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薯有很多叫法,山芋、地瓜、白薯等等说的都是它,而且各地都认为自己的叫法正宗,由此看出红薯分布太广,太受欢迎了。天南地北都拿它不当外人,北方黑土地,西北黄土高坡,南方红土壤,沿海滩涂,都是它的家乡。
红薯易种,好长,产量高,是人们喜欢的农作物。
仲春时节,将育好的红薯秧子剪成五寸长短,插入翻松的土地里,浇上“落根水”,过些天秧子就生根了。此后,在红薯藤长到一尺多长的时候松松根除除草,或在天旱时浇浇水,剩下的就等着收获了。
从前粮食常常青黄不接,隔年粮吃没了,新茬尚在地里,这即是困扰多年的“春荒”。若此时自家地窖里藏有几担红薯,肯定心里不慌。何况红薯秧子栽下去,藤蔓很快就能爬满地面,嫩叶便可以掐来充饥了。
红薯对孩子而言更是意义独特。那时候乡下孩子一般是吃完早饭上学去,放学回家吃中饭,真饿。放学路上瞅四下无人,哧溜一下钻到人家地里刨个红薯,洗都来不及就囫囵生吃,吃得满嘴生津。秋冬放牛,小伙伴会挖个土坑烧捆稻草然后塞几个红薯煨熟,吃起来童趣盎然。
收红薯无疑是秋天里的开心事。刚刚从土里刨出来的红薯,堆在地头晒太阳,一座座小山似的,看着心里就很有富足感,红薯藤晒干了则可以做家畜过冬饲料。人们把刨出来的红薯挑回家,会挑选一些藏进红薯窖里。红薯水分多,不耐冻,搁进薯窖才可安然过冬。薯窖一般挖在自家房屋旁边的山坡上,把红薯一层一层地在地窖里码整齐后,再用砖块、泥浆将窖口封堵严实,既保温,又可防止老鼠偷食。
老家的主妇们善于将红薯切成片或丝做成各种小吃。在阳光灿烂的早晨,各家将蒸熟的红薯放进木盆用杵捣成糜状,再搁到木模具中刮平,取下来后放到篾垫上晾在太阳下晒干,然后做成各种形状的薯片,吃起来甜软香糯。这是红薯小吃的诸多做法之一,曰“刮薯片”,场景很是壮观。
当然,红薯的主要功劳是对以前人们粮食不足的补充,搭配少量大米煮红薯稀饭的吃法较为普遍。红薯吃多了有些灼胃、涨肚子,所以老家人吃红薯稀饭必定佐以腌辣椒,堪称绝配。
现在人已不需要拿红薯当主食,红薯成了调节胃口或改变饮食结构的小确幸,据说还是健康食品,可预防癌症。
红薯易种植,食用时老少咸宜,饥荒时救人无数。这么说,红薯仿佛很土著,其实不然,它是个地道的“外来户”。
有记载显示,明代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僑居菲律宾的华侨陈振龙,在吕宋岛看到漫山遍野的红薯,很想引种到故乡福建,但菲律宾殖民者西班牙人奇货可居,禁止出口中国。陈振龙就用红薯藤编了个小框子带了回来,种在家乡后,当年就收获了“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蜜枣”的薯果儿。适逢那些年福建闹饥荒,陈振龙就将红薯推荐给福建巡抚金学曾,金学曾大喜,晓谕全省推广,继而在江浙两湖扩散,又很快在四川普及……外来户很快被当成亲密无间的土著,是红薯之幸,又何尝不是国人之幸呢?
编辑 家英宏 xjjyh_326@163.com
红薯易种,好长,产量高,是人们喜欢的农作物。
仲春时节,将育好的红薯秧子剪成五寸长短,插入翻松的土地里,浇上“落根水”,过些天秧子就生根了。此后,在红薯藤长到一尺多长的时候松松根除除草,或在天旱时浇浇水,剩下的就等着收获了。
从前粮食常常青黄不接,隔年粮吃没了,新茬尚在地里,这即是困扰多年的“春荒”。若此时自家地窖里藏有几担红薯,肯定心里不慌。何况红薯秧子栽下去,藤蔓很快就能爬满地面,嫩叶便可以掐来充饥了。
红薯对孩子而言更是意义独特。那时候乡下孩子一般是吃完早饭上学去,放学回家吃中饭,真饿。放学路上瞅四下无人,哧溜一下钻到人家地里刨个红薯,洗都来不及就囫囵生吃,吃得满嘴生津。秋冬放牛,小伙伴会挖个土坑烧捆稻草然后塞几个红薯煨熟,吃起来童趣盎然。
收红薯无疑是秋天里的开心事。刚刚从土里刨出来的红薯,堆在地头晒太阳,一座座小山似的,看着心里就很有富足感,红薯藤晒干了则可以做家畜过冬饲料。人们把刨出来的红薯挑回家,会挑选一些藏进红薯窖里。红薯水分多,不耐冻,搁进薯窖才可安然过冬。薯窖一般挖在自家房屋旁边的山坡上,把红薯一层一层地在地窖里码整齐后,再用砖块、泥浆将窖口封堵严实,既保温,又可防止老鼠偷食。
老家的主妇们善于将红薯切成片或丝做成各种小吃。在阳光灿烂的早晨,各家将蒸熟的红薯放进木盆用杵捣成糜状,再搁到木模具中刮平,取下来后放到篾垫上晾在太阳下晒干,然后做成各种形状的薯片,吃起来甜软香糯。这是红薯小吃的诸多做法之一,曰“刮薯片”,场景很是壮观。
当然,红薯的主要功劳是对以前人们粮食不足的补充,搭配少量大米煮红薯稀饭的吃法较为普遍。红薯吃多了有些灼胃、涨肚子,所以老家人吃红薯稀饭必定佐以腌辣椒,堪称绝配。
现在人已不需要拿红薯当主食,红薯成了调节胃口或改变饮食结构的小确幸,据说还是健康食品,可预防癌症。
红薯易种植,食用时老少咸宜,饥荒时救人无数。这么说,红薯仿佛很土著,其实不然,它是个地道的“外来户”。
有记载显示,明代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僑居菲律宾的华侨陈振龙,在吕宋岛看到漫山遍野的红薯,很想引种到故乡福建,但菲律宾殖民者西班牙人奇货可居,禁止出口中国。陈振龙就用红薯藤编了个小框子带了回来,种在家乡后,当年就收获了“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蜜枣”的薯果儿。适逢那些年福建闹饥荒,陈振龙就将红薯推荐给福建巡抚金学曾,金学曾大喜,晓谕全省推广,继而在江浙两湖扩散,又很快在四川普及……外来户很快被当成亲密无间的土著,是红薯之幸,又何尝不是国人之幸呢?
编辑 家英宏 xjjyh_32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