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郭树清、尚福林、项俊波……他们都是刚刚上马的新任主席,自2011年11月起,他们的决策与言论就分别代表了中国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而这,几乎代表了中国金融系统的大概脉络。
2012年对他们来说,是一封刚刚拆封的试卷。无论是“抗风险”的金融意识,还是“防通胀”的金融任务,都像一道道难题,需要他们凭借经验与智慧、创新与勇气,撰写出试卷的答案。
面对一份没有标准答案的考卷,这些中国金融系统新上任的将帅们,怎么迎接这场考试?
郭树清:改革派“百日新政”
“监管很重要,但仅仅强调监管是不够的,好的金融体系不是监管出来的,机构内部的机制、市场结构体系才是最重要的。
——郭树清
考生履历
出生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的郭树清算是幸运,在他22岁那年,十年浩劫刚刚结束,1978年,他考入南开大学哲学系。大学毕业后,郭树清弃哲转经,考取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硕士研究生。此后,他又顺利考取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研究生,师从于光远,研究比较社会主义体制。1986年被分配到国家计委。
从此,郭树清的政治生涯,始终都与“改革”联系紧密。
转年8月,郭树清参加吴敬琏课题组,与当代中国经济学巨擘吴敬琏、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国家财政部副部长楼继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剑阁等人一同出现在一份名单中。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们有着共同的冠名:“整体改革论者”。
课题组于1988年5月完成《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整体设计》,当该报告获得认可并被建议推行的时刻,郭树清被逐步推到了改革前台。
1996年,方届不惑的郭树清被提拔为国家体改委秘书长。短短两年后,体改委改为“体改办”,郭树清再获提拔,被任命为该办两委员之一。同年7月,42岁的郭树清离京,远赴贵州出任副省长。
2001年4月,在贵州度过了两年又9个月的郭树清重返首都,出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此后几次临危受命。先后担任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直至2011年10月接替尚福林担任中国证监会主席。
考生特点
自上任那刻起,郭树清犹如登上了万人瞩目的舞台。
2011年11月10日下午,郭主席迈步上台时,一个没踩稳,引发了网友们的百般解读。
一个趔趄,被网民戏称为“股市还有一小跌”。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扶了郭树清一把,在网民眼中就成了“跌多了,社保会出手救市”。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巴曙松给这个“娱乐化的解读”一个专业的解读——市场在目前新的宏观经济环境背景下,缺乏方向感。
日前,第三届中国证监会主席周正庆指出目前我国金融行业尚有许多弊病,当前我国金融行业发展中存在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包括:货币政策调整过于频繁;民间借贷范围广;利率高、数额大,潜伏着很大危险;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难以实现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直接融资比重过低。周正庆呼吁政府制定积极政策,推动资本市场发展,不断扩大公司股票债券融资的规模,大力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重,尽快扭转我国资本市场持续低迷、发展缓慢的现状。
这些难题远非郭树清一己之力解决,他却要承担相当的分量。
郭树清不像他的前任——低调沉着的尚福林,他在理念上的市场化倾向是显而易见的。自2011年10月底上任以来,他一直保持着高调形象,并不吝惜对改革的提倡鼓舞。
自2011年10月29日正式亮相证监会后,郭树清新官上任已经点了多把火——完善创业板退市制度,连续两年净资产为负退市,120个交易日累计成交量低于100万股的创业板公司将和资本市场说“再见”;强制上市公司分红,并从新股上市做起。另外,严厉打击证券违法违规,西南证券前高管以及广东中恒等一大批股市黑幕被掀翻。
本月上任百日之际,郭树清接受了日本朝日新闻独家采访,将“市场的力量和开放政策”作为自己所信奉的改革途径,以实现提高透明度、加强监管的改革举措。
从他近来的一系列动作来看,发行体制改革,即“逐步退出实质性审核,转而以信息披露为重点,并强化保荐机构的责任”是新主席“百日新政”的一条清晰主线。
答卷公示
“IPO不审行不行?”
