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晚期食管鳞癌新辅助放化疗联合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来源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thberthirs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新辅助放化疗联合手术治疗局部晚期食管鳞癌的临床疗效,并分析临床完全缓解率(cCR)与病理完全缓解率(pCR)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01-2013年局部晚期胸段食管鳞癌患者158例,全组均采用术前同期放化疗联合手术方式,化疗采用以铂类为基础化疗方案,放疗剂量为40 Gy,2. 0 Gy/次,5次/周。Kaplan-Meier法计算OS和DFS,Logrank法检验并单因素预后分析,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

结果

全组患者的pCR率为41. 1%。新辅助放化疗后44例cCR患者中32例(73% )达pCR, 114例非cCR患者中33例(28. 9% )达pCR (P= 0. 000)。cCR预测pCR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49. 2% 、87. 1%,阳性、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2. 7% 、71. 1%。3年总样本数为53例。全组3年OS、DFS分别为53. 9% 、48. 6% ,cCR的显著高于非cCR的(P = 0. 012、P = 0. 026),pCR的显著高于非pCR的(P=0.000、0.000)。多因素分析显示放化疗后病理反应和化疗方案是影响OS的因素。最常见≥3级急性不良反应为白细胞减少(34.2%)。

结论

新辅助放化疗联合手术治疗局部晚期食管鳞癌可获得较高pCR率且不良反应可耐受,放化疗后cCR率与pCR率、OS密切相关。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头部肿瘤在ExacTracX线图像引导系统下的摆位误差及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取10例行头部肿瘤放疗患者,应用头膜和框架固定,红外线标记摆位后采用EaeTrac X线图像引导系统拍摄双侧斜位交叉X线射野照片,并与计划的DRR进行配准,得到左右方向、上下方向、前后方向的平移误差和旋转误差。配对t检验两两方向间差异。结果10例患者左右方向、上下方向、前后方向的平移误差和旋转误差分别为(0.57±
目的探讨用切线野心脏最大距离(MHD)来预测左侧乳腺癌心脏照射剂量的可行性。方法以2010—2011年在我院行辅助性左胸壁切线野放疗的40例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每位受试对象用3D TPS计算MHD,全心脏、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左心室及心前区Dmean以及对侧乳腺组织厚度和胸骨至体表厚度。用曲线拟合方法分析MHD与上述各Dmean相关性,R2>0.8为可靠性非常好。结果40例患者中
目的评价标准切线野对腋窝Ⅰ、Ⅱ站淋巴结覆盖情况,分析调强计划处方剂量给予腋窝淋巴结时正常组织剂量。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左侧乳腺癌接受保乳手术、前哨淋巴结活检和全乳放疗。放疗计划以标准切线野为基础采用逆向调强方法优化。按照RTOG标准勾画Ⅰ、Ⅱ站腋窝淋巴结,以原始计划计算Ⅰ、Ⅱ站腋窝淋巴结靶区覆盖程度。每个患者设计全乳腋窝IMRT计划,CTV包括全乳和Ⅰ、Ⅱ站腋窝淋巴结。处方剂量均为50 Gy分25
目的采用4DCT技术研究胃癌术后辅助放疗中吻合口的分次内和分次间动度。方法前瞻性纳入8例经毕I式吻合胃癌根治术后行辅助放疗的局部晚期胃癌患者。在平静呼吸状态和控制残胃充盈条件下,进行疗前、疗中共4次4DCT扫描。以术后置入吻合钉为观察对象,评价吻合口在左右、前后、上下方向上分次内和分次间动度,并分析残胃体积变化与分次间动度的关系。组内差异行配对t检验,组间差异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吻合口分次内动度
目的分析乳腺癌保乳术后1~3个腋窝淋巴结阳性患者锁骨上淋巴结复发率(SCFR)及高危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1—2014年本院收治的保乳术+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乳腺癌患者,病理证实1~3个腋窝淋巴结阳性,无内乳和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256例均行全乳腺放疗,剂量46~50 Gy(2 Gy/次)或43.5 Gy(2.9 Gy/次),瘤床总剂量50~70 Gy。245例接受了辅助化疗,45例Her
目的初步观察局限期SCLC化放疗后HT的PCI对海马回区保护照射后的临床反应,并与IMRT、VMAT计划剂量分布进行比较。方法2014年4—6月,6例局限期SCLC化放疗后达CR患者1个月内脑核磁排除脑转移后接受保护海马回区HT的PCI。将CT定位图像与脑核磁图像进行融合,在融合图像上勾画出海马回,外扩3 mm边界形成减量区域。HT、IMRT、VMAT处方剂量均为95% PTV 25 Gy分10次
目的探讨二维电离室矩阵Matrixxenvlution在加速器虚拟楔形板测量中的应用。方法利用二维电离室矩阵及固体水测量西门子加速器的虚拟楔形角度与楔形因子以及不同虚拟楔形野二维面剂量分布,与TPS上生成相同条件下的剂量分布进行3 mm/3%标准γ分析,总结50次测量结果。结果虚拟楔形野15°和30°方向的γ通过率分别为(91.47±1.76)%、(92.99 ±1.54)%和(93. 27 ±
目的比较食管癌VMAT与静态IMRT的剂量学差异,探索VMAT的可行性。方法2011—2012年入组食管癌患者30例,颈段、胸下段各5例,胸上段、胸中段各10例。用医科达Oncentra 4.1计划系统分别设计单弧VMAT和IMRT计划,PTV处方剂量60 Gy分30次。用Delta 4进行剂量验证。配对t检验或Wilcoxon符号检验比较两组计划PTV、OAR受量、机器跳数及有效治疗时间。结果两
期刊
目的探讨年龄≤35岁IB—ⅡA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生存情况及术后放疗对卵巢功能影响。方法对2000—2011年本院收治的186例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并根据期别进行配平选取同期年龄>35岁宫颈癌患者186例作为对照。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法检验和单因素预后分析,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年龄≤35岁组中非鳞状细胞癌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P=0.000),而肿瘤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