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7月28日凌晨8时许,几声炸雷似的巨响,撕破了江苏省射阳县临海镇静谧的天空。空气中立刻弥漫着一股刺鼻的味道,整个小镇被死亡的气息笼罩着。位于临海镇的一家化工厂突然发生连续爆炸,现场惨不忍睹。
据估算,此次化工厂发生的爆炸相当于406千克TNT炸药的威力,爆炸半径约为30米,2 400平方米钢框架结构的厂房顷刻间全部被摧毁。在这次事故中,死亡22人,受伤29人,其中3人重伤。
违规操作埋下隐患
发生事故的生产厂房由硝化工段、氟化工段和氯化工段三部分组成。硝化工段是在原料氟苯中加入混酸二次硝化,生成2,4-二硝基氟苯;氟化工段是在外购的2,4-二硝基氯苯原料中加入氟化钾,经置换反应生成2,4-二硝基氟苯;氯化工段是在氯化反应塔中加入上述两个工段生产的2,4-二硝基氟苯,在一定温度下通入氯气反应,生成最终产品2,4-二氯氟苯。2,4-二氯氟苯为无色透明液体,主要是合成新型抗菌剂药物的重要中间体,广泛应用于医药、农药等行业。
2006年7月27日15时10分,首次向氯化反应塔塔釜投料。17时20分通入导热油加热升温;19时10分,塔釜温度上升到130℃,此时开始向氯化反应塔塔釜通氯气;20时15分,操作工发现氯化反应塔塔顶冷凝器没有冷却水,于是停止向釜内通氯气,关闭导热油阀门。28日4时20分,在冷凝器仍然没有冷却水的情况下,又开始通氯气,并开导热油阀门继续加热升温;7时,停止加热;8时,塔釜温度为220℃,塔顶温度为43℃;8时40分,氯化反应塔发生爆炸。继而发生连续爆炸,硝化、氯化两个车间厂房全部倒塌。
在氯化反应塔冷凝器无冷却水、塔顶没有产品流出的情况下没有立即停车,而是错误地继续加热升温,使物料(2,4-二硝基氟苯)长时间处于高温状态,并最终导致其分解、爆炸是本次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违规操作,边施工、边试生产,为此次事故发生埋下了隐患。
工厂现实令人揪心
化工企业是个高危行业,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泄漏、爆炸等事故,轻则污染环境,重则造成人员死伤。据统计,类似事故近年来多有发生,仅上半年我国发生的危险品事故多达上百起,直接经济损失达上亿元。特别是东部沿海重化工密集区,几乎每周都有大小不等的安全事故发生。更令人担心的是,我国目前正处在重化工大发展阶段,各地上马化工项目的热情有增无减。我国危险化学品行业不仅生产秩序、应急机制急需完善,单就从业队伍而言,培训、教育、管理也远远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在上半年100多起事故中,员工操作不当导致的事故超过50%。
一些地方为了招商引资需要,不管有没有合适的从业人员,见化工项目就上;不管有没有规范的培训,厂房盖好了就批准开工;一些企业甚至连员工对操作程序还没弄懂就仓促剪彩;有的企业为节约生产成本,宁愿雇用技术生疏的农民工也不愿意使用工资高的熟练工。调查中发现,发生爆炸的盐城氟源化工有限公司使用的员工当中,许多人甚至连企业生产什么都不知道,对安全操作程序更是一问三不知。安全敲响环境警钟
化学品,特别是危险化学品,一旦发生爆炸或者泄漏事故,跟其他安全生产事故相比较其后果和影响更大。
危险化学品在生产、储存、运输中,一旦泄漏之后,无论它是气体还是液体都会对人和环境产生危害。而且如果没有专业人员和专门的防护设备,一般人很难接近事故发生地点。所以,它跟其他的工业事故就不太一样了。
由于以前规划不周,有很多危险化学品的生产企业是建设在居民稠密的地方,所以一旦发生泄漏,对周边居民的影响是很大的。特别是有毒有害的气态化学产品或易挥发的化学品。一旦泄漏,随风扩散很难控制,往往要疏散上千人、上万人、十几万人,造成的危害和影响很大。
前车之鉴解决问题
2005年11月13号,国内最大的苯胺生产基地——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一个苯胺装置的硝化工段发生爆炸,爆炸引发的大火虽然早已扑灭,但这次事故带来的影响却远远没有消除。吉化公司位于吉林市,坐落在松花江北岸,双苯厂的爆炸事故直接导致8名工人死亡,60人受伤,更为可怕的是,爆炸事故还造成了松花江水体被污染。
爆炸发生后,用于灭火的消防水已经含有苯类有毒物质,本来应该收集到污水事故池进行处理,由于吉化公司双苯厂在处理事故过程当中没有做到这一点,这些污水从雨水、消防水的排放口直接流入松花江,长达80千米的污染带顺江而下,迫使哈尔滨市城区从11月23号到11月27号,停水4天,300多万哈尔滨市民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水危机。
松花江污染事件是迄今为止我们国家发生的最为严重的一次水污染事件,给环保部门和高污染、高风险企业带来的教训是极为深刻的。而造成松花江污染事件的隐患,事故池的设置和使用问题,几乎每个石化类企业都同时存在。
那么,此次射阳“7.28”事件中含有苯类有毒物质的消防水是如何解决的呢?环保部门在雨水管网的出口处垒了一道土坝,将消防水和污水直接拦下,形成了一条内河,阻断了与外河的连接。然后,将这些水抽到污水处理厂去处理达标后,再通过污水管道排出。除了污水以外,爆炸还产生了一些有毒有害的气体,当地环保部门也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控。
