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沈阳体育学院,辽宁 沈阳 110102)
【摘要】:在电影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曾经涌现出很多杰出的电影作家。而根据师承不同,每个作家在创作的同时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电影创作史上有一部分人在创作电影时体现出来的美学特征以及创作特点是极其相似的,在这个条件下,我们就可以根据他们的创作特点将他们分为不同的流派。从电影诞生之日发展至今,伴随着杰出电影作家的出现,同样出现过很多不同的流派。作为电影发展史上的两个重要流派,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法国电影流派中的新浪潮都对电影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将从两个流派的起源以及各自的美学特征出发,对比两个流派之间的异同。
【关键词】:新现实主义;浪漫潮;创作
1.历史起源分析
(一)新现实主义的发端和兴起
作为世界电影流派的重要分支,“新现实主义电影”约定俗称地用来指称二战后的意大利电影。“新现实主义”这个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在当时的意大利,本土电影的发展遭遇到了“瓶颈期”:首先,在当时那个年代美国好莱坞电影强势抬头,几乎形成了一种行业垄断,可以说当时的好莱坞电影占据了意大利电影放映两的90%以上;其次,当时的意大利处于法西斯力量的强化统治之下,为了稳固其统治地位,达到麻痹民众神经的目的,使得纯粹的娱乐而毫无营养的娱乐片和政治宣传篇大量流行、泛滥等等,都在拍摄思想、拍摄手法和技术上对意大利的电影发展形成了很大的阻碍,直至意大利法西斯力量倒台后才得到了一定的缓解。在这样的背景下,意大利开始了一场发对逃避现实的电影革新,即拍摄一种现实的、大众的、民族的意大利电影。1942年巴巴罗在《新现实主义宣言》中就提出:“发对在意大利电影中占很大比重的公式化模式。反对不谈人类问题和人道主义的荒诞可笑、生硬编造的作品,呼吁用人道主义的观点对待人的世界,强调人道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反对听腻了的故事和毫无社会价值的改编作品。反对艺术的浮夸,就是反对把所有的主人公都表现为有高贵情操的一类人。”[1]随后,在20世纪四十年代期间,意大利很多著名电影作家围绕当时战后意大利的社会现实,开机拍摄了很多经典之作,为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兴起奠定了基础。例如:维斯康蒂《沉沦》、维托里奥·德·西卡导演,塞萨·柴伐蒂尼编剧的新现实主义代表作品《偷自行车的人》等等,都为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新浪潮电影的发端和兴起
“新浪潮”是法国电影流派的重要分支,同时也是世界电影史上三大美学运动之一,始于20世纪50年代。[2]20世纪50年代,法国在二战结束后政治局面动荡不安,到了50年代末,随着戴高乐重新执政,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成立,法国才渐渐从战争的阴影中走出来,同时也标志着法国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时期。由于戴高乐奉行维护法国独立、反对霸权的政策,所以需要新的文化来适应其政治形势。在这种情况下,各种青年的次文化逐步酝酿形成,在此基础上,“新浪潮”应运而生。同时,在1946年,法国为了偿还美国的战争债务,取消了对美国影片进口的限制,美国的“入侵”严重影响了法国本土电影的上映。为了与美国类型电影抗衡,战后的法国电影注重明星效应、讲究场面,但内容贫乏、体制僵硬、形式固定,导致此前法国电影在各个方面都极其相似,失去了创造力。于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期间,面对这种情况,一批年轻的影评家和电影工作者们强烈要求改变法国电影现状,并积极投身到电影创作中去,在法国掀起了一场规模巨大的“新浪潮”电影运动。在50年代中期,法国一批年轻人经常在《电影手册》上撰文攻击当时声望比较高的知名导演以及当时法国的电影制度,并且认为好莱坞导演拍摄的电影具有重要的艺术地位并极力推崇。随后,这些年轻人在继续撰文发稿的同时,开始通过向朋友借钱和实景拍摄等方法,拍摄属于自己的影片。到了1959年,这些青年作家的电影作品已经在法国电影界形成了一股极为重要的力量为新浪潮电影确立了极高的社会文化地位。但随着时间的退役,新浪潮电影两大主要人物戈达尔和特吕弗在观念上发生剧烈冲突,导致新浪潮电影发生严重分歧并最终慢慢走向衰落。
2.电影美学特征分析
(一)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美学特征与技巧
