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温热浪其实是一个“沉默的杀手”,其产生的热效应使人体处于超负荷状态,加重病情甚至导致死亡。另外,其引发复合型极端气象事件,对能源、交通、建筑、农业、旅游等方面造成影响,是最危险的自然灾害之一。
最近,全国各地进入高温模式,不少地区发出高温黄色预警(高温预警信号中的第一级别)。就连一向凉爽的北方,多地气温也高达37至39℃,内蒙古东南部局地温度达40℃以上。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研究认为,2020年或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说起高温热浪,不要以为它只是让你热到“变形”。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高温热浪引发伤亡人数的增速,远高于其他所有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洪涝和风暴等。
让人体超负荷运转,加重病情
极端高温会产生热效应。郑州大学医学院教授高晓群表示,高温天气对儿童、老人、体弱者以及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患者的影响最大。高温、高湿、强辐射天气可使人体体温调节系统、水盐代谢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等出现一系列生理功能改变,使人体处于超负荷状态,加重病情甚至导致死亡。
欧盟委员会科学和知识服务联合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指出,到本世纪末,与天气相关的灾害可能会影响大约三分之二的欧洲人口,致死人数将是目前的50倍。
高温热浪导致生态系统和大气环境变化,也威胁着人类健康。
例如,在高温影响下,蚊子与人类更加“亲密”,适宜蚊虫生长繁育的区域也在不断扩大。伊蚊是对人类健康危害最大的蚊虫之一,其携带有登革热、寨卡病毒、黄热病、乙型脑炎、西尼罗河病毒、疟原虫等多种传染病病原。研究显示,全球伊蚊的数量自20世纪至今增长了9.5%,预计到本世纪末将继续增长20%至30%。
对农业、生态、交通都有影响
在农作物生长和发育的过程中,不同作物种类和品种对温度和水分的要求也不同。河南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家郭天财教授表示,当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作物将停止生长甚至死亡。如水稻发芽时,温度超过45℃,谷芽就会被高温烧死;移栽时,若田间水温持续4至5天达45℃以上,秧苗就会被高温“煮”死。
温度是影响水生生态系统较重要的因素之一。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刘永定介绍,水温达到33至35℃时,大多数水生生物就不能生存。温度升高可以促进有机物分解,导致溶解氧下降,无机盐浓度升高,增加底泥中氮、磷的释放。某些有毒物质的毒性会随水温上升而加强。水温升高10℃,氰化物毒性就增强一倍,而生物对毒物的抗性,却随水温上升而下降。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教授毕雪燕介绍,持续高温条件下,水体温度升高,会使水质的物理性状和化学性质发生改变,对水生生物和水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涉及水循环、工农业用水、人居用水和人体健康等。
高温热浪还可能引发复合型极端气象事件,对能源、交通、建筑、农业、旅游等方面造成影响。
如2018年5月,香港曾出现连续16日的高温热浪,直接威胁到饮用水供给;2019年7月,持续高温热浪使欧洲气温升至40℃,由于担心铁轨变形及铁路电缆受损,英国、法国多地列车被迫延误或取消;2019年9月,持续高温干燥使澳洲发生了持续5个月的山火。
如何防范高温天气
一直以来,高温热浪并未引起人们足够重视,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定义。中国气象局规定,连续3天以上日最高温度超过35℃称为高温天气,而世界气象组织则将该温度设定为32℃。
对高温天气的形成原因,专家们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是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报告显示,自1880年有气温记录以来,全球气温每10年平均上升0.07℃,而自1970年以来开始加速,最近50年平均每10年升温0.17℃。
二是天气系统触发。由于副热带高压内部盛行下沉气流,空气增温强烈,同时气压梯度较小,几乎没有风,在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地区,往往以晴朗少云的高温天气为主。如果副热带高压长时间控制某一地区,就会造成该地区干旱。除副热带高压外,大陆暖高压、热带气旋、热低压等也会催生高温热浪。
三是城市热岛效应。由于城市人口密集、建筑范围大,使得城市地表的湿度、空氣对流等因素有所变化,导致城市的温度比周围要显著偏高,对高温天气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那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正确应对高温天气?
