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在资源日趋紧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形势下,国家针对林业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政策,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步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必须遵循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原则。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林业要加强保护,而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施行林业政策,林业政策对于一些迫害自然环境的行为起到了遏制作用,对林区资源保护具有指导性作用,极大地促进了生态文明的建设,有利于生态可持续发展。本文简单地概括了林业政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希望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
【关键词】:退耕还林政策 天然林保护政策 生态文明建设
从“十八大”以后,我国就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点内容,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是林业,保证农业健康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林业政策是国家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不仅对林业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也可以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林业政策通过协调解决林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引林业的发展方向、制止林业发展过程中的违法违纪行为来保证林业健康稳定发展。有的林业政策在其发展过程中已经作为国家的林业法律保存下来,在执行的过程中具有强制性,林业政策下的生态文明发展态势良好,可见林业政策对于生态文明发展的重要性。
一、林区当前的现状
(一)森林资源骤减,功能下降
为了发展地方经济,社会增多对森林资源的采伐,造成林区面积与数量在剧烈减少,林区生产力下降,森林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建设、改善生态环境、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根据调查得知,世界潜在的环境问题排名榜上,森林面积锐减排名第五,这个排名所反映的间接问题就是林区环境问题所带来的一系列危害。,森林的减少意味着林区调节气候的平衡能力降低,水土流失现象将会加剧,生物多样性也会减少,而事实上,土地荒漠化盐碱化、森林含氧量的减少、气候变暖、沙尘暴和大气污染的环境问题也与林区资源锐减关系密切。
(二)林区人口剧增,加重环境压力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林区的开发在逐步深入,居住范围向林区扩展,人口的快速增长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首要带来的环境压力就是不能遵循自然规律提供适合人类生存的空气,其次,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土地污染和土地沙漠化盐碱化也是加剧森林消失的关键,结合这些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来看,人类是一切问题的源头。人口的急剧增长使得林区在不断地被改造成人类的居住地,森林自身的防御免疫能力随之下降,带来的是树木病害的增加。
二、我国的林业政策
(一)林业政策概述
林业政策是国家和政党为保护森林资源,发展林业生产而制订的行动规范和准则。我国的林业政策集中反映在1981年3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保护森林、发展林业若干问题的决定》及《森林法》中,其主要内容是:明确山林归属权;严格控制森林采伐量,对森林采伐实行统一管理;对林业实行经济扶持政策;提倡木材综合利用与节约代用;大力推广植树造林。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我国的林业政策包括两个方面,即天然林资源保护政策和退耕还林政策。在2000年以后,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进入一个有规划的阶段,对于遏制生态环境恶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退耕还林政策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出发点,把工程建设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坡耕地退耕还林;二是宜林荒山荒地造林。
(二)林业政策的特点
林业政策具有连续性、稳定性和可调整性三大特点。林业政策的连续性是指从林业政策诞生的时候就说明生态建设出现问题,需要长时间坚持贯彻落实林业政策才能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林业政策的稳定性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林业方针政策不会出现大的变动;林业的可调整性是指林业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时期,国家可根据林业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和当地林业的实际情况对林业政策作出调整。
三、我国的两大林业工程
(一)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应坚持的五个原则,分别是量力而行的原则、突出重点的原则、事权划分的原则、工程实施地方全负责的原则和森工企业由采伐森林向营造林转移的原则。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结合工程范围内的自然条件将林业用地划分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两类,其中生态公益林又可以划分为重点公益林和一般公益林,并且根据林区的特点和经济发展状况确定其经营管理管制体制和发展模式,以获得更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退耕还林工程
退耕还林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主要政策之一,其基本政策是“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主要针对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的地区,实行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恢复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减轻土地荒漠化和土地盐碱化的现象,合理利用耕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四、林业政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一)林业政策通过规范违法违纪行为调整生态环境
人类为了发展经济大力开发林区资源,而动物对林区环境的影响少之又少,一方面人类大规模砍伐林木,开垦土地,破坏了森林的自然降解能力,造成土地荒漠化盐碱化、水土流失,另外燃烧树木所带来的空气污染扩大了环境问题,可见林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罪魁祸首是人类。林业政策为治理土地荒漠化盐碱化、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提供法律政策依据,强制性地制止破坏环境的行为,有利于恢复植被,促进林区降雨、净化空气,调整林区生态环境。
(二)林业政策对保护生物多样性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林区里面生活着许多动物,还生长着一些珍稀的植被,这些动植物对于人类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而当前物种灭绝的速度正在逐渐加快,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生物多样性是人与自然相处和谐的标志,林区是所有生物资源库里面最丰富的一个,对林区的生物保护就显得尤其重要,林业政策通过遏制林区里面的滥砍滥伐、猎杀动物的行为,还动植物一个自由、安全的生长环境。
(三)林业政策促进林区生态文化价值的挖掘
林业政策引导和扶持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在思想上引起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有利于加强森林文化设施建设,宣传各种森林资源的文化,充分挖掘森林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等各种林业生态文化的价值,丰富生态文化。帮助林业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制、资金扶持机制、宣传发动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等,保证林机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相应的作用,充分调动广大林业工作者投身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形成保护林区自然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社会风气,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保证林业有一个和谐的发展环境,既加强了林业建设,又获得了更高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五、结束语
林业担负着森林保护和培育、治理水土流失、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重任,林业政策是林区资源开发的践行标准,对于林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指导性意义,因此,要坚持贯彻落实林业政策,把林区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合理开发使用林区资源,提升林业发展水平,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此外,还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使林区人们拥有林区的经营权,确保林区人们的收益,提高森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戴凡. 新中国林业政策发展历程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10.
[2]贾天泳. 论税收在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D].内蒙古大学,2010.