在一次内部会议中,郭树清发出“惊人之问”,直指证券市场最核心的制度性梗阻。
尽管有问无答,郭树清此问,出发点正是基于证券市场的基础——公开、公平、公正,而放弃审批权是证监会“摆脱利益纠缠”专注于维护市场三公的前提。
一石激起千层浪,某网站网上调查显示,约七成网友同意取消IPO审核制。
该制度源自政府所保持的对经济运行浓厚的“父爱主义”情结,政府看到了它在融资方面的巨大作用,随之将其用为解决国企困难的一个工具,导致股市上出现了大量经营不善的上市企业,一些企业在权力的帮助下甚至以造假来混进市场。大量新股的“三高”发行,对市场资金形成了“抽血”作用,导致交易市场长期陷于熊市。另外,绝对的权力滋生了绝对的腐败,与审批制大权相关的诱惑,不仅没有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消失,反而愈发强大。
反对取消IPO也大有人在,在他们看来,IPO审核制其实已经陷入一种困境,中国股市的设立和发展,其根本的目的是为了融资,至于投资者能否通过这个市场实现财产性收入的增加,只是一个附带功能,它或许从来不是证监会的主要工作目标。正是在这种以融资为目标的政策路径之下,尽管交易市场一片狼藉,但IPO仍能保持高歌猛进,企业仍能筹集到远超其实际需要的资金。
有记者在报道这件事时写道,“一位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委员谈起这个事情的时候,依然充满震惊。”这位人士认为,这只是郭树清在试探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水深水浅,他也知道郭树清真的想做点事,但他“依然惊讶郭能有如此的改革思维和魄力,敬佩之余亦担心其所将遭遇的阻力。”
资本市场三大不足
2月15日,中国上市公司协会成立大会在钓鱼台举行,郭树清发言,目前资本市场仍存在三个方面的机制尚不够健全。这三方面包括科技创新与资本市场的对接还很不理想;农业食品与资本市场的关联还不那么紧密;社会保障与资本市场没有形成紧密的相互促进作用。
要解决科技创新与资本市场的对接。必须研究如何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特别是处于早期创业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小型微型企业提供股本和债券融资。
农业和食品安全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无须多言。但是我国的农业、食品工业及仓储运输业还非常落后,远远跟不上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需要,面向“三农”的金融服务是关系全局的薄弱环节。在主动贴近“三农”的需求,开发出更多面向农业和农民的证券期货产品方 面,改进空间还很大。
另外,我国的社会保障与资本市场没有形成紧密的相互促进作用,在这个领域应当也能够大有作为。
而被网友们热议的“跌多了,社保会出手救市”的猜测。郭树清也有了自己的回应,再度提及了社会保障资金与资本市场的关系:“有一种误解,以为社保基金投资于资本市场,主要有利于股市,甚至是为了‘救市’,这是完全不符合事实的。”
尚福林:低调派的“小微情怀"
“既不能割断历史,又不能迷失方向;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
——尚福林
考生履历
出生于1951年的泉城济南,尚福林有着山东大汉的性格——沉稳、低调。1969年,18岁的他进入部队服役,4年之后退伍,进入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樱桃园分理处工作。工作一段时间后,有着5年金融实践经验的尚福林再次回到学校进修,于1978年至1982年在北京财贸学院主攻金融专业,毕业后分配到中国人民银行总行。
在长达18年的人民银行从业经历中,他历任了从副处长到司长的完整职位。在出任中国证监会主席前,尚福林先后担任过中国人民银行计划资金司司长、中国农业银行行长等职位。可以说,长期的金融行业经历为他出任中国资本市场的监管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02年12月27日,这一天上证指数报收1382点,较一年前的最高点2245,最已经累计下跌了38.44%,两市成交量更是创了地量。
这一天尚福林就任中国证监会第五任主席,坐上了这个被人比作“做不好也做不长的火山口”,可尚福林一坐就是9年。直到2011年10月接替刘明康出任中国银监会主席。
考生特点
在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看来,尚福林的前任刘明康学贯中西,最大特色是国际化——注重借鉴国际银行业监管经验;而履新百日的尚福林表现出更为稳健、务实的风格,其监管思路和中国的情况结合得更紧密。
作为第五届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一直以来被业内誉为史上最低调的主席。但却在任期中完成了股权分置改革,推出了中小板、创业板、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对于转融通和国际板业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重回银行监管领域的尚福林,要面临的是10年后的金融变幻。欧债危机尚未平息,国际金融格局正发生着深刻变化,国内金融业改革也在向深水区挺进。对于中国的银行业而言,银行业如何打破垄断,向民间资本开放?银行业如何在竞争中提升竞争力和服务水平?如何推进银行深层机制改革、如何平稳应对下一个经济周期对银行资产质量的考验?