首先,穿衣最好选择易吸汗、宽松、透气的衣服,要注意勤洗勤换。
其次,要适量饮用淡盐开水、凉茶、绿豆汤等,不可贪食冷饮。饮食宜清淡,不宜吃剩菜剩饭。
再次,应适当增加午休,保证睡眠时间;浑身大汗时不宜冲冷水澡;电扇不要直接对着身体长时间吹;进出空调房间要注意适应室内外温差。
最后,尽量避免或减少户外活动,尤其是上午10点至下午4点间不要在烈日下运动;若外出,应采取必要防护措施,如打遮阳伞、穿浅色衣,并带上充足的水和防暑药品。
(《科技日报》等)
最近,全国各地进入高温模式,不少地区发出高温黄色预警(高温预警信号中的第一级别)。就连一向凉爽的北方,多地气温也高达37至39℃,内蒙古东南部局地温度达40℃以上。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研究认为,2020年或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说起高温热浪,不要以为它只是让你热到“变形”。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高温热浪引发伤亡人数的增速,远高于其他所有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洪涝和风暴等。
让人体超负荷运转,加重病情
极端高温会产生热效应。郑州大学医学院教授高晓群表示,高温天气对儿童、老人、体弱者以及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患者的影响最大。高温、高湿、强辐射天气可使人体体温调节系统、水盐代谢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等出现一系列生理功能改变,使人体处于超负荷状态,加重病情甚至导致死亡。
欧盟委员会科学和知识服务联合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指出,到本世纪末,与天气相关的灾害可能会影响大约三分之二的欧洲人口,致死人数将是目前的50倍。
高温热浪导致生态系统和大气环境变化,也威胁着人类健康。
例如,在高温影响下,蚊子与人类更加“亲密”,适宜蚊虫生长繁育的区域也在不断扩大。伊蚊是对人类健康危害最大的蚊虫之一,其携带有登革热、寨卡病毒、黄热病、乙型脑炎、西尼罗河病毒、疟原虫等多种传染病病原。研究显示,全球伊蚊的数量自20世纪至今增长了9.5%,预计到本世纪末将继续增长20%至30%。
对农业、生态、交通都有影响
在农作物生长和发育的过程中,不同作物种类和品种对温度和水分的要求也不同。河南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家郭天财教授表示,当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作物将停止生长甚至死亡。如水稻发芽时,温度超过45℃,谷芽就会被高温烧死;移栽时,若田间水温持续4至5天达45℃以上,秧苗就会被高温“煮”死。
温度是影响水生生态系统较重要的因素之一。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刘永定介绍,水温达到33至35℃时,大多数水生生物就不能生存。温度升高可以促进有机物分解,导致溶解氧下降,无机盐浓度升高,增加底泥中氮、磷的释放。某些有毒物质的毒性会随水温上升而加强。水温升高10℃,氰化物毒性就增强一倍,而生物对毒物的抗性,却随水温上升而下降。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教授毕雪燕介绍,持续高温条件下,水体温度升高,会使水质的物理性状和化学性质发生改变,对水生生物和水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涉及水循环、工农业用水、人居用水和人体健康等。
高温热浪还可能引发复合型极端气象事件,对能源、交通、建筑、农业、旅游等方面造成影响。
如2018年5月,香港曾出现连续16日的高温热浪,直接威胁到饮用水供给;2019年7月,持续高温热浪使欧洲气温升至40℃,由于担心铁轨变形及铁路电缆受损,英国、法国多地列车被迫延误或取消;2019年9月,持续高温干燥使澳洲发生了持续5个月的山火。
如何防范高温天气
一直以来,高温热浪并未引起人们足够重视,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定义。中国气象局规定,连续3天以上日最高温度超过35℃称为高温天气,而世界气象组织则将该温度设定为32℃。
对高温天气的形成原因,专家们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是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报告显示,自1880年有气温记录以来,全球气温每10年平均上升0.07℃,而自1970年以来开始加速,最近50年平均每10年升温0.17℃。
二是天气系统触发。由于副热带高压内部盛行下沉气流,空气增温强烈,同时气压梯度较小,几乎没有风,在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地区,往往以晴朗少云的高温天气为主。如果副热带高压长时间控制某一地区,就会造成该地区干旱。除副热带高压外,大陆暖高压、热带气旋、热低压等也会催生高温热浪。
三是城市热岛效应。由于城市人口密集、建筑范围大,使得城市地表的湿度、空氣对流等因素有所变化,导致城市的温度比周围要显著偏高,对高温天气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那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正确应对高温天气?
首先,穿衣最好选择易吸汗、宽松、透气的衣服,要注意勤洗勤换。
其次,要适量饮用淡盐开水、凉茶、绿豆汤等,不可贪食冷饮。饮食宜清淡,不宜吃剩菜剩饭。
再次,应适当增加午休,保证睡眠时间;浑身大汗时不宜冲冷水澡;电扇不要直接对着身体长时间吹;进出空调房间要注意适应室内外温差。
最后,尽量避免或减少户外活动,尤其是上午10点至下午4点间不要在烈日下运动;若外出,应采取必要防护措施,如打遮阳伞、穿浅色衣,并带上充足的水和防暑药品。
(《科技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