据估算,此次化工厂发生的爆炸相当于406千克TNT炸药的威力,爆炸半径约为30米,2 400平方米钢框架结构的厂房顷刻间全部被摧毁。在这次事故中,死亡22人,受伤29人,其中3人重伤。
违规操作埋下隐患
发生事故的生产厂房由硝化工段、氟化工段和氯化工段三部分组成。硝化工段是在原料氟苯中加入混酸二次硝化,生成2,4-二硝基氟苯;氟化工段是在外购的2,4-二硝基氯苯原料中加入氟化钾,经置换反应生成2,4-二硝基氟苯;氯化工段是在氯化反应塔中加入上述两个工段生产的2,4-二硝基氟苯,在一定温度下通入氯气反应,生成最终产品2,4-二氯氟苯。2,4-二氯氟苯为无色透明液体,主要是合成新型抗菌剂药物的重要中间体,广泛应用于医药、农药等行业。
2006年7月27日15时10分,首次向氯化反应塔塔釜投料。17时20分通入导热油加热升温;19时10分,塔釜温度上升到130℃,此时开始向氯化反应塔塔釜通氯气;20时15分,操作工发现氯化反应塔塔顶冷凝器没有冷却水,于是停止向釜内通氯气,关闭导热油阀门。28日4时20分,在冷凝器仍然没有冷却水的情况下,又开始通氯气,并开导热油阀门继续加热升温;7时,停止加热;8时,塔釜温度为220℃,塔顶温度为43℃;8时40分,氯化反应塔发生爆炸。继而发生连续爆炸,硝化、氯化两个车间厂房全部倒塌。
在氯化反应塔冷凝器无冷却水、塔顶没有产品流出的情况下没有立即停车,而是错误地继续加热升温,使物料(2,4-二硝基氟苯)长时间处于高温状态,并最终导致其分解、爆炸是本次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违规操作,边施工、边试生产,为此次事故发生埋下了隐患。
工厂现实令人揪心
化工企业是个高危行业,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泄漏、爆炸等事故,轻则污染环境,重则造成人员死伤。据统计,类似事故近年来多有发生,仅上半年我国发生的危险品事故多达上百起,直接经济损失达上亿元。特别是东部沿海重化工密集区,几乎每周都有大小不等的安全事故发生。更令人担心的是,我国目前正处在重化工大发展阶段,各地上马化工项目的热情有增无减。我国危险化学品行业不仅生产秩序、应急机制急需完善,单就从业队伍而言,培训、教育、管理也远远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在上半年100多起事故中,员工操作不当导致的事故超过50%。
一些地方为了招商引资需要,不管有没有合适的从业人员,见化工项目就上;不管有没有规范的培训,厂房盖好了就批准开工;一些企业甚至连员工对操作程序还没弄懂就仓促剪彩;有的企业为节约生产成本,宁愿雇用技术生疏的农民工也不愿意使用工资高的熟练工。调查中发现,发生爆炸的盐城氟源化工有限公司使用的员工当中,许多人甚至连企业生产什么都不知道,对安全操作程序更是一问三不知。安全敲响环境警钟
化学品,特别是危险化学品,一旦发生爆炸或者泄漏事故,跟其他安全生产事故相比较其后果和影响更大。
危险化学品在生产、储存、运输中,一旦泄漏之后,无论它是气体还是液体都会对人和环境产生危害。而且如果没有专业人员和专门的防护设备,一般人很难接近事故发生地点。所以,它跟其他的工业事故就不太一样了。
由于以前规划不周,有很多危险化学品的生产企业是建设在居民稠密的地方,所以一旦发生泄漏,对周边居民的影响是很大的。特别是有毒有害的气态化学产品或易挥发的化学品。一旦泄漏,随风扩散很难控制,往往要疏散上千人、上万人、十几万人,造成的危害和影响很大。
前车之鉴解决问题
2005年11月13号,国内最大的苯胺生产基地——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一个苯胺装置的硝化工段发生爆炸,爆炸引发的大火虽然早已扑灭,但这次事故带来的影响却远远没有消除。吉化公司位于吉林市,坐落在松花江北岸,双苯厂的爆炸事故直接导致8名工人死亡,60人受伤,更为可怕的是,爆炸事故还造成了松花江水体被污染。
爆炸发生后,用于灭火的消防水已经含有苯类有毒物质,本来应该收集到污水事故池进行处理,由于吉化公司双苯厂在处理事故过程当中没有做到这一点,这些污水从雨水、消防水的排放口直接流入松花江,长达80千米的污染带顺江而下,迫使哈尔滨市城区从11月23号到11月27号,停水4天,300多万哈尔滨市民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水危机。
松花江污染事件是迄今为止我们国家发生的最为严重的一次水污染事件,给环保部门和高污染、高风险企业带来的教训是极为深刻的。而造成松花江污染事件的隐患,事故池的设置和使用问题,几乎每个石化类企业都同时存在。
那么,此次射阳“7.28”事件中含有苯类有毒物质的消防水是如何解决的呢?环保部门在雨水管网的出口处垒了一道土坝,将消防水和污水直接拦下,形成了一条内河,阻断了与外河的连接。然后,将这些水抽到污水处理厂去处理达标后,再通过污水管道排出。除了污水以外,爆炸还产生了一些有毒有害的气体,当地环保部门也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