这些问题均将成为新格局下的监管制度设计难题,不仅仅是市场对于银监会新掌门人的期待,也是尚福林如今面临的现实挑战。
重回银行监管领域的尚福林,一改上任证监会主席时的低调和谨慎,显得更游刃有余,其首度亮相就聚焦于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问题、银行机制监管问题。
答卷公示
银行业利润高不等于机制好
在过去的一百天,尚福林在利用各种机会进行调研。
2011年12月5日,尚福林把几位银行业专家请进银监会进行关于银行业监管的内部研讨。与会的几位专家都持有类似的观点:银行新监管标准的实施要充分考虑中国国情,适当放宽相关标准。
2012年1月,尚福林在《财经》杂志撰文《准确把握银行业改革重点》,这是他上任以来首次在媒体上发文阐述银行业监管问题。
在文中尚福林认为,中国的银行业整体实力有了大幅提升,尤其是五大银行已经走进了国际大型银行之列,但规模大不等于竞争力强,利润高不等于机制好,网点多不等于服务优,一些银行在许多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管理回潮和改革不够深入的问题。
在他看来,这体现在近年来银行又开始追求单纯的规模扩张;曾经精简了机构,缩短管理链条,但近年来又开始增机构、抢地盘。银行下一阶段的改革重点就是机制改革,尚福林要求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科学的激励机制和高效的运营机制。
最后,尚福林提到了银行业关注的新监管标准实施问题,认为新监管标准是银行业未来发展方向的一种引领,是健全银行业运行机制的一种导向。要求各银行要根据监管政策,结合自身经营特点和发展战略,制定具体的落实方案和操作细则,使银行风险管控沿着监管指引的正确方向发展。
减轻小微融资成本
履新银监会主席后,尚福林第一次公开露面所谈主题是“小微”——2011年11月7日晚间,尚福林在央视表示,银监会对于银行支持小微企业在市场准入、资本充足率、不良容忍度方面,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同时要求银行在对微小企业的贷款服务当中,不能够收取贷款咨询费、资金管理费等,以此来减轻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
在之后的相关会议上,尚福林多次提到银行业要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甚至在年终岁尾例行的走访慰问活动中,他也表现出浓厚的“小微”情怀。
在服务小微企业方面处于行业领先的民生银行,是尚福林走访慰问的唯一一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据民生银行内部人士介绍,尚福林当时认真了解了民生银行开展小微金融服务的情况,并多有鼓励。
据了解,尚福林在走访中国民生银行时表示,银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实体经济的发展。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确保信贷资金有序流入实体经济,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特别是要更加注重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加强行业研究,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同时,要处理好防范风险和加强服务的关系,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减轻小微企业的财务负担,要通过创新来加强风险管控。
项俊波:铁腕风格抓监管“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项俊波
考生履历
在众多的中央高层官员中,项俊波是一个“传奇人物”。
1957年出生的他,年青时参军入伍,先在成都军区担任司令部秘书,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后,他曾作为连队指导员,奋战在老山前线的硝烟中,打过仗、负过伤。又经历了几年的知青生涯后,198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系。1994年获得南开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1998年获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学位。
业余时间里,他是一名编剧,题材涉猎极广,一般都取材于川东的风土人情和个人的经历,创作过电影《远山》、武侠剧《紫剑传奇》等。《裂缝》还荣获1999年全国电视连续剧飞天奖一等奖。
自1996年进入审计署后,他一直是以雷厉风行的审计官员的形象出现。项俊波在蓟县国税局大案中表现出来的专业水准和胆略,让当时上级和与他共事的工作人员公认他“干得漂亮、彻底”。三年之后,项俊波被提拔为国家审计署副审计长。
