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写作者被给予的启示

来源 :非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mcxue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个小说写作者,在开始任何一篇章的时候,他们都会认为自己很神圣,像造物主般自虚无中诞生一些人物,并为这些虚拟人物构建一个虚拟世界,所有这些虚设任务所发出的动作所有这个虚幻世界所进行的事件,都由小说写作者杜撰。作为一个小说写作者(尤其是一些悲剧小说写作者),在结束任一篇章的时候,我们从不正视自己的残忍,像刽子手般让一些人物的结局奔赴死亡,让先前生龙活虎的虚拟世界变作死灰。在小说以外的世界里,小说写作者从来都只是只体验创造生又创造死之间的喜悦,从未设想过,毕竟,他们无须为小说人物的死负责,无须为这样的谋杀行为受牢狱之灾,他会说,我创造了虚拟的“他”,“他”的死也可以由我来主宰。
  小说写作者从始至终未曾想过,至少作为三分之一个小说写作者的我来说从未曾有过这样的想法——有没有这样的可能性,就是我们笔下所写就的生活,在现实世界中有着一个准确无误的对应,也就是说,我们由笔迹创造的人物就活生生地存在于现实生活当中,他生命里所进行的任一个动作,甚至他的所有思想,都跟随着我们写作的步伐游走。电影《奇幻人生》说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说写作者与她笔下的人物之间发生着的故事,带着诙谐的味道,带着伤感的味道,带着启示的味道。
  在初开始的那几分钟里,我曾经以为整个电影走的是幽默轻松的娱乐路线,主人公Harold Crick的生活规律得能引发我的阵阵笑意,围绕在他生活圈子里的数字像是一些顽皮的精灵时不时以三维动画的形式出现在荧幕上,Harold Crick的所有似乎被囚禁于一整套严密的数字定律中,一如他作为国税局审计员的身份。电影一开始的人物独白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关乎于Harold Crick以及他的手表的故事,然而我们会始终关注Harold Crick那只平凡普通的表么?我们注意的只有HaroldCrick本人,或者说电影在最开始为我们定义好的Harold有趣的却又普通的生活。意想不到的事情在最自然的情节之下发生了,Harold的生活与电影里的独白女声交叉影响在了一起。那个沉稳的女声在用一种旁观者的姿态叙述着Harold的生活,一并叙述作为电影观看者的我们无法窥测到的Harold的内心活动,于是我们了解了Harold的人生观,他实际上从骨子里讨厌这样太过“精密”的规律性生活,这种生活割断了他所梦想要过的生活,也阻碍了生命中本该拥有的乐趣,只是他不愿意也不能够去改变他进行着的生活——又有多少人有勇气敲破我们平静生活所构建出的那面坚冰?——他很软弱,并对其他人有着一种过分谦恭的礼让。似乎一旦他将这种生活结束掉,生命便引领他朝向一个永不可知或者万劫不复的境地。电影在此时画面一转,进入让人心悬的一个场景中,一个妄图自杀的女人在高楼俯瞰着这个现实世界。我们从她的眼神当中读出了绝望,厌倦,疲惫,甚至带着点点侥幸。或许任何企图以自戕的方式结束掉自己生命的人总会表现出这样的心态,或者说,那些在生活里郁郁的人,多多少少也都拥有这种心境。实际上这个画面只是女作家Haren Eiffel在幻想着Harold Crick的死亡方式,她意欲杀死Harold,或者说只是杀死由她的笔端创造出来的Harold。作为一个悲剧小说家,Eiffel在她所构建的悲惨世界里曾经谋杀了太多的人,并且在她看来最理所应当的一点在于,一个悲剧故事当中不可能会没有一个人不死去。Harold此时被作为Eiffel下一个意欲谋杀的对象出现在Eiffel的小说里。Eiffel,沉溺于悲剧氛围里的黑色小说作者,其生活亦难免被浸染上黑暗的色彩。有时候在观看电影的人的眼里,Eiffel的生活实际上便趋于病态。她像一个与周遭格格不入的女巫,在小说以外的世界里踽踽独行,以自我,或以其小说本体为中心,丝毫不去顾虑其他人其他事。
  两个主人公的品性主宰着电影的情节走向,电影情节也随着主人公品性的变更而转化。Harold发现了其存在的实际性质,他已经能够听到实际上只发自于Eiffel内心的小说语言——即电影的独白,他惊叹于原来自己的人生被一个他并不认识,并且极有可能是距其千里之外的小说家写定了。但是Eiffel却没有发现,她仍旧继续着自己的小说,并且在脑子里幻想了许多种杀死Harold的方法。为何Harold发现了这一有悖于常理的事实,而另一主人公Eiffel却没有发现?或许源自于Harold过分谨小慎微的生活习性?源自于Harold软弱的性格极度容易被生命当中的意外刺伤?也或许源自于Eiffel习惯生活在虚拟的生活中,源自于Eiffel冷漠的性情从来不会被别的物事干扰。不过真正的原因或许来自于我在上文所提出的那一观点。
