亡”。他还夸口说:“我是结尾,我是开头!我开动什么东西,世界就转动了!”很明显,这里航船就是杨克心中的他者。因为能控制并制服这由刚和铁组成的邮轮,杨克意识到自身的价值,获得了满足感。米尔德里德小姐的出现动摇了杨克对自己和他所处社会的看法。杨克内心烦躁不安,极度陌生感和孤独感扭曲了他的心灵,同时开始不断怀疑自己的身份,质疑这一残酷的社会现实。
二、凝视
具体地说,人通过视觉器官凝视周围的一切,将可视的环境尽收眼底,通过认识和把握周围的一切,产生对环境的统辖感,成为他们的主宰,但同时人也会意识到他人对自己的凝视,以及他人在凝视中同样产生的居高临下的感觉:他者对我们的凝视、评价和判断,迫使自我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从而使主体产生一种自我意识。凝视暗示着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不平等关系。可以说,凝视是一个物化过程,是对他者进行归纳、定义、评判的过程。被凝视往往意味着被客体化、对象化,在这个过程中,主体“我”沦为了对象“我”,被他人的意识所支配和控制。自我对他人的凝视,与他人对自我的凝视,总是一个控制与被控制、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米尔德里德小姐代表的是剥削和压迫无产阶级的资产阶级。他们在象征着上层社会的船的上层尽情享受着海风及阳光。米尔德里德到炉膛口参观,看到在弥漫着煤灰的空气里,一大派人齐腰以上赤身裸体,用一种奇异的、笨拙的、摇摆的节奏铲煤,“那些铁锹好像是他们身体上的一个部分”,“他们的阴影轮廓就像一群蹲着的、低头弯腰带着锁链的大猩猩;”杨克“一只手里拿着他的铲子,凶恶地在头上挥舞,另一只手锤着胸膛,像个大猩猩一样大叫”。米德尔德里吓得几乎要晕下去了,赶紧蒙上眼睛,喊道:“带我走开,奥,这个肮脏的畜生”。这时,杨克感到“盛怒和迷迷糊糊的愤慨”,“他觉得自己,他的自尊心,莫名其妙地受到侮辱。”。他开始“思考”,“像罗丹的《思考者》”。显而易见,杨克已经被米尔德里德小姐客体化了,把杨克等同于动物毛猿。白裙是米尔德里德文化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象征,她执意要穿着白裙参观炉膛口,就暗示着双方地位的不平等。在她的凝视下,杨克的尊严受到了侮辱,心灵也受到了严重的打击。理想的生活状态顿时不堪一击。他怀疑自己的身份,看到了阶级间的不同,大声喊道:“难道我与她有什么不同呢?我会修理她的。我会让她知道该怎样守规矩。我要让她下跪并收回她的话,不然的话我非把她的脸打扁不可。”此刻报复情绪开始在杨克身上显露出来。在纽约街上,杨克“带着一种造反的、反抗的蔑视态度”,挑逗从教堂出来的一群人,然而他们对杨克视而不见。
三、阶级矛盾
象征手法在《毛猿》中表现得十分醒目。轮船是整个社会的缩影,米尔德里德是统治阶级的象征,杨克则是下层工人阶级的代表。奥尼尔在谈到《毛猿》时说:“大家只看到司炉工,看不到象征,这种象征使个剧或是具有重要意义,或是简直成为另外一个剧了。杨克无法前进,所以他想后退......但是他不能从后退中找到他的归属”。工人阶级创造了物质财富,却不能享受,反而要受到惩罚;统治阶级掌握着工人阶级的命运,占有和支配他们的创造力。二十世纪初,美国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随着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发展,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贫富差距不断拉大,无产阶级为争取自己的权利,不断与资产阶级进行斗争。奥尼尔通过对两个阶级的代表人物米尔德里德和杨克的描述,深刻再现了两个阶级不可调和的矛盾。通过杨克的死,尤金.奧尼尔启示我们工人阶级自发的反抗必然失败。回顾历史,当阶级矛盾尖锐时,统治阶级一方面采取各种手段镇压工人阶级的反抗;另一方面,形势不利时,他们会做出妥协和让步,部分地满足工人阶级的要求。归根结底,工人阶级缺乏一个强有力的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他们需要在自身的发展中逐步形成领导自己的政党,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也证明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杨克代表的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必然遭到失败。
参考文献:
[1]王宁.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谈创作[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134.
[2]张剑.西方文论关键词[J].外国文学,2011,(1).
