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只为美丽
0413班李梦玺
美,是红似火的江花,绿如蓝的江水;美,是“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洒脱;美,是“风吹古木晴天雨”的幽静;美,是“零落成泥碾作尘”的淡雅。
是那个南华山上长啸的文人吧,是那个洒脱于出世入世的奇人吧,是那个于幽幽竹林饮酒长醉的贤才吧。“邻家女有才色,未嫁而先死”,他“不识其父兄”,只知道一个如花生命逝去了,于是“径往而哭之,尽哀而还”。这一哭——只为年华的早逝,为人生的无常,为一个美丽美好生命的终结。因为对美丽的珍惜,这一哭,揭去了千古文人感伤却要强作坚强的外衣,这一哭,是千百年来最响亮最彻底最淋漓的文人对美丽发出的最多情的声音。文人——为美而生,好一个“其外坦荡而内淳至”的阮籍呀!
是那个叹“人生如梦”的迁客吧,是那个感“十年生死两茫茫”的词人吧,是那个“早声华发”的子瞻吧。虽仕途失意,但人生可以多彩,可以于东坡陇亩间耕种品茶,田间茅舍中饮酒忘情,“穿林打竹”中“吟啸且徐行”。美,在东坡之上,在茅舍之中,在竹林风起时的沙沙声中。只为美,他“竹杖芒鞋轻胜马”,只为美,他要“一蓑烟雨任平生”,好一个洒脱豁达的东坡呀!
还有一个住在香江畔的商人,早年自强不息,艰苦创业,在身拥亿万资产后“为善不问回报”。霍老以俭为美,出门仍坐公车自带水;霍老以善为美,行善多年至今捐献逾百亿。为了奥运的成功举办,为了中国人在世界上站得更高更直,他辛苦操劳。只为美,霍老“达则兼济天下”!
美是一种享受,与精神有关,与金钱无关;美是一种心灵的回报,与得有关,与失无关;美是一种满足,与欣慰有关,与贪婪无关。
只为美丽,收藏家可以耗尽钱财让艺术重生;只为美丽,阮籍可以放下“男儿有泪不轻弹”的坚强,失声痛哭;只为美丽,苏轼在平淡清苦中发现幸福人生;只为美丽,霍老不惜亿万资产,在疏财爱国中实现中国当代伟人的人格理想。
这是人间的真与善,没有虚伪与呆板,只有淡淡香气,千古流芳。
[点评]真正的“审美”是超功利的精神活动。应当说,作者对题目的理解与把握是准确的,对于地下挖出的大理石雕像,农夫、收藏家,心态截然不同,农夫,实惠,为得到利益;收藏家,审美,愿倾家荡产。文章里提到的阮籍、东坡、霍老尽管对美的追求不尽相同,但他们为美而生,为美洒脱,为美操劳的本质与收藏家暗合。还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巧妙地把人物的诗章、事迹串联在一起,增加了文章的色彩。
(指导老师:李猛)
花有魂
0413班戴鑫泽
大观园中,一身素白的林妹妹扛着花锄,提着香袋,缓缓而来,眼中泪盈凝腮上。置身花间,缤纷落蕊,林妹妹泪泻雨下。放下香袋,握着花锄,边拭泪,边吃力地集花、葬花。不远处,几小厮丫头暗暗嗤笑。
黛玉吟:“天尽头,何处是香丘?”宝玉恰闲游至此,听得黛玉之悲,不觉痴了。“满地落英皆有归所,何谓无处?”宝玉心中暗想。但听得出黛玉此时已是悲戚万分,宝玉也异常难受,不便上前软语相慰,只得没在暗处忍泪静听。
众小厮也在暗处,隔了几丛花树,不见了宝玉,宝玉听得他们谈论。
“花乃无命无情之物,林小姐人事不理,反倒葬起花来……”一小厮对此不屑。
“就是,偏偏人不管,管满地落花,竟洒泪遍地,真是个痴人啊!”一丫头附和道。
宝玉刚要言语,忽听黛玉又断断续续吟道:“今日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此刻,黛玉已是声泪俱下,哽咽难语。
宝玉心中如堵块垒,暗想:“林妹妹自幼丧母,寄居我家,后又亡父,孤苦无依,可怜悲苦至此。”
“花如女儿,乃天地万物之精华,女儿如花,女儿有情,难道花无情?花落,难道不是女儿凋零?葬花,难道不是香消玉殒的哀歌?”想到此处,宝玉也泪如雨下,语不能言。
忽又闻一小厮言语:“像林姑娘这样孱弱,也知道是难以长命的。听兴儿在尤氏母女前的打趣可见一斑。兴儿道:‘见到薛林二位,垂手而立,大气不敢出,倒不全是因为尊卑礼节,而是怕,怕气出暖了,把薛姑娘融化了,气出大了,把林姑娘吹倒了。’唉,‘他年葬侬’也有几分悲苦。”小厮言毕,余者笑了一番。
一丫头又道:“中秋赏月,林姑娘、妙玉等吟诗作对,林姑娘吟了一句‘冷月葬花魂’,我当时听到,也大纳闷,花哪有魂,花无非只养养眼、乐乐心情,实用的,结出果实食用。今儿这般,才知道冰雪聪明的林姑娘也不过是个大痴人!”其他小厮丫头纷纷同意。
此时宝玉已无意去反驳,他被“冷月葬花魂”给深深地震撼了,恰似晴天一个霹雳焦雷。宝玉喃喃自语:“难道那花不正是林妹妹吗?林妹妹要逝去了吗?”
