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阶段,由于目前地理学科与中考升学无缘,导致很多学生、家长甚至部分老师把地理学科看作是“副科”,觉得可学可不学,从而也导致了部分地理教师妄自菲薄,失去了教学的热情,最终又使得很多学生对地理学科更加感到无趣、厌倦。这样,也就谈不上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了。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生对某门学科充满了兴趣,他就会自主地去学习,去探索,从而取得显著的学习效果。
为了提高地理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就必须想方设法地让广大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让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反之,就会被动地学习,事倍功半。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方法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地理课堂教学是重要的途径之一。那么,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巧妙导入新课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的新课导入能吸引学生,那么,学生就会精力集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就是俗话说的:“良好的开端便是成功的一半”。
1、歌曲导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有不少内容可以用歌曲导入新课。比如,在学习“长江”一节时,教师可利用“长江之歌”这首歌曲引入新课,可采用录音、教师唱或学生唱等形式进行。通过歌曲,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并激发学生了解“中国第一大河——长江”的欲望,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长江的无限赞美之情。
再比如,在学习我国“季风气候显著”一节内容时,教师可用“黄土高坡”这首歌曲中的几句歌词引入新课:“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通过歌曲,学生便会产生疑问:“为什么黄土高原一带吹的是西北风和东南风?它们分别出现在什么季节?”这样,教师就可以自然地引入到“季风”这一内容上,而且同学们也会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充满兴趣,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
2、谜语导入。在初一年级新生入学后,他们即将学习地理这一学科。为了让同学们对地理学科产生兴趣,教师在进行第一章“地球”的教学时,可先让同学们猜谜语:“上一半、下一半,中间有线看不见,两头冷、中间热,一天一夜转一圈。”有的同学可能猜得出是“地球”,这样就自然导入新课。通过谜语,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3、联系生活,设问导入。在地理教学中,设问导入新课是常用的方法之一。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设计问题,引入新课。
比如,在学习“新疆”一节时,教师可这样设问:“当你走在大街上,看到卖烤羊肉串或卖葡萄干时,你会想到什么地方?”绝大部分同学都会回答“新疆”,教师可接着问:“说到新疆,你会联想到什么”?同学们可能会各抒己见,如“新疆的哈密瓜、歌舞、沙漠、绿洲……”等,在同学们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导入到新课。
再比如,在了解“东南亚”一节内容时,教师可联系生活实际设问:“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目前出国旅游的中国居民也越来越多。就连我们身边也有不少居民出境旅游了。同学们是否知道,我国居民出境旅游的热点地方是哪里?”问题提出后,会有不少同学回答“新马泰”。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读“世界政区图”,在图上明确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在世界所处的位置——东南亚,从而导入新课。
二、设置悬疑
当我们在观看电视连续剧时,往往在最精彩、最悬念丛生的时候,故事就暂告一段落,让人兴趣大增,老在猜测之后的情节。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也可以采用设置悬疑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东南亚”一节中,第一课时了解东南亚的自然状况,第二课时了解东南亚的人文特点。在第一课时结束时,教师可这样设置悬疑:“假如你准备到东南亚去旅游,你会担心有语言障碍吗?这个问题下节课我们再进行探讨”。这样设置一个悬疑,既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促使他们自主地去进行学习、了解。
三、教学中穿插诗歌、谚语、民谣
地理学科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比如,在“西北地区”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可穿插古诗:“敕勒川,阴山下……,天苍苍,野茫茫,风吹风低见牛羊”。以此诗来把内蒙古草原的过去和现在进行对比,既可让学生了解到内蒙古草原的变化,以及树立相应的环境意识,又可激发学生的兴趣。
又比如,在学习“青藏地区的交通变化”一节时,为了让学生了解青藏地区解放前落后的交通状况,可穿插当时当地流传的民谣来说明:“姑娘出嫁远方,马道又远又长,翻过三座大山,淌过三条大江,走了三十三天哟,才到新郎帐房。”这首民谣的引用,既可以生动地形容青藏地区解放前落后的交通状况,还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比如,在“新疆”一节的教学中,当了解到新疆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时,可用谚语:“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来说明新疆气温日较差大的特点。
总之,家长要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做孩子的表率,教育工作者要时时引导,积极创设氛围,让孩子在拥有丰富知识、美好心灵的同时拥有举止高雅语言文明的外在表现,和谐家庭、社会的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实施将会行之有效,我们要各自担负起自己的职责,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互相补充,帮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努力成为新时代精神文明的推动者、实施者。
