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细菌性枯萎(甘薯瘟)病原细菌的鉴定

来源 :植物保护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xuan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1959—1960年期间作者曾对广东信宜县的1个甘薯细菌性枯萎菌株,广州郊区的2个甘薯细菌性枯萎菌株和广西岑溪县的一个甘薯细菌性枯萎菌株进行了鉴定工作。根据这些菌株在形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特性、血清反应及致病性等方面的表现,作者认为它们是相同的,但和黄亮等在广西所报导的两种甘薯细菌性枯萎病菌及国外报导的能侵染甘薯或甘薯同一属植物的病原细菌不同,也和花生和番茄青枯病菌不同。因此作者认为它们是一种新的病原细菌,暂鉴定为 Pseudomonas batatae n.sp. During 1959-1960, the authors identified one sweetpotato bacterial wilt strain in Xinyi, Guangdong Province, two sweetpotato bacterial wilt strains in the suburbs of Guangzhou and one sweetpotato bacterial wilt strain in Cenxi County, Guangxi. According to the morphologic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serological response and pathogenicity of these strains, the authors think they are the same. However, two strains of Fusarium oxysporum f. The reported pathogenic bacteria that can infect the same genus of sweet potato or sweet potato are also different from peanut and tomato bacterial wilt. Therefore, the authors consider them to be a new pathogenic bacteria temporarily identified as Pseudomonas batatae n.sp.
其他文献
上海市贫困居民中 ,灾难性支出家庭占 2 6 .7% ,高费用病例家庭占 5 .7%。高费用家庭的疾病经济负担极为严重 ,社会对他们的救助也远不能满足其需要。高费用病例所患的疾病主
日本松干蚧是我国松树的毁灭性害虫。它具有一定的毒素、个体小、繁殖快、隐蔽性强,防治难度大。近年来用生物防治取得了一 Japan pine scale is a devastating pest of pi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其中大量的物理概念和规律,都是经过实验总结出来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尽可能地做好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
白叶枯病(Xanthomonas oryzae)和条斑病(Xanthomonas oryzicola)是水稻上的两种重要细菌病害。这两种细菌性病害都可以由稻种传播。稻种非但可以带菌,并且可以传病。为了防
通过1983年3月至6月,分别在重庆市巴县白市驿,合川县沙溪乡进行的水稻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交配习性和田间应用性诱剂治螟的试验,初步明确了其越冬代雌雄性比为
虽然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年学习物理的经验,他们物理学习还任重道远。新学年开始的第一节课,对他们意义重大。如果简单进行上一个学期期末试卷讲评,或者直接开展新课学习,对
目的 为了向卫生行政部门制订区域卫生规划提供床位测算方法。方法 采用普查调查方法对山东省所有市地进行相关调查 ,数据采取借用和自研公式进行测算。结果 到 2 0 0 5年
害虫防治经过了一段曲折的历史,四十年代之前是用各种防治方法的配合,四十年代时有了DDT,以后又出现了有机磷及氨基甲酸酯等各种农药,它们防治害虫的效果极其突出,以致于在
近来在成人和胚胎干细胞培养方面的成绩,增加了这些细胞应用于神经退化性疾病和癌症等疾病治疗的希望。 用饲养细胞培养干细胞或用细胞因子处理细胞对于维持干细胞的未分化
为害栽培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lbosch.,f.hueichingensis Hsiao)的孢囊线虫,经形态和生物学特性的观察,以及在地黄与大豆间的交互接种试验,鉴定为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