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青海人,从小就酷爱“花儿”,那一首首感人肺腑,推人泪下的山野情歌,在我青春萌动时就冲击着我的心灵。记得二十世纪50年。代初我在国立师范上学的途中,就是哼唱着“花儿”进入了校门,并对音乐课情有独钟,不到两年就较熟练地掌握音乐方面的视唱、记谱、作曲等基本知识,并有歌曲创作处女作发表。后经不懈努力,在歌曲创作中有所成果,这与我一生迷恋“花儿”,在花海丛中漫游、探索、追求是分不开的。那时我除对传统“花儿”进行大量的搜集整理外,对新“花儿”的创作也就开始了。现联想几十年不同历史时期以自己新编“花儿”为主浅谈一些感悟与联想。
一、对几个历史时期新编“花儿”的回顾
一是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前的历史时期。新中国的成立使广大人民群众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人民群众翻身解放,当家作主,这就需要用““花儿””这个民间最优秀的文艺形式来表现新的生活、表达新的思想感情,就需要用新编““花儿””来歌颂党、歌颂新的生活及男女青年自由恋爱婚姻自主等等。我以野景为笔名,创作了一些适应新形势的新编“花儿”,现采几束献给爱好“花儿”的人们:“星星伙里的明月亮,/暖不过火红的太阳;/伟大光荣的共产党,/照亮了黑暗的地方。”“松柏树长在高山顶,/冬夏青,/枝叶儿搭成了凉棚;/毛主席好比黑夜的灯,/恩情儿重,/他就是我们的救星。”“一对对鸳鸯起飞了,/它吃了清泉的水了;/自由恋爱的结婚了,/心上的人儿(哈)配了。”“天上的织女配牛郎,/都说个心好么意长;,我俩在劳动中配成双,/好日子过(哈)的美当。”“十五的月亮圆又圆,/今年的收成么干散;/翻身的“花儿”唱不完,/老汉们唱了个‘少年’。”……
一首首新编“花儿”,反映着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新的生活内容也促进了新编“花儿”的更大发展,特别是1958年毛主席提倡的采集新民歌的运动,迎来了新编“花儿”蓬勃发展的春天,这一历史时哩。”“尕马儿骑上了抢背上,/奔向那保家卫国的战场;光荣花带上回家乡,/心上的“花儿”(哈)漫上。”“天边的月牙儿下山了,/架上的尕鸡娃叫了,/尕妹把阿哥叫醒了,/下地的时候儿到了。”……
综述上面两个历史时期的新编“花儿”,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其一是对传统“花儿”的学习、研究没有真正从思想上引起重视,没有把“花儿”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有的同志把新编“花儿”当成猎奇的工具,不花大的气力,在没有掌握“花儿”格律和韵味的情况下,胡编乱造。如,“柴达木宽来者青海的水清,,水头上有鱼哩;,回、汉、土、藏拧成一条绳,/重新来推好光阴哩。”这首新编“花儿”似乎有点“花儿”味,但它的句子结构、节奏都不符合“花儿”词的格律,它的句子节奏是:
柴达木——宽来者——青海的水清,
水头上——有鱼哩;
回、汉、土、藏——拧成——一条绳,
重新来——推好——光阴哩。
使唱词结构单句(一、三句)与单句不相对,双句(二、四句)与双句不相对,且每句末顿均为单字尾,失去了“花JL'’自身的格律和韵味。因此,用科学的态度学习、研究传统“花儿”是创作新“花儿”的第一步。
其二是不深人群众、不熟悉群众的语言,新编“花儿”没有泥土味。“花儿”和其他民歌一样,可以说是方言歌,正如张亚雄老先生所指出的:“殊方异域,不明方言,不足与言“花儿””确属明见。我们有些同志根本不熟悉群众的方言土语,就知识分子的语言来编新“花儿”,其结果犹如夹在书中的干蝴蝶不能起飞一样。如:“抓纲治国的跃进年,/移山就在个瞬间;/拔掉荒山栽粮儿,/老愚公九天里惊赞。”这首新“花儿”,把知识分子文绉绉的词汇“瞬间”、“惊赞”塞进了“花儿”中,因而缺乏“花儿”特有的泥土味。不懂群众的方言土语,更谈不上大量特殊语言的运用了。(主要是宾语提前和省去某些语法成分的省略句)。
