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课程中,无论是对欣赏、造型抑或设计等知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养成积极的情感态度都是美术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特别是欣赏单元内容,饱含优秀的人文资源,它们存于作品背后、显于大师身上,有的甚至具有划时代的人文精神创新内涵,营养极其丰富。美术教师应利用好这些资源,积极正确地引导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帮助他们建构科学的人文精神世界。而教师要达成对学生有效的人文精神教育的愿望,首要条件是教师自身要做崇尚人文精神的人或者说是时代的人文主义者,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加强知识积累,学会在哲学、历史、文学等学科中汲取人文营养,形成丰厚的人文精神底蕴。那么,美术教师如何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呢?
一、教师首先要向学生明确欣赏课主旨
人文精神是由优秀文化孕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品格。可以说欣赏教学中每一件优秀美术作品都是先进文化的载体、是人文精神的附体、是精神品格的写照,优秀作品的优秀更在于其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的殷实。教师应用人文思想统领欣赏课教学,告知学生美术欣赏课不仅仅是单纯地对美进行欣赏,学生应在了解美术表现形式发展、享受形式美感的同时,重视捕捉美术作品的核心价值,即作者及作者所代表的那个时代人文精神的发展与进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一部美术史就是一部人文精神的发展史。
二、教师要创设合适的课堂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情感体验状态
现代多媒体设备让美术教学尤其是欣赏课教学有了上佳的平台,教师在课堂情境的创设方面有了很大的发挥空间,而欣赏课教学要使学生在人文精神方面有更多的感悟,需要教师创设一种与之相适应的合适的课堂教学情境,这种情境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情境。我们在欣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或拉斐尔的《雅典学院》时,我们应该用图文、视频及语言生动描绘出“文艺复兴运动”这个社会发展背景,由此触及这个时代精神的发展和进步。这样学生对作品中人文精神的认识和理解就有了土壤和源泉,才能更好地感受到这些作品中与作品外的人性光芒。这种情境也应该是一种相对安静的体悟情境,因为欣赏课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沉浸其中,做到静心、入画,只有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的思想才能更好地穿透形式,指向内涵,产生更多的情感和精神的体悟。
三、要努力让学生学会用感性语言提炼作品人文精神
精神总是在表现形式的背后,它一般情况下是隐性的、弥散状的,需要师生共同去提炼和概括。教师要允许学生发散性思维,给他们尽可能多的感性语言表达机会。如在欣赏凡·高《星月夜》时,当学生自然而然或在教师的引导下认识到星、月的光芒即是生命的光芒,此时教师就要给学生情感语言发挥的机会:“生命如同宇宙中的行星一般,虽很渺小,但它是一个有光辉的生命体”“每个人都应该始终保持生命的光亮,直至生命结束”“在梦幻般的蓝色宇宙中,生命是如此的充满魅力”……学生这种基于情感体验的语言参与实则就是作品人文精神在自身脑海中的投射,这应是欣赏课架构学生人文精神世界的最主要途径。当然,教师在学生经历体验、获得感悟,进行精神思想概括的同时,亦要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如凡高一些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一定程度颓废的精神状态,又如法国风景画家洛朗的作品迁就了路易十四国王的“口味”多少丧失了自己的个性特征,再如一些西方的宫廷画家纯粹成为了国王与贵族的“绘画技师”。当学生学会了理性思考及批判,积极的人文精神世界也将获得确立。
四、教师亦要重视培养学生尊重多元文化、热爱与倡导本土文化的人文精神态度
文化学者于丹在央视《文明之旅》栏目《文化的差异与融合》节目中有这样一层意思表述:我们要尊重与包容国外的优秀文化,亦要倡导与坚持中国的本土文化。在美术课程学生会欣赏到古今中外的许多优秀美术作品,认识不同时期、不同国度的美术作品不一样的人文思想。对国外优秀的美术作品的人文价值与文化内涵要有一种尊重的态度,如西方人以人体为美的传统审美思想、在人物表现方面形重于意的想法。与此同时,我们应该倡导本位文化,尊重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结晶,肯定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髓,坚持民族的文化本色。如我们在欣赏徐悲鸿等近现代画家作品时,就要让学生充分感受画家在刻苦学习多元文化基础上立足本土、创新发展的艺术态度与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艺术(包括艺术家)这一最基本的人文态度。
五、教师要努力通过实践活动等多样方法提升学生对作品人文精神的认识水平
每一件优秀美术作品都是人文精神的附体。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引导学生对绘画、建筑、雕塑等优秀美术作品的赏析。在赏析过程中,教师要重视采用多样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获得更大更深的感知,不能囿于教材、囿于课堂,局限于听觉与视觉。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结合校园人文賞析教材作品,让他们在作品人文精神的提炼上与他们已熟悉且认同的校园人文精神作比较,找共性与不同;教师有时可以让美术欣赏变成专题讲座形式,如某名家专题作品赏析;教师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去艺术馆、展览会,与大师或其作品作一次近距离亲近;在欣赏现代建筑艺术时,教师可直接让学生到校园或者校园附近走走。美术欣赏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涵盖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各个领域,渗透了各门学科的知识,所以我们要通过实践活动等多样方法,让学生在更为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去欣赏美术作品,这样,学生才能获得更为真实的人文营养,提升对美术作品人文精神的认识水平。
