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斧神工之景 妙笔生花之情

来源 :俪人·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lllb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朱自清写景不但逼真,而且形神兼备,富有灵性。本文分析了朱自清写景抒情的艺术魅力和动人之处,动静结合,感觉借移,主宾互衬等。善于处理情与景的关系,讲究情中景,景中情的契合。用叠字,叠词,叠句增强语言的描绘力。
  【关键词】朱自清写景 抒情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1898年11月,卒于1948年8月。原籍浙江绍兴,因自幼在扬州生活过一段时间,故自称为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爱国作家和学者。他一直用爱的眼光去打量这个世界,去发现生活之美……
  古人曾云:“眼前有景道不得。”写景状物做到生动逼真已属难得,而朱自清笔下的写景不仅逼真,而且形神兼备,灵气十足。他把自己的灵性融入了自然,更超越了自然,作者笔下的景物绝非纯自然的,而是有生命、有灵性、有神采的人化自然。朱自清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致委婉地写出了对自然景色的独特新鲜的内心感受,使情与景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人景和谐的诗意美,自然地把读者诱入到他创造的美不胜收的艺术境界中。读朱自清的写景抒情散文,似进入了一个如诗如画的境界,那人格化的太阳,诗意盎然的淮河,生机勃勃的春天,令人心醉的绿,素淡朦胧的荷塘月色,都无不令人赏心悦目,真乃“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在那浓郁的诗情画意里,蕴含了作者多少艺术上的造诣与苦心。
  一、轻扰慢捻抹复挑——多种艺术手段的运用
  朱自清是个善调丹青的能手,他不仅能调动比喻,拟人,联想等多种手法,形象生动表现景物的特点,而且善于巧妙的运用多种艺术处理手段,如虚与实,动与静,感觉借移,主宾互衬等,增强了写景的艺术魅力。
  朱自清写景不但擅长从客观事物捕捉具体的形象,而且善于“化虚为实”,把一些抽象的事物转化成有形的物象,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具有避风捉影的艺术动力,在绘态状物上更是妙笔生花,讲究在“活”字上下功夫,在《匆匆》里,作者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力,去捕捉“匆匆”的影子,作者把太阳当作时光的象征,创造出时光的具体可感的形象,时间本是无影无踪的,但“太阳它有脚啊,轻轻悄悄的挪移了”。作者扣住这脚,把时间这个空灵对象写的新鲜活脱,太阳简直像个活泼少年,来去匆匆,步履轻捷,作者借助这一动人的形象,抒发了自己对时日匆匆这一瞬间的感受,使抽象转为具体,思维化为形象。春,本来是时令季节,是抽象概念,它是无形的,但在《春》里,朱自清如孩子一般天真单纯,画尽人间春色,高唱春的赞歌。他选择最能代表春天生命力的景色——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为对象,绘成了人间的巨幅图景,令人无限神往。作者还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 “小姑娘”、 “健壮的青年”,让人感到春天是生命的开始,春天秀丽迷人,春天有强大的生命力,形成生动的意境,激发人们憧憬未来,创在未来。这就是将无形的事物转化为有形的物象,即化虚为实的手法,《春》的魅力除这篇运用了拟人手法,绘态状物在活字上下功夫是很突出的。如写春草,观察仔细品味出其中独特的风味,同是春草,皆无因被初阳蒸融,是“嫩嫩的,绿绿的” 、“绵软软的”,雨无由于细雨滋润之故,所以是“青得逼你的眼”。写春雨,像“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绘态传神地展现了春天与众不同的景色。绿是颜色的概念,是难写之景,但在《绿》中,作者没有直接用各种比喻隐形描摹,而是借助联想对比来诱导读者的想象力,将它与北京什刹海的绿杨,杭州虎跑寺的绿壁,西湖的波,秦淮河的水比较,在作者的眼中,它们不是太淡就是太浓,不是明就是暗,都无法与明暗透度、浓淡相宜的梅雨潭相媲美,从而恰到好处地捕捉住“不但不浓不明不暗”,令人心醉的绿,达到了预料不到的艺术效果,这里同样运用了“以虚写实”的手法,让读者借助联想的羽翼来揣摩梅雨潭的绿那难以比拟的美。
  在客观的世界中,静态是相对的,动态则是绝对的,往往是静中寓动,动中有静。因而在写景中,如果单纯孤立地进行静态或动态的描写,就会使人产生一种单调与呆板,缺乏变化与生气的感觉,尤其是静物描写,能够逼真又不呆板,是需要方法和技巧的,朱自清写景向来不满足于对客观景物做静态的描写,他说:“若能够将静态的变为动态的,那当然更乐意。”因而非常注意用动静相间,化静为动的手法。在《荷塘月色》中,他既写静态中的荷叶、荷花,又写微风过处的美妙景致,“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微风过处,荷波轻荡,这只在眼前一闪即逝的活泼情状,也被作者捕捉住,精心地缀入了画面。一静一动,动静结合,克服了画面的单调呆板,增加了荷塘之景的诗意美,作者还善于用表现动态的动词把静态的事物写活,“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一片叶子上”,作者凭借丰实的想象。这一个“泻”字,表现出在月光笼罩下整个荷塘的静穆美,给人以实体感和流动感,把月光点活了。野花本是静止的,从《春》中的野花在作者的想象中“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样就把静态写活了。
