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的前世今生

来源 :莫愁·时代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eg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薯有很多叫法,山芋、地瓜、白薯等等说的都是它,而且各地都认为自己的叫法正宗,由此看出红薯分布太广,太受欢迎了。天南地北都拿它不当外人,北方黑土地,西北黄土高坡,南方红土壤,沿海滩涂,都是它的家乡。
  红薯易种,好长,产量高,是人们喜欢的农作物。
  仲春时节,将育好的红薯秧子剪成五寸长短,插入翻松的土地里,浇上“落根水”,过些天秧子就生根了。此后,在红薯藤长到一尺多长的时候松松根除除草,或在天旱时浇浇水,剩下的就等着收获了。
  从前粮食常常青黄不接,隔年粮吃没了,新茬尚在地里,这即是困扰多年的“春荒”。若此时自家地窖里藏有几担红薯,肯定心里不慌。何况红薯秧子栽下去,藤蔓很快就能爬满地面,嫩叶便可以掐来充饥了。
  红薯对孩子而言更是意义独特。那时候乡下孩子一般是吃完早饭上学去,放学回家吃中饭,真饿。放学路上瞅四下无人,哧溜一下钻到人家地里刨个红薯,洗都来不及就囫囵生吃,吃得满嘴生津。秋冬放牛,小伙伴会挖个土坑烧捆稻草然后塞几个红薯煨熟,吃起来童趣盎然。
  收红薯无疑是秋天里的开心事。刚刚从土里刨出来的红薯,堆在地头晒太阳,一座座小山似的,看着心里就很有富足感,红薯藤晒干了则可以做家畜过冬饲料。人们把刨出来的红薯挑回家,会挑选一些藏进红薯窖里。红薯水分多,不耐冻,搁进薯窖才可安然过冬。薯窖一般挖在自家房屋旁边的山坡上,把红薯一层一层地在地窖里码整齐后,再用砖块、泥浆将窖口封堵严实,既保温,又可防止老鼠偷食。
  老家的主妇们善于将红薯切成片或丝做成各种小吃。在阳光灿烂的早晨,各家将蒸熟的红薯放进木盆用杵捣成糜状,再搁到木模具中刮平,取下来后放到篾垫上晾在太阳下晒干,然后做成各种形状的薯片,吃起来甜软香糯。这是红薯小吃的诸多做法之一,曰“刮薯片”,场景很是壮观。
  当然,红薯的主要功劳是对以前人们粮食不足的补充,搭配少量大米煮红薯稀饭的吃法较为普遍。红薯吃多了有些灼胃、涨肚子,所以老家人吃红薯稀饭必定佐以腌辣椒,堪称绝配。
  现在人已不需要拿红薯当主食,红薯成了调节胃口或改变饮食结构的小确幸,据说还是健康食品,可预防癌症。
  红薯易种植,食用时老少咸宜,饥荒时救人无数。这么说,红薯仿佛很土著,其实不然,它是个地道的“外来户”。
  有记载显示,明代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僑居菲律宾的华侨陈振龙,在吕宋岛看到漫山遍野的红薯,很想引种到故乡福建,但菲律宾殖民者西班牙人奇货可居,禁止出口中国。陈振龙就用红薯藤编了个小框子带了回来,种在家乡后,当年就收获了“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蜜枣”的薯果儿。适逢那些年福建闹饥荒,陈振龙就将红薯推荐给福建巡抚金学曾,金学曾大喜,晓谕全省推广,继而在江浙两湖扩散,又很快在四川普及……外来户很快被当成亲密无间的土著,是红薯之幸,又何尝不是国人之幸呢?