在这里很有必要强调“两个正确”:教师要采用正确的方法指导和引导学生赏析,教师要努力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千万不能为学生兴趣而趣味,投学生不良所好。如果教师真用“某某画家这一幅画值多少钱,那幅画能卖多少钱”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就完全背离了美术这一人文学科的宗旨,这非但不能引起学生美感,更偏离了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的宗旨。艺术是圣洁的、纯粹的,它是艺术家精神的写照,是绝不可用金钱来衡量的。这样的教学与古人所言的“君子之学”相违,也不符合柏拉图《理想国》教育之愿景,更加不符合现代的人才培养观,如此必将导致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
(宜兴市丁蜀镇东坡中学)
一、教师首先要向学生明确欣赏课主旨
人文精神是由优秀文化孕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品格。可以说欣赏教学中每一件优秀美术作品都是先进文化的载体、是人文精神的附体、是精神品格的写照,优秀作品的优秀更在于其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的殷实。教师应用人文思想统领欣赏课教学,告知学生美术欣赏课不仅仅是单纯地对美进行欣赏,学生应在了解美术表现形式发展、享受形式美感的同时,重视捕捉美术作品的核心价值,即作者及作者所代表的那个时代人文精神的发展与进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一部美术史就是一部人文精神的发展史。
二、教师要创设合适的课堂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情感体验状态
现代多媒体设备让美术教学尤其是欣赏课教学有了上佳的平台,教师在课堂情境的创设方面有了很大的发挥空间,而欣赏课教学要使学生在人文精神方面有更多的感悟,需要教师创设一种与之相适应的合适的课堂教学情境,这种情境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情境。我们在欣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或拉斐尔的《雅典学院》时,我们应该用图文、视频及语言生动描绘出“文艺复兴运动”这个社会发展背景,由此触及这个时代精神的发展和进步。这样学生对作品中人文精神的认识和理解就有了土壤和源泉,才能更好地感受到这些作品中与作品外的人性光芒。这种情境也应该是一种相对安静的体悟情境,因为欣赏课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沉浸其中,做到静心、入画,只有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的思想才能更好地穿透形式,指向内涵,产生更多的情感和精神的体悟。
三、要努力让学生学会用感性语言提炼作品人文精神
精神总是在表现形式的背后,它一般情况下是隐性的、弥散状的,需要师生共同去提炼和概括。教师要允许学生发散性思维,给他们尽可能多的感性语言表达机会。如在欣赏凡·高《星月夜》时,当学生自然而然或在教师的引导下认识到星、月的光芒即是生命的光芒,此时教师就要给学生情感语言发挥的机会:“生命如同宇宙中的行星一般,虽很渺小,但它是一个有光辉的生命体”“每个人都应该始终保持生命的光亮,直至生命结束”“在梦幻般的蓝色宇宙中,生命是如此的充满魅力”……学生这种基于情感体验的语言参与实则就是作品人文精神在自身脑海中的投射,这应是欣赏课架构学生人文精神世界的最主要途径。当然,教师在学生经历体验、获得感悟,进行精神思想概括的同时,亦要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如凡高一些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一定程度颓废的精神状态,又如法国风景画家洛朗的作品迁就了路易十四国王的“口味”多少丧失了自己的个性特征,再如一些西方的宫廷画家纯粹成为了国王与贵族的“绘画技师”。当学生学会了理性思考及批判,积极的人文精神世界也将获得确立。
四、教师亦要重视培养学生尊重多元文化、热爱与倡导本土文化的人文精神态度
文化学者于丹在央视《文明之旅》栏目《文化的差异与融合》节目中有这样一层意思表述:我们要尊重与包容国外的优秀文化,亦要倡导与坚持中国的本土文化。在美术课程学生会欣赏到古今中外的许多优秀美术作品,认识不同时期、不同国度的美术作品不一样的人文思想。对国外优秀的美术作品的人文价值与文化内涵要有一种尊重的态度,如西方人以人体为美的传统审美思想、在人物表现方面形重于意的想法。与此同时,我们应该倡导本位文化,尊重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结晶,肯定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髓,坚持民族的文化本色。如我们在欣赏徐悲鸿等近现代画家作品时,就要让学生充分感受画家在刻苦学习多元文化基础上立足本土、创新发展的艺术态度与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艺术(包括艺术家)这一最基本的人文态度。
五、教师要努力通过实践活动等多样方法提升学生对作品人文精神的认识水平
每一件优秀美术作品都是人文精神的附体。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引导学生对绘画、建筑、雕塑等优秀美术作品的赏析。在赏析过程中,教师要重视采用多样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获得更大更深的感知,不能囿于教材、囿于课堂,局限于听觉与视觉。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结合校园人文賞析教材作品,让他们在作品人文精神的提炼上与他们已熟悉且认同的校园人文精神作比较,找共性与不同;教师有时可以让美术欣赏变成专题讲座形式,如某名家专题作品赏析;教师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去艺术馆、展览会,与大师或其作品作一次近距离亲近;在欣赏现代建筑艺术时,教师可直接让学生到校园或者校园附近走走。美术欣赏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涵盖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各个领域,渗透了各门学科的知识,所以我们要通过实践活动等多样方法,让学生在更为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去欣赏美术作品,这样,学生才能获得更为真实的人文营养,提升对美术作品人文精神的认识水平。
在这里很有必要强调“两个正确”:教师要采用正确的方法指导和引导学生赏析,教师要努力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千万不能为学生兴趣而趣味,投学生不良所好。如果教师真用“某某画家这一幅画值多少钱,那幅画能卖多少钱”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就完全背离了美术这一人文学科的宗旨,这非但不能引起学生美感,更偏离了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的宗旨。艺术是圣洁的、纯粹的,它是艺术家精神的写照,是绝不可用金钱来衡量的。这样的教学与古人所言的“君子之学”相违,也不符合柏拉图《理想国》教育之愿景,更加不符合现代的人才培养观,如此必将导致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
(宜兴市丁蜀镇东坡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