  作者描写景物除了表现单一的视觉形象外,还善于描写各种感觉,通过绘声绘色绘形等生动的描写,增强了描写对象的实体感,风是无形、无色、无味的,在《春》里,作者写春风拂面“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送芳香“泥土的气息”, “青草味” 、“花的香”,风传乐声、鸟语、水声、笛韵交相应和,从触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把春风写得形神兼备,捉摸得住了。在《绿》中,描摹那“厚积着的绿”的潭水的动态,作者借助神奇的想象,连用三个比拟句:“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女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从视觉、感觉和触觉各个角度把一碧汪汪的潭水拟人化了。更令人惊叹不已的是作者运用了古典诗歌中常用的通感技法,使难以描摹的感觉通过另一种可感形象而具体化,这在现代散文创作中是不多见的。如《荷塘月色》中有三处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把静止的事物转化为听觉形象,使人的想象荷香恍如歌声那样时断时续,一阵一阵,不绝如缕。又如“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一个“梦”字奇特地将视觉形象转化为幻觉形象,用恍惚捉摸不住的“梦”比作荷花上的月光,雾气相混的朦胧状态,贴切新颖。又把塘中的光与影浓淡协调的景色,比作“如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把无声的流动的光波,描写为动人的音乐,把视觉转化为听觉,新奇而别致。   刘熙载《艺概·诗概》中有:“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朱自清写景,还注意主宾互衬。“荷塘” 和“月色”本是自然界中两种完全不同的景物,作者从抒发感情的需要出发,在特定环境中再现景物的特征。他先观察和描写了月下的荷塘,在这幅画里,月色是背景,荷塘是主景,那田田的绿叶,朵朵荷花,缕缕清香,都是在淡淡的月光下呈现的特有风貌;接着又观察和描写荷塘的月色,在这幅画里,荷塘是背景,月色是主景,那流水般的月光,梦似的树色,隐约的远山,都是荷塘上的月色透过叶、花、树呈现出的特景。荷塘与月色,既自为主景,又互为背景,上下结合,互相映衬的写法,使作者的感情表达的更生动,更形象,更有特色,使作者的感情表达得更生动,更完美。也许正是因为他热爱美,追求美,所以在努力去实现对美的再现,从而使自己在艺术上不断地钻研,不断地提升。
  二、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与景的关系
  朱自清写景之所以无限动人,还在于善于处理情与景的关系,那么到底是写景还是抒情呢?“情景名为之,而实不可离。神于景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朱自清写景,正有此妙处,达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艺术境地。在描写中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使写景和抒情水乳难分,臻于极境。
  触景生情。自然景物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引起和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匆匆》就是一篇触景生情抒发心声的佳作。冬去春来,花木荣枯,这是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但作者触景生情联想到韶华易逝,青春难在,不甘虚掷光阴“匆匆”而过,构思有所作为,《匆匆》抒写的就是这种感受。“赤裸裸来到这个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白,为什么要白白走这一遭啊?”,“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隐含在作品里的,就是作者体验入微的这种爱怜时光,不甘虚度,力求上进的精神。又如《荷塘月色》中,朱自清触景生情:“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朱自清从小生活在江南,在江南有着他美好的童年……正因为“采莲又是江南的旧俗”……而正是这种寄寓思乡和早年美好生活的浓情无意识地闪现和流露,反衬出他心中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黑暗的极其不满。借景生情。边写景边抒情,情与景相映成趣。《春》通过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自然美所蕴含的诗意美,赞美了春的无限活力给予人们的喜悦与希望,作者借景生情,酣畅地抒发了对美好春天的强烈向往和憧憬,激励人们为追求美好而奋发向上的勇气,创造了清新隽永的意境。融情于景。把感情含蓄地融注在景物描写之中,是抒情和描写地高度结合。在《春》里句句是景语,句句也是情语,通篇绘景,通篇也是抒情,那花木、树木、风雨,无不渗透着作者对于春天到来而勾起的无限喜悦的情绪,而显得“气韵生动”。在《荷塘月色》中作者特别描绘荷塘和月色,把自己的情思寄托在美景之中,作者的感情和景物的色彩融合无间,清丽晶洁娇美的荷花,素淡朦胧恬静的月光,字字含情,句句蓄意,赞美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讴歌月亮的皎洁明净,寄寓着作者洁身自好,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情怀,他笔下的优美宁静地“不宁静”,反映出他对自由宁静生活的无限向往,从而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意境。朱自清的另两篇文情并茂、脍炙人口的名篇是《桨声灯影的秦淮河》,在那桨声灯影里,我们看到抹上了浓郁的感情色彩的秦淮河风光,那月光、水色还有灯影,都倾注了作者对现实深切的感受。本文写于1923年,当时正值五四运动落潮,作者思想十分苦闷,于是沉醉在“那晃动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里”,听那悠然的间歇的“汩—汩”桨声,追怀历史的艳迹,尽情享受那迷人的景色,这正是作者企图摆脱苦闷,追求暂时安静的心情的曲折反映,但秦淮河上的歌妓搅乱了作者的梦境,使他又回到了现实中来,景因情移,“不安的心在静里愈显活跃了”,最后“船里便载着怅惘了”,“心中充满了幻灭的情思”。从神往憧憬“美梦”开始,到“充满幻灭”结束,真切地反映了作者无法摆脱现实烦恼的痛苦,梦醒矛盾的情绪,作者将各种情与景的关系进行如此处理,所凸现的仍是这种执着地对爱与美的希望——希望人间美好。