他2004年曾出任央行副行长,2007年担任中国农业银行行长。2年后,他带领最后一家国有商业银行农行上市。2011年10月29日,被任命为中国保险监督管理 委员会主席。
考生特点
多年的戎马生涯和铁面无私的办案风格,让项俊波形成了自己的铁腕风格,快刀斩乱麻。上任伊始,项俊波就表示,在业界真正全面系统的讲话将是在自己上任60天后。
2012年1月7日,中国保监会主席项俊波上任的第69天。当天下午3点,2012年全国保险监管工作会议召开,也是项俊波履新后的第一个监管工作会议。他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保险监管的思路:抓服务、严监管、防风险、促发展。
相比于2011年“转方式、促规范、防风险、稳增长”的监管方向,此次项俊波在2012年的监管思路中首次将“抓服务”和“严监管”提到首要位置,同时将“稳增长”转为“促发展”。
项俊波称,“抓服务”是监管为民的体现,“严监管”是加强和改进保险监管的现实需要。他指出,保险监管存在定位模糊的不足,监管缺位、错位和越位的情况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严监管就是监管工作“严”字当头,包括监管制度设计的严密、执行制度严格和违规处罚严厉。
对于“促发展”,项俊波阐释称,监管不是代替市场主体作决策、搞经营,而是通过监管措施规范市场行为,促进行业公平竞争、有序发展。
2011年全国实现保费收入1.43万亿元,同比增长10.4%,保险公司总资产达到5.9万亿元。但受困于资本市场的不景气,保险投资年化收益率仅为3.6%,一些寿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较年初下降了60个百分点以上。保监会督促保险公司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偿付能力,共批准66家公司增资900亿元、15家公司发行次级债600.5亿元;偿付能力不达标公司从年初的7家减少到5家。
从这组数据中,项俊波看到的不仅仅是成绩,还有风险,铁腕风格体现在其自曝“家丑”上。
“要让理赔难和销售误导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项俊波准备打一场整顿治理的攻坚战。将2012年保险监管工作确定三个重点,即重点解决车险理赔难和寿险销售误导问题、建立健全保险市场准入,退出机制和推进农业保险、巨灾保险、个人延税型养老保险发展。
答卷公示
3年时间解决车险理赔难
“车险理赔难问题严重损害了被保险人的合法利益,破坏了行业的信誉和形象,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项俊波直指当前车险理赔存在的问题。
在保监会发布的《关于做好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通知》中,针对车险理赔难问题已提出了五条解决措施:即保险公司要缩短工作时限、简化理赔手续,建立小额车险快赔快处机制;修改完善车险条款,定细定实权利义务,从源头上减少争议的产生;定期开展车险积压赔案清理工作;加大员工培训,提高业务和服务水平;监管机构要加大对理赔服务指标的考核,并定期向社会公布。
项俊波下了一个准确的时间界限,要求通过3年左右时间的综合治理,使财产保险公司车险理赔服务意识明显增强,理赔管理和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理赔服务基础建设、资源配置明显加强,服务规范化和便捷程度明显提升,服务创新取得新成效。行业规范、统一的车险理赔服务制度、服务流程和服务标准初步形成。以信息化、透明化为基础的车险理赔服务评价机制、公开机制和监督机制初步建立。加强车险理赔服务质量监管的制度机制不断健全。保险消费者对车险理赔服务投诉明显减少,社会公众对车险服务的认可度和满意度明显提高。
改善保险行业形象
事实上,改善保险行业形象一直是项俊波履新以来的心头大事。
在今年的监管会议上,项俊波表达了要改变保险业形象的决心。“保险业声誉不好、形象不好,主要表现为‘三个不认同’:消费者不认同、从业人员不认同、社会不认同。目前车险理赔投诉占财险投诉量的60%,寿险销售误导占寿险投诉量的20%。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很可能会引发信任危机,制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他表示,今年保监会将出台《机动车辆保险理赔管理指引》和《人身保险业务经营规则》等规范性文件,并采取严查重处的举措,加大对理赔难和销售误导行为的处罚力度。
为实现保险行业形象的有效改善,项俊波强调,必须把建立健全市场准入退出机制作为当前一项重要和紧迫的工作来抓。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绝大部分新设公司都是全国性牌照,部分新公司只是对原有市场主体的简单复制和市场份额的重新洗牌,退出机制缺位。
2012年对他们来说,是一封刚刚拆封的试卷。无论是“抗风险”的金融意识,还是“防通胀”的金融任务,都像一道道难题,需要他们凭借经验与智慧、创新与勇气,撰写出试卷的答案。
面对一份没有标准答案的考卷,这些中国金融系统新上任的将帅们,怎么迎接这场考试?
