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强调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首先需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结构特点。调查显示,中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存在着学段、性别、班级、个体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必须开展针对性的施教,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创新教育有一个很好的原则叫:“因学定教”,强调适合学生发展的就是好办法,就非常高明,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推广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的因学定教的实践模式就非常有必要。那么,什么是“因学定教”?怎样才能因学定教,因学而导,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呢? “因学定教” 教学模式是一种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不断增强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主的教学方法。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 以学定标 即以学生的实际水平,实际需求来确定教学目标
1.1 根据学生实际水平来确定教学目标
教材的使用有一定的广泛性,有的是全国使用的,有的是地区使用的,而学生对教材了解和掌握程度不仅有地区性差别,就同一学校同一班级也有优劣之分。我们确定的教学目标,对优等生来说可能轻而易举,对差等生来说却是望而却步,以致厌学弃学。与其让优等生吃不饱,不如给他提高要求让他学得多一点儿,与其让差等生望而生畏,不如给他降低要求,激发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不拘泥于教材,应根据学生实际水平适当调整。
根据学生实际需求来确定教学目标。
学生学习的知识应该是建立在学生的个体差异基础之上的有利于广泛的学生群体接受,有利于人的培养,而有利于人的个性发展的知识。更应该是对学生终身有用的知识,有利于学生终身成就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知识,也即“因用施教”。而今天的新课程,从课程的划分上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或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这一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灵活性、实用性。它不但满足了不同地方,不同人群对教育的要求,也给“因学定教”的教育思想史搭建了有利的平台,利于学校对各种创新人才的培养。
1.2 以学定路即以学生的学习思路来确定教师的教学思路。设计教路是习惯备课模式。我认为教师应首先考虑学生的学路,精心研究学生的学路。只要把学生放在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做到学路优先就不难。学路优先原则意味着教师的根本作用在于“导”而不在于“教”。教师如何导取决于学生如何学。
我认为“先学后教”思想,其实质并不意味着教于学的先后顺序排列,它是对创新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的改革和创新,是一种“扬弃”。也是新课程条件下,师生角色观转变的具体体现,新课程观旨在打破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模式。先教中的“先”字,其含义应该是更多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希望学生在学习中要先入为主,主动探究。而后教中的“后”字则更是对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绝对权威的弱化,它更多的是强调教师要转变角色,走下讲台,以合作者,促进者的身份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来,打破以往老师教,学生学,老师主动,学生被动的“僵死”的教学模式,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个性的发展。
1.3 以学定法即以学生学会将来离开老师也能自学的方法来确定教师的教法。
课堂教学要重视学法渗透。如果没有在知识积累的同时获得一定的学习方法,教学就不会成为发展性的智力活动。把这些学习方法渗透到学生的学习行动中。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学法指导。每个人都以它特有的方式方法去认识事物,每个学生都会有她特有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把这些学习方法作为学习的起点,通过不断加强指导,就能锤炼出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是这样做的:
(一)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自学习惯
首先,大力宣传倡导自学。向学生讲解阅读自学的重要意义,介绍自学经验,强调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对获取知识,增强能力,提高成绩的巨大作用。让学生在思想上高度中重视阅读、自学,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实践和自学环节,让他们产生自学的愿望。然后指导学生通过粗读,了解全课或全章大体结构,学生在老师提出问题的指导下细读教材,掌握重点、难点、关键点,精读提出问题。
其次,选者适当的阅读自学方法,使学生要自学、会自学 。遵循学生自学与教师讲授紧密联系的原则,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自学时,应根据课本知识和学生自学能力的实际水平,选择简便易行,灵活多样的自学方法,让学生做起来难度不大而有趣,费时不多而收获不小。在活动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独立探索新知,最大限度的为学生创造读书思考,动手操作,独立探索新知的时间和空间,不轻易铺垫,不轻易讲解,不轻易暗示,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去领悟,发现新知。只有在学生感到“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时候,教师才给予适时、适度的讲解,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只有这样,学生就才乐于自学,精于自学。
再次。指导学生自学进行阅读自学成果总结。在学生阅读自学后,教师应及时总结经验,扩大自学影响。
(二)从能力上培养,引导学生质疑、求异的学习方法。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切发明创造都源于问题的发现,成于问题的解决,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是这样做的:
1 鼓励学生联想、生疑。
学生通过自学学习的过程开始发现问题有了联想萌芽,并且从教材中发掘出有一定思考价值的知识内容,教师将其转化为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探求的欲望和动机,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勤思、善问的学习习惯。学会提出问题,鼓励发现问题,强化创新意识。然后教师在帮助学生科学的设计出问题。注意问题之间要有梯度,人们认识问题往往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有表象到本质,有已知到未知,因而问题要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地去思维,去想象,去创造。
2 帮助学生大胆求异。
教学过程中注重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有些问题不一定只有一个答案,有的问题会有几种结论,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大胆质疑,对不同的结论,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放手让学生自由争论,也可以参与辩论,活跃课堂,提高思辩能力,动用各种思维方式,克服思维定势,创造出新办法,新概念。求异思维实质上是一种创新思维,是从各个层面寻求答案的思维过程。在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求异思维训练,是学生思维在“发散 –聚合”多次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过程中,产生不拘一格的独创性。
3 引导学生归纳、整理。
教学法最终的落脚点是对问题的解决。在实际操作中注意让学生阐明思维过程,讲出思路,对于学生回答问题的不全面、不深刻不准确的地方,或由教师补充完整 ,或由其他学生补充完整,务求问题的彻底解决,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升华,通过引导思考加深对问题的层层理解,再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和规律,重视思维过程,使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
我们把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因学定教实践模式贯彻到教学中去,确实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即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增强教师的课堂创新能力,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交往能力,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我们还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完善,推广。
