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要: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中国政府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它有利于逐步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本文就西部大开发中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原则及目标作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8-0306-01
随着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融入世界经济,这一切将为中国改革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我国经济从此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东部发展更快,东西部地区差距扩大了,于是地区经济发展政策的调整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国家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时,把逐步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为一项重要方针。为此,决定对地区发展政策进行调整,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而“入世”后的西部,要想把握好这个机遇,只有借助科技的威力,完成从传统经济形态到现代经济形态的转换,因此,国家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符合西部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要求。
一、战略原则
工业化和经济增长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大大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但也由此引发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主要是全球性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在经历了一系列全球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和痛苦之后,人类开始积极反思,努力寻找新的发展模式,于是可持续发展这一新的发展模式应运而生了。
(一)以人为本的原则
西部大开发的终极目标应该着眼于改善西部人民的生活福利水平。西部地区疆域辽阔,有些地方人口分布极为稀薄,如果开发活动面面俱到,散布于一切空间范围,势必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使得大开发的总体成效和西部多数居民的整体福利大打折扣。因此,西部开发必须首先将优势资源投向人口密集、购买力相对旺盛、市场潜力相对较大的区域,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邓小平根据我国各地区的特点和条件,在1978年提出了“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地区经济梯次推进的战略构想。事物的发展总是从不平衡-平衡-新的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基础较好,交通和地理环境也较优越,东部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进一步增强经济活力,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有条件的地方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并通过多种形式帮助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
二、战略步骤
(一)改善基础设施,培育“增长级”
通过对重点地域、重点城市的交通、通信、城市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和其他大型关键工程项目等的大规模投入全面改善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孵化出一批强力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增长极”,为西部地区第二及第三阶段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有可起到拉动内需、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刺激消费的作用,有助于区域经济景气的全面高涨。在这一阶段,人均GDP需要有一个大的提升,因此,其增长速度可设定在10%左右,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这样,到2010年,西部地区的人均GDP将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80.5%左右。
(二)区域整体竞争实力全面提升,经济实现高速增长
以具有强大辐射作用的重点地域、重点城市为龙头,将开发活动向周边中等城市全面推进。产业结构完成全面调整和优化,西部地区最终形成传统产业和新型产业相结合、门类齐全、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产业框架。各个部门、各个茶叶形成的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发挥巨大作用,经济发展实现起飞,呈现高速增长势头。生态环境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城市化水平与全国水平实现基本同步。这一阶段,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率应保持在8.5%左右,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到2020年,西部地区人均GDP将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93%左右。
三、战略目标
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我国现代化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目标既要以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的基本目标为参照,又要密切联系西部地区的实际。与东部相比,中国西部仍是一个人才匮乏、自然资源短缺、经济基础和技术能力还非常薄弱的地区。目前,西部GDP只占全国的19%,人均GDP水平只占全国人均水平的67%左右;而在“十五”计划期间,国民经济增长速度预计将达7%-8%,然后将保持在7%左右。东部地区本身的底子厚实,GDP和人均GDP的基数明显高于西部地区。因此,西部大开发务必采取“跨越式”战略,使西部地区GDP和人均GDP实现超出常规水平的增长。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提高西部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缩小东西部的差距。在21世纪的信息时代,经济发展节奏越来越快,发展机遇稍纵即逝,中国西部在紧紧把握全球化与信息革命带来的机遇的同时,还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一)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从根本上制约了中国西部的可持续发展,是产生各种不可持续性的根源。因此,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速度和规模,是中国西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选择。当然,人口规模和增长速度对环境的影响并非只有不利的方面,它可以通过增加有效竞争程度和扩大有效需求规模,带来技术进步和规模经济,从而提高单位投入的产出,减少单位产出的废物排放量,给环境带来积极的影响。西部地区极具人力资源潜力(西部地区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数量不少,人才聚集),但却没有很好地开发和利用,这是西部各地区虽具有各自独特的优越条件,而不能够发挥其作用的根本原因。
(二)合理利用资源,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
西部地区具有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裕、投资成本低廉、市场广阔等优势。近年来国家对西部地区的投入逐年增大,使得这里的投资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国家在安排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项目时,有意对西部地区实行倾斜政策,力图通过大、中型项目建设带动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另外,在金融支持上,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在内的各大银行都表示将加大对西部重点行业、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提高金融服务水平,积极发展西部市场。但在对西部地区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必须注意到对环境资源、经济资源、知识资源的合理利用、综合利用、管理和保护等问题。
(三)加强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西部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的重要屏障,其环境优劣直接决定了全国的总体环境状况,突出表现在荒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由于气候干燥,降水稀少,植被面积不断减少,土地质量不断恶化;沙源极为丰富;荒漠化地区人口众多,经济不发达,群众生活贫困,文化、科技、教育落后,人口素质低,加之草场过牧,草原被大量开垦;人为的经济性干旱。
以上种种表明,西部地区人们的环保意识非常薄弱。至今许多地区的决策部门、管理部门仍然是只强调生产,只强调眼前经济利益,而未能从环境保护的原则出发,去考虑经济发展,去改变旧有的生产方式。长期以来的文化教育、环境教育滞后,法制不健全,政策宣传失误,一些具体问题没能妥善解决,都是形成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的原因。
