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们居住的世界上,大约有3 000多万种昆虫,如今世界各国列入食单的昆虫计有6 000多种。大多数昆虫都富含蛋白质和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而脂肪,胆固醇含量则相对较低,而且以昆虫烹制的菜肴味道甚美,并不亚于人们常吃的大菜。
我国地大物博,昆虫资源种类特别丰富,一些南北各地都有食虫习俗,而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食用昆虫有着悠久的历史,云南傣乡有著名的昆虫宴。地处大西南边陲的云南,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又有温带、亚热带型湿润季风气候,有“一地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故而生机旺盛,物种奇多,历来号称“动物王国”和“植物王国”。千百年来,飞禽走兽、虫蛹蛆卵、山花野菜……尽都成为土著先民的盘中之餐,已成为独具地方特色的美味佳肴,“虫肴”宴上,琳琅满目,一派虫香。知了背肉馅、油煎竹虫、油炸蚂蚱、酱拌蟋蟀、酸拌蚂蚁卵、凉拌土蜂子、清水蚕蛹汤等都是当地人喜爱的昆虫风味菜。知了背肉馅制作方法独特,先将蝉的脚、翅去除,以小刀破开背,再把事先拌好的肉馅调料填进,合起刀口,入油锅煎黄即成,此菜外脆里嫩,鲜美可口,颇具傣菜特色,而一盘数量有限的酸拌蚂蚁卵,香味浓郁又有祛风除湿之效,往往成为昆虫宴的首席菜肴。
下面介绍几款虫肴。
蚂蚁蛋:这是西双版纳傣族居住地区一种生长在树上的黄蚂蚁(体大腹硬),异于别的蚂蚁所产的卵,色白透明,椭圆形——比芝麻稍大,数百千粒粘结成团。采集后,先用清水将其漂洗干净,再用开水烫熟。吃法有凉拌,蒸熟,熬汤。蚂蚁蛋是傣家一道传统名菜,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不过,蚂蚁蛋虽然好吃,却极为难得。食用的蚂蚁蛋,都是生长在树上的大黄蚂蚁所产的,爬上树去取蛋时,免不了要承受蚂蚁叮咬之苦,因而在傣族民间,早就有“不是强者,休想吃到蚂蚁蛋”的说法。一盘蚂蚁蛋,外观白嫩,外裹一层薄膜,看着就有赏心悦目之感,不仅蛋味鲜美至极,而且对儿童生长发育,年轻人润肤健美,中老年人抗衰老及对乙肝、类风湿、糖尿病等具有医疗及保健奇效,堪称药膳之冠。
竹蛹:滇南傣族、哈尼族聚居的德宏州,红河州,遍处生长着茂密翠绿的竹林,不仅生长发出大量丰富竹笋食品,且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竹蛹虫肴。竹蛹通体呈乳白色,长约3 cm,捡拾收集后用盐水浸透,沥干,下油锅煎炸至黄色,拌以酸醋就可食用,其味香酥可口、肥而不腻,其味香甜,也可炒鸡蛋而食。炒竹蛹不宜炒得过度。竹蛹炒蛋与蚂蚁炒蛋有异曲同工之妙,竹蛹生食亦可,只须剁细,加调料即可食用,味鲜嫩,清凉。
大蛐蛐:蛐蛐,即是蟋蟀,西双版纳一带的大蛐蛐最长达40~50 mm,有成年人的细指那样粗,肉肥。食用时先去翅膀、脚、内脏,洗净入锅稍煮、捞出、沥干。与一种叫“勐13林”的豆子一起剁碎,混入牛撒贲(撒:牛苦胆)即成蛐蛐酱,傣话叫做“萨达贡”。食时加葱、蒜、芫荽、盐,以生白菜、空心菜蘸吃。其味酸、苦、辣、清凉、生脆,十分可口,食后使人顿有清爽、提神之感,特别适宜当地湿热的气候环境。