其三是新编“花儿”没有生长、开花的园子,使一些新编“花儿”的佳作很难在群众中流传,也就很难发现和培养人才,更难进行“花儿”的学术交流活动等等。
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革”十年动乱,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花儿”界顿时活跃起来,从此,“花儿”的搜集、整理、出版、研究和群众性的新编“花儿”创作进入了一个深入发展的黄金时期。青海省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花儿”的学术讨论十分活跃,新编“花儿”出现了一个百花争艳、繁荣发展的新局面,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新编“花儿”精品通过媒体走向了电视荧屏和文艺大舞台,也深深地流淌在人们的心中……。如:“打马的鞭子闪折了,/走马的脚步儿乱了;/“四个帮”把人心搞乱了,,前进的步伐儿漫了。”“鸟儿出笼马脱疆,脸风凰展开了翅膀;,党中央还我的金铃嗓,/端唱个百“花儿”齐放。//西海里落下了明月亮,,东海里升起了太阳;十一届三中全会指方向,/新中国有了个希望。”“昆仑山上的灵芝草,,它治了万民的病了;/国强民富的政策好,/照亮了四化的路了。”“五色的彩云绕青山,/百灵鸟飞向了兰天;/前进的道路真灿烂,/要开创四化的春天。”……
二、新编“花儿”应有的艺术色彩
要创作新“花儿”,就必须保持“花儿”特有的格律,这些特有的格律包括“花儿”词的整体结构、句子节奏和押韵形式等,如果违背了这些格律,就会失去“花儿”的韵味,因此,要在创作中引以为戒。
(一)新编“花儿”的整体结构,可分为四句式、五句式(折腰式)、六句式(也称两担水或双折腰式)和多句式。
1、四句式。是“花儿”中最典型的结构形式,每首四句,分上下两个段,一、二句为上段,三、四句为下段,结构对称,别具韵味,即一、三句相对,二、四句相对,单句对单句,双句对双句。如:
上段:骡子骑上马吊上,
尕驴儿拴在个树上;
下段:阿哥的尕妹你跟上,
心上的““花儿””漫上。
2、五句式(也称折腰式)。每首四旬加一个半句而成,即第一句或第三句后面加半句而成。
湟源的陈醋美名扬,
省内外市场上打响;
八方的朋友们尝一尝,
少少儿调,
不要在醋缸里淹上。
3、六句式(也称两担水或双折腰)。是在四、五句“花儿”的基础上扩充发展而来的,每首四旬加两个半句而成,这两个半句起承上启下的效果,表现内容更丰富,其对仗是一、四句,二、五句、三、六句相对。如:
农村的政策落实了,
责任田,
社员的心坎上到了;
尕拖拉马车的养上了,
好好干,
小康的日子(哈)盼了。
除了四、五、六句式“花儿”外,还有七句或句子更多的变体“花儿”,使其表现内容更加丰富。但这种变体“花儿”的句子都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如扇面对和单双字尾的交叉),整体结构且有自身的规 律。
(二)新编“花儿”的句子节奏。“花儿”的句子节奏是构成“花儿”格律的重要方面之一,且这种节奏是独特而复杂的,现举四句和六句式两种典型格式来说明。
1、四句“花儿”的节奏,大体每句三顿(也有两顿的),每句末顿(最后一节拍)字数则二、三、四字不等,但这顿数和末顿字数的多少是有规律的。例举三种节奏形式。
(1)单双句都是三顿,单句末顿为三个字,双句末顿为两个字。如:
日月山——“花儿”会——办红了,
八方的——朋友们——到了;
心上的——“花儿”(哈)——看见了,
腿软着——走不动——路了。
(2)单句为两顿,末顿为三个字,双句为三顿、末顿为两个字,如:
生产责任制——实行了,
群众的——劲头儿——大了;
农林牧工的——发展了,
群众的——生活(么)——好了。
(3)单双句都为二顿,单句末顿为三字或四字,双句末顿为二个字。如:
清溜溜(儿)地——长流水,
当啷啷(儿)地——响了;
