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诗如采盐(随笔)

来源 :星星·诗歌原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yi_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十月举行的第三届上海国际诗歌节有个有趣的分享议题:“我为什么写诗”,16位诗人的回答令人回味。丹麦文学院院士、诗人亨里克·诺德布兰德坦陈:“一般我会回答 ‘因为我没事可做,所以我才写诗’”。翟永明说:“我选择写诗确实是因为热爱诗歌。”巴黎大学名誉教授、诗人菲利普·汤司林回答:“我呼吸是因为我活着,而诗歌就是呼吸。”欧阳江河说:“我的写作就是对难以言说、不可言说的东西通过诗歌来言说。”陈先发说:“对我来说诗是一种持续的行动,它迫使我们在日常生活的表象之下,看到一个更隐蔽和更内在的自我。”轮到我,我这样回答:“我的祖父在海边采盐,我的父亲在海里捕鱼,我在生活中打捞诗意,其实都是一样的,都是一个提炼的过程。”
  我生长的故乡,位于浙南与闽南交界之处的江南平原,因为靠海,产盐历史悠久。村莊早先的名字叫“盐廒”。“廒”是仓库的意思,放盐的仓库,就是一个村庄的名字,多么随性又多么贴切。一百年前,1920年代的盐廒村共有55户人家,以晒盐为生的盐民有183人,这几乎就是全部的青壮年劳力了。只有健壮的体格才能胜任烈日与风雨中每天十几个小时的劳作。但是,收入是极为低微的。贱如蝼蚁般的盐民向大海讨生活,向一粒盐求乞,渴望的只是延续日子,活下去。如果没有时代的裂变,缓慢的历史进程带给一代代盐民的,一定还是那无尽的压榨、苦累、隐忍和沉寂。
  在这一百年中,祖父三兄弟、父亲五兄弟,他们共同经历的晒盐岁月如此不堪回首,甚至成了吓唬儿孙不勤于耕读将必然招致的后果——“不好好读书,长大了就去采盐!”
  在很长一段日子里,我作为小辈,其实并不知道采盐到底是怎样的生计,只知道挑泥、耙土、泼灰、撒花、淋卤的无比劳累。实际上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上小学初中的那些日子,也只看到一块一块平整的晒盐场,上面还留着残缺的缸片,只看到剩下残垣断壁的盐仓,早已成了黄鼠狼的窝,当年海滩上一片繁忙、挥汗如雨的场景已不复可见。我爷爷这个老盐民活到九十六岁,他去世后没有几年时间,我再回到老家去,一片滩涂已被填掉,变成高楼大厦。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一个家族的历史,包括延续千年的古老技艺就这样消失了。
  大约十年前,我开始思索自身写作的整体性背景,以及如何尝试着推进整体性的文学创作,也就有了系统思索百年家族的历程。我尝试着为百年家族立传,于是有意识地搜集了一些地方志之类的东西,对老一辈人也做了很多访谈,最后确定通过盐的意象,把百年家族历史写出来,实际上也想通过这个写出中国一个海边村落的百年史。
  这些年来我写了一系列关于盐的组诗和小长诗,如《盐的家族》《寻盐》《听雷》《秘密》《生命和盐》,包括这首小长诗《盐》,也包括不少还躺在笔记本里未加整理的诗作。在接下来的十年中,我还将从事这方面写作。我想更加深层次地写盐的历史,写几千年盐的文化,以此探究世界和生命的本质。
其他文献
燕子叼走许多肥胖的蚊虫  短暂的告别是为了制造陌生感吗  恰如我们把写好的诗稿封存一段时间  燕子带来热带海洋的气息  经过的楼宇波动起来  它们伸出热情的屋檐,腾出温馨的一角  欢迎燕子的再次到来  长距离飞行的打磨  无需修改,燕子依然完美如初  啄泥筑巢,孵化新的作品  顺应节令,按照上帝的旨意  燕子低低掠过我的诗稿  叼走许多肥胖的蚊虫  春天的几只水鸟  几只水鸟在水面欢快地游动  身
期刊
波兰诗人切斯拉夫·米沃什曾在《眼睛》中写道:“现在你知道了。我曾借你蝴蝶的眼睛去看金莲花,借你蝾螈的眼睛去看草甸,借你各色各样人的眼睛,去看同一座城。”当我们在纷繁的世界中要去厘清关于人生意义的终极追问时,诗歌无疑就是这一双明亮的眼睛。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季节与时光的变化最能触碰到我们纤细而又敏感的神经。陆岸笔下的春天,是一种被寻觅的野草,即便走向枯竭,却仍在来年向死而生。层层铺垫,步