  小说写作者从始至终未曾想过,他们笔下所写就的生活,在现实世界中有着一个准确无误的对应。
  看完这个电影我问过一些人,当你已经预知得到你即将被人谋杀,你将持着何种原由心甘情愿地接受被他人掠去生命的结局,又将持着怎样的心境去面对你即将完结掉的生命?我得到的答案自然众口不一,却都没有任一个回答像Harold给我的回答那样令我肃然起敬。电影终于结束掉逗趣幽默的基调,换上沉重的面孔给我们观看电影的人一个悲凄的形象。Harold从Eiffel的小说手稿里读完了自己的一生。他从坐上公交车起开始阅读,孜孜不倦,并不受打扰。他周遭的人谁都不知道这个坐在椅子上沉默阅读的男人实际上是在提前审阅自己的人生。他看到他的人生太短了,不管是碌碌还是充实,都太短了,那只是一路公交车的车程,他自上车时阅读,而当汽车行完每一站走到终点站时,他阅读完了小说,阅读完了他的整个人生。他在知道他即将死去以后悄悄结束了他那原本规律的生活,他勇敢了一点点去扭转自己的生活。那时候他比人生任一时刻都接近自己的梦想与爱情——那个梦想关乎美妙激昂的摇滚乐,那个爱情关乎与之截然相反的一个女孩。他的人生多么美好,可他却又用尽了所有的勇气再一次扭转自己的生活,不,应该说是结束掉这种世人都会渴望与羡慕的生活。公交车行完了一天的路途在终点站整个车身接受了一次洗刷,Harold读完了Eiffel的小说,他会因为人的灵魂就像这辆公交车一样行走完一程,接受过洗礼后,又开始新的一程吗?不是这样的。他找到了Eiffel,将手稿交还予她,说出了属于他的理由。
  “I love your book,and I think you should finish it”(我喜欢你的小说,并且我希望你能继续下去。)
  Harold是很平凡的一个人,拥有一些微小的优秀品质,却也正是他的这种平凡与优秀品质让他在电影当中,在小说写作者Eiffel的眼中,在小说里,变得如此高大:有着一种过分谦恭的礼让。
  Harold同意了Eiffel来谋杀他,Harold知道他们之间没有仇恨,或许是Eiffel欲图谋杀他,他同意了。Harold明白,似乎只有自己的死亡,才可能成就那部卓越的小说,他的人生是简短并且不会被太多人所瞩目的,而伟大的小说则不然,一如电影当中的文学教授所言:The hero dies,but the story lives on forever(主人公死去,但故事永远流传)。他的所作所为是为了一部伟大的小说献身,在这部小说成功之后没有人会相信人世间确实存在这样一个人,为了促成小说的伟大而牺牲自我。他是另一意义上的烈士,却不会有谁用崇敬的目光在他亡去后瞻仰他!Elffel将提纲延伸成为一部小说时——之前HaroId阅读的只是小说的提纲手稿。在Harold命定死亡的那一刻Eiffel被深邃的痛苦与自责击溃了,与此同时的Harold则是悠然地进行着其马上就要死去的生活,他最后的那些语言动作再自然不过了,像其每一天所进行的那样,就算是那个能够结束其生活的举动,他进行起来都是那么自然那么理所应当,而最让人惊讶的应该就是他早已知晓自己会在这一举动后死去,却仍旧义无返顾地去做。
  Eiffel所写的小说里Harold因为他的手表而死去,于是Eiffel说是一个Harold与他的手表的故事,Harold如Eiffel所设定的那样遇上了车祸,但谁也无法体察到的就是Harold已经悄然改变了Eiffel的生活与思想Eiffel再也不该写悲剧了,我们总是应该热爱自己的生活,并努力将之变作美好。于是Elffel改掉了小说的结尾。尽管这样一来小说确实没有原先的要好,更或许它已经不能成为一部伟大的小说。这是Harold与他的手表的故事,Eiffel在小说结尾也就是电影结尾仍旧使用了那只手表拯救了Eiffel的生命,这样,或多或少都没有改变掉Eiffel所写就的这个小说的初衷。
  Eiffel在Harold处得到了启示,我们的人生太过短暂,每一天都是向死而生,像一部公交车,它总有属于它的终点站,它太短暂,于是我们没有理由不将这短暂的一生变得美好。Harold提前预知了他的死亡,却任由死神掠去其生命,且在死前努力地将自己的生活变得美好。Eiffel说像Harold这样热爱生活的人真的不该被提早夺去生命,更何况,Eiffel可以将他的生命延续。小说或者电影等等所该拥有的意义其实并不仅仅是它能永世流传、它能在历史上闪闪发光,而是它应该给阅读它、观看它的人关于生命的一些启示。早前Eiffel未能意识到这一点,直至Harold出现。小说家在他笔下的人物身上得到了启示,有着让人惊叹的意味。
  热爱生活吧,我总是想替Eiffel说出这句话,这不仅仅只是作为一个小说家所得到的启示,更是Harold给予世间所有人的启示我们自身或许真的不能决定生与死,不能决定人生的长与短,我们唯一能决定的,就是通过努力将我们的人生变得美好,于是我们有什么理由放弃掉我们所拥有的这一伟大权利呢?