蜂蛹:每年秋季,采集土蜂、茶蜂、黑蜂、黄腰蜂、白脚蜂、葫芦蜂等蜂蛹(须尚未变黑的白色蛹),洗净沥干后,用菜籽油炸黄,加盐,即可装盘上桌(还可装瓶贮藏数月至半年之久)。吃法与蚂蚁蛋相同,可炒鸡蛋,可油炸、蒸气、生食亦可,其味酥香鲜美,嫩如鸡脯,食后齿颊留香,回味无穷,还是下酒的佳品。专家认为常食蜂蛹,可使皮肤滋润光滑,防止皲裂起皱。
花蜘蛛:花蜘蛛比常见的蜘蛛体大,在林中结网,在西双版纳林中颇多。将花蜘蛛从林中网上捉来后先在锅上焙烤。烤脆后搓去皮、腿,放入糯米饭中食用,有猪肉一样的味道,是食糯米饭佐餐的佳品,也可用油煎炸,其味香脆可口。
蝉:西双版纳一带森林中多蝉,一年中大半时间都可听到蝉声,傣族人常捉而食之。傣语称蝉为“炸”,可谓食源丰富。将蝉带壳煮熟,沥水,在烈日之下暴晒干后,油煎至黄脆,是下酒的好食材;做蝉酱材料的蝉之一半炒熟,另一半留下生用,再将生熟两份混合,剁细,加入少量番茄,食盐和其他调料搅拌即成,调料可视各人口味和喜好,适当增加。
药蛹:生于中草药(水龙骨科)贯众的茎中,其体肥大如蛋,呈棕色,入油锅煎黄,加盐就可食用,其味香润适口,是虫肴中难得的佳品。
沙蛹:生于红河、德宏州江边沙土中,呈黄褐色,肥硕多脂。将其肠肚掏去,洗净后,用猪油煎呈黄色,撒上盐末即可上桌供食,吃起来酥香味美,人们视为是虫肴中的大补品。
牛屎虫:又称屎克郎,其卵产于牛屎中,色白呈透明色。将牛屎虫卵清理出后,洗净,漂清,与鸡蛋同煮,味道与蚂蚁蛋基本相似。牛屎虫去腿,洗净,晾干,油炸,其味香脆可口,与油炸蝉一样可下酒。
其他还有蚕蛹、草蜢、蚯蚓、蝇蛆、蛴螬、蜗牛、蝎子、蕉蛆、龙虱等不仅风味独特,亦有保健作用。
我国地大物博,昆虫资源种类特别丰富,一些南北各地都有食虫习俗,而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食用昆虫有着悠久的历史,云南傣乡有著名的昆虫宴。地处大西南边陲的云南,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又有温带、亚热带型湿润季风气候,有“一地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故而生机旺盛,物种奇多,历来号称“动物王国”和“植物王国”。千百年来,飞禽走兽、虫蛹蛆卵、山花野菜……尽都成为土著先民的盘中之餐,已成为独具地方特色的美味佳肴,“虫肴”宴上,琳琅满目,一派虫香。知了背肉馅、油煎竹虫、油炸蚂蚱、酱拌蟋蟀、酸拌蚂蚁卵、凉拌土蜂子、清水蚕蛹汤等都是当地人喜爱的昆虫风味菜。知了背肉馅制作方法独特,先将蝉的脚、翅去除,以小刀破开背,再把事先拌好的肉馅调料填进,合起刀口,入油锅煎黄即成,此菜外脆里嫩,鲜美可口,颇具傣菜特色,而一盘数量有限的酸拌蚂蚁卵,香味浓郁又有祛风除湿之效,往往成为昆虫宴的首席菜肴。
下面介绍几款虫肴。