忽然,宝玉急极犯病,发起狂来,又哭又笑:“花有魂,花有魂,何处是香丘……”语无伦次。
众小厮丫头吓了一跳,听得是宝玉的声音,忙循声前去服侍,心里皆道:“又多了个大痴人!”
[点评]“用形象说话”是不少高中生写文章欠缺的,作者能别出心裁用《红楼梦》中的“黛玉葬花”来表达主题显得难能可贵。林黛玉这个形象,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直以来存在着争议。作者准确地抓住大观园中,宝玉与众小厮对“黛玉葬花”的不同看法来着笔,在宝玉眼中黛玉“美玉无瑕”,而在众小厮的眼中黛玉则“风能吹倒”;黛玉葬花能让宝玉心灵震撼,而众小厮则嗤笑其为“痴人”,由此,一段凄美的故事,鲜明突出地表现了主题。作者文笔流畅,语言优美,对材料的运用既忠实于原著,又有虚构,实在难得。
(指导老师:李猛)
灵魂的天堂
0401班刘广
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多少凡夫俗子沉湎其中,沧海桑田,留下的精华,才是灵魂的天堂。
面对一尊大理石雕像,有人想到的是铜钱,可有人想到的是艺术,且甘愿为它倾家荡产。后者体现出的是人性的高点,在他心里,艺术是一片净土,只有在这片净土上,才能净化自己的灵魂,找到灵魂的天堂。
灵魂的天堂,是对金钱的蔑视,是对自由的向往。李白《将进酒》呼出了“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的最强音。在面对皇宫里的禁锢,使得他这只大鹏无法自由地翱翔时,他又喊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心声。他宁愿策一匹小白鹿寻访名山大川,去梦游天姥,去瞻仰蜀道之难,去赏庐山瀑布……成为一代诗仙不只需要满腹的诗才,更需要一种灵魂的高度。
灵魂的天堂,是对自然的爱。翻一翻那些尘封的书籍,整理那些被遗忘的角落,你是否还记得那山间明月江上清风,那春天亮丽绿影的蓬勃,那夏天惊魂雷声的震撼,那秋天丰饶果实的芳香,那冬天冰封雪飘的浪漫。想想城市,天空正被高楼大厦的神话挤压和分割,四季在隔热玻璃里变得暧昧不清。偶尔,我们站在阳台上,透过密密麻麻的防盗窗,听夏夜的虫唱。但这毕竟有一点用二胡拉贝多芬、在游泳池里远航的味道。我们灵魂的天堂,正离我们越来越远。或许,我们应该读一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随摩诘一起漫步,让自己的心变得明净而透明。
灵魂的天堂,也是艺术的不断追求。二胡有江南的特色,从二胡里可以看到桂林的青山绿水、海南的碧海银沙。不断地追求艺术的完美,给我们的灵魂一对飞向天堂的翅膀。看蒙娜丽莎的微笑,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给自己的心灵一种净化、一种提升。那些似从喜马拉雅之颠传来,起若蜻蜓点水,伏似蝴蝶穿花的艺术声音,会将人带入一个纯净的灵魂世界。
人需要一种灵魂的高度,而不是金钱和名利。只有在灵魂的天堂里,我们的灵魂才会变得清凉和纯净。