[3]杨启乐. 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生态环境治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4]隋永胜.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公共政策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4.
[5]王婷. 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保障研究[D].湘潭大学,2013.
【关键词】:退耕还林政策 天然林保护政策 生态文明建设
从“十八大”以后,我国就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点内容,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是林业,保证农业健康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林业政策是国家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不仅对林业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也可以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林业政策通过协调解决林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引林业的发展方向、制止林业发展过程中的违法违纪行为来保证林业健康稳定发展。有的林业政策在其发展过程中已经作为国家的林业法律保存下来,在执行的过程中具有强制性,林业政策下的生态文明发展态势良好,可见林业政策对于生态文明发展的重要性。
一、林区当前的现状
(一)森林资源骤减,功能下降
为了发展地方经济,社会增多对森林资源的采伐,造成林区面积与数量在剧烈减少,林区生产力下降,森林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建设、改善生态环境、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根据调查得知,世界潜在的环境问题排名榜上,森林面积锐减排名第五,这个排名所反映的间接问题就是林区环境问题所带来的一系列危害。,森林的减少意味着林区调节气候的平衡能力降低,水土流失现象将会加剧,生物多样性也会减少,而事实上,土地荒漠化盐碱化、森林含氧量的减少、气候变暖、沙尘暴和大气污染的环境问题也与林区资源锐减关系密切。
(二)林区人口剧增,加重环境压力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林区的开发在逐步深入,居住范围向林区扩展,人口的快速增长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首要带来的环境压力就是不能遵循自然规律提供适合人类生存的空气,其次,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土地污染和土地沙漠化盐碱化也是加剧森林消失的关键,结合这些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来看,人类是一切问题的源头。人口的急剧增长使得林区在不断地被改造成人类的居住地,森林自身的防御免疫能力随之下降,带来的是树木病害的增加。
二、我国的林业政策
(一)林业政策概述
林业政策是国家和政党为保护森林资源,发展林业生产而制订的行动规范和准则。我国的林业政策集中反映在1981年3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保护森林、发展林业若干问题的决定》及《森林法》中,其主要内容是:明确山林归属权;严格控制森林采伐量,对森林采伐实行统一管理;对林业实行经济扶持政策;提倡木材综合利用与节约代用;大力推广植树造林。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我国的林业政策包括两个方面,即天然林资源保护政策和退耕还林政策。在2000年以后,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进入一个有规划的阶段,对于遏制生态环境恶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退耕还林政策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出发点,把工程建设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坡耕地退耕还林;二是宜林荒山荒地造林。
(二)林业政策的特点
林业政策具有连续性、稳定性和可调整性三大特点。林业政策的连续性是指从林业政策诞生的时候就说明生态建设出现问题,需要长时间坚持贯彻落实林业政策才能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林业政策的稳定性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林业方针政策不会出现大的变动;林业的可调整性是指林业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时期,国家可根据林业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和当地林业的实际情况对林业政策作出调整。
三、我国的两大林业工程
(一)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应坚持的五个原则,分别是量力而行的原则、突出重点的原则、事权划分的原则、工程实施地方全负责的原则和森工企业由采伐森林向营造林转移的原则。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结合工程范围内的自然条件将林业用地划分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两类,其中生态公益林又可以划分为重点公益林和一般公益林,并且根据林区的特点和经济发展状况确定其经营管理管制体制和发展模式,以获得更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退耕还林工程
退耕还林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主要政策之一,其基本政策是“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主要针对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的地区,实行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恢复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减轻土地荒漠化和土地盐碱化的现象,合理利用耕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四、林业政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一)林业政策通过规范违法违纪行为调整生态环境
人类为了发展经济大力开发林区资源,而动物对林区环境的影响少之又少,一方面人类大规模砍伐林木,开垦土地,破坏了森林的自然降解能力,造成土地荒漠化盐碱化、水土流失,另外燃烧树木所带来的空气污染扩大了环境问题,可见林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罪魁祸首是人类。林业政策为治理土地荒漠化盐碱化、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提供法律政策依据,强制性地制止破坏环境的行为,有利于恢复植被,促进林区降雨、净化空气,调整林区生态环境。
(二)林业政策对保护生物多样性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林区里面生活着许多动物,还生长着一些珍稀的植被,这些动植物对于人类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而当前物种灭绝的速度正在逐渐加快,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生物多样性是人与自然相处和谐的标志,林区是所有生物资源库里面最丰富的一个,对林区的生物保护就显得尤其重要,林业政策通过遏制林区里面的滥砍滥伐、猎杀动物的行为,还动植物一个自由、安全的生长环境。
(三)林业政策促进林区生态文化价值的挖掘
林业政策引导和扶持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在思想上引起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有利于加强森林文化设施建设,宣传各种森林资源的文化,充分挖掘森林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等各种林业生态文化的价值,丰富生态文化。帮助林业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制、资金扶持机制、宣传发动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等,保证林机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相应的作用,充分调动广大林业工作者投身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形成保护林区自然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社会风气,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保证林业有一个和谐的发展环境,既加强了林业建设,又获得了更高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五、结束语
林业担负着森林保护和培育、治理水土流失、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重任,林业政策是林区资源开发的践行标准,对于林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指导性意义,因此,要坚持贯彻落实林业政策,把林区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合理开发使用林区资源,提升林业发展水平,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此外,还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使林区人们拥有林区的经营权,确保林区人们的收益,提高森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戴凡. 新中国林业政策发展历程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10.
[2]贾天泳. 论税收在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D].内蒙古大学,2010.
[3]杨启乐. 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生态环境治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4]隋永胜.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公共政策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4.
[5]王婷. 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保障研究[D].湘潭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