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戏台里戏曲长

来源 :中华民居·重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jkang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飞檐翘脚、琉璃简瓦的古戏台还保留在禹王宫里,某个恍惚之间,你仿佛依然能看见穿着大红装的戏子,在台上来来回回的身影,以及那些坐在两厢侧楼包房里看戏的达官贵人们……
  禹王宫坐落在双江镇北街,坐西面东,是双江古建筑群中最宏伟的建筑之一。
  禹王宫的大门,原为一排峡石作坊、青砖砌成的高大牌坊,上刻20台戏目,玲珑剔透,竖书“禹庙”二字,磁片镶嵌,宏丽壮观。经历了时间的淘洗,岁月的变迁,现在的禹王宫已经被改建为双江中心小学大门,牌坊亦被拆除。
  禹王宫,顾名思义,本为供奉禹王的庙宇,后随着双江商贸的繁荣,便成为双江对外贸易的湖广会馆。在成立湖广会馆时,因双江对外贸易多为“杨三泰”及“川源通”商号所经营,这建庙的经费自然就摊在杨氏的商号上。在整修和扩建中,“川源通”共耗资上万银元,除对正殿、戏台进行休憩外,还新建了戏台两厢的侧楼,类似当今戏院的楼厢包间,专供杨氏族人及宾客看戏之用。
  跨进大门,迎面为一排青瓦粉墙的老房子和一个花木馥郁的大院坝,转身回望,但见一座飞檐翘脚、琉璃简瓦的古戏台兀立眼帘,这便是禹王宫戏台。某个恍惚之间,你仿佛还能看见着大红装的戏子,带着装饰隆重的戏帽子在台上来来回回的身影,以及那些坐在两厢侧楼包房里看戏的达官贵人们。原戏台扣吊沿上镂刻有戏目24组,近100个戏曲人物塑像,个个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两道半圆形的“马门”上,“出将”、“入相”二匾彩绘金字,熠熠生辉。
  禹王正殿原塑有大禹坐像,殿前悬有双江杨氏“杨三泰”盐号所送的“二水安澜”、“楚蜀同源”两块横匾。“二水安澜”点出了夏禹治水的主题;“楚蜀同源”指出了双江杨氏根源楚地。现金的正殿已作双江小学的办公室。虽然眼下禹王宫的门楣、牌坊、匾额已荡然无存,但通过其保留下来的雄伟建筑结构及其许多遗存的细节,依然能让人领略到其当年的风韵和精妙。
  禹王宫的旁边便是关庙,现在已为双江小学幼儿园。关庙建于清初,光绪20年重建,座西南面东北,为木结构穿斗式与抬樑式相结合的悬山式顶建筑。山墙施八柱五穿,房屋进深一二间,皆为5米,施七架椽栿。整个关庙仅前后檐墙有所被损毁,其余大部分都保留了下来。
  撑拱镂空镏金,柱础,刻工细腻,雕琢精美。特别是檐下圆柱形撑拱得以保存至今还有一段颇为曲折的故事。听当地人讲,这些撑拱在之前被前人涂上了很厚的泥土,当地百姓以为它们就是普通的木头,只是见太脏就把它们清理干净了,结果却发现了瑰宝:撑拱上以透雕手法雕琢的古代戏曲人物和殿内雕刻精湛的鎏金彩绘如新的云托尤其珍贵。众人方知那些精美的雕刻是因为在泥土的掩护下,才得以在动乱的年代里保存下来。
  市井里的惠民宫
  撰文/拉雅
  惠民宫变得安静了下来,失去它原本的作用,却多了一份岁月洗礼后的厚重……
  戏台子上唱戏的人踉踉跄跄地走着台步,拉扯着大嗓子,戏台下有人抱着小孩,有人剥着花生米,有人摇晃着团扇目不转睛,看到尽兴之处起身拍掌叫好……这应该是几十年前的双江惠民宫了吧。
  踩着古老的青石板路寻迹而去,上下、西街交界处的斜坎地段就是惠民宫,石砌的拱门低调地矗立在街头。惠民宫始建于康熙五十九年(1770年),座西向东,为清代木结构悬山式建筑。呈四合院布局,保存有正殿、南北厢房,前房,下外砌石墙;门厅前下砌园形拱门,上筑石劵拱,由门厅上石梯15步进入院落,直达正厅。正殿为单檐歇山式抬梁穿斗混合式木结构古建筑,屋面小青瓦。南北厢房受地形影响不对称,南厢房临上西街,与正殿之间,有一转角房,转角房矮一檐与正殿形成错檐形状,之间夹一天井作为采光之用。整个惠民宫利用地形错落前底后高现状,设计巧妙,布局合理。
  现在的惠民宫已经完全没有了当年那番热闹的市井气息,戏台子没有了,菩萨雕像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居民。大部分都是留守的女人和儿童,孩子在惠民宫的坝子里跑来跑去,女人们坐在石台阶上一边缠着毛线团,一边拉着家常,她们说已经在这里居住了十多年了。只有大门上那把关公刀锁还在提醒着这里曾经的模样。
  我们一行人在惠民宫外徘徊了很久,街上有好奇的百姓凑过来聊天,从他们口中得知这里在之前还曾被用作粮仓。一座建筑,几番变更,但庆幸,它还是在这变更中保留了下来,至少那些一砖一瓦堆积起来的墙面还在,那些兽形雕花的撑拱和厚实的柱础还在,这些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