  编辑 家英宏 xjjyh_326@163.com
其他文献
在航天领域做科研很辛苦,來自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八五一一研究所(以下简称8511所)的韩婷婷却甘之如饴。作为航天科研战线的90后女设计师,韩婷婷肩负国家级项目,躬耕于集成电路的方寸之间。工作5年来,她一路打怪升级,在“卡脖子”的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结缘航天,执笔方寸之间  从东南大学射频与光电集成电路研究所毕业时,面对十余家企业抛来的橄榄枝,韩婷婷不为所动。无论是外企、民企的高薪岗位激励
期刊
遗失的包被送上门  1969年春节后下乡途中,小苏在镇江长途汽车站丢了一个灰色的人造革旅行包。包里面有换洗衣服、几本书、日记本以及母亲熬的一罐肉酱。买票时,人很多,她把旅行包放在几个知青的行李附近,挤着去排队,等拿到票回头去找旅行包时,那些行李都不在了。找了一圈也没有看到那些知青,小苏急哭了。  第二天下午,两个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的男知青拎着小苏的旅行包找上门来,其中一个叫亚平。原来昨天他们买好票上
期刊
2005年,日本京都的伊藤信吾接手父親的豆腐老店。他不满足于“三块豆腐100日元”的卖法,打破几十年做“标准豆腐”的传统,将豆腐造型进行了改良,并取了一个非常不像豆腐的名字:男前豆腐店,意即“男子气概豆腐店”(又译“美男子豆腐”)。了不起的豆腐  伊藤信吾从改变豆腐传统的四方形状着手,对豆腐的造型进行了改良,将豆腐放入瘦长型、水滴型或琵琶型的塑料容器里,做成了不同的形状。  软软的豆腐变成了男子汉
期刊
在俄罗斯留学我们的草原  牧马放羊,携手相伴,从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毕业后,敖木希勒和阿拉滕吉如格这对90后夫妻回到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当起了牧民。他们一改祖辈的传统畜牧方式,引进国外新品种、开拓全球新市场,在2000余亩的牧场上,书写着不一样的热血青春。留俄归国:大草原就是我们的家  28岁的敖木希勒从小在草原长大,2012年,他离开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家,前往呼和浩特市的内蒙古大学读书。  
期刊
连线采访苹果CEO库克  “年轻人应该如何找到一份热爱的工作?”2021年2月18日,22岁的网站UP主(网络流行词,指在视频网站、论坛等上传视频、音频文件的人)何世杰在连线苹果CEO蒂姆·库克时问道。库克引用苹果公司上一任CEO乔布斯的一句话作为回答:“当你找到自己的热情所在,你的心会告诉你,如果你还没有找到,那就应该继续寻找。”测评短视频  何世杰出生在山西太原,他的成长经历像是一张Z世代(欧
期刊
胡文谷精修中的宋徽宗  皇帝们时而眨眼,时而张嘴,甚至还调皮地摇头晃脑,不免让人有一种穿越的感觉。网络博主大谷Spitzer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修复出一段3分多钟的宋代皇帝视频,引起众多网友关注。AI与艺术的碰撞  大谷Spitzer本名胡文谷,从小爱好弹琴、画画、玩游戏,初中时就开始尝试制作游戏。大学时,胡文谷和同学一起从事游戏开发。很多人认为游戏开发很难,可在他看来这些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兵马俑 
期刊
黄翼  从普通游客到博物馆摄影师,黄翼常年奔波于各个博物馆,做观众的“眼睛”和“腿”。8年留下近50万张照片,他不仅让文物迸发出新的生命,讲述它的故事,还能让你足不出户就“云游”博物馆,欣赏文物的美,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记录分享文物之美  黄翼是湖北武汉人,在北京一家证券公司工作,业余爱好摄影。2012年,他带着相机和几个朋友来到陕西历史博物馆参观。步入展览现场,他就被这些巧夺天工的精美展品深
期刊
小亮在线下与粉丝互动  小亮是拥有一百余万粉丝的科普博主“无穷小亮”,也是《博物》杂志的副主编张辰亮。一个科普博主是怎么成为头部网红的?好奇少年  小亮是北京孩子,从小生活在大屯。那时家附近有工厂,周围大多是五六层的宿舍板楼,灰墙灰瓦的,没什么看头。他最喜欢去姥姥家玩。  姥姥家在十里堡,那里有火车道、菜地、河沟、芦苇。随便一个地方就是天然的舞台。这出戏没有导演,纯粹是大自然的安排,连演员也是即兴
期刊
“在夜里,所有的血都是黑的。”小说《灵魂兄弟》的英译名《夜晚血液都是黑的》取自书中第三章结尾的这句话。2021年6月,法国作家达维德·迪奥普的这部小说荣获2021年国际布克奖,这是法国作家首次获得该奖项。双重的文化敏感  1966年,迪奥普出生于法国巴黎。迪奥普的母亲是法国人,父亲是塞内加尔人,两人在巴黎的大学里相识,而后生下了迪奥普。但迪奥普的童年是在塞内加尔达喀尔度过的,直到学龄后回法国读书。
期刊
大卫·霍克尼作品  大卫·霍克尼被公认为英国最著名的画家、全世界最受欢迎的画家之一。他在绘画、摄影、设计等领域都取得很高的成就,对于当代艺术的发展有非常大的影响力。他是继卢西安·弗洛伊德之后,第二位被英国女王颁发“功绩勋章”的艺术家,也是作品价格最高的在世画家,其作品《艺术家肖像》于纽约佳士得拍卖会上以9031.25万美元成交。雨滴落到水坑里  “我希望生活是一直令人兴奋的,事实上我也得到了这样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