热吐吐(儿)地——离开了你,
泪涟涟(儿)地——想了。
当然“花儿”唱词的形式丰富多彩,句子节奏也显得多种多样,除上面例举三种外,还有单句为三顿、双句为两顿、单双句末顿字数各不相同等等,要在新“花儿”创作的实践中不断掌握句子节奏的变化规律,使新编“花儿”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下面例举五、六句式“花儿”句子节奏。
2、五、六句式“花儿”句子节奏。
(1)单双句都为三顿(两个短句除外),单旬末顿为三个字,双句末顿两个字,两个短句均为一顿。如:
五月里——沙枣树——开花了,
香气儿飘,
远近的——村庄里——香了;
全党的——工作点——转移了,
万民们笑。
四化的——大道上——奔了。
(2)单句为两顿,末顿为三个字,双句为三顿,末顿为两个字,两个短句为一顿。如:
金山银山——八宝山,
日月山。
它是文成公主——留步的——名山;
“花儿”会上——订姻缘,
永纪念,
一辈子——到老的——伴侣。
(3)单双句均为三顿,单句末顿为三个字,双句末顿为两个字,短句为一顿。如:
日月山——飞起来——吉祥云,
湟水源——架起了——彩虹;
歌把式——相聚在——“小北京”(湟源清末民初时的誉称)
尽情地唱,
歌海里——漫游的——我们。
总之,“花儿”句子的节奏按词汇而确定,其主要特征是:一般一句为二到三顿,每顿字数二到五字,五、六句式“花儿”中的短句一般为一顿。四句式“花儿”单双句末顿字数一般为单数和双数(即奇、偶)交错出现,五、六句式的“花儿”以此类推。另外,最末一顿如果字数不符合格律时,就用虚词来补救,如“哩”、“了”、“子”等就是常用来补救字数的,没有明显的语法作用,使语法更符合地方语言习惯,有某些微弱的语气效果。
(三)新编“花儿”的押韵形式。“花儿”有独特的押韵形式,是以西北河湟方言押韵的。如:哈、瞎、下、吓都读为“哈”字音;肥、谁、肺、睡、水、费、税,都读为“肥”字音;脑、我、熬、恼都读为“脑”字音;规、国、龟、轨、鬼、归、桂、跪、贵、柜都读为“规”字音等。所以,要从方言的实际出发,总结符合“花儿”的押韵形式;有通韵、交韵、间韵、随韵等,每种韵又有不同的变化方式。现将主要韵律列举如下:
1、通韵式。每句都押一个韵,句句相押。如:
柴达木的宝藏美名扬,
流向了全球的地方:
大美的青海人神往,
我把您尽情地歌唱。
2、交韵式。单句和单句相押,双句和双句相押。如:
高原上有名的“小北京”,
海藏(的)咽喉上过哩;
我俩好下的传美名,
生死的路儿上走哩。
3、间韵式。即单句不押,双句相押,而且常常是第三句不入韵。如:
天上的云彩结疙瘩,
黑云有大雨哩;
组织起来了搞生产,
好生活更富裕哩。
4、随韵式。前两句为一韵,后两句随着情绪的变化换押另一韵,也就是上、下段分别押韵。也有前两句不押韵,后两句押韵的变化体,这种韵律是“花儿”曲调的两句式结构和演唱的即兴方式所决定的。如:
黄河沿上的咕噜噜雁,
石头上蹲下的孤单;
三年上维你着没维上,
五年的心思(哈)费上。
上去高山着有高山,
山涧里清泉水流着;
人才上到你的也有哩,
心肠儿咋到个你哩。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花儿”的功能已发展了很大的变化,它不再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和情人们相会时的专利品。而是整个社会发展中兴起的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想在不久的将来用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反映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中的方方面面,如用“新编‘花儿’唱大美青海”,“用新编“花儿”歌唱家乡日新月异新变化”和社会主义时代中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等等,我们期盼新编“花儿”的春天早日到来!