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出发,才能争取早日实现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杨开忠.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2]逢松月.成人高校政治复习教材[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1.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8-0306-01
随着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融入世界经济,这一切将为中国改革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我国经济从此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东部发展更快,东西部地区差距扩大了,于是地区经济发展政策的调整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国家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时,把逐步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为一项重要方针。为此,决定对地区发展政策进行调整,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而“入世”后的西部,要想把握好这个机遇,只有借助科技的威力,完成从传统经济形态到现代经济形态的转换,因此,国家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符合西部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要求。
一、战略原则
工业化和经济增长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大大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但也由此引发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主要是全球性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在经历了一系列全球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和痛苦之后,人类开始积极反思,努力寻找新的发展模式,于是可持续发展这一新的发展模式应运而生了。
(一)以人为本的原则
西部大开发的终极目标应该着眼于改善西部人民的生活福利水平。西部地区疆域辽阔,有些地方人口分布极为稀薄,如果开发活动面面俱到,散布于一切空间范围,势必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使得大开发的总体成效和西部多数居民的整体福利大打折扣。因此,西部开发必须首先将优势资源投向人口密集、购买力相对旺盛、市场潜力相对较大的区域,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邓小平根据我国各地区的特点和条件,在1978年提出了“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地区经济梯次推进的战略构想。事物的发展总是从不平衡-平衡-新的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基础较好,交通和地理环境也较优越,东部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进一步增强经济活力,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有条件的地方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并通过多种形式帮助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
二、战略步骤
(一)改善基础设施,培育“增长级”
通过对重点地域、重点城市的交通、通信、城市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和其他大型关键工程项目等的大规模投入全面改善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孵化出一批强力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增长极”,为西部地区第二及第三阶段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有可起到拉动内需、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刺激消费的作用,有助于区域经济景气的全面高涨。在这一阶段,人均GDP需要有一个大的提升,因此,其增长速度可设定在10%左右,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这样,到2010年,西部地区的人均GDP将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80.5%左右。
(二)区域整体竞争实力全面提升,经济实现高速增长
以具有强大辐射作用的重点地域、重点城市为龙头,将开发活动向周边中等城市全面推进。产业结构完成全面调整和优化,西部地区最终形成传统产业和新型产业相结合、门类齐全、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产业框架。各个部门、各个茶叶形成的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发挥巨大作用,经济发展实现起飞,呈现高速增长势头。生态环境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城市化水平与全国水平实现基本同步。这一阶段,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率应保持在8.5%左右,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到2020年,西部地区人均GDP将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93%左右。
三、战略目标
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我国现代化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目标既要以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的基本目标为参照,又要密切联系西部地区的实际。与东部相比,中国西部仍是一个人才匮乏、自然资源短缺、经济基础和技术能力还非常薄弱的地区。目前,西部GDP只占全国的19%,人均GDP水平只占全国人均水平的67%左右;而在“十五”计划期间,国民经济增长速度预计将达7%-8%,然后将保持在7%左右。东部地区本身的底子厚实,GDP和人均GDP的基数明显高于西部地区。因此,西部大开发务必采取“跨越式”战略,使西部地区GDP和人均GDP实现超出常规水平的增长。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提高西部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缩小东西部的差距。在21世纪的信息时代,经济发展节奏越来越快,发展机遇稍纵即逝,中国西部在紧紧把握全球化与信息革命带来的机遇的同时,还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一)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从根本上制约了中国西部的可持续发展,是产生各种不可持续性的根源。因此,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速度和规模,是中国西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选择。当然,人口规模和增长速度对环境的影响并非只有不利的方面,它可以通过增加有效竞争程度和扩大有效需求规模,带来技术进步和规模经济,从而提高单位投入的产出,减少单位产出的废物排放量,给环境带来积极的影响。西部地区极具人力资源潜力(西部地区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数量不少,人才聚集),但却没有很好地开发和利用,这是西部各地区虽具有各自独特的优越条件,而不能够发挥其作用的根本原因。
(二)合理利用资源,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
西部地区具有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裕、投资成本低廉、市场广阔等优势。近年来国家对西部地区的投入逐年增大,使得这里的投资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国家在安排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项目时,有意对西部地区实行倾斜政策,力图通过大、中型项目建设带动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另外,在金融支持上,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在内的各大银行都表示将加大对西部重点行业、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提高金融服务水平,积极发展西部市场。但在对西部地区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必须注意到对环境资源、经济资源、知识资源的合理利用、综合利用、管理和保护等问题。
(三)加强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西部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的重要屏障,其环境优劣直接决定了全国的总体环境状况,突出表现在荒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由于气候干燥,降水稀少,植被面积不断减少,土地质量不断恶化;沙源极为丰富;荒漠化地区人口众多,经济不发达,群众生活贫困,文化、科技、教育落后,人口素质低,加之草场过牧,草原被大量开垦;人为的经济性干旱。
以上种种表明,西部地区人们的环保意识非常薄弱。至今许多地区的决策部门、管理部门仍然是只强调生产,只强调眼前经济利益,而未能从环境保护的原则出发,去考虑经济发展,去改变旧有的生产方式。长期以来的文化教育、环境教育滞后,法制不健全,政策宣传失误,一些具体问题没能妥善解决,都是形成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的原因。
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出发,才能争取早日实现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杨开忠.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2]逢松月.成人高校政治复习教材[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