  三、浓妆淡抹总相宜——优美的语言
  诗情画意更多时候要通过优美的语言才能体现,为使写景豁达耳目,抒情必沁人心脾,朱自清喜欢用叠字、叠词、叠句来深化物态情貌的形象感,增强语言的描绘力、音乐性和感情色彩,仅《荷塘月色》一文,就用了二十六个叠字叠词,有二字叠(AA),三字叠(ABB),四字叠(AABB)。如用“田田”形容荷花的密度,用“蓊蓊郁郁”写树木地繁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使远近高低的连用,写荷塘四面树丛之茂密,都产生了鲜明的直观效应。当然叠字要用得恰到好处,如在“是一条曲折地小煤屑路”和“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里,一处用“曲折”一处用“曲曲折折”,这两个词语不能互换,用“曲曲折折”形容小路就过分了,用“曲折”形容塘岸,描绘力就不够了。在《春》里运用叠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显示出盼春已久的急切心情。这些形态多样地叠字、叠词、叠句,不仅具有表现力,使自然景色具体而丰实,而且音韵铿锵,韵律动听,给人以一种声情并茂地音乐美的享受,“这种语言念起来上口那是现代人口里的话,不是不尴不尬的白话文。”(叶圣陶《朱佩弦先生》)自然这正是知识分子的口语,却亲切自然······这就使他的散文比起当时一般作家的作品来,拥有更多的读者,缩小了新文学和人民大众之间的距离,而这正是朱自清高于一般作家的地方,也是他为现代文学,尤其是为现代散文语言的建设所做的开拓性贡献。同样,在《绿》中写梅雨潭不用“哗哗”而用“哗哗哗哗”,不仅摹拟了水声,而且示人以水流之态势,不用“潮湿”而用“湿湿”,恰当地表达出水流对山岩两边地日浸月润。四溅的瀑流像梅花,因此是“朵朵”、“纷纷”地落着。水光“滑滑”水色“清清”,十分确切而鲜明地表现了梅雨潭千姿百态的景象。事实上,无论是《荷塘月色》、《春》、还是《绿》,这些散文语言的精心锤炼,所体现出来的朴素,清馨与真切,在当时即被认为是白话美文的典范,并且这种评价一直延续至今。有多少读者因为他的美文,而产生了走进美景的冲动。当我心中默念着“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着田田的绿叶……”,而置身于今夏雨中的清华园;当我顶着烈日在十八里秦淮河徜徉的时候,脑海中却时时挥不去那“桨声与灯影”,而且似乎连那个时代的歌妓也不曾远离……尽管现实已是物是人非,但他早已用文字不留声息地在读者的心中,刻下了深深的记忆。那份故地重游般的似曾相识,也让后来者真正感受到了朱先生文学语言的功力和魅力,体悟到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笔留住这人间至美的情感,以及他在运用现代语言的同时,所展现的现代审美眼光。
  写景之难,就在不落俗套而有创见,朱自清写景在能洞察出别人见多而未见出者,写出别人用笔而未到达者,并且把自己的真情实感毫无掩饰地渗透在形象之中,读其文,如闻其声。可见为文的根本还在于为人,性情不到,不管如何堆积辞藻也是不成的。正如郁达夫所说:“他的散文不但‘美’,更富有至情和风趣,而这一切又和他的人格分不开的。他那么诚恳,谦虚,温厚,朴素而并不缺乏风趣”。朱自清笔下的自然美源自朱自清的人格美,我们便获得这样的感受,岂止是“人间能得几回闻”,简直是“此曲只应天上有”。
  【参考文献】
  [1]天军锋《写作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纪人《中国现代散文欣赏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3]张琳璋《中国现代散文名篇讲座》九州图书出版社
  [4]朱自清文集网站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以我校三个年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数据为切入点,以学生就业失败的原因分析为前提,以美甲教学为例,重点研究在教学中如何有针对性的进行职业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作为教师,首先要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科意识,其次要准确把握企业的用工标准,发现学生就业失败的问题所在。在此基础上,深刻挖掘美甲课堂教学的特点和优势,加强对学生组织纪律性、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合作沟通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组织能
期刊
【摘要】语文的基本能力之一就是语感能力,良好的语感对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提高都是非常重要的。语感通过对言语形式进行刺激,不断提高其感应能力,是对语言的一种直接性的理解。语文语感能力的培养是在积累了大量的语文材料和语言规律后逐渐培养出来的。因此,初中阶段需要教师对学生做一定的语感分析,并加强对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  【关键词】初中生 语文学习 语感能力 培养  语感在学术界具有多种定义,通常我们将其概
期刊