一、对几个历史时期新编“花儿”的回顾
一是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前的历史时期。新中国的成立使广大人民群众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人民群众翻身解放,当家作主,这就需要用““花儿””这个民间最优秀的文艺形式来表现新的生活、表达新的思想感情,就需要用新编““花儿””来歌颂党、歌颂新的生活及男女青年自由恋爱婚姻自主等等。我以野景为笔名,创作了一些适应新形势的新编“花儿”,现采几束献给爱好“花儿”的人们:“星星伙里的明月亮,/暖不过火红的太阳;/伟大光荣的共产党,/照亮了黑暗的地方。”“松柏树长在高山顶,/冬夏青,/枝叶儿搭成了凉棚;/毛主席好比黑夜的灯,/恩情儿重,/他就是我们的救星。”“一对对鸳鸯起飞了,/它吃了清泉的水了;/自由恋爱的结婚了,/心上的人儿(哈)配了。”“天上的织女配牛郎,/都说个心好么意长;,我俩在劳动中配成双,/好日子过(哈)的美当。”“十五的月亮圆又圆,/今年的收成么干散;/翻身的“花儿”唱不完,/老汉们唱了个‘少年’。”……
一首首新编“花儿”,反映着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新的生活内容也促进了新编“花儿”的更大发展,特别是1958年毛主席提倡的采集新民歌的运动,迎来了新编“花儿”蓬勃发展的春天,这一历史时哩。”“尕马儿骑上了抢背上,/奔向那保家卫国的战场;光荣花带上回家乡,/心上的“花儿”(哈)漫上。”“天边的月牙儿下山了,/架上的尕鸡娃叫了,/尕妹把阿哥叫醒了,/下地的时候儿到了。”……
综述上面两个历史时期的新编“花儿”,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其一是对传统“花儿”的学习、研究没有真正从思想上引起重视,没有把“花儿”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有的同志把新编“花儿”当成猎奇的工具,不花大的气力,在没有掌握“花儿”格律和韵味的情况下,胡编乱造。如,“柴达木宽来者青海的水清,,水头上有鱼哩;,回、汉、土、藏拧成一条绳,/重新来推好光阴哩。”这首新编“花儿”似乎有点“花儿”味,但它的句子结构、节奏都不符合“花儿”词的格律,它的句子节奏是:
柴达木——宽来者——青海的水清,
水头上——有鱼哩;
回、汉、土、藏——拧成——一条绳,
重新来——推好——光阴哩。
使唱词结构单句(一、三句)与单句不相对,双句(二、四句)与双句不相对,且每句末顿均为单字尾,失去了“花JL'’自身的格律和韵味。因此,用科学的态度学习、研究传统“花儿”是创作新“花儿”的第一步。
其二是不深人群众、不熟悉群众的语言,新编“花儿”没有泥土味。“花儿”和其他民歌一样,可以说是方言歌,正如张亚雄老先生所指出的:“殊方异域,不明方言,不足与言“花儿””确属明见。我们有些同志根本不熟悉群众的方言土语,就知识分子的语言来编新“花儿”,其结果犹如夹在书中的干蝴蝶不能起飞一样。如:“抓纲治国的跃进年,/移山就在个瞬间;/拔掉荒山栽粮儿,/老愚公九天里惊赞。”这首新“花儿”,把知识分子文绉绉的词汇“瞬间”、“惊赞”塞进了“花儿”中,因而缺乏“花儿”特有的泥土味。不懂群众的方言土语,更谈不上大量特殊语言的运用了。(主要是宾语提前和省去某些语法成分的省略句)。
其三是新编“花儿”没有生长、开花的园子,使一些新编“花儿”的佳作很难在群众中流传,也就很难发现和培养人才,更难进行“花儿”的学术交流活动等等。
