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笔新编“花儿”的感悟与联想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wxb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青海人,从小就酷爱“花儿”,那一首首感人肺腑,推人泪下的山野情歌,在我青春萌动时就冲击着我的心灵。记得二十世纪50年。代初我在国立师范上学的途中,就是哼唱着“花儿”进入了校门,并对音乐课情有独钟,不到两年就较熟练地掌握音乐方面的视唱、记谱、作曲等基本知识,并有歌曲创作处女作发表。后经不懈努力,在歌曲创作中有所成果,这与我一生迷恋“花儿”,在花海丛中漫游、探索、追求是分不开的。那时我除对传统“花儿”进行大量的搜集整理外,对新“花儿”的创作也就开始了。现联想几十年不同历史时期以自己新编“花儿”为主浅谈一些感悟与联想。
  
  一、对几个历史时期新编“花儿”的回顾
  
  一是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前的历史时期。新中国的成立使广大人民群众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人民群众翻身解放,当家作主,这就需要用““花儿””这个民间最优秀的文艺形式来表现新的生活、表达新的思想感情,就需要用新编““花儿””来歌颂党、歌颂新的生活及男女青年自由恋爱婚姻自主等等。我以野景为笔名,创作了一些适应新形势的新编“花儿”,现采几束献给爱好“花儿”的人们:“星星伙里的明月亮,/暖不过火红的太阳;/伟大光荣的共产党,/照亮了黑暗的地方。”“松柏树长在高山顶,/冬夏青,/枝叶儿搭成了凉棚;/毛主席好比黑夜的灯,/恩情儿重,/他就是我们的救星。”“一对对鸳鸯起飞了,/它吃了清泉的水了;/自由恋爱的结婚了,/心上的人儿(哈)配了。”“天上的织女配牛郎,/都说个心好么意长;,我俩在劳动中配成双,/好日子过(哈)的美当。”“十五的月亮圆又圆,/今年的收成么干散;/翻身的“花儿”唱不完,/老汉们唱了个‘少年’。”……
  一首首新编“花儿”,反映着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新的生活内容也促进了新编“花儿”的更大发展,特别是1958年毛主席提倡的采集新民歌的运动,迎来了新编“花儿”蓬勃发展的春天,这一历史时哩。”“尕马儿骑上了抢背上,/奔向那保家卫国的战场;光荣花带上回家乡,/心上的“花儿”(哈)漫上。”“天边的月牙儿下山了,/架上的尕鸡娃叫了,/尕妹把阿哥叫醒了,/下地的时候儿到了。”……
  综述上面两个历史时期的新编“花儿”,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其一是对传统“花儿”的学习、研究没有真正从思想上引起重视,没有把“花儿”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有的同志把新编“花儿”当成猎奇的工具,不花大的气力,在没有掌握“花儿”格律和韵味的情况下,胡编乱造。如,“柴达木宽来者青海的水清,,水头上有鱼哩;,回、汉、土、藏拧成一条绳,/重新来推好光阴哩。”这首新编“花儿”似乎有点“花儿”味,但它的句子结构、节奏都不符合“花儿”词的格律,它的句子节奏是:
  柴达木——宽来者——青海的水清,
  水头上——有鱼哩;
  回、汉、土、藏——拧成——一条绳,
  重新来——推好——光阴哩。
  使唱词结构单句(一、三句)与单句不相对,双句(二、四句)与双句不相对,且每句末顿均为单字尾,失去了“花JL'’自身的格律和韵味。因此,用科学的态度学习、研究传统“花儿”是创作新“花儿”的第一步。
  其二是不深人群众、不熟悉群众的语言,新编“花儿”没有泥土味。“花儿”和其他民歌一样,可以说是方言歌,正如张亚雄老先生所指出的:“殊方异域,不明方言,不足与言“花儿””确属明见。我们有些同志根本不熟悉群众的方言土语,就知识分子的语言来编新“花儿”,其结果犹如夹在书中的干蝴蝶不能起飞一样。如:“抓纲治国的跃进年,/移山就在个瞬间;/拔掉荒山栽粮儿,/老愚公九天里惊赞。”这首新“花儿”,把知识分子文绉绉的词汇“瞬间”、“惊赞”塞进了“花儿”中,因而缺乏“花儿”特有的泥土味。不懂群众的方言土语,更谈不上大量特殊语言的运用了。(主要是宾语提前和省去某些语法成分的省略句)。
  其三是新编“花儿”没有生长、开花的园子,使一些新编“花儿”的佳作很难在群众中流传,也就很难发现和培养人才,更难进行“花儿”的学术交流活动等等。
  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革”十年动乱,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花儿”界顿时活跃起来,从此,“花儿”的搜集、整理、出版、研究和群众性的新编“花儿”创作进入了一个深入发展的黄金时期。青海省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花儿”的学术讨论十分活跃,新编“花儿”出现了一个百花争艳、繁荣发展的新局面,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新编“花儿”精品通过媒体走向了电视荧屏和文艺大舞台,也深深地流淌在人们的心中……。如:“打马的鞭子闪折了,/走马的脚步儿乱了;/“四个帮”把人心搞乱了,,前进的步伐儿漫了。”“鸟儿出笼马脱疆,脸风凰展开了翅膀;,党中央还我的金铃嗓,/端唱个百“花儿”齐放。//西海里落下了明月亮,,东海里升起了太阳;十一届三中全会指方向,/新中国有了个希望。”“昆仑山上的灵芝草,,它治了万民的病了;/国强民富的政策好,/照亮了四化的路了。”“五色的彩云绕青山,/百灵鸟飞向了兰天;/前进的道路真灿烂,/要开创四化的春天。”……
  