[点评]什么是灵魂的天堂?这可能是很多中学生无法理解的东西。但在这篇文章中,刘广同学深入浅出地给我们解答了这个问题:“沧海桑田,留下的精华,才是灵魂的天堂”。作者用排比段落的形式,从金钱、自由、自然、艺术四个方面阐述了灵魂的天堂的特点应该是一种清凉和纯净。语言自然流畅,感情细腻。
(指导老师:佴宏)
人生的珍宝
0401班闵黎
人生,短暂、疼痛,不可逆转。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一些事,恰如玉盘中的珍珠,我们将它们视为人生的珍宝。这些经历是我们短暂人生流星闪耀且辉煌夺目的一笔,我们珍惜它们。但不同的人对人生的珍宝有不同的看法。
慵懒的人把享乐看作他人生的珍宝;勤奋的人把时间看作他人生的珍宝;处于疾病中的人把健康看作他人生的珍宝;处于贫穷中的人把财富看作他人生中的珍宝;富有的人把普世济灾看作他人生的珍宝……
每个人的处境不同,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价值取向也不同,我不想否认任何一种人生的珍宝,我也不能自作清高,蔑视金钱的存在。我害怕他人投来异样的眼光,因为我并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阔论之后我还得跟上生活的车轮。只是人生只有一次,就像一堆木柴,等待点燃的机会,让短暂人生的价值在燃烧时瞬间膨胀。潮湿的木柴不会燃烧,发霉的木柴燃烧时气味熏人,只有真正干净、干燥的木柴燃烧时才会有光明的辉光,才会放出温暖的热量。人除了物质生活外,是不是应该寻找一片心灵的净土来审视自己,思考生活,而不盲从?人是不是应该重温历史,感受那些失落的文化元素,重新回望一下历史走过的路?人是不是应该放下职场上的生存角逐,用思想感情来思考如何参与生活、升华生命?如果我说我们守望着精神,守望着生活,那我愿意做一个守望者,把精神、生活、情感作为我守望的麦田,作为人生的珍宝。我不想等待年老时嗟叹心伤,我不想在眼泪中回望人生,我不想在追忆时后悔走过的路。
人要真正意识到什么是人生的珍宝,用一个清晰的头脑认识什么是自己该做的,希望得到的,然后珍惜这些人生的珍宝,切实为自己人生的珍宝创造一个全身心地投入的玉盘,以小草为露珠的养育而弯腰、微波为轻风的抚摸而泛起涟漪的感怀去珍惜生活,创造对自己、社会有价值的人生珍宝。
[点评]该生能在考场上以极短的时间写出这样层次清晰的文章的确不容易,从此文品也可看出该生的人品。在匆忙而焦灼的高三阶段,作者还能时时思考人生、规划人生,这也可能正是他“人生的珍宝”。
(指导老师:佴宏)
秋思
0601班郑文龙
秋月秋风秋花秋草,万物尽秋。
思乡思家思人思物,游子皆思。
秋天的洛阳城,在别人眼里是多么的美,秋高气爽,万物被洒成了金黄。而张籍的心思已随那瑟瑟的秋风,吹得很远很远……
太阳渐渐沉下,向山那边隐去了。太阳的余辉还是斜射在张籍的脸上,似母亲那温和的双手,抚摸着,轻柔而温暖。本已是全身泛黄的枯树,又被这余辉点缀得更耀眼,枯黄的叶子反射着那微弱的光,却晃痛了张籍的眼睛,他的双目湿润了。他想起了故乡家门前自己离家时老母亲亲手种下的那棵槐树,它如今也应该是高大粗壮了吧?母亲的期盼也更加深切了吧?