在当时意大利战后环境基础上,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电影导演们拍摄的电影主要围绕反对战争、反对饥饿、反对贫困和事业所造成的困境,反对家庭解体和堕落等主题展开,展示下层人民遭受压迫、剥削,解释农民被迫离乡甚至走险抢劫等尖锐监事问题。在巴赞纪实美学和长镜头理论的指导下,逐渐形成了记录、实景拍摄、自然光运用、非职业演员、朴实无华的结构形式、地方方言等独特的美学特征。[1]与此同时,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者反对情节和纯粹虚构的故事,主张由人物的处境来决定松散的情节结构。这便决定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取材和主题都具备明确的社会意义——关注底层人物和小人物。从底层人物和小人物的经历中折射出意大利当时社会所面临的问题,诸如百废待兴、失业、社会秩序混乱等等,都可以在电影中一目了然的体会到。此外,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高举“还我普通人”“把摄像机扛到大街上”等理論,这就决定了新现实主义的电影风格必定会类似于纪录片的行事风格。它提倡真实自然的电影观念和生活即艺术的思想主张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积极影响,不仅直接影响了世界各国的纪实电影,也对安德烈巴赞纪实美学的诞生提供了必要的例证,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所表达的独特的意识形态也引发了人们的深深思考。
(二)新浪潮电影的美学特征与技巧
新浪潮电影创作思维以反对自以为是的垂死的法国电影工业,倡导一种题材內容和形式技巧的革新为主。在新浪潮崛起后,法国电影界一时间百花齐放,不过与他们所谓的“老爸电影”相比,新浪潮仍然体现出很多共同的拍摄技巧和美学思想。[2]在美学思想方面,新浪潮电影主张由电影的本质和创作元素去讨论、创作,主张一切回归电影,重视电影声光剪接的特色;强调个人色彩,忽视社会及道德面;非直接电影式的自然主义,而是自己自足的世界,取景虽然强调实景拍摄,但其景观是自足而不是有纪实目的;喜欢科幻,将大量商业公示变成个人事业;即兴拍摄,不断引用文学领域的内容,使电影超越娱乐、艺术的简单定义等等。总而言之,新浪潮是观念新颖、成本低廉等条件下由青年导演进行拍摄的。在拍摄技巧上,新浪潮多选择长镜头、多文本以及跳接技术使观众获得视觉体验。
参考文献:
[1]陈卓威. 浅析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勃兴和美学特征[J].青年作家.2011
[2]燕海洋. 试论法国新浪潮对电影美学的贡献[J].2011
[3]乔治萨杜尔. 世界电影史[M].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
[4]黄琳.西方电影理论及流派概论[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王冠伟,男,汉族,山西省稷山县人,沈阳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传播学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体育新闻传播实务。
【摘要】:在电影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曾经涌现出很多杰出的电影作家。而根据师承不同,每个作家在创作的同时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电影创作史上有一部分人在创作电影时体现出来的美学特征以及创作特点是极其相似的,在这个条件下,我们就可以根据他们的创作特点将他们分为不同的流派。从电影诞生之日发展至今,伴随着杰出电影作家的出现,同样出现过很多不同的流派。作为电影发展史上的两个重要流派,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法国电影流派中的新浪潮都对电影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将从两个流派的起源以及各自的美学特征出发,对比两个流派之间的异同。
【关键词】:新现实主义;浪漫潮;创作
1.历史起源分析
(一)新现实主义的发端和兴起
作为世界电影流派的重要分支,“新现实主义电影”约定俗称地用来指称二战后的意大利电影。“新现实主义”这个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在当时的意大利,本土电影的发展遭遇到了“瓶颈期”:首先,在当时那个年代美国好莱坞电影强势抬头,几乎形成了一种行业垄断,可以说当时的好莱坞电影占据了意大利电影放映两的90%以上;其次,当时的意大利处于法西斯力量的强化统治之下,为了稳固其统治地位,达到麻痹民众神经的目的,使得纯粹的娱乐而毫无营养的娱乐片和政治宣传篇大量流行、泛滥等等,都在拍摄思想、拍摄手法和技术上对意大利的电影发展形成了很大的阻碍,直至意大利法西斯力量倒台后才得到了一定的缓解。在这样的背景下,意大利开始了一场发对逃避现实的电影革新,即拍摄一种现实的、大众的、民族的意大利电影。1942年巴巴罗在《新现实主义宣言》中就提出:“发对在意大利电影中占很大比重的公式化模式。反对不谈人类问题和人道主义的荒诞可笑、生硬编造的作品,呼吁用人道主义的观点对待人的世界,强调人道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反对听腻了的故事和毫无社会价值的改编作品。反对艺术的浮夸,就是反对把所有的主人公都表现为有高贵情操的一类人。”[1]随后,在20世纪四十年代期间,意大利很多著名电影作家围绕当时战后意大利的社会现实,开机拍摄了很多经典之作,为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兴起奠定了基础。例如:维斯康蒂《沉沦》、维托里奥·德·西卡导演,塞萨·柴伐蒂尼编剧的新现实主义代表作品《偷自行车的人》等等,都为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新浪潮电影的发端和兴起
