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以京剧《对花枪》为具体文本,结合当时的思想文化背景来分析《对花枪》中“姜桂芝”这一女性形象的自我觉醒与反叛意识,进而再谈艺术创作与现实的关系这一古老的美学问题。
关键词:《对花枪》;姜桂芝;女性形象
中图分类号:J04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24-0041-02
一、艺术形象对时代面貌的再现
隋末时期是历史上有名的一个动乱时期,在隋炀帝的暴政下,百姓举步维艰,饿殍遍地是常见之事,罗艺在进京赶考途中因饥饿倒在路边,被姜桂芝一家收留,故事得以开始。因为情义,姜桂芝一家收留了罗艺,也是因为情义,姜桂芝在罗艺出走之后四十年不离不弃,除了情义,在姜桂芝身上体现的还有“夫为妻纲”的儒家道德标准。在《中国女性史》一书中,作者单独地拿出来了一小节来论述班昭的《女诫》一书,作者提出中国的女性除了“贞节”是大,在《女诫》中提出的另一个观念是女性还要“唯丈夫是大”,班昭在《女诫》中所提出的思想观念可以说影响了后来两千年中国的女性观,比如,她提出的女性要“以弱为美”,“事夫如事天”,其目的都是让女子更好地侍奉丈夫,这一点在京剧《对花枪》中得到了体现。在罗艺与姜桂芝拜堂成亲后,罗艺要再次进京考取功名,但此时姜桂芝已经怀有身孕,此时的唱词如下。
罗艺:实难舍,难舍你有孕之身风雨渡,月下烛前行影孤。
姜桂枝: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朝朝暮暮?
罗艺:难为你贤德妻要面面相顾,想到此心酸楚举步踌躇。
姜桂枝:好男儿理应当驰骋疆场,大丈夫更应当志在四方。岂能恋家图安享?岂能卿卿我我儿女情长?我要你题名在金榜上;我要你披红挂彩状元郎;我要你列庙堂出将入相;我要你光宗耀祖、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美名扬。肺腑之言你铭记莫忘,抖精神气轩昂你莫彷徨!
姜桂芝虽难舍丈夫,但因从小所受到的女德教育,她仍旧支持丈夫罗艺进京赶考。战乱爆发,姜桂芝与罗艺失去联系四十年,四十年的颠沛流离,姜桂芝苦守闺房,这是传统社会要求女性所具有的“贞操精神”。
二、艺术形象对传统形象的反叛
《对花枪》剧本的前半部分中姜桂芝的形象与中国传统社会对女性形象的要求是严丝合缝的。在姜桂芝的那个年代,女性没有社会地位可言,即使是在民间,儒家文化中的“夫为妻纲”也非常严格。但在京剧《对花枪》中,姜桂芝这一女性形象却被塑造成了一个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女性,在和罗艺结婚的情节中,姜桂芝的形象就和历史史实有所背离,中国古代的女子在婚嫁上是没有主动权的,男欢女爱、你侬我侬的画面只能够在艺术作品中才能够看到,比如《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何在女性婚嫁权受压迫的年代我们依旧能够看到两情相悦的爱情故事?对此我们或许可以借鉴莫德尔在《文学中的色情动机》一书中所提出的观点,阿尔伯特·莫德尔认为,文学中的色情动机源于作者内心被压抑的性意识,这种潜在的、被压抑的性意识得以在不受拘束的文学世界中释放出来。除了被压抑的性意识,莫德尔还谈到其他被压抑和不被满足的欲望,他认为正是因为人的欲望在现实世界不断受挫,因此才创造出“艺术世界”来进行自我满足。
姜桂芝的形象与传统女性形象不相符的事实正可以用来说明当时女性社会地位的低下,正是因为传统女性形象的不自由,才有了京剧《对花枪》中姜桂芝这一女性形象的自由,那么剧中姜桂芝的自由来自哪里?故事最后,姜桂芝一气之下冲上瓦岗山,可以说,这是她自由的最大表现。姜桂芝在丈夫罗艺抛弃自己后,并没有像传统的女性一样对命运和丈夫屈服,而是勇敢地站了出来捍卫自己的权利,甚至在和罗艺这一男性形象的对比中,在道德层面,姜桂芝是处在罗艺之上的,这是对当时男权社会的一个反叛,女性拥有了制动力量,掌握了话语权,这在今天看来其仍旧是独立女性的精神代表。
三、艺术对现实的作用
在解读京剧《对花枪》的文本时,本文从姜桂芝这一女性身上简要分析了艺术对现实生活的还原以及艺术对现实、对传统的反叛,目的是引出最后一个话题:艺术对现实生活的作用是什么?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一书中提出了艺术的两个功能:一是再现现实生活,二是说明生活。对于第一个观点,本文不再加以解释,有趣的是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与艺术相比,现实生活才是真正值得人们歌颂的,这也是大部分人误解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贬低艺术的原因之一,他认为:“科学和艺术(诗)是开始研究生活的人的hand—buch(寓意为教科书),其作用是准备我们去读原始材料,然后偶尔供查考之用。”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论述“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时候并不是在有意贬低艺术,他认为与艺术相比,现实世界才是更加值得我们研究和注意的,这避免了唯心主义者对艺术世界过分专注而忽略现实意义所带来的谬误。
