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育在国家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在我国的现行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是提供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因此,开展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刻不容缓。随着我国发展战略的变化,“工匠精神”不仅获得了普遍认同,更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核心关键。为此,将“工匠精神”的培养有机地融合在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中,不仅有助于提升我国高职院校在校生的职业素质,而且有助于提高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鉴于此,在论述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和思政教育关系的基础上,调查我国高职院校师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情况,发现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工匠精神”的融入问题,论证“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路径,为我国高职院校思政从业人员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 键 词] “工匠精神”;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2-0136-02
现代教育认为,进行高质量的教学,不仅需要技术技能,还需要道德能力来实现有价值的目标。对此,朱莉·鲁本在她的关于“从18世纪到20世纪中叶道德教育边缘化的研究”中,观察到部分学校作为一个整体,没有共同的道德教育基础,也没有共同的对人类繁荣的认识。她的结论认为,只有为道德教育和培养良知寻求一个共同的、普遍的基础,才能在提供普遍的道德知识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功。[1]
“工匠精神”代表生产者不断专注打磨自己产品的一种极致追求,对自己的产品永远保持敬畏,任何时候,任何境遇始终会坚守岗位的敬业精神、追求极致的品质精神、消费者至上的诚信意识。[2]而对“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坚守,在青年时期就应开始培养,让“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在青年学生的心中萌芽、生根、成长。因此,“工匠精神”的培育离不开学校的教育和引导。
一、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和思政教育的关系论述
“职业”是社会上最稳定的要素,它们保持并继承了传统,并起着“抵抗威胁稳定和和平发展的粗暴力量的中心”的作用。长期以来,“职业”既不能与消費者主导的自由市场相适应,也不能与计划和控制经济的官僚体系相提并论,取而代之的是“工匠精神”。[3]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工匠精神”的兴起始于中世纪的行会,它成为许多欧洲城市熟练工作的组织原则。行会在诸如货物质量或学徒制以及晋升为熟练工匠等方面控制手工。在这种情况下,行会保持公共利益(产品的永久性和可靠性),但同时又为其成员创造了舒适的工作条件和良好的收入。在现代,取代行会的专业组织仍然在管理高度重要的社会商品(例如管辖权或卫生)方面发挥着强大的作用。[4]
今天的“工匠精神”已成为一个非常突出的概念,尤其是在高职院校提供的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融入,不仅是对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有效补充,而且通过思政教育,反哺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强调了专业人员对满足个人和公众需求的取向。在这种逻辑中,工匠们遵循理想的专业水平,会为了自己的满意而做好工作,从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5]从最基本的意义上讲,“工匠精神”是一套制度,允许职业成员在控制自己的工作的同时谋生。因此,对于现代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而言,“工匠精神”的融入,确保了高职院校学生价值观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并为他们提供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高职院校“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现状调查
在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在某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中进行了一项研究。假设误差率为4%,置信区间为95%,估计所需样本量为1200名学生。根据预期的60%的跟进率,至少应要求700名学生参加。如果跟进程度比预期的高,则达到了所需的学生人数。该高职院校的医学专业和机电专业总共1431名学生,其中,有750名学生(52%)参加了这项研究。此外,随机选择了医学专业和机电专业的50名教职员工参加了本次研究。
研究采用了在线问卷调查的方式,将问卷以微信的方式发送给所有参与者。在首次提出调查要求后,向所有参与者发送了2封提醒信息(相隔1周)。将收集的数据输入Microsoft Excel 2019中,通过统计方法评估了从调查中获得的数据。使用SPSS 16.0统计数据包程序评估的数据进行了因素分析,并将所问的问题简化为三个因素。确定的因素总方差为61.53%。根据调查的情况,结果显示:
