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访袁敬华:东奔西走去化缘

来源 :祝你幸福·知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sonloupe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历经多少周折,她展现出来的身影,是在漫长的岁月里,朝着一个方向努力的姿势。那也是我们的姿势。
  1夏津县特殊教育学校的前身是夏津精华聋儿语训希望学校,再往前是夏津县渡口驿乡三屯村聋哑学校,由袁敬华于1992年创建。那一年,她只有17岁,高考失利,父亲患病,看到同村两个聋哑儿扒着小学的铁大门往里瞅,忽然就有了同病相怜的感觉。“要是她们有学上该多好啊!”这个念头一冒出来,很快就付诸了行动。
  学校就建在自己家里。一间平房,白天是教室,晚上是宿舍;两张方桌,平时是课桌,饭时是餐桌;一面大镜子,晨起整衣,课时对口型;黑板是一块木板刷上油墨;教材是一个字一个字地抄写而成……7个学生,有的已经过了最佳语训期,一个音节学几十遍上百遍仍不得要领。不但学生学得失去信心,连袁敬华都想打退堂鼓了。
  有一次,她带着学生们出去,一路上不断地有人指指点点,还有人大声喊:“小哑巴、小哑巴老师……”她如芒刺在背。转念一想,这些孩子从小就被这样孤立着成长,他们又该是怎样的心情?
  这样想的时候,她的心就隐隐地疼,也就有了继续下去的力量。学生们学不会,袁敬华就让他们摸着自己的发音部位学。这一来,每学会一个音,她的脖子就被捏红一片,润喉片、消炎药比饭吃得都多。
  不过,比起教“生活”来,这算不上苦。长期被孤立的苦闷与自卑,在孩子们的心里划下了深重的伤痕。他们几乎不懂“人间事”,方便时不肯入厕,主动洗漱犹如铁树开花,邻居家的鸡蛋经常找不到,鸡窝莫名其妙地被掀,好好的木桶突然就破了个洞……左邻右舍时不时找上门,袁敬华说尽了好话,赔尽了笑脸,邻里关系还是越来越紧张。
  他们想不明白,这样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姑娘,不过是因为父亲生病影响了高考,再去复读一年多好,干嘛揽这打“哑巴缠”的活儿!
  这样的事情多了,袁敬华反而更加软糯,透过学生们这些破坏行为,她似乎感觉到了背后的空洞与痛苦。学生张新福刚入校时,不吃、不学、不玩,让他这样,他偏那样。第一次教他说话,让他用手感知老师的声带震动,谁知他竟一下子掐住了袁敬华的脖子,险些令她窒息。她吓了一跳,但惊魂初定后看不到一丝火气,吃饭时照样一口一口喂到小新福嘴里,晚上照样帮他洗脸、洗澡。
  那是一段既当爹做娘也当牛做马的日子。幸好,靠着一点一点的温暖,她终于捂热了一个又一个孩子的心,他们一个个开口说话了。
  孩子们的声音既不清脆也不婉转,在袁敬华听来,那却真真是天籁啊。
  2上学时,袁敬华回家最怕看到父亲的破自行车。如果自行车不在家,那说明父亲不是在田里就是会朋友去了,如果自行车在院子里躺着,那代表父亲生病了。自高考前开始,父亲的自行车就经常在房檐下躺着,这让袁敬华的心紧了又紧,慌了又慌。
  聋儿学校开学不久,卖粮食的最后350块钱也让袁敬华拿去买了大镜子,此时父亲又病了,母亲愁得偷偷掉眼泪,劝她到县里的工厂上班,挣点钱给父亲治病。袁敬华紧咬着下唇不出声,第二天天不亮就起床赶往县城,卖了200CC血,从医院出来时天已下起了大雪,加上她早上没吃东西,一时间天旋地转。
  怎么回的家,袁敬华已经不记得了,她只记得把90块钱掏给父亲的同时,扑通一声跪在了雪地里,告诉老人家,这是卖血的钱,如果不够下月再去卖,只求老人答应让她教那些孩子。
  这件事以袁敬华晕倒在雪地里而告终,不过她求父亲的事最终如愿了。
  但钱的事还是没有解决。学生每月交20斤粮食,紧紧巴巴算够吃,每年60元学费,还不够买菜的。经费不够,袁敬华就养了两头猪。有一次,她去给猪喂食,一不小心踩空,掉在了猪圈坑里。等到学生们把她捞上来,只见一身粪泥,18岁的姑娘家,遭遇这种尴尬,又想起以往的种种委屈,一时忍不住悲从中来。这样干究竟图什么?她再次想到了放弃。然而,她哭,学生们也跟着哭,还用并不流利的话说,“老师,我,不好”,“老师,是,我们不好,不好。”
  时间在袁敬华一家的咬牙坚持中到了1997年,“让哑巴开口说话”的“神话”传遍了三乡五镇,学校里的学生已达到45名。哥哥的四间婚房学生占了三间,父母的炕上、教室的桌子上,都住上了学生,可铺位还是不够,袁敬华只好搭了顶帐篷,和孩子们睡在帐篷里。隆冬时节,滴水成冰,帐篷又四面漏风,那真叫冷啊。此时父亲的病也一天天加重,没钱给孩子们买棉被,袁敬华急得嘴上起燎泡。最后靠家里的麦秸垛救了急——拽了麦秸铺在褥子底下。尽管这样,孩子们还是冻得发抖。营养更是跟不上,师生都是一天两顿咸菜,中午喝面糊汤。晚上,她怀搂着熟睡的孩子们,觉得自己走到了绝境。
  绝处如何逢生?提高学费是不可能的,就是现在,也有些家长不愿让孩子来,有些孩子还是免费就读。究竟该怎么办呢?