  二、新编“花儿”应有的艺术色彩
  
  要创作新“花儿”,就必须保持“花儿”特有的格律,这些特有的格律包括“花儿”词的整体结构、句子节奏和押韵形式等,如果违背了这些格律,就会失去“花儿”的韵味,因此,要在创作中引以为戒。
  
  (一)新编“花儿”的整体结构,可分为四句式、五句式(折腰式)、六句式(也称两担水或双折腰式)和多句式。
  1、四句式。是“花儿”中最典型的结构形式,每首四句,分上下两个段,一、二句为上段,三、四句为下段,结构对称,别具韵味,即一、三句相对,二、四句相对,单句对单句,双句对双句。如:
  上段:骡子骑上马吊上,
  尕驴儿拴在个树上;
  下段:阿哥的尕妹你跟上,
  心上的““花儿””漫上。
  2、五句式(也称折腰式)。每首四旬加一个半句而成,即第一句或第三句后面加半句而成。
  湟源的陈醋美名扬,
  省内外市场上打响;
  八方的朋友们尝一尝,
  少少儿调,
  不要在醋缸里淹上。
  3、六句式(也称两担水或双折腰)。是在四、五句“花儿”的基础上扩充发展而来的,每首四旬加两个半句而成,这两个半句起承上启下的效果,表现内容更丰富,其对仗是一、四句,二、五句、三、六句相对。如:
  农村的政策落实了,
  责任田,
  社员的心坎上到了;
  尕拖拉马车的养上了,
  好好干,
  小康的日子(哈)盼了。
  除了四、五、六句式“花儿”外,还有七句或句子更多的变体“花儿”,使其表现内容更加丰富。但这种变体“花儿”的句子都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如扇面对和单双字尾的交叉),整体结构且有自身的规 律。
  
  (二)新编“花儿”的句子节奏。“花儿”的句子节奏是构成“花儿”格律的重要方面之一,且这种节奏是独特而复杂的,现举四句和六句式两种典型格式来说明。
  1、四句“花儿”的节奏,大体每句三顿(也有两顿的),每句末顿(最后一节拍)字数则二、三、四字不等,但这顿数和末顿字数的多少是有规律的。例举三种节奏形式。
  (1)单双句都是三顿,单句末顿为三个字,双句末顿为两个字。如:
  日月山——“花儿”会——办红了,
  八方的——朋友们——到了;
  心上的——“花儿”(哈)——看见了,
  腿软着——走不动——路了。
  (2)单句为两顿,末顿为三个字,双句为三顿、末顿为两个字,如:
  生产责任制——实行了,
  群众的——劲头儿——大了;
  农林牧工的——发展了,
  群众的——生活(么)——好了。
  (3)单双句都为二顿,单句末顿为三字或四字,双句末顿为二个字。如:
  清溜溜(儿)地——长流水,
  当啷啷(儿)地——响了;
  热吐吐(儿)地——离开了你,
  泪涟涟(儿)地——想了。
  当然“花儿”唱词的形式丰富多彩,句子节奏也显得多种多样,除上面例举三种外,还有单句为三顿、双句为两顿、单双句末顿字数各不相同等等,要在新“花儿”创作的实践中不断掌握句子节奏的变化规律,使新编“花儿”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下面例举五、六句式“花儿”句子节奏。
  2、五、六句式“花儿”句子节奏。
  (1)单双句都为三顿(两个短句除外),单旬末顿为三个字,双句末顿两个字,两个短句均为一顿。如:
  五月里——沙枣树——开花了,
  香气儿飘,
  远近的——村庄里——香了;
  全党的——工作点——转移了,
  万民们笑。
  四化的——大道上——奔了。
  (2)单句为两顿,末顿为三个字,双句为三顿,末顿为两个字,两个短句为一顿。如:
  金山银山——八宝山,
  日月山。
  它是文成公主——留步的——名山;
  “花儿”会上——订姻缘,
  永纪念,
  一辈子——到老的——伴侣。
  (3)单双句均为三顿,单句末顿为三个字,双句末顿为两个字,短句为一顿。如:
  日月山——飞起来——吉祥云,
  湟水源——架起了——彩虹;
  歌把式——相聚在——“小北京”(湟源清末民初时的誉称)
  尽情地唱,
  歌海里——漫游的——我们。
  总之,“花儿”句子的节奏按词汇而确定,其主要特征是:一般一句为二到三顿,每顿字数二到五字,五、六句式“花儿”中的短句一般为一顿。四句式“花儿”单双句末顿字数一般为单数和双数(即奇、偶)交错出现,五、六句式的“花儿”以此类推。另外,最末一顿如果字数不符合格律时,就用虚词来补救,如“哩”、“了”、“子”等就是常用来补救字数的,没有明显的语法作用,使语法更符合地方语言习惯,有某些微弱的语气效果。
  
