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年30岁的“课程格子”创始人李天放,是一位在美国土生土长的美籍华侨。2010年他27岁时,只身回国,先后在李开复的创新工场和“计划FM”项目开发等转换多个职场角色,很快成长为创业团队负责人,被业界及媒体喻为“课程表里创业的‘鲁滨逊’”。
切断后路,回国创业
在美国时,李天放就已是一个有着成功职业经历的软件工程师。从华盛顿大学毕业后,22岁的他就掘到了第一桶金,并拥有了自己的房子和车子。
李天放热衷于编程技术,毕业后即进入世界知名的微软公司工作。但他依然不满足,不甘平淡,在微软工作三年后,主动退出微软,前往硅谷寻求发展。在硅谷创业氛围的影响下,李天放再次选择离开,并以旅游的方式进一步思考在硅谷时的创业梦想。在国内旅游期间,他回国创业的愿望特别强烈。
2010年初的一天,李天放起程回国。为激励自己,不留后路,他卖掉了在美国的所有财产,就连衣服也全捐给了慈善基金会,随身只背着一个背包。回国后,他在一位朋友的创业公司做顾问。
2010年10月,李天放所在的公司作为唯一一个有海外创业背景的团队加盟到了李开复的创新工场助跑计划。半年后,他从单一的软件工程师变成一个创业团队负责人。
2011年上半年,他从创新工场毕业后,带领创业团队开发了一个叫作“计划FM”的互联网社交平台,开始单飞。“计划FM”是一个基于数据、人际、传播和分享活动的网站,用户可根据关注网上朋友的“计划”来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参与感兴趣的活动。
随着“计划FM”网站上线后影响力逐渐扩大,李天放也成了北京创业圈内的“另类”人物,异军突起。从这时起,李天放作为回国创业的ABC(American Born Chinese:美国出生的中国人)受到了业界及媒体的关注,被称为创业中的“鲁滨逊”。
物以类聚,人以“课”分
然而,媒体及公众最先“知道”李天放,并不在于他的国籍背景和创业经历,而是因他回国创业不久,在朋友强烈地支持和鼓励下,参加了一档江苏卫视的相亲节目《非诚勿扰》。在节目现场,27岁的他虽然没有与心仪的女嘉宾牵手成功,但在网络上,他一度成了人气男嘉宾和网络红人……
之后,李天放便回到了北京,继续拓展自己的“计划FM”网站。一年后,李天放及其创业团队发现,“计划FM”网站在科技和创业圈内很受欢迎,但向其他圈子拓展比较困难,并没有达到他们预期的目标,因此他决定寻找新的启创项目。“课程格子”便是他们在这种另辟蹊径的创想中寻觅到的新发现,即开发出更合适市场和用户吸引力的新产品,由此带出新一轮的创业契机。
李天放在没有发现“课程格子”设计理念的前期,就已经带领“计划FM”团队在做基于大学生课程表移动互联网的搜集、研发与应用。2012年7月,他把团队带出热闹的北京中关村创业圈,到林丰木秀、空气清新、生态环境极佳的漓江待了三个星期,以放松心态和休闲旅游的方式进行了一次头脑风暴。
“课程格子”的设计理念是:把传统意义上的纸质课程表做成移动的“一张纸”,只不过这张纸是以移动互联网为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一款基于“工具+社交”的移动互联网产品,而整体布局则是采用格子的形式。三个星期后,以李天放为创始人的“课程格子”第N次版本终于做出来。“课程格子”应用上线10天后,没有任何前期推广,就获得了12万下载量,已搜集并覆盖全国2000余所高校及其相对应的大学课程。
然而,李天放在回忆创始“课程格子”的境遇时说:“去漓江之前,我们已在中关村做了好长时间,创业圈比较浮躁。我们都已毕业离校好多年,做这个产品其实挺尴尬。过程中,我们请来7名北京大学的学生,各签订一份兼职合同,他们逢周末过来做产品测试工作,一直做了20多个版本。直到2012年5月,我们才在他们测试的启发下,最后改做成一张‘课程格子’的课程表。”
在李天放看来,大学生涯,人以“课”分。“课程格子”正是基于这一点,主要针对大学生群体,最终目标就是能成为一个大学生的生活平台,伴随大学生们度过整个校园时光。大家有缘在一起上课,为什么不相互认识一下呢?“课程格子”就是帮助他们通过课程认识更多一起上课的同学。
课程格子,格子里的好时光
“课程格子”既然是“工具+社交”类的应用,一款基于大学课程表的移动互联网社交产品,它是怎样的体验、应用和视觉感受?作为大学生的生活平台,它又是一款什么样的社交工具呢?