其他文献
在中国,几乎没有人知道Martie Peters这个英国壮年流氓,因为他组建的Push乐队在中国着实有点名不见经传的味道。然而曾发行过多张金属专辑的Push在欧洲大陆可谓是小有名气,他们曾和英国著名重金属乐队RONNIE JAMES DIO、丹麦前卫金属乐队ROYAL HUNT等一起巡演欧洲,并引起巨大的轰动。Push粗砺毫无修饰的吉他以及多重的声音特质,成了他们被听众认可的最重要标志。  如果上
期刊
林格 作者有话说:这是一个一步错,步步迟的故事――他们在故事里错过,会在梦里重逢。  楔子  那日扬州大雪,她于街巷中撑伞娉婷而过,屈身向他碗中投下十文钱。  他记得那双手,纤纤细腕,指如青葱。女子掩帕轻咳,轻声同他叮嘱一句:“乞儿,天寒如此,去寻个去处喝口暖汤。”  萧瑟寒风里,他捧起那犹带体温的铜板,忽见碗中不知何时多了半块精致的玉佩,讶然间眼也不眨地望着她渐远的背影。  他自顾自地决定,若有
期刊
《青春煞人武器》  作者:私奔铺  出版:2007年4月  出品:FULL JACKET  协力:台湾珊瑚影像社  狐狸尾巴唱片  类型:长篇小说  独家代理:白精糖(北京)  小说简介:  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北方一个小镇的铁路沿线,这是一个远离喧嚣,被人遗忘的角落,单调、封闭、空虚和寂寞的情绪深深植根在这里每个居民的心中。  本书描写了一位小城市少年特殊的成长历程。那些对未来世界的幻
期刊
最初了解到这个丹麦的后摇乐队是通过一个朋友Mazz介绍而得知:“Windermere最早由一支玩儿英式的乐队和另一支Trip Hop风格的乐队合并而成。合体之后的Windermere保留了Trip Hop的低调气质,在器乐上多了些Post Rock风格。”这些描述让我小小期待了一把,因为Trip-Hop、Britpop,PostRock正是我喜欢的三大类型,能在一个乐队身上听到这三种风格的交融,想
期刊
这个秋天开始下连绵的雨,它告诉我们快到深秋了。而最近的心中却没有心情去感知身边的一切。因为心里被东西占据。  这种东西让你不再害怕一些生活的琐碎和纷扰,但却也让你更迷茫,好像你把自己推到了一个岸边,茫茫无际的水面,让你看不到尽头,就这样漂泊着,想念着,潮湿着,惆怅着。  人这一辈子到底是为了什么呢,每分每秒都担心没有别人过得好,怕被嘲笑,即使自己已经做得好些了,却依旧没有安全感,而那些比你生活好的
期刊
简介:一场大火,祖母惨死,恋人乔羽不知所踪,晋辰愤怒、痛恨,却无法挽回。三年后,他意外地与乔羽重逢。晋辰满腔恨意却待她如珍似宝,让她别无选择,只能依附他而活。只有他知道,他恨她,永不原谅。  1  夜色深沉,清吧里光线迷离。  今天是晋老夫人的祭日,晋辰从小被祖母抚养大,感情尤其深厚,几个关系亲近的兄弟不想让他一个人黯然对着空荡荡的晋家大宅,便约出来聚聚。晋老夫人纵横商界一辈子,乐善好施、和蔼开明
期刊
以下是相关图片
期刊
来自芬兰的Iconcrash,在音乐风格上受到了来自Cocteau Twins、SneakerPimps、Slowdive、The Cure、Massive Attack、Bjork、Katatonia、Sigur R6s、StinaNordenstam等乐队的影响,所以初次听到他们的作品就觉得既有Trip-Hop的阴沉又有北欧独特的深邃韵味,这些看似完全没有交集的音乐却完美地融合在了他们的音乐中
期刊
这几天的北京,经历了一场足以让人无望的雾霾天气。而那其中某天正是关书的日子,彼时坐在办公桌前,窗外是朦胧但并不诗意的城市灯光,面前是堆凌乱稿件和杂志,心绪烦乱,无以为继。  我有一个习惯,当思维无法深入或继续的时候,就会下意识地去整理眼前的东西。于是,起身,碎掉过期的文件,不需要的杂志放回书架,倒掉杯中放冷的茶,甚至走近窗前转动盆栽、以便让叶片更均匀地接触阳光。再次坐下来时,眼前一片清明,思路再度
期刊
简介:颜棠是时越力捧的艺人,捧了四年,捧成了十八线,顶头上司霍时经常陷入一种苦恼:这到底是颜棠的命不好,还是他真的是传说中的“毒奶”体质?  一  颜棠在结束一场商演后坐上了回程的保姆车,正值市区交通拥堵的时段,走走停停,半个小时了还堵在路上。她稍稍眯了会儿眼,再睁开时便恰巧看见路边的巨型屏幕上,有她出道四周年的应援。  她感慨地拍拍一旁助理小何的肩膀,说:“我就算是混成这样,还有粉丝给我做应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