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对双钢板治疗肱骨髁间骨折效果进行调查。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4月—2014年4月间69例肱骨髁间骨折患者,将其分为三组,每组23例,1组采用肱三头肌内外侧入路双钢板治疗,2组采用肱三头肌舌形瓣入路双钢板治疗,3组采用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双钢板治疗,对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预后情况进行比较。结果:69例患者采用不同手术入路后患者患肢恢复程度比较无显著差异,术后恢复良好的为64例,占比例的92.8%;恢复效果一般的为4例,占比例的5.8%;仅1例患者恢复效果差,占比例的1.4%。所有患者在术后均无感染、出血、内固定物脱落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三种手术入路治疗效果均较好,因此认为双钢板在肱骨髁间骨折中治疗效果显著。
关键词:双钢板;肱骨髁间骨折;疗效
肱骨髁间骨折是骨科中常见的疾病,本病多发于中年人群中,治疗较为困难,且患者预后通常较差,因此对患者的治疗方式进行讨论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在临床中多采用内固定方式进行治疗,有学者提出,对于粉碎性肱骨髁间骨折的患者应该采用双钢板进行内固定治疗。我院在2010年4月—2014年4月间,对双钢板治疗肱骨髁间骨折效果进行调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4月—2014年4月间69例肱骨髁间骨折患者,将其分为三组,每组23例,1组采用肱三头肌内外侧入路,2组采用肱三头肌舌形瓣入路,3组采用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患者平均年龄为44±11岁,男性37例,女性32例。根据骨折AO分型C1型患者27例,C2型患者22例,C3型20例;开放性骨折40例,闭合性骨折29例。三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纳入标准
1.2.1患者均确诊为肱骨髁间骨折,骨折部位疼痛明显、畸形、可扪及骨擦音。
1.2.2患者均无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无严重糖尿病、无其他脏器损伤疾病。
1.2.3患者均自愿参与调查。
1.3治疗方式
患者均在伤后1—5天内进行手术治疗,开放性骨折患者均于伤后24h内进行手术。患者均在吸入性全麻下进行手术。常规消毒、铺巾,1组患者采取肱三头肌内外侧入路,2组采用肱三头肌舌形瓣入路,3组采用尺骨鹰嘴截骨入路。钝性分离周围筋膜、肌肉组织,保留较大游离骨块,可采用克氏针临时固定,将全部碎骨恢复解剖位置后采用双钢板固定,若患者骨折缺损较大可采取自体髂骨移植治疗,术毕止血、逐层关闭切口。
术后均采用常规抗生素、止血药物进行治疗,按时对切口换药。
1.4效果评价
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三个月的随访,对患肢功能活动恢复情况进行调查,同时对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调查。患肢功能活动恢复情况主要分为良好、一般、差三个等级。良好:患者患肢伸展、旋转功能活动良好,骨折断端恢复生理解剖位置,无疼痛。一般:患肢功能活动轻度受限,骨折断端恢复生理解剖位置,无疼痛。差:患者患肢僵硬,功能活动明显受限。
1.5数据统计
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所有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后整理出以下结果,见表1.
表1 患者术后恢复效果比较(69例)
手术入路 良好 一般 差
肱三头肌内外侧(23例) 21例(91.4%) 1例(4.3%) 1例(4.3%)
肱三头肌舌形瓣(23例) 22例(95.7%) 1例(4.3%) 0例(0%)
尺骨鹰嘴截骨(23例) 21例(91.4%) 2例(8.6%) 0例(0%)
总计 64例(92.8%) 4例(5.8%) 1例(1.4%)
P>0.05 X2=2.01
3.讨论
肱骨髁间骨折多发于中年患者中,骨折多由暴力因素引起,因此对患者伤害较大。肱骨髁间解剖形态较为复杂,因此在治疗中难度较大,保守治疗的患者术后患肢功能活动非常差,对患者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在临床中多采用手术方式进行治疗[1]。
在我院的调查中可以看出,采用双钢板治疗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良好,且不同的手术入路对患者预后不会产生严重影响[2]。但我院认为后方入路相比前方或侧方入路效果要好,主要是由于后放入路能够更清晰的显露患者的关节解剖形态[3]。在钢板放置位置的选择中我院认为,内侧钢板置于肱骨内侧髁,外侧钢板置于肱骨外侧髁,两者应呈现直角关系[4]。目前在临床中应用最广泛的也是此种方式,有研究证明,垂直放置的钢板能够进一步降低游离骨块的移动度,进而降低骨折应力,提升钢板的稳定性,进而增强患者的治疗效果。
总的来说,双钢板在肱骨髁间骨折患者的治疗中效果较为显著,患者术后并发症较少,骨折稳定性较高,能够进一步提升患者治疗效果,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
参考文献:
[1]李继平.双钢板和克氏针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分析[J].湖北中医药大学,2013,15(32):154-156