  袁敬华写了几张征婚启事。上面写道:无论你年龄多大、长相如何,只要你能给这些孩子们盖一所学校,能给孩子温暖,我就嫁给你。
  把自己卖了!这是她唯一能想到的办法了。
  3她的计划在父亲甩来的耳光中破产。那是父亲第一次打她。
  可能上天也看到了这艰难师生心中的泪,转过这个冬天,事情突然有了转机:德州市财政局、希望工程办公室等拨款捐资为他们建了一所新校园。学生们终于有了标准化的教室、宿舍和教具,学校的师资力量也明显增强,除语训、数学等基本课程外,还开设了舞蹈、书法等课程。
  袁敬华用7年心血探索出的一整套聋儿教学模式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可。
  2002年,学校再一次扩建,来自全国11个省市的孩子在这里进行康复训练和学习。
  2003年,袁敬华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为了更好地履行职责,她自费走访了山东、河北、江苏、安徽四个省的40多所特殊教育学校,跑过山东省多个县的200多个村庄。越了解,心越痛。拿聋儿教育来说,6岁前是语言功能恢复的黄金期,可是很多特教学校只招收8岁以上的孩子,入学后就学习手语。社会上会手语的人有几个呢?
  当代表的十余年间,袁敬华先后提交了《制定特殊教育促进法》《修改残疾人保障法》等多项议案。
  袁敬华已经不在一线教课,可是她也无法像好利来的掌门罗红那样,扛着相机去旅行。她得东奔西走去化缘,得为残疾人权益鼓与呼。
  她说,有些东西或许从来不曾出现在青春的梦里,可一旦拿起了,就再也放不下。无论历经多少周折,也要朝着既定方向努力。
  新注解
  聋哑儿,准确的称谓应是聋儿。大部分聋哑儿不会说话,并不是语言系统有什么病变,而是由于听力障碍使之失去模仿学习的可能,从而无法自我校正。
  目前的助听手段能够让所有耳聋患者听力得到补偿,聋儿康复训练的有效率达100%。6岁前是康复的黄金期。
  再嗦一句手语是发声的克星。聋儿一旦学会手语,往往更不愿意开口说话。
其他文献
目的在亚洲人群中使用接触压力感知导管进行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消融的数据有限。SMART CHINA是使用压力感知技术评估中国药物难治性PAF患者消融结果的登记研究。方法该登记研究(2015年6月23日至2017年9月29日)在12家医疗中心招募了患者。消融后3、6、9和12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主要的有效性终点为首次消融后12个月内未记录到有症状的心房颤动(房颤)/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心房扑动
去年盛夏,我到北京想去看望一下“大姑”姚明,谁知拨通电话,却得知姚老不在的噩耗。一年来,我时常跟老朋友们说起,如果我早去几日,就能见到姚老了,能带去老区人民的问候。老友说,姚老不会在意这些事情的。  是啊,我当然也是知道姚老不会在意的。在她卖掉了上学骑着的自行车做路费,悄悄地背着家庭,几经周折,度过敌人封锁线,趟过沭河,来到沂蒙抗日根据地,就把心和革命拴在一起,把个人荣辱抛之脑后。1946年,姚明
与房东相处融洽  1964年10月,时年47岁的侯宝林随中央广播说唱团部分人员赴京郊密云县河南寨村劳动锻炼。当时,侯宝林穿着朴素,一件军棉衣早已褪色,从外表看,谁也不知他就是名震全国的相声艺术大师。侯宝林与刘宝瑞、曹桂林同居一间厢房,房东叫刘保元。侯宝林除了白天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外,收工后还帮刘家挑水、喂猪、做家务。刘家当时使的是柏木水桶,一担水有百十斤,房东不让他挑水,他抢着挑,把扁担藏在他屋里。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