据团队的信息资料显示:目前,“课程格子”已绑定人人网、QQ、新浪微博和微信等庞大平台,并已推出iOS和Android客户端,供大学生用户传播和下载。截至今年上半年,“课程格子”已覆盖全国2500多所大中专院校,注册用户以每周10万人递增,颇受在校大学生们的欢迎。
“课程格子”的功能,首先体现在它的工具应用上。通过移动互联网下载后,注册并输入你所在的学校、院系和入学时间,“课程格子”即可自动生成一张课程表,详细地包括了上课的老师、上课的时间以及上课的地点等。尤其是同一门课程,有可能分为单双周、前半学期或后半学期,甚或一周两次但又不在同一教室的异常情况,也能进入“课程格子”方便地查找。更为贴身服务的是,它具有在某一课程的下方“告诉”你是否需要记笔记等诸如此类的温馨提醒功能。
校园也是社交密度大、信任度高的良好社区。如今,越来越多的学生拥有了智能移动终端。在“课程格子”点击具体课程后,学生就能看到选择了同一门课程的所有同学,通过查看Ta的课程表,决定是否加Ta为好友,并能非常轻松地找到同院系的学友,或者在线聊天。
顾名思义,“格子”是课程的布局方式。“课程格子”就是通过学生个人信息,帮助学生促进和扩大社交,在课程中找到与自己志趣相投的朋友或者机会。更重要的是,此类产品的视觉功能美观大方,加入了很多So Show行为元素及效果,十分抢眼。
李天放及其“课程格子”正是结合了教育类资源,特别是针对选择什么样的社交用语而设计关键词,能够使得大学生的生活连接瞬间紧密,而第一步就是告诉他们应该在什么时间、上什么课。他们的生活需求和校园活动也由此给了“课程格子”颇受欢迎的机会。
李天放对未来愿景充满自信,表示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他说:“‘课程格子’首先是一张课程表,随着发展和拓展需要,‘课程格子’可以帮助他们找到更好的老师、朋友,之后再延伸到日历、实习机会或者人生道路等。当把‘课程格子’做到百万、千万用户级别时,就像Face Book在最初阶段没有任何利润,但我们最终会像Face Book那样找到适合自己的赢利模式。至少目前,我们已看到‘课程格子’所带出的商机前景和巨大潜力。”(编辑/张本科)
切断后路,回国创业
在美国时,李天放就已是一个有着成功职业经历的软件工程师。从华盛顿大学毕业后,22岁的他就掘到了第一桶金,并拥有了自己的房子和车子。
李天放热衷于编程技术,毕业后即进入世界知名的微软公司工作。但他依然不满足,不甘平淡,在微软工作三年后,主动退出微软,前往硅谷寻求发展。在硅谷创业氛围的影响下,李天放再次选择离开,并以旅游的方式进一步思考在硅谷时的创业梦想。在国内旅游期间,他回国创业的愿望特别强烈。
2010年初的一天,李天放起程回国。为激励自己,不留后路,他卖掉了在美国的所有财产,就连衣服也全捐给了慈善基金会,随身只背着一个背包。回国后,他在一位朋友的创业公司做顾问。
2010年10月,李天放所在的公司作为唯一一个有海外创业背景的团队加盟到了李开复的创新工场助跑计划。半年后,他从单一的软件工程师变成一个创业团队负责人。
2011年上半年,他从创新工场毕业后,带领创业团队开发了一个叫作“计划FM”的互联网社交平台,开始单飞。“计划FM”是一个基于数据、人际、传播和分享活动的网站,用户可根据关注网上朋友的“计划”来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参与感兴趣的活动。
随着“计划FM”网站上线后影响力逐渐扩大,李天放也成了北京创业圈内的“另类”人物,异军突起。从这时起,李天放作为回国创业的ABC(American Born Chinese:美国出生的中国人)受到了业界及媒体的关注,被称为创业中的“鲁滨逊”。
物以类聚,人以“课”分
然而,媒体及公众最先“知道”李天放,并不在于他的国籍背景和创业经历,而是因他回国创业不久,在朋友强烈地支持和鼓励下,参加了一档江苏卫视的相亲节目《非诚勿扰》。在节目现场,27岁的他虽然没有与心仪的女嘉宾牵手成功,但在网络上,他一度成了人气男嘉宾和网络红人……
之后,李天放便回到了北京,继续拓展自己的“计划FM”网站。一年后,李天放及其创业团队发现,“计划FM”网站在科技和创业圈内很受欢迎,但向其他圈子拓展比较困难,并没有达到他们预期的目标,因此他决定寻找新的启创项目。“课程格子”便是他们在这种另辟蹊径的创想中寻觅到的新发现,即开发出更合适市场和用户吸引力的新产品,由此带出新一轮的创业契机。