郭树清:改革派“百日新政”
“监管很重要,但仅仅强调监管是不够的,好的金融体系不是监管出来的,机构内部的机制、市场结构体系才是最重要的。
——郭树清
考生履历
出生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的郭树清算是幸运,在他22岁那年,十年浩劫刚刚结束,1978年,他考入南开大学哲学系。大学毕业后,郭树清弃哲转经,考取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硕士研究生。此后,他又顺利考取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研究生,师从于光远,研究比较社会主义体制。1986年被分配到国家计委。
从此,郭树清的政治生涯,始终都与“改革”联系紧密。
转年8月,郭树清参加吴敬琏课题组,与当代中国经济学巨擘吴敬琏、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国家财政部副部长楼继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剑阁等人一同出现在一份名单中。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们有着共同的冠名:“整体改革论者”。
课题组于1988年5月完成《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整体设计》,当该报告获得认可并被建议推行的时刻,郭树清被逐步推到了改革前台。
1996年,方届不惑的郭树清被提拔为国家体改委秘书长。短短两年后,体改委改为“体改办”,郭树清再获提拔,被任命为该办两委员之一。同年7月,42岁的郭树清离京,远赴贵州出任副省长。
2001年4月,在贵州度过了两年又9个月的郭树清重返首都,出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此后几次临危受命。先后担任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直至2011年10月接替尚福林担任中国证监会主席。
考生特点
自上任那刻起,郭树清犹如登上了万人瞩目的舞台。
2011年11月10日下午,郭主席迈步上台时,一个没踩稳,引发了网友们的百般解读。
一个趔趄,被网民戏称为“股市还有一小跌”。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扶了郭树清一把,在网民眼中就成了“跌多了,社保会出手救市”。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巴曙松给这个“娱乐化的解读”一个专业的解读——市场在目前新的宏观经济环境背景下,缺乏方向感。
日前,第三届中国证监会主席周正庆指出目前我国金融行业尚有许多弊病,当前我国金融行业发展中存在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包括:货币政策调整过于频繁;民间借贷范围广;利率高、数额大,潜伏着很大危险;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难以实现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直接融资比重过低。周正庆呼吁政府制定积极政策,推动资本市场发展,不断扩大公司股票债券融资的规模,大力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重,尽快扭转我国资本市场持续低迷、发展缓慢的现状。
这些难题远非郭树清一己之力解决,他却要承担相当的分量。
郭树清不像他的前任——低调沉着的尚福林,他在理念上的市场化倾向是显而易见的。自2011年10月底上任以来,他一直保持着高调形象,并不吝惜对改革的提倡鼓舞。
自2011年10月29日正式亮相证监会后,郭树清新官上任已经点了多把火——完善创业板退市制度,连续两年净资产为负退市,120个交易日累计成交量低于100万股的创业板公司将和资本市场说“再见”;强制上市公司分红,并从新股上市做起。另外,严厉打击证券违法违规,西南证券前高管以及广东中恒等一大批股市黑幕被掀翻。
本月上任百日之际,郭树清接受了日本朝日新闻独家采访,将“市场的力量和开放政策”作为自己所信奉的改革途径,以实现提高透明度、加强监管的改革举措。
从他近来的一系列动作来看,发行体制改革,即“逐步退出实质性审核,转而以信息披露为重点,并强化保荐机构的责任”是新主席“百日新政”的一条清晰主线。
答卷公示
“IPO不审行不行?”