车尔尼雪夫斯基对“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论述颇有一些后来的实证主义者的论调,在文章最后,他再次为自己的观点作出如下解释:“科学并不自以为高于现实,这并不是科学的耻辱,艺术也不应自以为高于现实,这并不会屈辱艺术。科学并不羞于宣称,它的目的是理解和说明现实,然后应用它的说明造福于人,让艺术也不羞于承认,它的目的是在人没有机会享受现实所给予的完全的美感的快乐时,尽力去再现这个珍贵的现实作为补偿,并且去说明它以造福于人吧。”车尔尼雪夫斯基在此处的总结为艺术的功能做了一番证明,他认为艺术通过再现一个不同于现实的世界,让人们发现生活中那些不被注意的美,或者去让人们思考无法完全享受生活的美感的原因。由此看来,艺术的作用应该是让人类思索如何更好地生活,所以《对花枪》姜桂芝这一女性形象的反叛带给我们更多的应该是思索,即女性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不自由时,应该如何面对和解决这种不自由的困境。无论如何,艺术永远服务于“人”这一永恒不变的主体,人类从伊甸园出逃之后,就一直在追索自由的路上,而艺术是追求自由的一种路径。
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从来不是割裂的,它们两个也不存在谁低谁高的关系,艺术是超脱于现实的,但这种超脱却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现实生活,我们不可能脱离现实生活去谈艺术,而现实生活也不能没有艺术作品的调剂,正如京剧《对花枪》的作用一样,“姜桂芝”这一人物形象的存在不仅是对隋唐时期的社会风貌、思想文化的展现,它同样提醒我们对女性力量的正视,同时也为女性提供大胆追求幸福生活的勇气和信念。
参考文献:
[1](俄)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M].周扬,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邓书杰.中国历史大事详解——隋唐[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
[3](日)山川丽.中国女性史[M].高大伦,范勇,译.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
[4](美)阿尔伯特·莫德尔.文学中的色情动机[M].刘文荣,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权瑞芳,女,山东艺术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艺术美学。
关键词:《对花枪》;姜桂芝;女性形象
中图分类号:J04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24-0041-02
一、艺术形象对时代面貌的再现
隋末时期是历史上有名的一个动乱时期,在隋炀帝的暴政下,百姓举步维艰,饿殍遍地是常见之事,罗艺在进京赶考途中因饥饿倒在路边,被姜桂芝一家收留,故事得以开始。因为情义,姜桂芝一家收留了罗艺,也是因为情义,姜桂芝在罗艺出走之后四十年不离不弃,除了情义,在姜桂芝身上体现的还有“夫为妻纲”的儒家道德标准。在《中国女性史》一书中,作者单独地拿出来了一小节来论述班昭的《女诫》一书,作者提出中国的女性除了“贞节”是大,在《女诫》中提出的另一个观念是女性还要“唯丈夫是大”,班昭在《女诫》中所提出的思想观念可以说影响了后来两千年中国的女性观,比如,她提出的女性要“以弱为美”,“事夫如事天”,其目的都是让女子更好地侍奉丈夫,这一点在京剧《对花枪》中得到了体现。在罗艺与姜桂芝拜堂成亲后,罗艺要再次进京考取功名,但此时姜桂芝已经怀有身孕,此时的唱词如下。
罗艺:实难舍,难舍你有孕之身风雨渡,月下烛前行影孤。
姜桂枝: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朝朝暮暮?
罗艺:难为你贤德妻要面面相顾,想到此心酸楚举步踌躇。
姜桂枝:好男儿理应当驰骋疆场,大丈夫更应当志在四方。岂能恋家图安享?岂能卿卿我我儿女情长?我要你题名在金榜上;我要你披红挂彩状元郎;我要你列庙堂出将入相;我要你光宗耀祖、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美名扬。肺腑之言你铭记莫忘,抖精神气轩昂你莫彷徨!