第一,在本次调查中,93.44%的学生和80%的教职员工,对“工匠精神”有正确的认知,能够明确说出“工匠精神”的内涵,并且能够将“工匠精神”与为个人和社会提供服务的光荣目标联系在一起。这表明了该校已经在思政教育工作中,有意识地融入了“工匠精神”,并在学生和教职员工中获得了普遍认同。
第二,尽管在“工匠精神”意识认知上,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学生和教职员工较为明确,但在实践中,依然暴露了高职院校“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一些问题。在本次调查中,有80.43%的教职员工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对“工匠精神”“专业知识”以及“思政教育”采取了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没有为学生创设更多的机会和条件;85.34%的学生在调查中表示对现有教育方法感到“厌倦”并且对思政学习的兴趣不高。这说明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大部分的教职员工没有找到正确的教育方式,教学方法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基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第三,影响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主要因素集中在教学理念滞后和专业教师缺乏上。在对学生的调查中,79.4%的学生表示没有在课堂教学中感受到教师在积极地融入“工匠精神”;88.6%的学生表示在教学中,教师更加注重对理论的宣讲,没有体现出“工匠精神”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在对教职员工的调查中,发现教师年龄两极分化严重,特别是在思政教育相关的教職员工中,70%的教职员工年龄偏大;对教职员工的学历和职称进行调查,结果显示,69%的思政教育相关教职员工学历较低,本科以上学历仅有2人,占教师队伍的4.35%,并且大部分教职员工职称不高,处于学校边缘化环境中,导致了这些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教师队伍素质明显偏低。
三、高职院校“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实现路径
我国经济和生产系统的升级,使职业教育渐成主流教育模式之一,但仍然遇到一些问题,包括在全球范围内,随着技术的日益普及,信息和通信系统的重要性日益提高以及国家人口的变化。因此,我国职业教育与世界的对接上,面临着诸多挑战。为应对这些变化,为解决从教育到就业的过渡所带来的问题做出建设性贡献,并确保下一代具备技能满足经济需求,将“工匠精神”铭刻于高职学生的“DNA”内是十分有必要的。为此,必须在保持现有对“工匠精神”正确认知的基础上,解决教学方式落后和专业教师缺乏等问题。结合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和思政教育的关系,具体实现路径如图1所示。
自我调节是“工匠精神”的组成部分,在自我层面上,“工匠精神”的作用比通常想象的要重要。在我国,“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和实践的重要方面,“工匠精神”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明确的组成部分。因此营造一个促进自我调节发展的环境非常重要。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可以赋予学生自主权以进行自我调节,鼓励他们在职业义务与可以促进个人健康并防止职业倦怠的决策之间取得平衡。
传统高职院校教育在学生的“专业”和“道德”方面的培养之间,缺乏明确的区分,“工匠精神”和道德之间的界线也没有明确划定。为此,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实践智慧”,通过辨别要问的最有用问题和运用最有效的技巧来实现预期的目标,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必须培养学生辨别能做什么和该做什么的能力。这是一种发展性的道德实践,以实现高职毕业生有道德的行动和有道德的生活。柏拉图认为,在个人发展的初期,教育有时是道德的极为重要的代名词。柏拉图认为完成学业还不够,他还强调了道德培养在教育中的作用,甚至提供了有关如何进行教育的见解。这使他的道德教育观念对当代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特别有用。[6]就此而言,通过这个过程,那些在青年时代错过了正确的模仿和习惯的学生可以在以后的生活中发展它。以高职院校医学专业为例,从医学道德的观点来看,学生的“道德”培养和医学的内在目标有关,例如预防和治愈,减轻疼痛和残疾或帮助患者忍受疾病。然后,职业精神与美德伦理相联系,后者强调了达到医学目的必不可少的性格特征。在这些前提下,“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医学专业学生的道德的延伸。
四、结语
综上所述,技术不仅是工具和事物,有效的“工匠精神”能够内化职业教育中的专业原则,从而使职业教育学生能够更加专业地行事。“工匠精神”当中的专业、专一、实践、精益求精、社会责任、技术传承等内涵,会反哺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
参考文献:
[1]郑新瑜.移动互联时代赣南地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方法创新机制研究[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0(11):49-50.
[2]钱靓.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融入实践教学路径研究:以“计量计价实训”为例[J].职业技术,2020,19(12):61-65.
[3]孙晓玲.创新思维指引下的思政课实践探究:以“寻匠悟道”系列活动为例[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6):28-32.
[4]杜晓光.工匠精神视角下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教育与职业,2020(22):109-112.