  (三)新编“花儿”的押韵形式。“花儿”有独特的押韵形式,是以西北河湟方言押韵的。如:哈、瞎、下、吓都读为“哈”字音;肥、谁、肺、睡、水、费、税,都读为“肥”字音;脑、我、熬、恼都读为“脑”字音;规、国、龟、轨、鬼、归、桂、跪、贵、柜都读为“规”字音等。所以,要从方言的实际出发,总结符合“花儿”的押韵形式;有通韵、交韵、间韵、随韵等,每种韵又有不同的变化方式。现将主要韵律列举如下:
  1、通韵式。每句都押一个韵,句句相押。如:
  柴达木的宝藏美名扬,
  流向了全球的地方:
  大美的青海人神往,
  我把您尽情地歌唱。
  2、交韵式。单句和单句相押,双句和双句相押。如:
  高原上有名的“小北京”,
  海藏(的)咽喉上过哩;
  我俩好下的传美名,
  生死的路儿上走哩。
  3、间韵式。即单句不押,双句相押,而且常常是第三句不入韵。如:
  天上的云彩结疙瘩,
  黑云有大雨哩;
  组织起来了搞生产,
  好生活更富裕哩。
  4、随韵式。前两句为一韵,后两句随着情绪的变化换押另一韵,也就是上、下段分别押韵。也有前两句不押韵,后两句押韵的变化体,这种韵律是“花儿”曲调的两句式结构和演唱的即兴方式所决定的。如:
  黄河沿上的咕噜噜雁,
  石头上蹲下的孤单;
  三年上维你着没维上,
  五年的心思(哈)费上。
  上去高山着有高山,
  山涧里清泉水流着;
  人才上到你的也有哩,
  心肠儿咋到个你哩。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花儿”的功能已发展了很大的变化,它不再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和情人们相会时的专利品。而是整个社会发展中兴起的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想在不久的将来用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反映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中的方方面面,如用“新编‘花儿’唱大美青海”,“用新编“花儿”歌唱家乡日新月异新变化”和社会主义时代中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等等,我们期盼新编“花儿”的春天早日到来!
其他文献
2006年4月30日,青海省西宁市南凉虎台遗址公园举行隆重的开园仪式。一批来自广东省鹤山市的特殊客人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一行人全部姓“源”,共有19名,组成了“源氏恳亲团”来参加这处开园盛典。据他们讲,广东省鹤山市的源氏家族正是南凉王秃发傉檀的直系后裔,他们至今保存着《源氏大宗族谱》。那么,作为中国古代北方鲜卑人的后裔,他们的祖先是何时不惧千山万水,远徙到广东呢?这自然是一个颇为吸引人的话题。实际
期刊
在宋前,梅花既不是幽韵冷香的雅洁形象,也不被比德为士大夫化的高尚品格;宋后,梅品已向士大夫人格化日益深化,我们说,实现这一扭转的关键性人物就是林逋,他在北宋初年,既是文学史上第一次达到的也是后世文人个体难以超越的咏梅成就高峰。  我们把宋前咏梅史分为先秦、魏晋六朝、唐代三个阶段,从咏梅文学发展历程性征原因诸多元素分析林逋对咏梅史具体贡献。  一、先秦发韧期  《尚书》有“盐梅”“梅醋”二词,《诗经
期刊
清晨,我站在阳台上远眺,淡淡的晨曦之下是绿地、树木、田野呈现出绿茵世界。我的视线有些模糊,看得不是很清。有种特别的感觉,让我的目光穿透晨雾,看到了远处的村庄,田野,好像从田野深处走来一位老人。那老人便是我的父亲。  我已经很久没有见到父亲了。  我已经很久没有回老家了。  我离开父亲,离开老家已经很多年了,父亲和老家都是我记忆中的往事。但我的牵挂和思念确从来没有停止过。我对老家的一物一景都记忆犹新
期刊
说来就来,雨城雅安的雨细细密密,如针似线,如云似雾,若有似无。  青衣江缠缠绵绵,清澈见底,潺潺流淌,步履轻缓,绕城而过,雅雨如一位多情的女子,身姿妙曼,明目皓齿,款款,轻柔,舒展,休闲,一路走过,吸引众多目光。  路径悠远,曲折蜿蜒,青石板,湿湿漉漉,行道树,叶翠枝劲。  宁静,宁静,雨城,在细雨之中宁静,噪音也浸揉宁静。  巨大天幕,徐徐拉开,如一床铺开的织毯,或若一丝飘逸的轻妙,展现在眼前,