在一次内部会议中,郭树清发出“惊人之问”,直指证券市场最核心的制度性梗阻。
尽管有问无答,郭树清此问,出发点正是基于证券市场的基础——公开、公平、公正,而放弃审批权是证监会“摆脱利益纠缠”专注于维护市场三公的前提。
一石激起千层浪,某网站网上调查显示,约七成网友同意取消IPO审核制。
该制度源自政府所保持的对经济运行浓厚的“父爱主义”情结,政府看到了它在融资方面的巨大作用,随之将其用为解决国企困难的一个工具,导致股市上出现了大量经营不善的上市企业,一些企业在权力的帮助下甚至以造假来混进市场。大量新股的“三高”发行,对市场资金形成了“抽血”作用,导致交易市场长期陷于熊市。另外,绝对的权力滋生了绝对的腐败,与审批制大权相关的诱惑,不仅没有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消失,反而愈发强大。
反对取消IPO也大有人在,在他们看来,IPO审核制其实已经陷入一种困境,中国股市的设立和发展,其根本的目的是为了融资,至于投资者能否通过这个市场实现财产性收入的增加,只是一个附带功能,它或许从来不是证监会的主要工作目标。正是在这种以融资为目标的政策路径之下,尽管交易市场一片狼藉,但IPO仍能保持高歌猛进,企业仍能筹集到远超其实际需要的资金。
有记者在报道这件事时写道,“一位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委员谈起这个事情的时候,依然充满震惊。”这位人士认为,这只是郭树清在试探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水深水浅,他也知道郭树清真的想做点事,但他“依然惊讶郭能有如此的改革思维和魄力,敬佩之余亦担心其所将遭遇的阻力。”
资本市场三大不足
2月15日,中国上市公司协会成立大会在钓鱼台举行,郭树清发言,目前资本市场仍存在三个方面的机制尚不够健全。这三方面包括科技创新与资本市场的对接还很不理想;农业食品与资本市场的关联还不那么紧密;社会保障与资本市场没有形成紧密的相互促进作用。
要解决科技创新与资本市场的对接。必须研究如何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特别是处于早期创业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小型微型企业提供股本和债券融资。
农业和食品安全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无须多言。但是我国的农业、食品工业及仓储运输业还非常落后,远远跟不上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需要,面向“三农”的金融服务是关系全局的薄弱环节。在主动贴近“三农”的需求,开发出更多面向农业和农民的证券期货产品方 面,改进空间还很大。
另外,我国的社会保障与资本市场没有形成紧密的相互促进作用,在这个领域应当也能够大有作为。
而被网友们热议的“跌多了,社保会出手救市”的猜测。郭树清也有了自己的回应,再度提及了社会保障资金与资本市场的关系:“有一种误解,以为社保基金投资于资本市场,主要有利于股市,甚至是为了‘救市’,这是完全不符合事实的。”
尚福林:低调派的“小微情怀"
“既不能割断历史,又不能迷失方向;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
——尚福林
考生履历
出生于1951年的泉城济南,尚福林有着山东大汉的性格——沉稳、低调。1969年,18岁的他进入部队服役,4年之后退伍,进入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樱桃园分理处工作。工作一段时间后,有着5年金融实践经验的尚福林再次回到学校进修,于1978年至1982年在北京财贸学院主攻金融专业,毕业后分配到中国人民银行总行。
在长达18年的人民银行从业经历中,他历任了从副处长到司长的完整职位。在出任中国证监会主席前,尚福林先后担任过中国人民银行计划资金司司长、中国农业银行行长等职位。可以说,长期的金融行业经历为他出任中国资本市场的监管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02年12月27日,这一天上证指数报收1382点,较一年前的最高点2245,最已经累计下跌了38.44%,两市成交量更是创了地量。
这一天尚福林就任中国证监会第五任主席,坐上了这个被人比作“做不好也做不长的火山口”,可尚福林一坐就是9年。直到2011年10月接替刘明康出任中国银监会主席。
考生特点
在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看来,尚福林的前任刘明康学贯中西,最大特色是国际化——注重借鉴国际银行业监管经验;而履新百日的尚福林表现出更为稳健、务实的风格,其监管思路和中国的情况结合得更紧密。
作为第五届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一直以来被业内誉为史上最低调的主席。但却在任期中完成了股权分置改革,推出了中小板、创业板、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对于转融通和国际板业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重回银行监管领域的尚福林,要面临的是10年后的金融变幻。欧债危机尚未平息,国际金融格局正发生着深刻变化,国内金融业改革也在向深水区挺进。对于中国的银行业而言,银行业如何打破垄断,向民间资本开放?银行业如何在竞争中提升竞争力和服务水平?如何推进银行深层机制改革、如何平稳应对下一个经济周期对银行资产质量的考验?