姜桂芝虽难舍丈夫,但因从小所受到的女德教育,她仍旧支持丈夫罗艺进京赶考。战乱爆发,姜桂芝与罗艺失去联系四十年,四十年的颠沛流离,姜桂芝苦守闺房,这是传统社会要求女性所具有的“贞操精神”。
二、艺术形象对传统形象的反叛
《对花枪》剧本的前半部分中姜桂芝的形象与中国传统社会对女性形象的要求是严丝合缝的。在姜桂芝的那个年代,女性没有社会地位可言,即使是在民间,儒家文化中的“夫为妻纲”也非常严格。但在京剧《对花枪》中,姜桂芝这一女性形象却被塑造成了一个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女性,在和罗艺结婚的情节中,姜桂芝的形象就和历史史实有所背离,中国古代的女子在婚嫁上是没有主动权的,男欢女爱、你侬我侬的画面只能够在艺术作品中才能够看到,比如《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何在女性婚嫁权受压迫的年代我们依旧能够看到两情相悦的爱情故事?对此我们或许可以借鉴莫德尔在《文学中的色情动机》一书中所提出的观点,阿尔伯特·莫德尔认为,文学中的色情动机源于作者内心被压抑的性意识,这种潜在的、被压抑的性意识得以在不受拘束的文学世界中释放出来。除了被压抑的性意识,莫德尔还谈到其他被压抑和不被满足的欲望,他认为正是因为人的欲望在现实世界不断受挫,因此才创造出“艺术世界”来进行自我满足。
姜桂芝的形象与传统女性形象不相符的事实正可以用来说明当时女性社会地位的低下,正是因为传统女性形象的不自由,才有了京剧《对花枪》中姜桂芝这一女性形象的自由,那么剧中姜桂芝的自由来自哪里?故事最后,姜桂芝一气之下冲上瓦岗山,可以说,这是她自由的最大表现。姜桂芝在丈夫罗艺抛弃自己后,并没有像传统的女性一样对命运和丈夫屈服,而是勇敢地站了出来捍卫自己的权利,甚至在和罗艺这一男性形象的对比中,在道德层面,姜桂芝是处在罗艺之上的,这是对当时男权社会的一个反叛,女性拥有了制动力量,掌握了话语权,这在今天看来其仍旧是独立女性的精神代表。
三、艺术对现实的作用
在解读京剧《对花枪》的文本时,本文从姜桂芝这一女性身上简要分析了艺术对现实生活的还原以及艺术对现实、对传统的反叛,目的是引出最后一个话题:艺术对现实生活的作用是什么?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一书中提出了艺术的两个功能:一是再现现实生活,二是说明生活。对于第一个观点,本文不再加以解释,有趣的是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与艺术相比,现实生活才是真正值得人们歌颂的,这也是大部分人误解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贬低艺术的原因之一,他认为:“科学和艺术(诗)是开始研究生活的人的hand—buch(寓意为教科书),其作用是准备我们去读原始材料,然后偶尔供查考之用。”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论述“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时候并不是在有意贬低艺术,他认为与艺术相比,现实世界才是更加值得我们研究和注意的,这避免了唯心主义者对艺术世界过分专注而忽略现实意义所带来的谬误。
车尔尼雪夫斯基对“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论述颇有一些后来的实证主义者的论调,在文章最后,他再次为自己的观点作出如下解释:“科学并不自以为高于现实,这并不是科学的耻辱,艺术也不应自以为高于现实,这并不会屈辱艺术。科学并不羞于宣称,它的目的是理解和说明现实,然后应用它的说明造福于人,让艺术也不羞于承认,它的目的是在人没有机会享受现实所给予的完全的美感的快乐时,尽力去再现这个珍贵的现实作为补偿,并且去说明它以造福于人吧。”车尔尼雪夫斯基在此处的总结为艺术的功能做了一番证明,他认为艺术通过再现一个不同于现实的世界,让人们发现生活中那些不被注意的美,或者去让人们思考无法完全享受生活的美感的原因。由此看来,艺术的作用应该是让人类思索如何更好地生活,所以《对花枪》姜桂芝这一女性形象的反叛带给我们更多的应该是思索,即女性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不自由时,应该如何面对和解决这种不自由的困境。无论如何,艺术永远服务于“人”这一永恒不变的主体,人类从伊甸园出逃之后,就一直在追索自由的路上,而艺术是追求自由的一种路径。
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从来不是割裂的,它们两个也不存在谁低谁高的关系,艺术是超脱于现实的,但这种超脱却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现实生活,我们不可能脱离现实生活去谈艺术,而现实生活也不能没有艺术作品的调剂,正如京剧《对花枪》的作用一样,“姜桂芝”这一人物形象的存在不仅是对隋唐时期的社会风貌、思想文化的展现,它同样提醒我们对女性力量的正视,同时也为女性提供大胆追求幸福生活的勇气和信念。
参考文献:
[1](俄)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M].周扬,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邓书杰.中国历史大事详解——隋唐[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
[3](日)山川丽.中国女性史[M].高大伦,范勇,译.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
[4](美)阿尔伯特·莫德尔.文学中的色情动机[M].刘文荣,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权瑞芳,女,山东艺术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艺术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