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革”十年动乱,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花儿”界顿时活跃起来,从此,“花儿”的搜集、整理、出版、研究和群众性的新编“花儿”创作进入了一个深入发展的黄金时期。青海省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花儿”的学术讨论十分活跃,新编“花儿”出现了一个百花争艳、繁荣发展的新局面,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新编“花儿”精品通过媒体走向了电视荧屏和文艺大舞台,也深深地流淌在人们的心中……。如:“打马的鞭子闪折了,/走马的脚步儿乱了;/“四个帮”把人心搞乱了,,前进的步伐儿漫了。”“鸟儿出笼马脱疆,脸风凰展开了翅膀;,党中央还我的金铃嗓,/端唱个百“花儿”齐放。//西海里落下了明月亮,,东海里升起了太阳;十一届三中全会指方向,/新中国有了个希望。”“昆仑山上的灵芝草,,它治了万民的病了;/国强民富的政策好,/照亮了四化的路了。”“五色的彩云绕青山,/百灵鸟飞向了兰天;/前进的道路真灿烂,/要开创四化的春天。”……
二、新编“花儿”应有的艺术色彩
要创作新“花儿”,就必须保持“花儿”特有的格律,这些特有的格律包括“花儿”词的整体结构、句子节奏和押韵形式等,如果违背了这些格律,就会失去“花儿”的韵味,因此,要在创作中引以为戒。
(一)新编“花儿”的整体结构,可分为四句式、五句式(折腰式)、六句式(也称两担水或双折腰式)和多句式。
1、四句式。是“花儿”中最典型的结构形式,每首四句,分上下两个段,一、二句为上段,三、四句为下段,结构对称,别具韵味,即一、三句相对,二、四句相对,单句对单句,双句对双句。如:
上段:骡子骑上马吊上,
尕驴儿拴在个树上;
下段:阿哥的尕妹你跟上,
心上的““花儿””漫上。
2、五句式(也称折腰式)。每首四旬加一个半句而成,即第一句或第三句后面加半句而成。
湟源的陈醋美名扬,
省内外市场上打响;
八方的朋友们尝一尝,
少少儿调,
不要在醋缸里淹上。
3、六句式(也称两担水或双折腰)。是在四、五句“花儿”的基础上扩充发展而来的,每首四旬加两个半句而成,这两个半句起承上启下的效果,表现内容更丰富,其对仗是一、四句,二、五句、三、六句相对。如:
农村的政策落实了,
责任田,
社员的心坎上到了;
尕拖拉马车的养上了,
好好干,
小康的日子(哈)盼了。
除了四、五、六句式“花儿”外,还有七句或句子更多的变体“花儿”,使其表现内容更加丰富。但这种变体“花儿”的句子都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如扇面对和单双字尾的交叉),整体结构且有自身的规 律。
(二)新编“花儿”的句子节奏。“花儿”的句子节奏是构成“花儿”格律的重要方面之一,且这种节奏是独特而复杂的,现举四句和六句式两种典型格式来说明。
1、四句“花儿”的节奏,大体每句三顿(也有两顿的),每句末顿(最后一节拍)字数则二、三、四字不等,但这顿数和末顿字数的多少是有规律的。例举三种节奏形式。
(1)单双句都是三顿,单句末顿为三个字,双句末顿为两个字。如:
日月山——“花儿”会——办红了,
八方的——朋友们——到了;
心上的——“花儿”(哈)——看见了,
腿软着——走不动——路了。
(2)单句为两顿,末顿为三个字,双句为三顿、末顿为两个字,如:
生产责任制——实行了,
群众的——劲头儿——大了;
农林牧工的——发展了,
群众的——生活(么)——好了。
(3)单双句都为二顿,单句末顿为三字或四字,双句末顿为二个字。如:
清溜溜(儿)地——长流水,
当啷啷(儿)地——响了;
热吐吐(儿)地——离开了你,
泪涟涟(儿)地——想了。
当然“花儿”唱词的形式丰富多彩,句子节奏也显得多种多样,除上面例举三种外,还有单句为三顿、双句为两顿、单双句末顿字数各不相同等等,要在新“花儿”创作的实践中不断掌握句子节奏的变化规律,使新编“花儿”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下面例举五、六句式“花儿”句子节奏。