【摘要】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证书考级能力和英语职业素养,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商务学院共外部的老师们一起参加了学校的基础英语改革,创设了分层教学,组编了行业英语教材并应用于实际教学,在实施五年之后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和收获,学生和老师共同受益。  【关键词】英语考级;行业英语;分层教学  一、引言  大学英语教育改革一直是教育部门呼吁各大学学院在探索的重要课题,对于职业院校,英语改革所面临的问题更多:学生
期刊
【摘要】高校学生党支部结合社会实践的“体验式教育”活动,让学生党员在实践中接受教育,对培养学生党员、积极分子的吃苦耐劳精神、奉献意识,对党支部组织生活质量的提高起较好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社会实践 载体 体验式教育 创新  高校学生党支部是培养青年党员的重要阵地,开展学生党支部活动创新工作,是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党员队伍生机活力的需要,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是全面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更
期刊
【摘要】心理暗示是教学中受教育者的心理和行为施加的一种教育方式,对激发学习兴趣、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挖掘学生潜能具有特殊作用,小学生依赖性很强,非常容易受到心理暗示的影响。因此,教师不仅要了解心理暗示的原理,更应该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积极暗示,实施间接暗示,引导学生自我暗示,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 心理暗示 自我暗示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好老师,要精通心理
期刊
【摘要】本文从探索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需求和大学生思政课自身建设发展需要角度出发探讨独立学院辅导员“介入“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性和意义,并探讨了“介入”的两种模式及其带来的优势。在总结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辅导员成功“介入”思政课做法和经验启示基础上,从辅导员——“介入者”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如何优化此种“介入”模式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辅导员 思政课 “介入”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
期刊
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交互性叙事课文的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应加强语言文字的品味,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语言的品味,可以从朗读、想象、细读入手和着力,品味语言、把握形象、体会情感。  一、在朗读中品味语言的音韵美  无论什么体裁的叙事性作品,语言的语音形态作用都是巨大的,都有潜在的语音效应。所谓潜在的语音效应,即指文字符号在阅读人心里自然唤起的那种声音功能,没有这种“唤起”,阅
期刊
【摘要】《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经历了流传过程当中群众整理到后代作家定稿这样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时代不同,阶层不同,作品当中融入作者罗贯中的思想就不同,塑造了刘备、曹操、孙权三位帝王的形象,寄予罗贯中寻找理想帝王的梦想。  【关键词】《三国演义》思想 理想的帝王 刘备 孙权 曹操  《三国演义》以东汉末年群雄争霸,三国鼎立的史实为依据,采取高超的艺术手法,为我们生动地再现了一幅风云激荡、波澜壮阔的历
期刊
【摘要】近年来,由于大学生群体中部分同学以消极的情绪面对大学生活的各个方面,因而我们会听闻到各种各样的大学生自杀甚至杀人事件。这一问题引起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浙江师范大学作为一个以人为本的大学,较早地开设了大学生心理调试课程。通过问卷调查、采访相关人士等方式,就《大学生心理调适与发展》课程对大学新生的影响以及相关人员对此课程的意见和建议,探讨开设该课程的价值以及必要性。  【关键词
期刊
众所周知,追求教育高品质、内涵式发展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基础教育界的共识。这首先取决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作为教师的培训机构之一,是我国现代教师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承担着对全县中小学校研究、培训、管理和服务的职能,今天的进修学校也已从学历补偿教育为主走向以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主的目标。所以,新时期要充分发挥好教师进修学校的职能作用,就必须加强自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