夜色袭来,余霞已被黑云遮住,天空露出了几点星辰。月将其皎洁的光铺遍了洛阳城。万物由刚才的金黄穿上了雪一样光亮的轻纱,却透出丝丝寒意。瑟瑟的秋风不停地摇晃着树枝,片片树叶落下,打着旋落地。张籍捡起树叶,又看看星空中的明月,那思乡之情,如一溪泉水,在这寂静的夜里,独自流淌着,激起多少浪花,只有他自己才明白。映着明月的清辉,一条溪流在这寂寞的深夜里,独自吟唱着自己的歌,缓缓地流着,流向那属于他的家乡。
夜已深了,张籍仍无法入睡,他拿着灯,轻铺信纸,提起笔,诉说着自己心中的百种愁情、千种思绪。
薄薄几页宣纸怎能容下他心中的思、他心中的恋?对母亲、对妻儿的话语,已经在这拆开又封好的信封中加了几次了,满满的一叠心事在信中,却搁不下说不尽这不断之愁、不绝之思。
事已过千年,张籍那夜绵绵不断的思乡愁情,如今我们细细读来,仍能体会得到其中的真情。那人那情那月那夜,已溶入诗中,久远地传承下来,铭刻在每个游子的心中。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恐复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点评]这是一篇将张籍的《秋思》改写为散文的习作。作者将诗作的诗情画意,写得充满静美幽香,让人读起来有一种伤痛的赏心悦目之美。在写作上作者借鉴了张晓风改写《枫桥夜泊》的手法,用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心理、情绪,使人物与环境协调得颇有《不朽的失眠》的意蕴美。
(指导老师:刘源)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0601班徐傲
有的人,或许把“和谐”看作口号,嗤之以鼻;有的人,或许把“和谐”视作万能,一味尊崇;有的人,甚至不明白“和谐”之意,装模作样,不懂装懂到:“和谐,唔,不错。”而我却认为,和谐,是要分开看待的。
和者,和睦也;谐者,谐调也。仰观人文,和谐是寺庙香火的氤氲,是丝竹管弦的绕梁天籁;是古稀老头嘴中吐出的烟雾,是晨练老太手中的铁剑、脚下的太极;是豆蔻的欢笑,弱冠的朝气,而立的坚定,不惑的沉稳;是子孙饶膝之乐,儿孙满堂之福。俯察自然,和谐是天空之湛蓝,森林之翠绿,溪水之清冽,草原之茫茫;是夕阳之灿烂,微风之轻柔,海洋之澎湃。这是人类心中至纯至美的世界,堪与极乐之土媲美。
当孔子以他过人的智慧缓缓吟出一句“和而不同”时,中华民族的文化基石和灵魂深处的一些品质便已被奠定了。泰山之沉稳透露着“和”,而其奇伟险峻又透露着“不同”;黄河的雄浑深沉透露着“和”,而波涛汹涌又透露着“不同”。在泰山脚下,黄河岸边成长的民族,也被和而不同的气息熏陶了几千年。
当仓颉在龟甲上刻下第一个方块字,当神农尝了第一棵野草,当伏羲氏画下八卦图的第一笔,中华的文化便开始了她的奔流,不断向世界发出她的荣光。阴阳两界、四象八卦、二十八星宿无不是中华民族的思想结晶。这本应在世界文化之林傲然独秀的绚烂文化,却渐渐在文化潮流中磨去了棱角以求所谓“和谐”。
当京剧评书观众日稀,当国人开始拿四大名著融入现代成分编成毫无价值的商业动画片毒害儿童,当我们摔碎了灿烂的祖国文化并捡起锋利的碎片刺向我们的民族,我扼腕,我哀号;当人们遗忘了“七夕”而铭记了2月14,当元宵再不见灯笼,当重阳不再登高,当端午不见龙舟,当中华文化在时间潮流中被稀释,当和而不同的气息日渐稀微,炎黄的子孙们,却仍无动于衷。仓颉沉默了,他的字早在当代人手中蜕去了脊骨;神农沉默了,他以生命之险换来的博大中医被只治表皮的抗生素取代了;伏羲沉默了,人们遗忘了他充满变数禅机的八卦而记住了肤浅的所谓“星座”。我沉默了,看着灿烂的文化逐渐淡去,我奋力伸出双手,却只是抓破了那最后的残影。哀哉,炎黄子孙!哀哉,中华文化!
我们的文化需要和谐,而和谐不是千篇一律,不是降格以苟同,而是取他山之石,攻自家之玉。只有文化的碰撞,才能升华思想。文化的千篇一律,只能换来一沟糊着油污、漂着泡沫的恶臭死水。
一棵树上不会有相同的树叶,它们却一样迎风招展;十指互不相同,但它们却同样灵巧无比;人与人各不相同,却正是不同的人造就了不同的文化,正是不同的文化碰撞开了人的思想。不同,也是和谐。
和而不同,留住中华文化的棱角,保留住中华文化的风韵,看那迷雾之中,一位本已模糊的婀娜身影,又重向我们走来。
[点评]作者将“和”与“和而不同”辩证结合于一体,借形象的思维将抽象的道理诠释得具体可感,融情于事理中,使文章感情真挚,内容充实。借此文可看到作者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淀和较坚实的文字功底。这是一篇沉稳而健力的少有的学生习作。
(指导老师:刘源)
0413班李梦玺
美,是红似火的江花,绿如蓝的江水;美,是“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洒脱;美,是“风吹古木晴天雨”的幽静;美,是“零落成泥碾作尘”的淡雅。
是那个南华山上长啸的文人吧,是那个洒脱于出世入世的奇人吧,是那个于幽幽竹林饮酒长醉的贤才吧。“邻家女有才色,未嫁而先死”,他“不识其父兄”,只知道一个如花生命逝去了,于是“径往而哭之,尽哀而还”。这一哭——只为年华的早逝,为人生的无常,为一个美丽美好生命的终结。因为对美丽的珍惜,这一哭,揭去了千古文人感伤却要强作坚强的外衣,这一哭,是千百年来最响亮最彻底最淋漓的文人对美丽发出的最多情的声音。文人——为美而生,好一个“其外坦荡而内淳至”的阮籍呀!