[2]张宝锋.双钢板与Y形钢板在治疗肱骨髁间骨折中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2013,15(03):257-259
[3]王俊,张新伟,王祥峰.双钢板治疗肱骨髁间骨折临床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3,11(07):527-529
关键词:双钢板;肱骨髁间骨折;疗效
肱骨髁间骨折是骨科中常见的疾病,本病多发于中年人群中,治疗较为困难,且患者预后通常较差,因此对患者的治疗方式进行讨论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在临床中多采用内固定方式进行治疗,有学者提出,对于粉碎性肱骨髁间骨折的患者应该采用双钢板进行内固定治疗。我院在2010年4月—2014年4月间,对双钢板治疗肱骨髁间骨折效果进行调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4月—2014年4月间69例肱骨髁间骨折患者,将其分为三组,每组23例,1组采用肱三头肌内外侧入路,2组采用肱三头肌舌形瓣入路,3组采用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患者平均年龄为44±11岁,男性37例,女性32例。根据骨折AO分型C1型患者27例,C2型患者22例,C3型20例;开放性骨折40例,闭合性骨折29例。三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纳入标准
1.2.1患者均确诊为肱骨髁间骨折,骨折部位疼痛明显、畸形、可扪及骨擦音。
1.2.2患者均无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无严重糖尿病、无其他脏器损伤疾病。
1.2.3患者均自愿参与调查。
1.3治疗方式
患者均在伤后1—5天内进行手术治疗,开放性骨折患者均于伤后24h内进行手术。患者均在吸入性全麻下进行手术。常规消毒、铺巾,1组患者采取肱三头肌内外侧入路,2组采用肱三头肌舌形瓣入路,3组采用尺骨鹰嘴截骨入路。钝性分离周围筋膜、肌肉组织,保留较大游离骨块,可采用克氏针临时固定,将全部碎骨恢复解剖位置后采用双钢板固定,若患者骨折缺损较大可采取自体髂骨移植治疗,术毕止血、逐层关闭切口。
术后均采用常规抗生素、止血药物进行治疗,按时对切口换药。
1.4效果评价
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三个月的随访,对患肢功能活动恢复情况进行调查,同时对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调查。患肢功能活动恢复情况主要分为良好、一般、差三个等级。良好:患者患肢伸展、旋转功能活动良好,骨折断端恢复生理解剖位置,无疼痛。一般:患肢功能活动轻度受限,骨折断端恢复生理解剖位置,无疼痛。差:患者患肢僵硬,功能活动明显受限。
1.5数据统计
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所有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后整理出以下结果,见表1.
表1 患者术后恢复效果比较(69例)
手术入路 良好 一般 差
肱三头肌内外侧(23例) 21例(91.4%) 1例(4.3%) 1例(4.3%)
肱三头肌舌形瓣(23例) 22例(95.7%) 1例(4.3%) 0例(0%)
尺骨鹰嘴截骨(23例) 21例(91.4%) 2例(8.6%) 0例(0%)
总计 64例(92.8%) 4例(5.8%) 1例(1.4%)
P>0.05 X2=2.01
3.讨论
肱骨髁间骨折多发于中年患者中,骨折多由暴力因素引起,因此对患者伤害较大。肱骨髁间解剖形态较为复杂,因此在治疗中难度较大,保守治疗的患者术后患肢功能活动非常差,对患者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在临床中多采用手术方式进行治疗[1]。
在我院的调查中可以看出,采用双钢板治疗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良好,且不同的手术入路对患者预后不会产生严重影响[2]。但我院认为后方入路相比前方或侧方入路效果要好,主要是由于后放入路能够更清晰的显露患者的关节解剖形态[3]。在钢板放置位置的选择中我院认为,内侧钢板置于肱骨内侧髁,外侧钢板置于肱骨外侧髁,两者应呈现直角关系[4]。目前在临床中应用最广泛的也是此种方式,有研究证明,垂直放置的钢板能够进一步降低游离骨块的移动度,进而降低骨折应力,提升钢板的稳定性,进而增强患者的治疗效果。
总的来说,双钢板在肱骨髁间骨折患者的治疗中效果较为显著,患者术后并发症较少,骨折稳定性较高,能够进一步提升患者治疗效果,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
参考文献:
[1]李继平.双钢板和克氏针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分析[J].湖北中医药大学,2013,15(32):154-156
[2]张宝锋.双钢板与Y形钢板在治疗肱骨髁间骨折中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2013,15(03):257-259
[3]王俊,张新伟,王祥峰.双钢板治疗肱骨髁间骨折临床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3,11(07):527-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