“新浪潮”是法国电影流派的重要分支,同时也是世界电影史上三大美学运动之一,始于20世纪50年代。[2]20世纪50年代,法国在二战结束后政治局面动荡不安,到了50年代末,随着戴高乐重新执政,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成立,法国才渐渐从战争的阴影中走出来,同时也标志着法国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时期。由于戴高乐奉行维护法国独立、反对霸权的政策,所以需要新的文化来适应其政治形势。在这种情况下,各种青年的次文化逐步酝酿形成,在此基础上,“新浪潮”应运而生。同时,在1946年,法国为了偿还美国的战争债务,取消了对美国影片进口的限制,美国的“入侵”严重影响了法国本土电影的上映。为了与美国类型电影抗衡,战后的法国电影注重明星效应、讲究场面,但内容贫乏、体制僵硬、形式固定,导致此前法国电影在各个方面都极其相似,失去了创造力。于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期间,面对这种情况,一批年轻的影评家和电影工作者们强烈要求改变法国电影现状,并积极投身到电影创作中去,在法国掀起了一场规模巨大的“新浪潮”电影运动。在50年代中期,法国一批年轻人经常在《电影手册》上撰文攻击当时声望比较高的知名导演以及当时法国的电影制度,并且认为好莱坞导演拍摄的电影具有重要的艺术地位并极力推崇。随后,这些年轻人在继续撰文发稿的同时,开始通过向朋友借钱和实景拍摄等方法,拍摄属于自己的影片。到了1959年,这些青年作家的电影作品已经在法国电影界形成了一股极为重要的力量为新浪潮电影确立了极高的社会文化地位。但随着时间的退役,新浪潮电影两大主要人物戈达尔和特吕弗在观念上发生剧烈冲突,导致新浪潮电影发生严重分歧并最终慢慢走向衰落。
2.电影美学特征分析
(一)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美学特征与技巧
在当时意大利战后环境基础上,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电影导演们拍摄的电影主要围绕反对战争、反对饥饿、反对贫困和事业所造成的困境,反对家庭解体和堕落等主题展开,展示下层人民遭受压迫、剥削,解释农民被迫离乡甚至走险抢劫等尖锐监事问题。在巴赞纪实美学和长镜头理论的指导下,逐渐形成了记录、实景拍摄、自然光运用、非职业演员、朴实无华的结构形式、地方方言等独特的美学特征。[1]与此同时,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者反对情节和纯粹虚构的故事,主张由人物的处境来决定松散的情节结构。这便决定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取材和主题都具备明确的社会意义——关注底层人物和小人物。从底层人物和小人物的经历中折射出意大利当时社会所面临的问题,诸如百废待兴、失业、社会秩序混乱等等,都可以在电影中一目了然的体会到。此外,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高举“还我普通人”“把摄像机扛到大街上”等理論,这就决定了新现实主义的电影风格必定会类似于纪录片的行事风格。它提倡真实自然的电影观念和生活即艺术的思想主张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积极影响,不仅直接影响了世界各国的纪实电影,也对安德烈巴赞纪实美学的诞生提供了必要的例证,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所表达的独特的意识形态也引发了人们的深深思考。
(二)新浪潮电影的美学特征与技巧
新浪潮电影创作思维以反对自以为是的垂死的法国电影工业,倡导一种题材內容和形式技巧的革新为主。在新浪潮崛起后,法国电影界一时间百花齐放,不过与他们所谓的“老爸电影”相比,新浪潮仍然体现出很多共同的拍摄技巧和美学思想。[2]在美学思想方面,新浪潮电影主张由电影的本质和创作元素去讨论、创作,主张一切回归电影,重视电影声光剪接的特色;强调个人色彩,忽视社会及道德面;非直接电影式的自然主义,而是自己自足的世界,取景虽然强调实景拍摄,但其景观是自足而不是有纪实目的;喜欢科幻,将大量商业公示变成个人事业;即兴拍摄,不断引用文学领域的内容,使电影超越娱乐、艺术的简单定义等等。总而言之,新浪潮是观念新颖、成本低廉等条件下由青年导演进行拍摄的。在拍摄技巧上,新浪潮多选择长镜头、多文本以及跳接技术使观众获得视觉体验。
参考文献:
[1]陈卓威. 浅析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勃兴和美学特征[J].青年作家.2011
[2]燕海洋. 试论法国新浪潮对电影美学的贡献[J].2011
[3]乔治萨杜尔. 世界电影史[M].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
[4]黄琳.西方电影理论及流派概论[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王冠伟,男,汉族,山西省稷山县人,沈阳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传播学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体育新闻传播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