[5]焦佩玉.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工作模式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
33(21):107-108.
[6]王翰华,陈云,赵海军,等.高职院校中药学专业实验教学课程思政初探:以中药制剂检验技术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20, 38(21):27-28.
◎编辑 郭小琴
[关 键 词] “工匠精神”;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2-0136-02
现代教育认为,进行高质量的教学,不仅需要技术技能,还需要道德能力来实现有价值的目标。对此,朱莉·鲁本在她的关于“从18世纪到20世纪中叶道德教育边缘化的研究”中,观察到部分学校作为一个整体,没有共同的道德教育基础,也没有共同的对人类繁荣的认识。她的结论认为,只有为道德教育和培养良知寻求一个共同的、普遍的基础,才能在提供普遍的道德知识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功。[1]
“工匠精神”代表生产者不断专注打磨自己产品的一种极致追求,对自己的产品永远保持敬畏,任何时候,任何境遇始终会坚守岗位的敬业精神、追求极致的品质精神、消费者至上的诚信意识。[2]而对“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坚守,在青年时期就应开始培养,让“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在青年学生的心中萌芽、生根、成长。因此,“工匠精神”的培育离不开学校的教育和引导。
一、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和思政教育的关系论述
“职业”是社会上最稳定的要素,它们保持并继承了传统,并起着“抵抗威胁稳定和和平发展的粗暴力量的中心”的作用。长期以来,“职业”既不能与消費者主导的自由市场相适应,也不能与计划和控制经济的官僚体系相提并论,取而代之的是“工匠精神”。[3]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工匠精神”的兴起始于中世纪的行会,它成为许多欧洲城市熟练工作的组织原则。行会在诸如货物质量或学徒制以及晋升为熟练工匠等方面控制手工。在这种情况下,行会保持公共利益(产品的永久性和可靠性),但同时又为其成员创造了舒适的工作条件和良好的收入。在现代,取代行会的专业组织仍然在管理高度重要的社会商品(例如管辖权或卫生)方面发挥着强大的作用。[4]
今天的“工匠精神”已成为一个非常突出的概念,尤其是在高职院校提供的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融入,不仅是对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有效补充,而且通过思政教育,反哺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强调了专业人员对满足个人和公众需求的取向。在这种逻辑中,工匠们遵循理想的专业水平,会为了自己的满意而做好工作,从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5]从最基本的意义上讲,“工匠精神”是一套制度,允许职业成员在控制自己的工作的同时谋生。因此,对于现代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而言,“工匠精神”的融入,确保了高职院校学生价值观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并为他们提供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高职院校“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现状调查
在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在某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中进行了一项研究。假设误差率为4%,置信区间为95%,估计所需样本量为1200名学生。根据预期的60%的跟进率,至少应要求700名学生参加。如果跟进程度比预期的高,则达到了所需的学生人数。该高职院校的医学专业和机电专业总共1431名学生,其中,有750名学生(52%)参加了这项研究。此外,随机选择了医学专业和机电专业的50名教职员工参加了本次研究。
研究采用了在线问卷调查的方式,将问卷以微信的方式发送给所有参与者。在首次提出调查要求后,向所有参与者发送了2封提醒信息(相隔1周)。将收集的数据输入Microsoft Excel 2019中,通过统计方法评估了从调查中获得的数据。使用SPSS 16.0统计数据包程序评估的数据进行了因素分析,并将所问的问题简化为三个因素。确定的因素总方差为61.53%。根据调查的情况,结果显示:
第一,在本次调查中,93.44%的学生和80%的教职员工,对“工匠精神”有正确的认知,能够明确说出“工匠精神”的内涵,并且能够将“工匠精神”与为个人和社会提供服务的光荣目标联系在一起。这表明了该校已经在思政教育工作中,有意识地融入了“工匠精神”,并在学生和教职员工中获得了普遍认同。