2、五、六句式“花儿”句子节奏。
(1)单双句都为三顿(两个短句除外),单旬末顿为三个字,双句末顿两个字,两个短句均为一顿。如:
五月里——沙枣树——开花了,
香气儿飘,
远近的——村庄里——香了;
全党的——工作点——转移了,
万民们笑。
四化的——大道上——奔了。
(2)单句为两顿,末顿为三个字,双句为三顿,末顿为两个字,两个短句为一顿。如:
金山银山——八宝山,
日月山。
它是文成公主——留步的——名山;
“花儿”会上——订姻缘,
永纪念,
一辈子——到老的——伴侣。
(3)单双句均为三顿,单句末顿为三个字,双句末顿为两个字,短句为一顿。如:
日月山——飞起来——吉祥云,
湟水源——架起了——彩虹;
歌把式——相聚在——“小北京”(湟源清末民初时的誉称)
尽情地唱,
歌海里——漫游的——我们。
总之,“花儿”句子的节奏按词汇而确定,其主要特征是:一般一句为二到三顿,每顿字数二到五字,五、六句式“花儿”中的短句一般为一顿。四句式“花儿”单双句末顿字数一般为单数和双数(即奇、偶)交错出现,五、六句式的“花儿”以此类推。另外,最末一顿如果字数不符合格律时,就用虚词来补救,如“哩”、“了”、“子”等就是常用来补救字数的,没有明显的语法作用,使语法更符合地方语言习惯,有某些微弱的语气效果。
(三)新编“花儿”的押韵形式。“花儿”有独特的押韵形式,是以西北河湟方言押韵的。如:哈、瞎、下、吓都读为“哈”字音;肥、谁、肺、睡、水、费、税,都读为“肥”字音;脑、我、熬、恼都读为“脑”字音;规、国、龟、轨、鬼、归、桂、跪、贵、柜都读为“规”字音等。所以,要从方言的实际出发,总结符合“花儿”的押韵形式;有通韵、交韵、间韵、随韵等,每种韵又有不同的变化方式。现将主要韵律列举如下:
1、通韵式。每句都押一个韵,句句相押。如:
柴达木的宝藏美名扬,
流向了全球的地方:
大美的青海人神往,
我把您尽情地歌唱。
2、交韵式。单句和单句相押,双句和双句相押。如:
高原上有名的“小北京”,
海藏(的)咽喉上过哩;
我俩好下的传美名,
生死的路儿上走哩。
3、间韵式。即单句不押,双句相押,而且常常是第三句不入韵。如:
天上的云彩结疙瘩,
黑云有大雨哩;
组织起来了搞生产,
好生活更富裕哩。
4、随韵式。前两句为一韵,后两句随着情绪的变化换押另一韵,也就是上、下段分别押韵。也有前两句不押韵,后两句押韵的变化体,这种韵律是“花儿”曲调的两句式结构和演唱的即兴方式所决定的。如:
黄河沿上的咕噜噜雁,
石头上蹲下的孤单;
三年上维你着没维上,
五年的心思(哈)费上。
上去高山着有高山,
山涧里清泉水流着;
人才上到你的也有哩,
心肠儿咋到个你哩。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花儿”的功能已发展了很大的变化,它不再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和情人们相会时的专利品。而是整个社会发展中兴起的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想在不久的将来用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反映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中的方方面面,如用“新编‘花儿’唱大美青海”,“用新编“花儿”歌唱家乡日新月异新变化”和社会主义时代中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等等,我们期盼新编“花儿”的春天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