这些问题均将成为新格局下的监管制度设计难题,不仅仅是市场对于银监会新掌门人的期待,也是尚福林如今面临的现实挑战。
重回银行监管领域的尚福林,一改上任证监会主席时的低调和谨慎,显得更游刃有余,其首度亮相就聚焦于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问题、银行机制监管问题。
答卷公示
银行业利润高不等于机制好
在过去的一百天,尚福林在利用各种机会进行调研。
2011年12月5日,尚福林把几位银行业专家请进银监会进行关于银行业监管的内部研讨。与会的几位专家都持有类似的观点:银行新监管标准的实施要充分考虑中国国情,适当放宽相关标准。
2012年1月,尚福林在《财经》杂志撰文《准确把握银行业改革重点》,这是他上任以来首次在媒体上发文阐述银行业监管问题。
在文中尚福林认为,中国的银行业整体实力有了大幅提升,尤其是五大银行已经走进了国际大型银行之列,但规模大不等于竞争力强,利润高不等于机制好,网点多不等于服务优,一些银行在许多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管理回潮和改革不够深入的问题。
在他看来,这体现在近年来银行又开始追求单纯的规模扩张;曾经精简了机构,缩短管理链条,但近年来又开始增机构、抢地盘。银行下一阶段的改革重点就是机制改革,尚福林要求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科学的激励机制和高效的运营机制。
最后,尚福林提到了银行业关注的新监管标准实施问题,认为新监管标准是银行业未来发展方向的一种引领,是健全银行业运行机制的一种导向。要求各银行要根据监管政策,结合自身经营特点和发展战略,制定具体的落实方案和操作细则,使银行风险管控沿着监管指引的正确方向发展。
减轻小微融资成本
履新银监会主席后,尚福林第一次公开露面所谈主题是“小微”——2011年11月7日晚间,尚福林在央视表示,银监会对于银行支持小微企业在市场准入、资本充足率、不良容忍度方面,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同时要求银行在对微小企业的贷款服务当中,不能够收取贷款咨询费、资金管理费等,以此来减轻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
在之后的相关会议上,尚福林多次提到银行业要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甚至在年终岁尾例行的走访慰问活动中,他也表现出浓厚的“小微”情怀。
在服务小微企业方面处于行业领先的民生银行,是尚福林走访慰问的唯一一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据民生银行内部人士介绍,尚福林当时认真了解了民生银行开展小微金融服务的情况,并多有鼓励。
据了解,尚福林在走访中国民生银行时表示,银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实体经济的发展。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确保信贷资金有序流入实体经济,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特别是要更加注重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加强行业研究,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同时,要处理好防范风险和加强服务的关系,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减轻小微企业的财务负担,要通过创新来加强风险管控。
项俊波:铁腕风格抓监管“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项俊波
考生履历
在众多的中央高层官员中,项俊波是一个“传奇人物”。
1957年出生的他,年青时参军入伍,先在成都军区担任司令部秘书,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后,他曾作为连队指导员,奋战在老山前线的硝烟中,打过仗、负过伤。又经历了几年的知青生涯后,198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系。1994年获得南开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1998年获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学位。
业余时间里,他是一名编剧,题材涉猎极广,一般都取材于川东的风土人情和个人的经历,创作过电影《远山》、武侠剧《紫剑传奇》等。《裂缝》还荣获1999年全国电视连续剧飞天奖一等奖。
自1996年进入审计署后,他一直是以雷厉风行的审计官员的形象出现。项俊波在蓟县国税局大案中表现出来的专业水准和胆略,让当时上级和与他共事的工作人员公认他“干得漂亮、彻底”。三年之后,项俊波被提拔为国家审计署副审计长。