是那个叹“人生如梦”的迁客吧,是那个感“十年生死两茫茫”的词人吧,是那个“早声华发”的子瞻吧。虽仕途失意,但人生可以多彩,可以于东坡陇亩间耕种品茶,田间茅舍中饮酒忘情,“穿林打竹”中“吟啸且徐行”。美,在东坡之上,在茅舍之中,在竹林风起时的沙沙声中。只为美,他“竹杖芒鞋轻胜马”,只为美,他要“一蓑烟雨任平生”,好一个洒脱豁达的东坡呀!
还有一个住在香江畔的商人,早年自强不息,艰苦创业,在身拥亿万资产后“为善不问回报”。霍老以俭为美,出门仍坐公车自带水;霍老以善为美,行善多年至今捐献逾百亿。为了奥运的成功举办,为了中国人在世界上站得更高更直,他辛苦操劳。只为美,霍老“达则兼济天下”!
美是一种享受,与精神有关,与金钱无关;美是一种心灵的回报,与得有关,与失无关;美是一种满足,与欣慰有关,与贪婪无关。
只为美丽,收藏家可以耗尽钱财让艺术重生;只为美丽,阮籍可以放下“男儿有泪不轻弹”的坚强,失声痛哭;只为美丽,苏轼在平淡清苦中发现幸福人生;只为美丽,霍老不惜亿万资产,在疏财爱国中实现中国当代伟人的人格理想。
这是人间的真与善,没有虚伪与呆板,只有淡淡香气,千古流芳。
[点评]真正的“审美”是超功利的精神活动。应当说,作者对题目的理解与把握是准确的,对于地下挖出的大理石雕像,农夫、收藏家,心态截然不同,农夫,实惠,为得到利益;收藏家,审美,愿倾家荡产。文章里提到的阮籍、东坡、霍老尽管对美的追求不尽相同,但他们为美而生,为美洒脱,为美操劳的本质与收藏家暗合。还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巧妙地把人物的诗章、事迹串联在一起,增加了文章的色彩。
(指导老师:李猛)
花有魂
0413班戴鑫泽
大观园中,一身素白的林妹妹扛着花锄,提着香袋,缓缓而来,眼中泪盈凝腮上。置身花间,缤纷落蕊,林妹妹泪泻雨下。放下香袋,握着花锄,边拭泪,边吃力地集花、葬花。不远处,几小厮丫头暗暗嗤笑。
黛玉吟:“天尽头,何处是香丘?”宝玉恰闲游至此,听得黛玉之悲,不觉痴了。“满地落英皆有归所,何谓无处?”宝玉心中暗想。但听得出黛玉此时已是悲戚万分,宝玉也异常难受,不便上前软语相慰,只得没在暗处忍泪静听。
众小厮也在暗处,隔了几丛花树,不见了宝玉,宝玉听得他们谈论。
“花乃无命无情之物,林小姐人事不理,反倒葬起花来……”一小厮对此不屑。
“就是,偏偏人不管,管满地落花,竟洒泪遍地,真是个痴人啊!”一丫头附和道。
宝玉刚要言语,忽听黛玉又断断续续吟道:“今日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此刻,黛玉已是声泪俱下,哽咽难语。
宝玉心中如堵块垒,暗想:“林妹妹自幼丧母,寄居我家,后又亡父,孤苦无依,可怜悲苦至此。”
“花如女儿,乃天地万物之精华,女儿如花,女儿有情,难道花无情?花落,难道不是女儿凋零?葬花,难道不是香消玉殒的哀歌?”想到此处,宝玉也泪如雨下,语不能言。
忽又闻一小厮言语:“像林姑娘这样孱弱,也知道是难以长命的。听兴儿在尤氏母女前的打趣可见一斑。兴儿道:‘见到薛林二位,垂手而立,大气不敢出,倒不全是因为尊卑礼节,而是怕,怕气出暖了,把薛姑娘融化了,气出大了,把林姑娘吹倒了。’唉,‘他年葬侬’也有几分悲苦。”小厮言毕,余者笑了一番。
一丫头又道:“中秋赏月,林姑娘、妙玉等吟诗作对,林姑娘吟了一句‘冷月葬花魂’,我当时听到,也大纳闷,花哪有魂,花无非只养养眼、乐乐心情,实用的,结出果实食用。今儿这般,才知道冰雪聪明的林姑娘也不过是个大痴人!”其他小厮丫头纷纷同意。
此时宝玉已无意去反驳,他被“冷月葬花魂”给深深地震撼了,恰似晴天一个霹雳焦雷。宝玉喃喃自语:“难道那花不正是林妹妹吗?林妹妹要逝去了吗?”