期刊
《论语》一书面世后,历代均有学者对其进行注解,这促进了《论语》研究逐渐走上正轨。在汉代,《论语》虽然没有被确立为官学的专经,但是其在民间广为流传,当时的大学者们如孔安国、包咸、马融、郑玄都曾为之注解。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在统治思想上实行尊孔重儒的政策,社会的风气又受到玄学的影响,再加上佛教在中原地区的传播,使得《论语》的注解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以何晏的《论语集解》和皇侃的《论语义疏》为其集大
期刊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在72万平方公里辽阔、神秘的高原大地上,世代生息繁衍着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三十多个民族。古朴壮丽的大自然塑造了青海各族人民淳厚、勤劳而又豪放的性格,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中,青海各族人民创造着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文化、自己的现实与梦想,形成并保持了独特的、丰富多彩的风情和习俗。而青海“花儿”是青海农耕文化孕育出来的一枝璀璨的奇葩,它不像牡丹那样拥有窈窕身姿、显得雍容华贵,却
期刊
禁忌文化是民俗文化的重要构成之一。禁忌是人类社会最早的社会规范。在各民族的历史发展中,由于生活环境、社会实践的不同,从而形成了具有不同内容和不同民族特点的原始禁忌。在人类早期社会存在的原始禁忌一般没有直接的文字记载,许多禁忌是通过诗歌和神话传说反映出来的。一般认为,禁忌文化是和人类与生俱来的,它是属于那种心灵的东西。大概是原始初民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导致了人们对大自然的崇拜,由这种崇拜又
期刊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各民族长期以来共同劳动、生息、繁衍在这片广袤、神奇、可爱的土地上,在缔造我们伟大祖国的历程中做出了卓越贡献。勤劳、勇敢、善良、智慧的藏族人民是祖国大家庭中的一员,是有着辉煌灿烂、悠久文明历史的古老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和其他兄弟民族一起,共同铸造了祖国的繁荣、富强、文明和进步。而独树一帜的华热藏族更是藏族中的骄傲,她是历史的光荣、现实的宠儿
期刊
丧葬异风    神奇的天葬  天葬,是江源藏区流行最普遍的一种安葬形式。藏家信民一生虔诚修习,祈求死后能到“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西方极乐世界”中去。而天葬的过程,则寄托着他们的这种希望。天葬的仪式,也可以说是送死者升天的仪式。  笃信佛教的藏家牧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坐化”。但对于一般信民来说,“跏趺而化”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在人刚刚死后,也就是在尸体未僵硬之前,即由僧人或死者家人和近亲至
期刊
在三江源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生活着勤劳勇敢的汉、藏、回、土、撒拉、蒙古、东乡、保安、哈萨克等40多个民族的人民,他们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艺术。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为主要内容的民间文学,更是在经过三江源各族人民世代口耳相传、创作加工后不断得到完善、丰富和发展的精神成果,从而成为各族人民“口传的历史”,承载了这块土地上古老的文化信息,同时也记录了先民们繁衍生息的艰难历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