他2004年曾出任央行副行长,2007年担任中国农业银行行长。2年后,他带领最后一家国有商业银行农行上市。2011年10月29日,被任命为中国保险监督管理 委员会主席。
考生特点
多年的戎马生涯和铁面无私的办案风格,让项俊波形成了自己的铁腕风格,快刀斩乱麻。上任伊始,项俊波就表示,在业界真正全面系统的讲话将是在自己上任60天后。
2012年1月7日,中国保监会主席项俊波上任的第69天。当天下午3点,2012年全国保险监管工作会议召开,也是项俊波履新后的第一个监管工作会议。他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保险监管的思路:抓服务、严监管、防风险、促发展。
相比于2011年“转方式、促规范、防风险、稳增长”的监管方向,此次项俊波在2012年的监管思路中首次将“抓服务”和“严监管”提到首要位置,同时将“稳增长”转为“促发展”。
项俊波称,“抓服务”是监管为民的体现,“严监管”是加强和改进保险监管的现实需要。他指出,保险监管存在定位模糊的不足,监管缺位、错位和越位的情况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严监管就是监管工作“严”字当头,包括监管制度设计的严密、执行制度严格和违规处罚严厉。
对于“促发展”,项俊波阐释称,监管不是代替市场主体作决策、搞经营,而是通过监管措施规范市场行为,促进行业公平竞争、有序发展。
2011年全国实现保费收入1.43万亿元,同比增长10.4%,保险公司总资产达到5.9万亿元。但受困于资本市场的不景气,保险投资年化收益率仅为3.6%,一些寿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较年初下降了60个百分点以上。保监会督促保险公司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偿付能力,共批准66家公司增资900亿元、15家公司发行次级债600.5亿元;偿付能力不达标公司从年初的7家减少到5家。
从这组数据中,项俊波看到的不仅仅是成绩,还有风险,铁腕风格体现在其自曝“家丑”上。
“要让理赔难和销售误导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项俊波准备打一场整顿治理的攻坚战。将2012年保险监管工作确定三个重点,即重点解决车险理赔难和寿险销售误导问题、建立健全保险市场准入,退出机制和推进农业保险、巨灾保险、个人延税型养老保险发展。
答卷公示
3年时间解决车险理赔难
“车险理赔难问题严重损害了被保险人的合法利益,破坏了行业的信誉和形象,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项俊波直指当前车险理赔存在的问题。
在保监会发布的《关于做好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通知》中,针对车险理赔难问题已提出了五条解决措施:即保险公司要缩短工作时限、简化理赔手续,建立小额车险快赔快处机制;修改完善车险条款,定细定实权利义务,从源头上减少争议的产生;定期开展车险积压赔案清理工作;加大员工培训,提高业务和服务水平;监管机构要加大对理赔服务指标的考核,并定期向社会公布。
项俊波下了一个准确的时间界限,要求通过3年左右时间的综合治理,使财产保险公司车险理赔服务意识明显增强,理赔管理和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理赔服务基础建设、资源配置明显加强,服务规范化和便捷程度明显提升,服务创新取得新成效。行业规范、统一的车险理赔服务制度、服务流程和服务标准初步形成。以信息化、透明化为基础的车险理赔服务评价机制、公开机制和监督机制初步建立。加强车险理赔服务质量监管的制度机制不断健全。保险消费者对车险理赔服务投诉明显减少,社会公众对车险服务的认可度和满意度明显提高。
改善保险行业形象
事实上,改善保险行业形象一直是项俊波履新以来的心头大事。
在今年的监管会议上,项俊波表达了要改变保险业形象的决心。“保险业声誉不好、形象不好,主要表现为‘三个不认同’:消费者不认同、从业人员不认同、社会不认同。目前车险理赔投诉占财险投诉量的60%,寿险销售误导占寿险投诉量的20%。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很可能会引发信任危机,制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他表示,今年保监会将出台《机动车辆保险理赔管理指引》和《人身保险业务经营规则》等规范性文件,并采取严查重处的举措,加大对理赔难和销售误导行为的处罚力度。
为实现保险行业形象的有效改善,项俊波强调,必须把建立健全市场准入退出机制作为当前一项重要和紧迫的工作来抓。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绝大部分新设公司都是全国性牌照,部分新公司只是对原有市场主体的简单复制和市场份额的重新洗牌,退出机制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