李天放在没有发现“课程格子”设计理念的前期,就已经带领“计划FM”团队在做基于大学生课程表移动互联网的搜集、研发与应用。2012年7月,他把团队带出热闹的北京中关村创业圈,到林丰木秀、空气清新、生态环境极佳的漓江待了三个星期,以放松心态和休闲旅游的方式进行了一次头脑风暴。
“课程格子”的设计理念是:把传统意义上的纸质课程表做成移动的“一张纸”,只不过这张纸是以移动互联网为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一款基于“工具+社交”的移动互联网产品,而整体布局则是采用格子的形式。三个星期后,以李天放为创始人的“课程格子”第N次版本终于做出来。“课程格子”应用上线10天后,没有任何前期推广,就获得了12万下载量,已搜集并覆盖全国2000余所高校及其相对应的大学课程。
然而,李天放在回忆创始“课程格子”的境遇时说:“去漓江之前,我们已在中关村做了好长时间,创业圈比较浮躁。我们都已毕业离校好多年,做这个产品其实挺尴尬。过程中,我们请来7名北京大学的学生,各签订一份兼职合同,他们逢周末过来做产品测试工作,一直做了20多个版本。直到2012年5月,我们才在他们测试的启发下,最后改做成一张‘课程格子’的课程表。”
在李天放看来,大学生涯,人以“课”分。“课程格子”正是基于这一点,主要针对大学生群体,最终目标就是能成为一个大学生的生活平台,伴随大学生们度过整个校园时光。大家有缘在一起上课,为什么不相互认识一下呢?“课程格子”就是帮助他们通过课程认识更多一起上课的同学。
课程格子,格子里的好时光
“课程格子”既然是“工具+社交”类的应用,一款基于大学课程表的移动互联网社交产品,它是怎样的体验、应用和视觉感受?作为大学生的生活平台,它又是一款什么样的社交工具呢?
据团队的信息资料显示:目前,“课程格子”已绑定人人网、QQ、新浪微博和微信等庞大平台,并已推出iOS和Android客户端,供大学生用户传播和下载。截至今年上半年,“课程格子”已覆盖全国2500多所大中专院校,注册用户以每周10万人递增,颇受在校大学生们的欢迎。
“课程格子”的功能,首先体现在它的工具应用上。通过移动互联网下载后,注册并输入你所在的学校、院系和入学时间,“课程格子”即可自动生成一张课程表,详细地包括了上课的老师、上课的时间以及上课的地点等。尤其是同一门课程,有可能分为单双周、前半学期或后半学期,甚或一周两次但又不在同一教室的异常情况,也能进入“课程格子”方便地查找。更为贴身服务的是,它具有在某一课程的下方“告诉”你是否需要记笔记等诸如此类的温馨提醒功能。
校园也是社交密度大、信任度高的良好社区。如今,越来越多的学生拥有了智能移动终端。在“课程格子”点击具体课程后,学生就能看到选择了同一门课程的所有同学,通过查看Ta的课程表,决定是否加Ta为好友,并能非常轻松地找到同院系的学友,或者在线聊天。
顾名思义,“格子”是课程的布局方式。“课程格子”就是通过学生个人信息,帮助学生促进和扩大社交,在课程中找到与自己志趣相投的朋友或者机会。更重要的是,此类产品的视觉功能美观大方,加入了很多So Show行为元素及效果,十分抢眼。
李天放及其“课程格子”正是结合了教育类资源,特别是针对选择什么样的社交用语而设计关键词,能够使得大学生的生活连接瞬间紧密,而第一步就是告诉他们应该在什么时间、上什么课。他们的生活需求和校园活动也由此给了“课程格子”颇受欢迎的机会。
李天放对未来愿景充满自信,表示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他说:“‘课程格子’首先是一张课程表,随着发展和拓展需要,‘课程格子’可以帮助他们找到更好的老师、朋友,之后再延伸到日历、实习机会或者人生道路等。当把‘课程格子’做到百万、千万用户级别时,就像Face Book在最初阶段没有任何利润,但我们最终会像Face Book那样找到适合自己的赢利模式。至少目前,我们已看到‘课程格子’所带出的商机前景和巨大潜力。”(编辑/张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