忽然,宝玉急极犯病,发起狂来,又哭又笑:“花有魂,花有魂,何处是香丘……”语无伦次。
众小厮丫头吓了一跳,听得是宝玉的声音,忙循声前去服侍,心里皆道:“又多了个大痴人!”
[点评]“用形象说话”是不少高中生写文章欠缺的,作者能别出心裁用《红楼梦》中的“黛玉葬花”来表达主题显得难能可贵。林黛玉这个形象,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直以来存在着争议。作者准确地抓住大观园中,宝玉与众小厮对“黛玉葬花”的不同看法来着笔,在宝玉眼中黛玉“美玉无瑕”,而在众小厮的眼中黛玉则“风能吹倒”;黛玉葬花能让宝玉心灵震撼,而众小厮则嗤笑其为“痴人”,由此,一段凄美的故事,鲜明突出地表现了主题。作者文笔流畅,语言优美,对材料的运用既忠实于原著,又有虚构,实在难得。
(指导老师:李猛)
灵魂的天堂
0401班刘广
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多少凡夫俗子沉湎其中,沧海桑田,留下的精华,才是灵魂的天堂。
面对一尊大理石雕像,有人想到的是铜钱,可有人想到的是艺术,且甘愿为它倾家荡产。后者体现出的是人性的高点,在他心里,艺术是一片净土,只有在这片净土上,才能净化自己的灵魂,找到灵魂的天堂。
灵魂的天堂,是对金钱的蔑视,是对自由的向往。李白《将进酒》呼出了“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的最强音。在面对皇宫里的禁锢,使得他这只大鹏无法自由地翱翔时,他又喊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心声。他宁愿策一匹小白鹿寻访名山大川,去梦游天姥,去瞻仰蜀道之难,去赏庐山瀑布……成为一代诗仙不只需要满腹的诗才,更需要一种灵魂的高度。
灵魂的天堂,是对自然的爱。翻一翻那些尘封的书籍,整理那些被遗忘的角落,你是否还记得那山间明月江上清风,那春天亮丽绿影的蓬勃,那夏天惊魂雷声的震撼,那秋天丰饶果实的芳香,那冬天冰封雪飘的浪漫。想想城市,天空正被高楼大厦的神话挤压和分割,四季在隔热玻璃里变得暧昧不清。偶尔,我们站在阳台上,透过密密麻麻的防盗窗,听夏夜的虫唱。但这毕竟有一点用二胡拉贝多芬、在游泳池里远航的味道。我们灵魂的天堂,正离我们越来越远。或许,我们应该读一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随摩诘一起漫步,让自己的心变得明净而透明。
灵魂的天堂,也是艺术的不断追求。二胡有江南的特色,从二胡里可以看到桂林的青山绿水、海南的碧海银沙。不断地追求艺术的完美,给我们的灵魂一对飞向天堂的翅膀。看蒙娜丽莎的微笑,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给自己的心灵一种净化、一种提升。那些似从喜马拉雅之颠传来,起若蜻蜓点水,伏似蝴蝶穿花的艺术声音,会将人带入一个纯净的灵魂世界。
人需要一种灵魂的高度,而不是金钱和名利。只有在灵魂的天堂里,我们的灵魂才会变得清凉和纯净。