[3]尤金,奥尼尔.奥尼尔剧作选[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4]汪义群.奥尼尔创作论[M].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
关键词:他者;凝视;阶级矛盾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5-00-01
一、自我和他者
“他者”是相当于自我而形成的概念,指自我以外的一切人与事物。凡是外在于自我的存在,不管它以什么形式出现,可看见还是不可看见,可感知还是不可感知,都可以被称为他者。他者对于自我的定义、建构和完善必不可少,自我的形成依赖于自我与他者的差异,依赖于自我成功地将自我与他者区分开来。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论述的“主奴辩证法”暗示他者的存在是人类自我意识的先决条件。没有他者,人类无法认识自己。在《存在与虚无》中萨特还认为,在主体构建自我的过程中,他者的“凝视”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他者的“凝视”促进了个人的自我形象的塑造。
《毛猿》是一部八场独幕的象征戏。主人公杨克是一艘远洋航船上的司炉,以身强力壮得到同伴的敬畏而自豪。在故事开头,他对自己的生活状态非常满意,把自己看成是世界的原动力。他声称“使他发热的是我!使他发出吼声的是我!使他转动的是我!不错,没有我,一切都是停顿,一切都要死亡”。他还夸口说:“我是结尾,我是开头!我开动什么东西,世界就转动了!”很明显,这里航船就是杨克心中的他者。因为能控制并制服这由刚和铁组成的邮轮,杨克意识到自身的价值,获得了满足感。米尔德里德小姐的出现动摇了杨克对自己和他所处社会的看法。杨克内心烦躁不安,极度陌生感和孤独感扭曲了他的心灵,同时开始不断怀疑自己的身份,质疑这一残酷的社会现实。
二、凝视
具体地说,人通过视觉器官凝视周围的一切,将可视的环境尽收眼底,通过认识和把握周围的一切,产生对环境的统辖感,成为他们的主宰,但同时人也会意识到他人对自己的凝视,以及他人在凝视中同样产生的居高临下的感觉:他者对我们的凝视、评价和判断,迫使自我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从而使主体产生一种自我意识。凝视暗示着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不平等关系。可以说,凝视是一个物化过程,是对他者进行归纳、定义、评判的过程。被凝视往往意味着被客体化、对象化,在这个过程中,主体“我”沦为了对象“我”,被他人的意识所支配和控制。自我对他人的凝视,与他人对自我的凝视,总是一个控制与被控制、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米尔德里德小姐代表的是剥削和压迫无产阶级的资产阶级。他们在象征着上层社会的船的上层尽情享受着海风及阳光。米尔德里德到炉膛口参观,看到在弥漫着煤灰的空气里,一大派人齐腰以上赤身裸体,用一种奇异的、笨拙的、摇摆的节奏铲煤,“那些铁锹好像是他们身体上的一个部分”,“他们的阴影轮廓就像一群蹲着的、低头弯腰带着锁链的大猩猩;”杨克“一只手里拿着他的铲子,凶恶地在头上挥舞,另一只手锤着胸膛,像个大猩猩一样大叫”。米德尔德里吓得几乎要晕下去了,赶紧蒙上眼睛,喊道:“带我走开,奥,这个肮脏的畜生”。这时,杨克感到“盛怒和迷迷糊糊的愤慨”,“他觉得自己,他的自尊心,莫名其妙地受到侮辱。”。他开始“思考”,“像罗丹的《思考者》”。显而易见,杨克已经被米尔德里德小姐客体化了,把杨克等同于动物毛猿。白裙是米尔德里德文化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象征,她执意要穿着白裙参观炉膛口,就暗示着双方地位的不平等。在她的凝视下,杨克的尊严受到了侮辱,心灵也受到了严重的打击。理想的生活状态顿时不堪一击。他怀疑自己的身份,看到了阶级间的不同,大声喊道:“难道我与她有什么不同呢?我会修理她的。我会让她知道该怎样守规矩。我要让她下跪并收回她的话,不然的话我非把她的脸打扁不可。”此刻报复情绪开始在杨克身上显露出来。在纽约街上,杨克“带着一种造反的、反抗的蔑视态度”,挑逗从教堂出来的一群人,然而他们对杨克视而不见。
三、阶级矛盾
象征手法在《毛猿》中表现得十分醒目。轮船是整个社会的缩影,米尔德里德是统治阶级的象征,杨克则是下层工人阶级的代表。奥尼尔在谈到《毛猿》时说:“大家只看到司炉工,看不到象征,这种象征使个剧或是具有重要意义,或是简直成为另外一个剧了。杨克无法前进,所以他想后退......但是他不能从后退中找到他的归属”。工人阶级创造了物质财富,却不能享受,反而要受到惩罚;统治阶级掌握着工人阶级的命运,占有和支配他们的创造力。二十世纪初,美国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随着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发展,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贫富差距不断拉大,无产阶级为争取自己的权利,不断与资产阶级进行斗争。奥尼尔通过对两个阶级的代表人物米尔德里德和杨克的描述,深刻再现了两个阶级不可调和的矛盾。通过杨克的死,尤金.奧尼尔启示我们工人阶级自发的反抗必然失败。回顾历史,当阶级矛盾尖锐时,统治阶级一方面采取各种手段镇压工人阶级的反抗;另一方面,形势不利时,他们会做出妥协和让步,部分地满足工人阶级的要求。归根结底,工人阶级缺乏一个强有力的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他们需要在自身的发展中逐步形成领导自己的政党,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也证明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杨克代表的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必然遭到失败。
参考文献:
[1]王宁.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谈创作[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134.
[2]张剑.西方文论关键词[J].外国文学,2011,(1).
[3]尤金,奥尼尔.奥尼尔剧作选[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4]汪义群.奥尼尔创作论[M].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