蚂蚁蛋:这是西双版纳傣族居住地区一种生长在树上的黄蚂蚁(体大腹硬),异于别的蚂蚁所产的卵,色白透明,椭圆形——比芝麻稍大,数百千粒粘结成团。采集后,先用清水将其漂洗干净,再用开水烫熟。吃法有凉拌,蒸熟,熬汤。蚂蚁蛋是傣家一道传统名菜,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不过,蚂蚁蛋虽然好吃,却极为难得。食用的蚂蚁蛋,都是生长在树上的大黄蚂蚁所产的,爬上树去取蛋时,免不了要承受蚂蚁叮咬之苦,因而在傣族民间,早就有“不是强者,休想吃到蚂蚁蛋”的说法。一盘蚂蚁蛋,外观白嫩,外裹一层薄膜,看着就有赏心悦目之感,不仅蛋味鲜美至极,而且对儿童生长发育,年轻人润肤健美,中老年人抗衰老及对乙肝、类风湿、糖尿病等具有医疗及保健奇效,堪称药膳之冠。
竹蛹:滇南傣族、哈尼族聚居的德宏州,红河州,遍处生长着茂密翠绿的竹林,不仅生长发出大量丰富竹笋食品,且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竹蛹虫肴。竹蛹通体呈乳白色,长约3 cm,捡拾收集后用盐水浸透,沥干,下油锅煎炸至黄色,拌以酸醋就可食用,其味香酥可口、肥而不腻,其味香甜,也可炒鸡蛋而食。炒竹蛹不宜炒得过度。竹蛹炒蛋与蚂蚁炒蛋有异曲同工之妙,竹蛹生食亦可,只须剁细,加调料即可食用,味鲜嫩,清凉。
大蛐蛐:蛐蛐,即是蟋蟀,西双版纳一带的大蛐蛐最长达40~50 mm,有成年人的细指那样粗,肉肥。食用时先去翅膀、脚、内脏,洗净入锅稍煮、捞出、沥干。与一种叫“勐13林”的豆子一起剁碎,混入牛撒贲(撒:牛苦胆)即成蛐蛐酱,傣话叫做“萨达贡”。食时加葱、蒜、芫荽、盐,以生白菜、空心菜蘸吃。其味酸、苦、辣、清凉、生脆,十分可口,食后使人顿有清爽、提神之感,特别适宜当地湿热的气候环境。
蜂蛹:每年秋季,采集土蜂、茶蜂、黑蜂、黄腰蜂、白脚蜂、葫芦蜂等蜂蛹(须尚未变黑的白色蛹),洗净沥干后,用菜籽油炸黄,加盐,即可装盘上桌(还可装瓶贮藏数月至半年之久)。吃法与蚂蚁蛋相同,可炒鸡蛋,可油炸、蒸气、生食亦可,其味酥香鲜美,嫩如鸡脯,食后齿颊留香,回味无穷,还是下酒的佳品。专家认为常食蜂蛹,可使皮肤滋润光滑,防止皲裂起皱。
花蜘蛛:花蜘蛛比常见的蜘蛛体大,在林中结网,在西双版纳林中颇多。将花蜘蛛从林中网上捉来后先在锅上焙烤。烤脆后搓去皮、腿,放入糯米饭中食用,有猪肉一样的味道,是食糯米饭佐餐的佳品,也可用油煎炸,其味香脆可口。
蝉:西双版纳一带森林中多蝉,一年中大半时间都可听到蝉声,傣族人常捉而食之。傣语称蝉为“炸”,可谓食源丰富。将蝉带壳煮熟,沥水,在烈日之下暴晒干后,油煎至黄脆,是下酒的好食材;做蝉酱材料的蝉之一半炒熟,另一半留下生用,再将生熟两份混合,剁细,加入少量番茄,食盐和其他调料搅拌即成,调料可视各人口味和喜好,适当增加。
药蛹:生于中草药(水龙骨科)贯众的茎中,其体肥大如蛋,呈棕色,入油锅煎黄,加盐就可食用,其味香润适口,是虫肴中难得的佳品。
沙蛹:生于红河、德宏州江边沙土中,呈黄褐色,肥硕多脂。将其肠肚掏去,洗净后,用猪油煎呈黄色,撒上盐末即可上桌供食,吃起来酥香味美,人们视为是虫肴中的大补品。
牛屎虫:又称屎克郎,其卵产于牛屎中,色白呈透明色。将牛屎虫卵清理出后,洗净,漂清,与鸡蛋同煮,味道与蚂蚁蛋基本相似。牛屎虫去腿,洗净,晾干,油炸,其味香脆可口,与油炸蝉一样可下酒。
其他还有蚕蛹、草蜢、蚯蚓、蝇蛆、蛴螬、蜗牛、蝎子、蕉蛆、龙虱等不仅风味独特,亦有保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