[点评]什么是灵魂的天堂?这可能是很多中学生无法理解的东西。但在这篇文章中,刘广同学深入浅出地给我们解答了这个问题:“沧海桑田,留下的精华,才是灵魂的天堂”。作者用排比段落的形式,从金钱、自由、自然、艺术四个方面阐述了灵魂的天堂的特点应该是一种清凉和纯净。语言自然流畅,感情细腻。
(指导老师:佴宏)
人生的珍宝
0401班闵黎
人生,短暂、疼痛,不可逆转。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一些事,恰如玉盘中的珍珠,我们将它们视为人生的珍宝。这些经历是我们短暂人生流星闪耀且辉煌夺目的一笔,我们珍惜它们。但不同的人对人生的珍宝有不同的看法。
慵懒的人把享乐看作他人生的珍宝;勤奋的人把时间看作他人生的珍宝;处于疾病中的人把健康看作他人生的珍宝;处于贫穷中的人把财富看作他人生中的珍宝;富有的人把普世济灾看作他人生的珍宝……
每个人的处境不同,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价值取向也不同,我不想否认任何一种人生的珍宝,我也不能自作清高,蔑视金钱的存在。我害怕他人投来异样的眼光,因为我并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阔论之后我还得跟上生活的车轮。只是人生只有一次,就像一堆木柴,等待点燃的机会,让短暂人生的价值在燃烧时瞬间膨胀。潮湿的木柴不会燃烧,发霉的木柴燃烧时气味熏人,只有真正干净、干燥的木柴燃烧时才会有光明的辉光,才会放出温暖的热量。人除了物质生活外,是不是应该寻找一片心灵的净土来审视自己,思考生活,而不盲从?人是不是应该重温历史,感受那些失落的文化元素,重新回望一下历史走过的路?人是不是应该放下职场上的生存角逐,用思想感情来思考如何参与生活、升华生命?如果我说我们守望着精神,守望着生活,那我愿意做一个守望者,把精神、生活、情感作为我守望的麦田,作为人生的珍宝。我不想等待年老时嗟叹心伤,我不想在眼泪中回望人生,我不想在追忆时后悔走过的路。
人要真正意识到什么是人生的珍宝,用一个清晰的头脑认识什么是自己该做的,希望得到的,然后珍惜这些人生的珍宝,切实为自己人生的珍宝创造一个全身心地投入的玉盘,以小草为露珠的养育而弯腰、微波为轻风的抚摸而泛起涟漪的感怀去珍惜生活,创造对自己、社会有价值的人生珍宝。
[点评]该生能在考场上以极短的时间写出这样层次清晰的文章的确不容易,从此文品也可看出该生的人品。在匆忙而焦灼的高三阶段,作者还能时时思考人生、规划人生,这也可能正是他“人生的珍宝”。
(指导老师:佴宏)
秋思
0601班郑文龙
秋月秋风秋花秋草,万物尽秋。
思乡思家思人思物,游子皆思。
秋天的洛阳城,在别人眼里是多么的美,秋高气爽,万物被洒成了金黄。而张籍的心思已随那瑟瑟的秋风,吹得很远很远……
太阳渐渐沉下,向山那边隐去了。太阳的余辉还是斜射在张籍的脸上,似母亲那温和的双手,抚摸着,轻柔而温暖。本已是全身泛黄的枯树,又被这余辉点缀得更耀眼,枯黄的叶子反射着那微弱的光,却晃痛了张籍的眼睛,他的双目湿润了。他想起了故乡家门前自己离家时老母亲亲手种下的那棵槐树,它如今也应该是高大粗壮了吧?母亲的期盼也更加深切了吧?
