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行知先生曾有过精辟的论述:“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就是把教和学联络起来。”叶圣陶先生也曾深刻地指出:“所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这就启示我们教师在教学理念上应走在时代的前沿,在积极发挥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思想政治课从教法走向学法,并最终实现学生的学。
指导学生学会阅读。阅读是中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的速度和效率,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应试能力、自身素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阅读教材。学会读教材,是学好思想政治课的前提,教学生“会读”,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阅读教材,首先必须明确教材的每一部分的基本知识点,掌握基本政治观点。其次,要理清教材的知识体系,弄清每一部分的知识结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从立体上把握知识。在复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对课与课之间的知识进行比较,形成知识网络。
阅读材料。指导学生阅读有关政治书籍、阅读时事材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兴趣是最好的阅读动力,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对政治书籍、时事热点问题的兴趣。形势是一个发展过程,有时这个过程本身就有一系列“扣人心弦”的环节,教师若有意识地加以利用就很容易推动学生学习。
指导学生学会发现和质疑。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指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就要把学生看作主动学习的对象,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置问题陷阱,引导学生去发现;还可以多提供给学生与时事相关的感性材料,让学生从感性材料入手,发现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参与讨论,在讨论活动中学会发现问题。教师对学生发现的所有问题及时引导,让学生主动去分析、去解决。例如,我在讲“奴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表现”时,向学生提问:“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什么?”让学生从已掌握的“生产力”概念中引出“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这一观点。接着又反问道:“生产工具既然是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那么,原始社会都使用什么样的生产工具?”学生马上回答:“石器、木器、还有金属工具(但出现于原始社会后期,仅仅应用于手工业)。”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过渡铺设,“原始社会使用这样的生产工具,其生产力水平如何?”学生异口同声回答:“生产力水平低下。”我顺势引导:“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但是,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到了奴隶社会,金属工具普遍使用,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因此说明了什么?”学生通过探讨、发现最后总结出“金属工具的普遍使用是奴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表现,也是奴隶社会比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高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样由浅入深,由旧知识到新知识,层层设问,引导学生不断的去探究、去发现。课堂教学是“学会发现”能力培养的主阵地,牢牢把握这个阵地,坚定不移地实施培养策略,学生的发现能力就会得到有效培养。
指导学生学会思考。思考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如赞可夫所言:“教会学生思考,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生最有价值的本钱。”进行学法指导,教学生会学的主调就要落在会思考上,以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首先,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去思考。主要指导学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比较的方法等,如讲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时,注意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中生产力所起的作用出发,进而从发展全面的观点来分析。
其次,指导学生思考实际问题。在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来,营造师生双边活动和生生互动的氛围,创设情景或设疑导思,引发学生质疑,大胆议论;或根据教材内容结合社会实际、学生个人实际设立正反两方观点进行争论。对于有一定难度、又比较抽象的教材内容,就组织学生展开议论、讨论。
思想政治课要充分体现新课改“以学生为核心”的理念,突出学生学习主体的意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忽略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才会使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本栏责任编辑 罗 峰
指导学生学会阅读。阅读是中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的速度和效率,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应试能力、自身素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阅读教材。学会读教材,是学好思想政治课的前提,教学生“会读”,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阅读教材,首先必须明确教材的每一部分的基本知识点,掌握基本政治观点。其次,要理清教材的知识体系,弄清每一部分的知识结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从立体上把握知识。在复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对课与课之间的知识进行比较,形成知识网络。
阅读材料。指导学生阅读有关政治书籍、阅读时事材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兴趣是最好的阅读动力,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对政治书籍、时事热点问题的兴趣。形势是一个发展过程,有时这个过程本身就有一系列“扣人心弦”的环节,教师若有意识地加以利用就很容易推动学生学习。
指导学生学会发现和质疑。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指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就要把学生看作主动学习的对象,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置问题陷阱,引导学生去发现;还可以多提供给学生与时事相关的感性材料,让学生从感性材料入手,发现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参与讨论,在讨论活动中学会发现问题。教师对学生发现的所有问题及时引导,让学生主动去分析、去解决。例如,我在讲“奴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表现”时,向学生提问:“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什么?”让学生从已掌握的“生产力”概念中引出“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这一观点。接着又反问道:“生产工具既然是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那么,原始社会都使用什么样的生产工具?”学生马上回答:“石器、木器、还有金属工具(但出现于原始社会后期,仅仅应用于手工业)。”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过渡铺设,“原始社会使用这样的生产工具,其生产力水平如何?”学生异口同声回答:“生产力水平低下。”我顺势引导:“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但是,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到了奴隶社会,金属工具普遍使用,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因此说明了什么?”学生通过探讨、发现最后总结出“金属工具的普遍使用是奴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表现,也是奴隶社会比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高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样由浅入深,由旧知识到新知识,层层设问,引导学生不断的去探究、去发现。课堂教学是“学会发现”能力培养的主阵地,牢牢把握这个阵地,坚定不移地实施培养策略,学生的发现能力就会得到有效培养。
指导学生学会思考。思考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如赞可夫所言:“教会学生思考,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生最有价值的本钱。”进行学法指导,教学生会学的主调就要落在会思考上,以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首先,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去思考。主要指导学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比较的方法等,如讲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时,注意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中生产力所起的作用出发,进而从发展全面的观点来分析。
其次,指导学生思考实际问题。在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来,营造师生双边活动和生生互动的氛围,创设情景或设疑导思,引发学生质疑,大胆议论;或根据教材内容结合社会实际、学生个人实际设立正反两方观点进行争论。对于有一定难度、又比较抽象的教材内容,就组织学生展开议论、讨论。
思想政治课要充分体现新课改“以学生为核心”的理念,突出学生学习主体的意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忽略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才会使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本栏责任编辑 罗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