(河北省藁城市丘头中学)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生对某门学科充满了兴趣,他就会自主地去学习,去探索,从而取得显著的学习效果。
为了提高地理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就必须想方设法地让广大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让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反之,就会被动地学习,事倍功半。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方法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地理课堂教学是重要的途径之一。那么,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巧妙导入新课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的新课导入能吸引学生,那么,学生就会精力集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就是俗话说的:“良好的开端便是成功的一半”。
1、歌曲导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有不少内容可以用歌曲导入新课。比如,在学习“长江”一节时,教师可利用“长江之歌”这首歌曲引入新课,可采用录音、教师唱或学生唱等形式进行。通过歌曲,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并激发学生了解“中国第一大河——长江”的欲望,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长江的无限赞美之情。
再比如,在学习我国“季风气候显著”一节内容时,教师可用“黄土高坡”这首歌曲中的几句歌词引入新课:“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通过歌曲,学生便会产生疑问:“为什么黄土高原一带吹的是西北风和东南风?它们分别出现在什么季节?”这样,教师就可以自然地引入到“季风”这一内容上,而且同学们也会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充满兴趣,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
2、谜语导入。在初一年级新生入学后,他们即将学习地理这一学科。为了让同学们对地理学科产生兴趣,教师在进行第一章“地球”的教学时,可先让同学们猜谜语:“上一半、下一半,中间有线看不见,两头冷、中间热,一天一夜转一圈。”有的同学可能猜得出是“地球”,这样就自然导入新课。通过谜语,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3、联系生活,设问导入。在地理教学中,设问导入新课是常用的方法之一。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设计问题,引入新课。
比如,在学习“新疆”一节时,教师可这样设问:“当你走在大街上,看到卖烤羊肉串或卖葡萄干时,你会想到什么地方?”绝大部分同学都会回答“新疆”,教师可接着问:“说到新疆,你会联想到什么”?同学们可能会各抒己见,如“新疆的哈密瓜、歌舞、沙漠、绿洲……”等,在同学们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导入到新课。
再比如,在了解“东南亚”一节内容时,教师可联系生活实际设问:“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目前出国旅游的中国居民也越来越多。就连我们身边也有不少居民出境旅游了。同学们是否知道,我国居民出境旅游的热点地方是哪里?”问题提出后,会有不少同学回答“新马泰”。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读“世界政区图”,在图上明确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在世界所处的位置——东南亚,从而导入新课。
二、设置悬疑
当我们在观看电视连续剧时,往往在最精彩、最悬念丛生的时候,故事就暂告一段落,让人兴趣大增,老在猜测之后的情节。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也可以采用设置悬疑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东南亚”一节中,第一课时了解东南亚的自然状况,第二课时了解东南亚的人文特点。在第一课时结束时,教师可这样设置悬疑:“假如你准备到东南亚去旅游,你会担心有语言障碍吗?这个问题下节课我们再进行探讨”。这样设置一个悬疑,既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促使他们自主地去进行学习、了解。
三、教学中穿插诗歌、谚语、民谣
地理学科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比如,在“西北地区”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可穿插古诗:“敕勒川,阴山下……,天苍苍,野茫茫,风吹风低见牛羊”。以此诗来把内蒙古草原的过去和现在进行对比,既可让学生了解到内蒙古草原的变化,以及树立相应的环境意识,又可激发学生的兴趣。
又比如,在学习“青藏地区的交通变化”一节时,为了让学生了解青藏地区解放前落后的交通状况,可穿插当时当地流传的民谣来说明:“姑娘出嫁远方,马道又远又长,翻过三座大山,淌过三条大江,走了三十三天哟,才到新郎帐房。”这首民谣的引用,既可以生动地形容青藏地区解放前落后的交通状况,还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比如,在“新疆”一节的教学中,当了解到新疆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时,可用谚语:“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来说明新疆气温日较差大的特点。
总之,家长要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做孩子的表率,教育工作者要时时引导,积极创设氛围,让孩子在拥有丰富知识、美好心灵的同时拥有举止高雅语言文明的外在表现,和谐家庭、社会的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实施将会行之有效,我们要各自担负起自己的职责,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互相补充,帮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努力成为新时代精神文明的推动者、实施者。
(河北省藁城市丘头中学)