夜色袭来,余霞已被黑云遮住,天空露出了几点星辰。月将其皎洁的光铺遍了洛阳城。万物由刚才的金黄穿上了雪一样光亮的轻纱,却透出丝丝寒意。瑟瑟的秋风不停地摇晃着树枝,片片树叶落下,打着旋落地。张籍捡起树叶,又看看星空中的明月,那思乡之情,如一溪泉水,在这寂静的夜里,独自流淌着,激起多少浪花,只有他自己才明白。映着明月的清辉,一条溪流在这寂寞的深夜里,独自吟唱着自己的歌,缓缓地流着,流向那属于他的家乡。
夜已深了,张籍仍无法入睡,他拿着灯,轻铺信纸,提起笔,诉说着自己心中的百种愁情、千种思绪。
薄薄几页宣纸怎能容下他心中的思、他心中的恋?对母亲、对妻儿的话语,已经在这拆开又封好的信封中加了几次了,满满的一叠心事在信中,却搁不下说不尽这不断之愁、不绝之思。
事已过千年,张籍那夜绵绵不断的思乡愁情,如今我们细细读来,仍能体会得到其中的真情。那人那情那月那夜,已溶入诗中,久远地传承下来,铭刻在每个游子的心中。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恐复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点评]这是一篇将张籍的《秋思》改写为散文的习作。作者将诗作的诗情画意,写得充满静美幽香,让人读起来有一种伤痛的赏心悦目之美。在写作上作者借鉴了张晓风改写《枫桥夜泊》的手法,用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心理、情绪,使人物与环境协调得颇有《不朽的失眠》的意蕴美。
(指导老师:刘源)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0601班徐傲
有的人,或许把“和谐”看作口号,嗤之以鼻;有的人,或许把“和谐”视作万能,一味尊崇;有的人,甚至不明白“和谐”之意,装模作样,不懂装懂到:“和谐,唔,不错。”而我却认为,和谐,是要分开看待的。
和者,和睦也;谐者,谐调也。仰观人文,和谐是寺庙香火的氤氲,是丝竹管弦的绕梁天籁;是古稀老头嘴中吐出的烟雾,是晨练老太手中的铁剑、脚下的太极;是豆蔻的欢笑,弱冠的朝气,而立的坚定,不惑的沉稳;是子孙饶膝之乐,儿孙满堂之福。俯察自然,和谐是天空之湛蓝,森林之翠绿,溪水之清冽,草原之茫茫;是夕阳之灿烂,微风之轻柔,海洋之澎湃。这是人类心中至纯至美的世界,堪与极乐之土媲美。
当孔子以他过人的智慧缓缓吟出一句“和而不同”时,中华民族的文化基石和灵魂深处的一些品质便已被奠定了。泰山之沉稳透露着“和”,而其奇伟险峻又透露着“不同”;黄河的雄浑深沉透露着“和”,而波涛汹涌又透露着“不同”。在泰山脚下,黄河岸边成长的民族,也被和而不同的气息熏陶了几千年。
当仓颉在龟甲上刻下第一个方块字,当神农尝了第一棵野草,当伏羲氏画下八卦图的第一笔,中华的文化便开始了她的奔流,不断向世界发出她的荣光。阴阳两界、四象八卦、二十八星宿无不是中华民族的思想结晶。这本应在世界文化之林傲然独秀的绚烂文化,却渐渐在文化潮流中磨去了棱角以求所谓“和谐”。
当京剧评书观众日稀,当国人开始拿四大名著融入现代成分编成毫无价值的商业动画片毒害儿童,当我们摔碎了灿烂的祖国文化并捡起锋利的碎片刺向我们的民族,我扼腕,我哀号;当人们遗忘了“七夕”而铭记了2月14,当元宵再不见灯笼,当重阳不再登高,当端午不见龙舟,当中华文化在时间潮流中被稀释,当和而不同的气息日渐稀微,炎黄的子孙们,却仍无动于衷。仓颉沉默了,他的字早在当代人手中蜕去了脊骨;神农沉默了,他以生命之险换来的博大中医被只治表皮的抗生素取代了;伏羲沉默了,人们遗忘了他充满变数禅机的八卦而记住了肤浅的所谓“星座”。我沉默了,看着灿烂的文化逐渐淡去,我奋力伸出双手,却只是抓破了那最后的残影。哀哉,炎黄子孙!哀哉,中华文化!
我们的文化需要和谐,而和谐不是千篇一律,不是降格以苟同,而是取他山之石,攻自家之玉。只有文化的碰撞,才能升华思想。文化的千篇一律,只能换来一沟糊着油污、漂着泡沫的恶臭死水。
一棵树上不会有相同的树叶,它们却一样迎风招展;十指互不相同,但它们却同样灵巧无比;人与人各不相同,却正是不同的人造就了不同的文化,正是不同的文化碰撞开了人的思想。不同,也是和谐。
和而不同,留住中华文化的棱角,保留住中华文化的风韵,看那迷雾之中,一位本已模糊的婀娜身影,又重向我们走来。
[点评]作者将“和”与“和而不同”辩证结合于一体,借形象的思维将抽象的道理诠释得具体可感,融情于事理中,使文章感情真挚,内容充实。借此文可看到作者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淀和较坚实的文字功底。这是一篇沉稳而健力的少有的学生习作。
(指导老师: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