期刊
作为一名歌者,我想做的第一件事  是翻遍辞海,翻遍家乡的每一寸土地  找出最纯粹的词语  为你谱写一支土生土长的谣曲  如果我在长江南岸唱起这首歌  黄河以北就会响起回应  成千上万的聽众将披上漫漫黄沙,星夜赶赴  我在纸上安排的音乐盛典  燃烧是我歌唱中的主题  在我的歌声里  我的蓝天更蓝,白云更白,清风更清  聆听中,江河海洋会热血沸腾  是的,我的歌声里尽是阳光和土地的影子  那是铁器淬火
期刊
虚实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距离?  一种意念的隔膜,  或是一层泛光的河面。  那些倒影指认岸上的本体——  塔吊、栅栏和空荡的写字楼,  指认但始终沉默。  在月光如盐的河畔,  举止似乎沦为对自然的冒犯。  我屏息注视着一位老妇人  移出我的视域,  她唱一首轻柔的短歌,  像是在陈述她多难的一生。  今晨醒来我看到了阳光  昨夜我梦到自己整整一天  都在乡间走路,  那是我年少时依赖的故乡,  
期刊
农闲时期的女人  农闲的时候,庄稼人并不闲着  男人外出务工,女人就操办家务  不比男人轻松,事情多着呢  孩子的棉袄还没缝  男人的鞋垫也没纳  公婆的毡帽更没做  要是母猪下了崽儿,那就更添乱  老天爷几天不下雨,就慌不迭地浇地  雨下多了,又要排水,除草  甚至要开起拖拉机,顶个男人  等到男人回来了  女人总算可以喘几天气  然后,投入到接下来的农忙时期  这样循环很多次后,这些庄户女人 
期刊
这样的咬不会留下疤痕。  这样贴近肌肤的咬  始终携带着一个女人的体温。  靠近我,她不是母亲  就是妻子。有这么好几次  将我衣袖上的小开口缝好  然后顺着我的肩埋下头去  轻轻咬断连接的针线头。  不为别的,是让我出门在外体面一些  以免在举手投足之间,露出生活的破绽。  三 生  用这一生,把左边的灯火  移到右边来爱。  用另一生,将心里的荒草  浇灌成炊烟的模样。  用最后一生,擦去逐渐
期刊
河滩的树  它们有各自的姓氏;  会突然被谁叫出小名来。  那种悲欢藏在两棵树的拥抱里;  像互相取暖的人。  更多时候,它们独自站立,  鸟鸣落下来,阳光也落下来。  经常在河滩的人,  会把自己看作一棵树。  他双手鼓起喇叭,  咿呀咿呀……像叶子的尖叫  母亲的念想  整个上午她一直在擦拭这张破旧的桌子。  她擦拭得很细致,  边边角角都没有落下。  我不明白,  她为什么不愿把这张旧桌子扔
期刊
“科学上每前进一步都是依照排斥律推翻比比可见的错误理论的结果,艺术上每前进一步,都是依据吸引律对崇拜的对象模仿、学习的结果。”有一阵子,我对帕斯捷尔纳克的这个论断特别感兴趣。他说得对吗?科学上是否就只讲“排斥律”而不讲“吸引律”?而艺术上则反过来,只讲“吸引律”而不讲“排斥律”?  首先,我当然非常赞同他的问题意识,因为我看到太多人似乎只喜欢“排斥律”,有太多人写诗似乎以前没有人写过诗,这显然不是
期刊
观天时  好多个下午,一个人在阁楼喝茶。  有时白蝴蝶从门口经过,  有时不知名的鸟儿飞过天空,像个影子。  接连下了几天雨,阁楼外  花草和小树活得跟我一般滋润。  阳光浓烈的时候,我就浇水,浇到根子里。  其中一棵罗汉松,已长出三个枝杈,  去年夏天在它身上花的时间太少,  脸色一天天黄下去,冬天还没过完,就整个枯了。  一直舍不得砍掉,留到今天  说不定,哪天就突然返青了呢——  比如凌霄次
期刊
天 气  一個人能够做成的,只是  自我完善。每个人  都随天气变化,只是他并不知道。  有时,我走到镜子前  察看来到脸上的积雨云或雾霾。  有时我转动座椅,看见窗外阴沉的天空。  我看不出它们会带来什么改变。但在  某一天,我所遇到的某个人改变了  我的命运,或被我改变——  因为那天,天气晴朗或阴沉。  一生里我所经历的,  太多不在我的设想  或掌握,唯有在这间屋子里,宁静  依然是最高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