创新教育有一个很好的原则叫:“因学定教”,强调适合学生发展的就是好办法,就非常高明,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推广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的因学定教的实践模式就非常有必要。那么,什么是“因学定教”?怎样才能因学定教,因学而导,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呢? “因学定教” 教学模式是一种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不断增强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主的教学方法。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 以学定标 即以学生的实际水平,实际需求来确定教学目标
1.1 根据学生实际水平来确定教学目标
教材的使用有一定的广泛性,有的是全国使用的,有的是地区使用的,而学生对教材了解和掌握程度不仅有地区性差别,就同一学校同一班级也有优劣之分。我们确定的教学目标,对优等生来说可能轻而易举,对差等生来说却是望而却步,以致厌学弃学。与其让优等生吃不饱,不如给他提高要求让他学得多一点儿,与其让差等生望而生畏,不如给他降低要求,激发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不拘泥于教材,应根据学生实际水平适当调整。
根据学生实际需求来确定教学目标。
学生学习的知识应该是建立在学生的个体差异基础之上的有利于广泛的学生群体接受,有利于人的培养,而有利于人的个性发展的知识。更应该是对学生终身有用的知识,有利于学生终身成就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知识,也即“因用施教”。而今天的新课程,从课程的划分上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或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这一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灵活性、实用性。它不但满足了不同地方,不同人群对教育的要求,也给“因学定教”的教育思想史搭建了有利的平台,利于学校对各种创新人才的培养。
1.2 以学定路即以学生的学习思路来确定教师的教学思路。设计教路是习惯备课模式。我认为教师应首先考虑学生的学路,精心研究学生的学路。只要把学生放在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做到学路优先就不难。学路优先原则意味着教师的根本作用在于“导”而不在于“教”。教师如何导取决于学生如何学。
我认为“先学后教”思想,其实质并不意味着教于学的先后顺序排列,它是对创新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的改革和创新,是一种“扬弃”。也是新课程条件下,师生角色观转变的具体体现,新课程观旨在打破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模式。先教中的“先”字,其含义应该是更多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希望学生在学习中要先入为主,主动探究。而后教中的“后”字则更是对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绝对权威的弱化,它更多的是强调教师要转变角色,走下讲台,以合作者,促进者的身份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来,打破以往老师教,学生学,老师主动,学生被动的“僵死”的教学模式,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个性的发展。
1.3 以学定法即以学生学会将来离开老师也能自学的方法来确定教师的教法。
课堂教学要重视学法渗透。如果没有在知识积累的同时获得一定的学习方法,教学就不会成为发展性的智力活动。把这些学习方法渗透到学生的学习行动中。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学法指导。每个人都以它特有的方式方法去认识事物,每个学生都会有她特有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把这些学习方法作为学习的起点,通过不断加强指导,就能锤炼出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是这样做的:
(一)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自学习惯
首先,大力宣传倡导自学。向学生讲解阅读自学的重要意义,介绍自学经验,强调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对获取知识,增强能力,提高成绩的巨大作用。让学生在思想上高度中重视阅读、自学,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实践和自学环节,让他们产生自学的愿望。然后指导学生通过粗读,了解全课或全章大体结构,学生在老师提出问题的指导下细读教材,掌握重点、难点、关键点,精读提出问题。
其次,选者适当的阅读自学方法,使学生要自学、会自学 。遵循学生自学与教师讲授紧密联系的原则,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自学时,应根据课本知识和学生自学能力的实际水平,选择简便易行,灵活多样的自学方法,让学生做起来难度不大而有趣,费时不多而收获不小。在活动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独立探索新知,最大限度的为学生创造读书思考,动手操作,独立探索新知的时间和空间,不轻易铺垫,不轻易讲解,不轻易暗示,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去领悟,发现新知。只有在学生感到“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时候,教师才给予适时、适度的讲解,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只有这样,学生就才乐于自学,精于自学。
再次。指导学生自学进行阅读自学成果总结。在学生阅读自学后,教师应及时总结经验,扩大自学影响。
(二)从能力上培养,引导学生质疑、求异的学习方法。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切发明创造都源于问题的发现,成于问题的解决,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是这样做的:
1 鼓励学生联想、生疑。
学生通过自学学习的过程开始发现问题有了联想萌芽,并且从教材中发掘出有一定思考价值的知识内容,教师将其转化为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探求的欲望和动机,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勤思、善问的学习习惯。学会提出问题,鼓励发现问题,强化创新意识。然后教师在帮助学生科学的设计出问题。注意问题之间要有梯度,人们认识问题往往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有表象到本质,有已知到未知,因而问题要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地去思维,去想象,去创造。
2 帮助学生大胆求异。
教学过程中注重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有些问题不一定只有一个答案,有的问题会有几种结论,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大胆质疑,对不同的结论,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放手让学生自由争论,也可以参与辩论,活跃课堂,提高思辩能力,动用各种思维方式,克服思维定势,创造出新办法,新概念。求异思维实质上是一种创新思维,是从各个层面寻求答案的思维过程。在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求异思维训练,是学生思维在“发散 –聚合”多次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过程中,产生不拘一格的独创性。
3 引导学生归纳、整理。
教学法最终的落脚点是对问题的解决。在实际操作中注意让学生阐明思维过程,讲出思路,对于学生回答问题的不全面、不深刻不准确的地方,或由教师补充完整 ,或由其他学生补充完整,务求问题的彻底解决,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升华,通过引导思考加深对问题的层层理解,再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和规律,重视思维过程,使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
我们把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因学定教实践模式贯彻到教学中去,确实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即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增强教师的课堂创新能力,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交往能力,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我们还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完善,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