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具有独立思考和正确的判断能力,从而全面开发学生的智慧和潜能,为学生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设置认知冲突,诱发思维
认知冲突是一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存在某种差距而导致的心理失衡。设置认知冲突可以形成悬念,使学生产生企盼、渴知、欲罢不能的心理状态,由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在圆的周长一课教学中,层层设置认知冲突:(1)用铁丝围成的圆的周长如何测量(剪、折再量);(2)一元硬币的周长如何测量(不能剪、折、在直尺上转动一周);(3)圆形游泳池的周长怎样测量(不用卷尺测量)。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都能一一解答,面露得意之色。这时,教师出示一根短绳,一端系有小球,甩动另一端,问学生这个甩动小球形成的圆周长如何测量?学生面面相觑,哑口无言。至此,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诱发了思维的主动性。
二、联系生活实际,活跃思维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在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新知识,形成新能力,从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理解。
在学习了圆的周长后,给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的数学情景:“在兴福寺里有一棵粗大的古银杏,你能知道这棵古树横截面的直径吗?你有什么好办法?”由于提出的问题和学生的生活非常接近,因此全体同学都积极参与了讨论,气氛活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认为把大树锯倒,再量直径;马上有学生反对,认为古银杏是珍贵树种应该加以保护。最后一致认为应该先用绳子围大树一圈,量出绳子的长,即大树的周长,再利用周长的知识求出直径。学生从中感受到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像这样贴近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会更多地关注自己生活周围的数学问题,积极动脑思考。
三、加强动手操作,深化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是深化思维的有效方式。教师应有意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折一折,画一画,拼一拼,比一比,通过动用操作,锻炼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分数认识,在学生掌握分数的意义之后进行巩固练习时有这样一道题:“请同学们动手在正方形中,画出它的四分之一,看谁的画法多。”学生发挥了各自的想象能力,创造性灵感活跃起来,画出多种表示四分之一的图案,如下列图。
在新颖独特的画法中,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头脑中的意义得到形象的表达,并通过不同形状的四分之一 的比较更突出了分数的意义的关键在于平均分。这样在动手操作中学生综合利用已学知识,使创造思维得到发挥。
四、鼓励积极探索,发展思维
积极探索是思维发展的先导,所以在教学中,不只是让学生被动地去获取知识,解答出一个个习题而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发现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养成探究精神。
例如,六年级有这样一题:在甲、乙两块厚度一样、边长相等的正方形钢板上冲制小圆片,如下图1和图2。甲钢板冲了4个小圆片,乙钢板冲了9个小圆片,剩下的边角料哪一块重?为什么?
通过分组讨论,多数学生用假设法去做,设正方形边长为12,则甲钢板上的圆半径是12÷2÷2=3,乙钢板的半径是12÷3÷2=2,甲钢板上的圆面积之和是π×3×3×4=36π,乙钢板上的圆面积之和是π×2×2×9=36π,冲掉的面积相等,所以余下的面积相等,则余料的面积相等。
很明显能用这种方法解题已经很不错了,这时教师进一步询问学生还能想出别的好办法吗?不久有一组学生想了一种更巧更新的方法:甲、乙两钢板的边长相等,圆直径比是2:3,则它们的面积比应成反比,为9:4。那甲钢板上圆面积之和是9×4(个)=36。乙钢板上的面积之和是4×9(个)=36。冲去相同的面积,则余料的重量相等,在这个创造性的活动中,学生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创造思维得到培养和发展,体验到了数学活动中创造的无穷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阵地,教师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一、设置认知冲突,诱发思维
认知冲突是一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存在某种差距而导致的心理失衡。设置认知冲突可以形成悬念,使学生产生企盼、渴知、欲罢不能的心理状态,由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在圆的周长一课教学中,层层设置认知冲突:(1)用铁丝围成的圆的周长如何测量(剪、折再量);(2)一元硬币的周长如何测量(不能剪、折、在直尺上转动一周);(3)圆形游泳池的周长怎样测量(不用卷尺测量)。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都能一一解答,面露得意之色。这时,教师出示一根短绳,一端系有小球,甩动另一端,问学生这个甩动小球形成的圆周长如何测量?学生面面相觑,哑口无言。至此,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诱发了思维的主动性。
二、联系生活实际,活跃思维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在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新知识,形成新能力,从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理解。
在学习了圆的周长后,给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的数学情景:“在兴福寺里有一棵粗大的古银杏,你能知道这棵古树横截面的直径吗?你有什么好办法?”由于提出的问题和学生的生活非常接近,因此全体同学都积极参与了讨论,气氛活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认为把大树锯倒,再量直径;马上有学生反对,认为古银杏是珍贵树种应该加以保护。最后一致认为应该先用绳子围大树一圈,量出绳子的长,即大树的周长,再利用周长的知识求出直径。学生从中感受到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像这样贴近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会更多地关注自己生活周围的数学问题,积极动脑思考。
三、加强动手操作,深化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是深化思维的有效方式。教师应有意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折一折,画一画,拼一拼,比一比,通过动用操作,锻炼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分数认识,在学生掌握分数的意义之后进行巩固练习时有这样一道题:“请同学们动手在正方形中,画出它的四分之一,看谁的画法多。”学生发挥了各自的想象能力,创造性灵感活跃起来,画出多种表示四分之一的图案,如下列图。
在新颖独特的画法中,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头脑中的意义得到形象的表达,并通过不同形状的四分之一 的比较更突出了分数的意义的关键在于平均分。这样在动手操作中学生综合利用已学知识,使创造思维得到发挥。
四、鼓励积极探索,发展思维
积极探索是思维发展的先导,所以在教学中,不只是让学生被动地去获取知识,解答出一个个习题而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发现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养成探究精神。
例如,六年级有这样一题:在甲、乙两块厚度一样、边长相等的正方形钢板上冲制小圆片,如下图1和图2。甲钢板冲了4个小圆片,乙钢板冲了9个小圆片,剩下的边角料哪一块重?为什么?
通过分组讨论,多数学生用假设法去做,设正方形边长为12,则甲钢板上的圆半径是12÷2÷2=3,乙钢板的半径是12÷3÷2=2,甲钢板上的圆面积之和是π×3×3×4=36π,乙钢板上的圆面积之和是π×2×2×9=36π,冲掉的面积相等,所以余下的面积相等,则余料的面积相等。
很明显能用这种方法解题已经很不错了,这时教师进一步询问学生还能想出别的好办法吗?不久有一组学生想了一种更巧更新的方法:甲、乙两钢板的边长相等,圆直径比是2:3,则它们的面积比应成反比,为9:4。那甲钢板上圆面积之和是9×4(个)=36。乙钢板上的面积之和是4×9(个)=36。冲去相同的面积,则余料的重量相等,在这个创造性的活动中,学生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创造思维得到培养和发展,体验到了数学活动中创造的无穷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阵地,教师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