第二,尽管在“工匠精神”意识认知上,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学生和教职员工较为明确,但在实践中,依然暴露了高职院校“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一些问题。在本次调查中,有80.43%的教职员工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对“工匠精神”“专业知识”以及“思政教育”采取了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没有为学生创设更多的机会和条件;85.34%的学生在调查中表示对现有教育方法感到“厌倦”并且对思政学习的兴趣不高。这说明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大部分的教职员工没有找到正确的教育方式,教学方法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基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第三,影响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主要因素集中在教学理念滞后和专业教师缺乏上。在对学生的调查中,79.4%的学生表示没有在课堂教学中感受到教师在积极地融入“工匠精神”;88.6%的学生表示在教学中,教师更加注重对理论的宣讲,没有体现出“工匠精神”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在对教职员工的调查中,发现教师年龄两极分化严重,特别是在思政教育相关的教職员工中,70%的教职员工年龄偏大;对教职员工的学历和职称进行调查,结果显示,69%的思政教育相关教职员工学历较低,本科以上学历仅有2人,占教师队伍的4.35%,并且大部分教职员工职称不高,处于学校边缘化环境中,导致了这些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教师队伍素质明显偏低。
三、高职院校“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实现路径
我国经济和生产系统的升级,使职业教育渐成主流教育模式之一,但仍然遇到一些问题,包括在全球范围内,随着技术的日益普及,信息和通信系统的重要性日益提高以及国家人口的变化。因此,我国职业教育与世界的对接上,面临着诸多挑战。为应对这些变化,为解决从教育到就业的过渡所带来的问题做出建设性贡献,并确保下一代具备技能满足经济需求,将“工匠精神”铭刻于高职学生的“DNA”内是十分有必要的。为此,必须在保持现有对“工匠精神”正确认知的基础上,解决教学方式落后和专业教师缺乏等问题。结合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和思政教育的关系,具体实现路径如图1所示。
自我调节是“工匠精神”的组成部分,在自我层面上,“工匠精神”的作用比通常想象的要重要。在我国,“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和实践的重要方面,“工匠精神”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明确的组成部分。因此营造一个促进自我调节发展的环境非常重要。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可以赋予学生自主权以进行自我调节,鼓励他们在职业义务与可以促进个人健康并防止职业倦怠的决策之间取得平衡。
传统高职院校教育在学生的“专业”和“道德”方面的培养之间,缺乏明确的区分,“工匠精神”和道德之间的界线也没有明确划定。为此,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实践智慧”,通过辨别要问的最有用问题和运用最有效的技巧来实现预期的目标,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必须培养学生辨别能做什么和该做什么的能力。这是一种发展性的道德实践,以实现高职毕业生有道德的行动和有道德的生活。柏拉图认为,在个人发展的初期,教育有时是道德的极为重要的代名词。柏拉图认为完成学业还不够,他还强调了道德培养在教育中的作用,甚至提供了有关如何进行教育的见解。这使他的道德教育观念对当代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特别有用。[6]就此而言,通过这个过程,那些在青年时代错过了正确的模仿和习惯的学生可以在以后的生活中发展它。以高职院校医学专业为例,从医学道德的观点来看,学生的“道德”培养和医学的内在目标有关,例如预防和治愈,减轻疼痛和残疾或帮助患者忍受疾病。然后,职业精神与美德伦理相联系,后者强调了达到医学目的必不可少的性格特征。在这些前提下,“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医学专业学生的道德的延伸。
四、结语
综上所述,技术不仅是工具和事物,有效的“工匠精神”能够内化职业教育中的专业原则,从而使职业教育学生能够更加专业地行事。“工匠精神”当中的专业、专一、实践、精益求精、社会责任、技术传承等内涵,会反哺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
参考文献:
[1]郑新瑜.移动互联时代赣南地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方法创新机制研究[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0(11):49-50.
[2]钱靓.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融入实践教学路径研究:以“计量计价实训”为例[J].职业技术,2020,19(12):61-65.
[3]孙晓玲.创新思维指引下的思政课实践探究:以“寻匠悟道”系列活动为例[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6):28-32.
[4]杜晓光.工匠精神视角下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教育与职业,2020(22):109-112.
[5]焦佩玉.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工作模式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
33(21):107-108.
[6]王翰华,陈云,赵海军,等.高职院校中药学专业实验教学课程思政初探:以中药制剂检验技术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20, 38(21):27-28.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